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王心远先生在北大讲述中医传承问题
曹东义 发表于:2016-8-29 09:37:0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072
学医述要
王心远
大家好!
回顾在北大做弘扬中医学的工作,将近三年了,这一工作还是很重要的。因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我们生活实践中最离不开的一部分。所以,中医学在传统文化中地位非常重要,弘扬传统文化,不弘扬中医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所以,作为北京大学,也就是我们中国学术界的最高学府、最高学术论坛,没有中医学太遗憾了。三年前,当时禅学社的社长陈晨与我商量,到北大做一些弘扬中医和传统文化的工作。
这件事情发生在2003年下半年。为什么在2003年会有这个举动呢?也是因为当时“非典”刚过,大家特别关注自身,关注健康、关注疾病对人的影响。而且“非典”来了以后,大家感觉到现在西医学有点束手无策,越发感觉到传统文化、传统医学的重要性,所以才在北大做这个活动,虽然是同学们自己组织的活动,但是意义非常重大。
一开始,大家先是讨论《黄帝内经》,因为《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根本的经典,也是我们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谈天说地,但是真正谈人本身,在传统文化中是哪本书呢?就是《黄帝内经》。是哪门学问呢?就是中医学。传统的中医学,真正谈的是人,从人的角度来谈天地万物的变化。
《黄帝内经》,我们讨论了很多重要的篇章,如《上古天真论》、《灵兰秘典论》等,同学们也觉得很有兴趣。最后有很多同学非常强烈地要求正式地学习中医学,尤其是王正山同学非常努力,大家组织了中医学习班、中医学社,正式地学习中医。讨论《黄帝内经》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属于泛谈。正规的学中医了,应该从哪本书学起呢?
正规的方式应该是从《医学三字经》这本书开始学习,讲《医学三字经》坚持两个学期了,现在已经是第三个学期了。
今天谈的题目是学医述要,就是为什么要学医?怎么学医?当然这个医都特指的是中医学,就是我们民族自己的医学,也是最传统的医学。不仅仅是医学,实际上是道,医道。
从这几点来论述一下:
1. 简介:简单介绍一下传统的中医学,
2. 意义:学医的意义,为什么要学习中医学?
3. 要求:要正规学中医了,对你有什么要求。
4. 门径:怎么去学,有系统的方法。北大课程设置非常合理,才能培养出人才来。我们学中医也是这样,没有方法次第,学不成。
5. 读法:这本《医学三字经》,我们应该怎么读?有一套传统的读书法,其实古人学习任何书都是这么读,跟现在学习课本可能不太一样。
一,简单介绍传统的中医学。
中医学只是“看病”吗,到医院,大夫伸出三个手指头一摸脉,看看病,是不是这么简单的一门学问,我要没病就不用去医院了,不用看中医,好象这个中医学只有医院才独有的一个东西,跟我们生活没关系。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当然这种错误观念已经有好几十年了,因为在几十年前,中国人不是这样看待问题的,而且中国人把中医作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已经有了好几千年了。
这里可以看看《红楼梦》,《红楼梦》这么一本小说里处处都谈到了中医,因为中国人的生活是离不开中医学的。比如说贾宝玉上薛姨妈那儿喝酒去了,这个薛姨妈就说了,可别喝凉酒,要温一下,喝冷酒喝多了以后你的手抖,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有很深的医学道理。还有,韩剧《大长今》都有很多中医的道理,吃什么东西都有很深的医理在里面。所以,古代的中国人,包括中国文化圈,韩国、日本,他们的生活离不开中医,只有在这几十年当中大家才有这种认识,认为中医只有在医院里才有,没有病的话,跟我没关系,我们有了病可以看西医,我们不看中医也可以,这些都是很错误的观点。
中医学是什么呢?中医学是圣道,唐代的王冰在注解《黄帝内经·素问》时谈到, “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这儿谈的“三圣道”指的就是中医学。也就是说,这个人被绑起来了,你把他解开,遇到艰难了让他脱离困难,能够全真导气,而且使黎元百姓得到拯救,而达于仁寿,使得赢劣的这些病人、身体特别虚弱的人能够得到平安。这个大道,非“三圣道”是达不到的。
这个“三圣道”是什么呢?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坟”者大也。伏羲、神农、黄帝,这三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文明的开创者,他们传下来的书,叫三坟,视为大道。
所以医学是大道,能够解决人本身的问题,人的生命的问题。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而又相对独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说密不可分呢?中国传统文化本来是不分家的,《黄帝内经》是医学的典籍,它也在道藏里,道家也要研习它,儒家的这些后代学子们、儒生们也都要学习,四库全书,经史子集,把《黄帝内经》作为一本子书,是一定要学习的。所以,过去的秀才一般都懂点儿医,贾宝玉、薛宝钗都懂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可能读过《黄帝内经》。所以,在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本来是不分家的,文、史、哲,包括医学都是不分家的。《史记》,能简简单单说它是一本史书吗?它里面有没有文学?有没有哲学?有没有医学?有没有地理、天文呢?都有,比如说《扁鹊仓公列传》讲的就是医学,里面还有病历,仓公是汉朝名医,治了哪些病人,怎么治的,脉象如何,都有。所以,古代的学问并不分家,是我们现代人为地把它分科研究了,割裂开来,这是文学,那是史学,这是医学,认为你要不当大夫就不用学医,——人为的割裂。“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庄子·天下第三十三》)
所以,大家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注意,它本身是不能分开的。中医学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传统文化不学习中医,是不够的。
但是,对整个中国文化而言,中医学又是相对独立的,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工具和理论架构。
中医学源远流长,历代圣贤递相传承,已五千余载,她具备非常完善的理论体系,早已从总体上把握了人体自身以及人体与人类社会、自然界乃至整个宇宙相应的整体规律。
中医学渊源流长,现在公认的说法是五千多年了,如果我们从黄帝算起五千年,如果再往上追溯,伏羲、神农,那是多少年呢?大家可以算一下,就绝不只五千年了。中医学本身具备非常完善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建立在什么时候?最迟在轩辕黄帝时代。这个理论体系从总体上把握了人体自身以及人体与人类社会、人体与自然界乃至人体与整个宇宙相应的整体规律。我们大家现在用不着再去重新开拓了,因为我们的先祖早已经把握住了。
“造物以正气生人,而不能无夭札疫疠之患,故假诸物性之相辅相制以为补救,而寄其权于医,夭可使寿,弱可使强,病可使痊,困可使起,医实代天生人,参其功而平其憾者也。”(《医学真传·序》)
中医学之伟大,令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这段话是说,上天造物生人,但是人不可能没有一些疾病,包括瘟疫,像“非典”这样大的疾患。那么,上天有好生之德,它不是让你得病,你就没救了,就完了;还要用天地的万物来补救人的这些疾病、危难,当然包括动物也要得到拯救。这个是谁来做?就由医学来做,所以,“夭可使寿”,本来这个人活到二十岁就要死了,医学可以使你长寿,活到八十几、九十几;“弱可使强”,这个人从小体质虚弱,通过医学保健治疗可以强壮起来;“病可使痊”,得了病以后,通过医学可以治好;“困可使起”,就是说你遇到了很困苦的环境下,可以使你重新唤起生命力。所以说,医生实际上是代天生人,这四个字非常有力量,代天生人,上天有好生之德,但是上天本身不可能都做到,都很全面,因为谁也难免有一些疾病、困苦,医学来补充上天的不周到的地方,“医实代天生人”。“参其功而平其撼”,就没有了这个遗憾了,没有困苦、疾病的遗憾,所以说,医学的功劳可以与天齐功,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中医理论不但是完善独立的,而且历久长新,在规矩准绳之内可以无限发展。中医学又是一个开放系统,可以取长补短,但是并不依赖其他文化体系。
黄帝时代至今大概五千年,这之前中医理论就已经很完善了。几千年来,中医学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保护了我们祖祖辈辈的生命与健康。那个时代没有别的医学体系,汉族地区和汉文化圈就是中医这个体系,我们中华民族仅仅从数量来说也超过任何一个民族,可以见到医学的作用。
中医理论不但是完善的、独立的,而且是历久长新的。是不是已经几千年就落后了,就跟不上时代了?不是这样的,他是历久长新的,永远是最新鲜的,永远是最先进的。
例如,中医理论体系是几千年前建立的,那么艾滋病中医能不能治?艾滋病的历史没有多少年,是一个新产生的疾病。中医能治!这有事实为证(科技部做过一些调查)。再早了比如梅毒,梅毒是在明代传入中国的,当时明代的中医没见过梅毒,梅毒来了以后能不能治,能治,你们可以看看《霉疮秘录》这本书,就是讲中医怎么治梅毒的。
“非典”更不在话下了,因为“非典”它不是什么新的疾病,中医学叫时疫,成功地治疗几千年了。特别有意思的是,应该看一下《温病条辨·自序》,作者吴瑭,字鞠通,西元1736年——1820年(清乾隆元年——嘉庆二十五年)。吴鞠通写成《温病条辨》,历六年没有出版,“至于戊午,吾乡汪瑟庵先生促瑭曰:来岁己未湿土正化,二气中温厉大行,子盍速成是书,或者有益于民生乎!” 有一个朋友说,第二年是未年(羊年),根据《内经》的五运六气学说,有可能要闹大的瘟疫,就催促他赶快把这本书印出来,可以救很多人。看看2003年,“干支纪年”是癸未年,闹了一场大疫,正好我们用上了《温病条辨》。我本人去SARS病房,就是用《温病条辨》的方法救活了我管的病人。所以,感觉到好象是几百年前吴鞠通就写好了放在那儿,就是给我们治疗“非典”用的。所以,中医学有这样神奇的威力,而且它真是历久而长新的,能够解决所有新的问题。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中医学抓住了客观规律,只要是人类,只要是太阳还从东边升起来,西边降下去,这个规律不会改,中医学就管用,就是这么回事。
中医学在规矩准绳之内可以无限地发展。大家好好体会一下。也可以讲,中国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这样的,有一个规矩准绳、基本框架,只要在这个规矩准绳之内你可以无限地发展。所以不要忧虑,中医学要不要发展,儒家学说要不要发展,道家思想要不要发展?肯定要发展,而且我们大家通过学习、研究都可以发展他们;但是有一个前提,一定要在一个规矩准绳之内,可以无限发展,但是不能无限度,不能离经叛道。
这与西方科学不太一样,西方科学可以否定以前的,相对论把牛顿力学一些内容否定了,复杂科学把一些简单科学给否定了。西方医学也是这样,一百年前西医学进入中国时用的西药,到今天只剩下一种了,大家知道是什么药吗?阿司匹林。就剩一种了,其余都淘汰了。当时西医认为某个药非常好,大家出现某种情况都要用,但是过了一百年怎么不能用了,就是说他把以前给否定了。包括西医很多学术观点也否定了,以前认为这么治病是对的,现在是错的。但是,我们不能说,当时这些人等于是“受害”了。大家不要觉得好笑,现在我们笑前人,将来后人会笑我们。
但是中医学没有这个问题,因为中医学是在一个理论框架规矩准绳之内发展,就是不可能否定中医最基本的框架,为什么?因为中医学已经抓住了客观规律,既然抓住了客观规律,它就没有必要再否定自己了。但是发展空间是无限的。
举个例子,如抚琴,古琴老师讲,一个曲子可以有无数的弹法,你的心情不一样,弹出来的曲调就不一样;但是一个最根本的规律是不能改的。例如,《阳关三叠》的意境——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送朋友很高兴,欢送也可以奏《阳关三叠》;非常的悲痛也可以弹《阳关三叠》,大家一听还是《阳关三叠》,不会是别的。但同样是这首曲子,如果脱离了规矩准绳,弹出来的是《送郎当红军》的意境,就跑调了。音符还是这个,弹哪根弦还是哪根弦,手指该搁哪儿还搁哪儿,为什么你高兴可以弹,悲痛可以弹,而这么弹就不对,因为没有规矩了。所以,大家要理解传统文化都是这样的,有一个规矩,离开这个规矩,一发展就错;在这个规矩之内,怎么发展都对,可以有无限的空间。这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共同的特点,中医学也是这样,所以不要怕不能发展,不能解决新问题,中医学本身没有这个问题。
没有继承,没有规矩的发展,实际上是离经叛道。简单的例子,如片面地提倡活血化瘀治疗心脑血管病。大家慢慢体会,因为已经讲过了心腹痛胸痹这一篇,这一篇就谈到这个很实际的问题。大家的亲属里头或者朋友里头,有得心脑血管病的吗?他们随随便便长期吃的某些新药,可能含有大量活血化瘀药和冰片,大家知道文天祥自杀用的什么东西吗?冰片长期的用,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学学中医本草就知道了。所以,不学中医很多问题都不知道。
中医学是一个开放系统,中国的文化并不是封闭的,博大精深,又是兼容并蓄的,全世界的文化到我们这儿来,我们都欢迎,海纳百川。最典型的时代就是唐朝,唐朝的文化就是这种气魄,唐朝的中医也是这样的,可以取长补短。但是有一点,中医学并不依赖其他的文化体系,现在有人认为没有西医,中医就治不了病了,说糖尿病就得吃降糖药,没降糖药就治不了糖尿病,我觉得这个没有什么道理,因为在西医产生之前,中医已经治疗糖尿病治了好几千年,造福了千千万万人。所以,中医并不依赖其他文化体系。
中医学认为,人是天地的产物,与人类社会、自然界乃至整个宇宙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生理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而且具备自我平衡的能力。当人体在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作用下失去这种平衡时,就会患病。医学的作用就是找到疾病的根本,恢复人体的平衡。
中医学的基本观点,认为人是天地的产物,人与人类社会、自然界乃至整个宇宙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系统,这是一个系统。人本身是一个小系统,人和宇宙是一个大系统,是不能够割裂开的,我们不能把人当成个机器,脱离开他的社会环境和他的自然环境,和整个宇宙对他的影响,只谈这个人,这是不可以的,因为人一定要跟天地联系起来研究。另外,人本身也是一个体系,一个系统,你把人的一块拿出来,说这是心脏,你单研究心脏,不研究肾、不研究肝,光研究心脏这是错误的。因为心、肝、脾、肺、肾这是一个系统,五行系统,所以割裂的研究绝对是错误的。人是一个系统,那么,在生理条件下是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他有自我平衡的能力,自我修复的能力。也就是说一旦有干扰,他会自己去修复,自己去平衡。但是当人体在内因、外因或者不内外因这三因的作用下,一旦真的失去了这种平衡,自己无法修复的时候,这时候就叫得病了,人得病就是这样来的。那么医学,我们对她最大的希望是什么呢?就是要找到这个病的根本,使人体恢复平衡,这是医学的主要作用。
中医学就是这样一种医学,它的作用这一点是完全具备的,也就是说它能使你完全恢复到平衡状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家可能对这个问题不见得想过,因为你们不是搞医的,但是我们整天在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中医也看病,西医也看病,为什么中医伟大?因为中医能让你完全地恢复平衡,而西医目前还是做不到的,这是中医真正伟大之处。比如说高血压,西医使你血压降下来了,它靠什么呢?靠化学药品把它压下来的,你说我血压下来了,停药行不行?不能停,一停血压上去,为什么呢?你人体并没有恢复平衡,是我通过药物打破了另外的平衡,中和的结果使你的血压下来了。其他一些疾病也是这样,还有些疾病,急性肾炎、感冒,可能认为自愈了,其实是不是完全恢复平衡了呢?
中医不是这样,中医是一定让你恢复到平衡状态,使人体系统恢复自我平衡的能力。中医学不靠对抗,也不用药物压制,而是帮助你自身修复和平衡。这是中医很伟大的地方!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16-8-29 09:37:52 | 阅读全部
二,学医的意义" o5 V$ k9 _& D
学医的意义是什么呢?医圣张仲景告诉我们,“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 F$ I; L0 P+ n/ Y
我们学会了中医学,向上,可以“疗君亲之疾”,过去是君主的时代,有君主。那么,我们现在也有很尊贵的人,我们的上级、老师、首长、老总等,这些尊贵的人他们有了疾患怎么办?尤其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父母、长辈得病,怎么办?
, {) a1 D" L7 ]大部分人说,现在好办,医学这么发达,往医院一送,就入保险箱了,什么事不用操心了。我们想想,医院也是遵循医学的一般原理,经常有无可奈何的情况出现;医院也是人组成的,医生、护士等,水平有高有低,也会犯错误,我们怎么能那么放心!主治医生真的都是高明的大夫吗?这整个医院的医生都是明医吗?这个医院的医学水平就那么发达,没有一点错吗?作为儿女、学生、下属,你能不去关心吗,起码要监督一下吧,能那么放心吗?但是如果不懂医,你从何去监督,那只能是瞎监督了,只能是添乱了。7 R8 J( o  E; W. B6 z9 ^
我在医院里呆了很多年,有没有庸医害人的事,应该说是有的,庸医害人有多少被发现了,可以讲很少很少,几乎没被发现过。为什么?因为大家不懂中医了,所以碰到一个庸医你也不知道,治坏了,也不知道。可能庸医自己也不知道,这是最可悲的,因为他下回还这么治,他这辈子都这么治,这是最可怕的。所以,全社会不学习中医,其后果是这个医生也被害了。比如说这个庸医他治坏了一个病人,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是错的,都给他指出来,或者老师给他指出来,同事指出来了,他下回不这样做了,进步了,将来可能成为高明的大夫。这样,这个医生也得救了,我们大家也得救了。但是现在社会现实不是这样,整个社会七十岁以下的老百姓基本上不懂中医;中医界的人水平就一定很高吗?也不见得,因为整个社会基础是这样的。韩国人为什么围棋下的好呢?因为韩国人很多小孩,特别聪明的小孩都去学围棋。日本为什么围棋下的好呢?因为日本把围棋作为国民的基本教育。如果大家对中医都不懂了,想想医生的水平能有多高,庸医会不会很多,他治坏了病人谁也不知道,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所以说,我们大家最好是自己懂中医,这样你的父母、尊长的健康才能得到保障,你最好能亲自去治,这样才能体现你的孝道,当然一定要治对了,治错了,你这就不是尽孝了,所以尽孝一定要有智慧。$ y3 x0 X+ B& I& E  ~" ?
“下以救贫贱之厄”,往下,遇到一个很贫穷、很低贱的人,他遇到了困苦,他有了疾患,他看不起病,或者他没处儿求医去,你可以去救济他,你用什么?用医学来救济他。例如,一个农村儿童身患白血病,骨髓移植要二十万,无钱医治坐以待毙;如果你是大医,完全可以到山上采药,将她治愈,没有花一分钱。——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w) D% z. S  K: m5 B0 X
“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中间,自己通过医学可以“保身长全”,学习养生之道,你可以不得病,可以健康长寿。这个很重要,大家到北大来学习,我们将来都要成就一番事业,你事业的基础什么?是健康的身体。所以,健康是“1”,其他什么财富、名利这些都是“0”,前面没有“1光有“0”没用,你这“0”再多,最后还是“0”,如果前面有个“1”就不一样了,你有个“1”,后面搁四个“0”就是“10000”,搁三个“0”就是“1000”,所以健康是“1”,这个非常重要。例如杨振宁这些老一代的学者,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事业,年轻时候培养的传统文化修养很重要,身心受益于此。所以,过去的这些学子们都是这样的,很多人甚至于还文武双全,还有很多健身的方法,马寅初这些人,他们都是很会养生的,马寅初活了一百多岁。我们在座的大家,虽然很年轻,但是这个问题要注意,因为我给很多同学看过病,给老师也看过病,我发现当代学子健康状况不太乐观。中医学最重视养生之道,最擅长“治未病”,可以使人保持身心健康的状态。所以,大家要学习中医学,学习养生之道,可以现在就去实践。我在北大讲过很多次养生之道,总结了几个方面:(有专书论述。)
* i9 M: [/ H) K第一,饮食调摄- S. K( `: ]0 Y. {
第二,劳逸结合与内外功锻炼
7 T5 @  z% T" y第三,调畅情志
+ W4 F3 P2 ]% F第四,生活规律顺应自然节律
3 A2 _3 h, _! k$ ^1 g, }第五,慎用医药8 W6 {8 x, X. k0 ]! {" |
第六,远避秽邪
0 ]6 v3 s& b& S& w0 C8 o
1 a+ t9 e" W( ]8 O; R  q) V晋朝皇甫谧曰:“人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所谓游魂耳!虽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无以济之。”
" i8 U' c3 i! b6 N. X% Q. f晋朝有一位读书人叫做皇甫谧,比医圣张仲景更不客气了。他说,你身体得自于先人,得自于你父母,有八尺之躯,应该是堂堂正正的一个人,但是你不懂得医学,就是个游魂,连人都谈不上,说的很重了。# [0 K0 I5 a. y8 k& J, n7 e
“虽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无以济之。”与医圣的话可以互相发明,就是说我有忠孝之心,我想给自己的老师、给自己的上级领导、给自己的父母尽忠尽孝,但是老师、父母有病了,我没办法,你怎么尽孝?我随便找个大夫,“委诸凡医”,随随便便托付给一个很一般的大夫,要把老师治坏了,这叫尽孝吗。一个朋友的父亲上医院一查,说是肺癌,开刀,结果把胸腔打开,把肺切开一看不是肺癌,是肺炎,又缝上了。受多大罪啊。自己不懂医,还不问问内行,这叫尽孝吗?* q) ^7 W9 o3 D4 m5 u4 d
有“慈惠之性,无以济之”,就是说我慈爱自己的孩子,或者晚辈,还愿意惠施穷人;他们有了疾病你怎么去救济呢?你也没办法,因为你不会医。
! d" `% l1 ^0 J* |我们看看过去的读书人是怎么做的?举几个例子。: i4 E5 a2 {  ~
第一,医圣仲景大堂诊疾" g: w% D+ W, y0 A# O1 p5 }5 n" r
那么,我们的医圣张仲景自己怎么做的呢?他就是这么做的,他本身并不是一位职业的医生。张仲景是三国时代的人,他是长沙太守,相当于我们现在地委书记一级的官员,地委书记,兼当地的司法局局长,还兼公安局局长,可能还兼当地的军区司令员。他当时是大权独揽,这个地位很高的。他是儒生,而且自幼拜师学医,他的老师叫张伯祖。
: F& R% }- @: g( G9 H大家知道什么叫做坐堂大夫?“坐堂大夫”这个词哪儿来的?为什么中药铺都叫什么堂,同仁堂、长春堂等等,就是从张仲景那儿来的。传说张仲景坐在他审案的大堂上给人看病,就传下一个名字叫“坐堂大夫”。这个“堂”可不是随便讲的,因为过去“堂”都特指审案办公的大堂,长沙太守那时候坐在大堂上办案,,很多穷人看不起病的,或者疑难病症,就到大堂上找太守看病,因为医术非常之高超,他在大堂上妙手回春。现在很难想象,一个地委书记懂中医会看病,坐在自己办公室里给人看病,而且还是什么要饭的、穷人,看不起病的到他办公室看病,现在不太可能,不可想象。但是我们中国传统的读书人就这样要求自己,读书是为了济世,拯救苍生,学医是同样的目的,所以他认为这不矛盾。而且张仲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就是医学经典,使我们后世成千上万、上亿的无数人受益,功在千秋万代。
. r& j) C1 U' h1 u! U1 Z第二,范文正公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5 `- J7 d8 Q7 I9 U“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日得相位乎?不许。复祷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昔之志也。他日有人谓公曰:丈夫之志于相理为当然;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失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哉!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欲救物,故无弃物。且丈夫之于学也,固欲遇神圣之君,得行其道;思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已推而内之沟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相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生,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 (《友渔斋医话》)1 \- U) i' z( l% n
大家都知道《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范文正公,范文正公有一句话,“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就是说我不当一个特别好的宰相,就要当一个好的医生。在过去、现在的人看来,这个悬殊非常大,国家总理和一个中医大夫,你想想地位有多大的悬殊,这句话好象不太合适。实际上这句话怎么来的呢?他在当官之前,到一个很灵验的祠堂去祷告,他说我将来想当一个宰相能不能行?结果一求签没求好,不行。后来他又说,那么我当不了宰相,那就当个良医吧,结果一求又没求着。所以就非常之感慨,他说我不是自私,不是要求地位,是想我这一辈子真正地利泽生民,真正去利益天下老百姓,这是我大丈夫“平昔之志”,没想到都做不到,非常之丧气。
* L% B( U& u8 O& d. a3 [  {" i% r4 x5 y结果有人就问他了,你发愿当个宰相这还说得过去,怎么第二句说要当个大夫,这个太低贱了。当时人认为大夫地位太低了,一般的给人看病的郎中,没什么了不起的,跟宰相怎么比呀。
+ I& H" O$ K1 _$ `  a) Q1 g, Y* k( Q范仲淹说,“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欲救物,故无弃物。且丈夫之于学也,固欲遇神圣之君,得行其道;思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已推而内之沟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过去读书人志向是很高尚的,就是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致君尧舜,使天下太平,使所有老百姓都受益,最好当宰相,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9 Y: V3 T- Y- u
但是宰相只有一个,不是人人都能当的,你当不了宰相怎么办?“既相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生,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如果也能够去救人,“利益万物”,就不如当一个好大夫,大夫天天在治病救人,天天在“利益”老百姓,只不过你的影响可能小一点,贤相发布一个政令,天下受益,良医每天看几十个病人,量少一点,但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说,“果能为良医也”,真正当一个好的大夫,我“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全,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明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就是我在野,在社会的下层,仍然能够做这样利益万民的事,就是当良医。这二者性质是一样的。% B0 O! w' ^0 h- s) J& I
当然,范仲淹后来既是良医,又是良相,就是他医学学得很好,济世救人;后来也当了宰相,而且成就了安邦定国的事业,成为千古名臣。从传统角度讲,他是做了很多善行,积了很多的阴德,所以,范仲淹的美德,永垂青史;他的子孙繁盛一直传到现在,——“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8 T" }; j# o5 _) A  Q第三,朱丹溪学医愈恩师。- Z4 `4 e. K+ ~0 w  G- u
元代的一位大儒许谦,是朱熹再传弟子,学宋明理学的应该知道。许谦得了很重的病,怎么办?跟他学习理学的一位弟子叫“朱彦修”(因为他家乡那里有条溪,叫“丹溪”,所以后人尊称为“朱丹溪”)。他就对朱彦修说,作为老师我有病治不好怎么办?我看你很聪明,去学医吧,你学医回来给我治病。
- X+ I/ q- E6 }" @! ~# i$ o- k9 b“朱丹溪”就听老师的话,到处求师访友去学医,后来学成回来,很快把老师给治好了。这就是医学的伟大,即使许谦这样的大儒,他不会医学治不了自己,最后还是他的弟子把他治好了。医学史上有著名的金元四大家,“朱丹溪”是最后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当然,他原本就是学习儒学、理学的,所以他把一些理学的观点就用到了医学当中。% T! R0 F- X$ o* F
第四,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 “以医为孝”代不乏人。4 j# k: S, s- b
“北齐李元忠母老多病,元忠专心医道,研习积年,遂善医。族弟亦为母病,医为治疗不愈,遂自精究针药,母病乃除。
* b; _; ]) N% l; e9 _- o! \“隋许道幼亦因其母病患,遍览经方,得以究极,世号名医。戒诸子曰:人之尝视膳药,不知方术,岂为孝乎?由是转相传授。
6 T1 U$ W" ^! i% W5 a“唐•王勃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勃之所见与道幼同。
) C. O* \( ^0 n% r“唐有王焘,亦因母病学医,因以所学,作书传世。7 w4 T7 w  X9 Z* v
“宋•高若纳亦因母病,遂兼通医书。虽国医皆屈伏,张仲景《伤寒论》诀,孙思邈《千金方》及王焘《外台秘要》,久不传,悉考校讹谬行之,世始知有是书。名医多出衡州,皆本高氏学焉。6 f  f2 {! W' h( Y  W3 J
此皆以医为孝者也。” (《友渔斋医话》)" @/ w- q% r  A/ k
古代人说“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就是作为父母的孩子,一定要懂医,过去很多读书人,都是以医为孝!4 ?% D5 |% r: q
比如说北齐的李元中,他母亲老了,病很多,他就专行医道,“研习积年”,最后成为一个很高明的大夫,把他母亲治好了,把他的弟弟也治好了。隋代有一个叫“许道”,这个人因为他母亲也是得病,然后成为名医了。成为名医以后,他就跟他的孩子说,说作为一个人,你去照顾你父母的吃饭和吃药,但是你不懂得方术,不懂得医学,你这叫孝顺吗?不叫孝顺,你父母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你不知道,他该吃什么药不该吃什么药,你也不知道,只能听别人的,这不叫孝道,所以他们家族一直把这个医学往下传。
% N, V2 c( E6 F" a# D& P; r唐朝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呀,可是大家有可能不知道他是一个很高明的大夫,他是真正从师学过,但是很年轻就死了,后来不为人所知。他也说人子不可不知医,当时长安有一个叫“曹元”的,这个人有秘术,就是说他的医术很高超,而且秘不示人的,很高的。这个王勃就跟他学,“尽得其要”。所以,这个秘术也不是不能传的,要得到合适的、有才华的人,他就传了,所以王勃就得到他的祖传秘诀了,也成为一个很高明的大夫了,当然可惜年轻轻就溺水死了。5 A8 q. A- s7 A6 N
有一本医学的重要典籍叫做《外台秘要》,这是唐朝王涛编辑的,王涛本来也是个儒生,也不是大夫,但是他因为自己的母亲得病,所以就学医,而且还编了这本书,一直传到现在。- l2 u2 `0 b% f1 ?, \# @# S
宋朝高若纳,也是因为母亲得病,所以兼通医学,甚至于国医皆屈服,但是他的水平,当时的国手都佩服的不得了,而且他把很多古代的医书一直传到现在,比如《伤寒论》、《千经方》、王《外台秘要》传到现在,都是他的功劳。而且当时恒州这个地方多出名医,实际上都是这个姓高的人传下来的。
0 b* k; ^4 c% t) W, S, _3 ]所以这就叫以医为孝,用医学来尽孝,这些前代的古人是我们的榜样。# t" r5 y  M) x
' ~. _2 ~  o9 t# ^& d/ w% f( v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6-8-29 09:38:27 | 阅读全部
三,要求4 X/ w& H; O+ p
学习中医学有什么要求?我们怎么才能做到?/ V3 i* J/ r7 D* l3 ~/ a* t
l  大医习业6 ^8 x6 Z+ _4 }# [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  w6 k8 d+ V9 E. T- }6 l
“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备急千金要方•论大医习业第一》)
+ }" O; }1 {# y) a( P: Z" f5 j唐朝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药方》,第一篇就谈到“大医习业”,你要成为一个大医,成为一个真正好的大夫,怎么来“习业”,怎么来学习中医学?当然要求得非常高了。4 t" Q% Z% t9 N, o$ g& v% I
孙思邈,我想就不用介绍了,俗称“药王爷”,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了不起的名人;也是一位隐士,隐居在终南山,一辈子没有当官;而且是一位得道的高人,养生有术,寿命非常长。他是儒家、佛家、道家都通达,而且不光通中国医学,还通印度医学。所以,他可以说是“中西医结合”第一人,只不过这个西医不是欧美医学,是印度医学,他把印度医学结合到中医里面了。所以,我们讲中医学本身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并不排斥任何医学,只不过孙思邈是立足于中医学来融合外来医学,没有失掉自己的根本。# k$ J8 x) f5 B* e
其实,他小时候身体比较虚弱,后来完全是因为学习了医学,所以才这么长寿,而且他是良医。大家知道“降龙伏虎”的故事吗?老虎都派一个小老虎来求孙思邈治病,他就拿串铃把老虎的牙给撑住,给老虎治病。后来,“走方医”用的串铃就叫“虎撑”,为什么叫“虎撑”,就得自于孙思邈。而且孙思邈给龙王看病,龙宫里的秘方都传给孙思邈了,有很多神话故事。其实也不见得都是神话,当然降龙伏虎还有很深的含义。9 I* \, m  k1 t/ [  N6 C
大医习业中,《素问》、《甲乙经》、《黄帝针经》都属于医学的经典;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这都是医学的内容。另外,像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这些人的医学书籍要学习(后面几个人的医籍都失传了)。还要“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因为涉及到人的性命问题了,必须掌握这些。“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属于盲目地去做,没有指导。另外,要“熟读此方”,就是《千金要方》这些书,“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
) q9 p% H! z- {1 r8 `9 K4 U“又须涉猎群书”,也就是说要有广泛的文化基础,不能只是学看病,要有广泛的文化基础,什么基础呢?儒释道、经史子集,涉及整个中国文化。
8 X' `: A4 d9 j$ B$ ]1 r- O“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墨子、孟子、庄子、列子、淮南子等,“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9 ]7 T$ N" t; C; T* W, g- K
“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内经不是指《黄帝内经》,这里的内经说的是佛经,因为佛教哲学称为内明,佛经称为内经。佛教有五明之学,包括医方明,也就是说传统医学也属于佛学的范畴。工巧明,建筑、绘画等,一些现代科学技术也属于工巧明。“声明”,就是语言文字等,例如北大中文系学习的内容也是属于声明范畴。还有因明,佛教的认识论,(类似现代的逻辑学,实际不是这么简单的),就是说逻辑学,中国的名家之学等,这些都属于佛教的因明范畴。所以,佛教的五明是把天底下所有善的学问都包括了,都归于佛学范畴。真正佛教自己的哲学叫做内明。
/ b0 O3 `; x( R4 G8 I6 ^- u所以,这个内经指内明的经典,就是佛经。不读佛经,你就不知道有“慈悲喜舍之德”。慈悲喜舍,这是佛教的“四无量心”,具体内容用四句话表达:“慈,愿一切有情具足安乐及安乐因;悲,愿一切有情永离苦恼及苦恼因;喜,愿一切有情永不离失无苦之乐;舍,愿一切有情远离爱恶亲疏住平等舍。” 慈悲喜舍之德对于学医、行医都是十分重要的!- u  f$ Q) U! I. X
“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不读庄子、老子,不能体悟天真之道,不知道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所以你很容易碰壁。从“兴汉四百载”的留侯张良的成功之路,我们可见道家学说之重要。
2 ~- }% h( k0 j6 S* T3 o  ]“五行休王,七耀天文”,这是中国传统的学问,要深入研究。不懂五行,这中医也没法学,中医学处处用五行。古代天文学很重要,因为什么呢?古代研究人并没有脱离天地,天文地理,天上的日月星辰的变化和地面的河流变化等,都与人息息相关。我们中国人历来就认为,日、月、五大行星、以二十八星宿为代表的各种星体对地球、对人的影响非常巨大。不懂这些,你就无法研究人的变化。
. G; ]$ R4 {: r5 O, I5 u" t, v古代的中医学家,都是上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我们现在要研究医学也应该这样。如果“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要求非常高,大家努力去做吧,你们是北大的高材生,我想都能做到。
' B# L% x9 k/ d+ y
% d) r) }! s  U) Ol  大医精诚。5 t9 G$ X0 V6 O" c, V" C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备急千金要方•论大医精诚第二》)
7 s3 H8 B  `+ {% s“大医精诚”大家可能听说过,是讲的作为一个大医,既要精还要诚。
8 b% Z  f+ s0 Z" E% ]; u精,说的是学问,医术一定要精,特别粗糙的东西是不能给人治病的。所以他引用一句话,“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就说医学经方这些学问非常难于精通的,自古就这样。下面就谈到“寸口关尺,脉象、俞穴,肌肤筋骨”这些就非常之复杂了,“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就是说这个人心很粗,不肯细心地去研究,这样没法跟你说这些道理。所以说,“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如果作为一个医生,把这么精细的事用一个很粗的心去研究,那就太危险了,难免不庸医害人。所以,大家要知道医学是一精细的学问,不是只有造宇宙飞船才精细,宇宙飞船造得不好,一个螺丝没拧紧,到太空里面弄不好就掉下来了。医学也是这样,人命关天,一点儿不能出问题,一定要特别精细。
' U6 z: r* m) W" |5 {' s“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这都是矛盾的,这个人已经很满了,你还往里加,那个人已经很热了,你还要给他加温,那个人已经很通了,你还使劲通呢,那个人已经堵的不得了,你还堵呢,这人很冷了,你还给他加个冰块让他冷。这样,“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这个人明明已经病的很厉害了,你还雪上加霜,落井下石,这个人还想活吗,这是庸医害人。所以,学医、行医千万别这样;另一个角度看,医学这么精微,如果遇到粗工怎么办?我们能放心吗,不学医不行。“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这些都是很精细的工作,不好深入。“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个事不那么容易,既要有信心去学习,也要找到正确方法肯下工夫。
$ H; D8 U7 Y0 D- z1 s( P! Z' j有的人就是“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他在家里学了三年医,觉得天下病都能治了,天下没有我治不了的病了。“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实际治了三年病,这个病怎么治,我读了三年,没有一个药方子可用。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实际上只是不会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从源头下手,“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S& t0 [( U. C
我想大家不会这样吧!但是某些人就走入了误区,甚至说,我治不了的病,谁也治不了。其实中医学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就是真的很高明,也不能自满。要知道医生跟疾病比起来,永远是弱者,再高明的大夫,也能遇到治不了的病。因为疾病的难度是无极限的,就好象女人的衣橱里永远少一件衣服,医学也是这样,永远是少一样,总会遇到你治不了的病人。所以大家学成之后,千万别自满,要谦虚谨慎。9 d4 k$ |9 i$ _) Z) y( P4 j6 n
有一位名医,遇到有个商人来看病,一摸脉说,你真阴大伤内热太盛,已经没法救了,赶快坐船回家,还能来得及死在家里头。(因为古人讲究寿终正寝,一定要死在家里头。)因为他是当时的名医,这个商人特别相信,赶快坐船往家走。结果若干年以后,这个商人又回来了,说我已经好了。当年,我坐船路过一座山,去山上玩儿,山上有一个老道看见我说,你的病很重啊,真阴大伤(没摸脉就看出来了,“望而知之为之神”。),但是还有救。怎么办呢?你就买一船梨,每天吃梨,到家也就好了。后来真是这样,这个人一路上吃梨,到了家就好了。因为梨是清热养阴的,有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毒之功,当然这个人正是真阴大伤、内热太盛,这个老道很高啊,他用一个食疗的方法就把他治好了。结果,名医听到以后什么态度呢?不是说胡说八道,或者就说我是名医他算老几啊,不是这种态度;他非常佩服,当时穿上最隆重的礼服,朝着那座山的方向三拜,磕三个头,说我学问有不到之处,这位道长是我的师傅。1 r) z2 l9 @6 [/ a( S$ |
下面谈谈“大医精诚”这个诚。就是指道德,医德方面一定要诚。怎么才能做到诚呢?8 a8 v: }* b$ D9 O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同上)# |4 [3 [7 Z# n: h9 u
非常著名的一段话,很多地方在引用,大家可能见过,应该作为学医的座右铭,奉为终身的行为准则。9 [: F; ]. \) _9 K: ]2 ^
读之令人肃然起敬,要学医、行医,先要“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这个心要放得非常之淡泊,很平静。要发大慈侧隐之心,同情心、慈悲心、侧隐之心,完全是出于救助他人这种心理来治病。而且要发愿,“普救含灵之苦”,那就不是光人类了,动物也包括在内。如果有人得了病,有了困难,来找你求救,就不要管他是地位高、低,有钱、没钱,长得好看不好看,是小孩还是个成人,是你的仇人还是你的亲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是傻瓜还是个聪明人,这都不管他,普同一等,都要当成自己的至亲,这样来想。推己及人,你自己不愿得病,自己有了病愿意好,那么大家都是这样想的,谁来救他们,作为一个读书人,有学问的人,你应该去救他。而且在救治过程中,不要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我下这个药会不会担责任,到时候他骂我怎么办,别人会不会不接受,不要想这些,不要考虑自己。“见彼苦恼,若已有之”,就好象他的病苦在自己身上一样,赶快为他解决。不要怕路途的艰辛,不要因为是黑天,特别热、特别冷,就不去救他,不要这样。不管自己是在饥饿、干渴当中,还是很疲劳,因为人命关天,这人命比什么都重要,渴点、饿点先放一边,先把人救了。 “一心赴救,无作工夫行迹之心”,而且不要伪善,不要装出来一付济世救人的样子,恐怕别人不知道,是真心实意地去救别人。如果这样,你就是苍生大医,如果不是这样,就是“含灵巨贼”,这话说得很重了。因为人命关天,如果你不是这样一心救人,就可能把人给害了。# E- E. y  N% L% d% x4 |
过去学医的人出师之时,师傅要给他送两件礼物,一个是灯笼,一个是雨伞。意思就是说,甭管是白天、黑天,是刮风、下雨,病患来求你,没有别的可说,赶快去救人。所以,当医生有时候当时觉得挺辛苦的,比如说你要睡觉了,这时候有人给你打来一个电话,说我发烧40度,烧好几天了,要烧坏了,你赶快救我来吧。你说怎么办?马上别睡觉了,打车奔他们家去,去救他。连夜赶快给他开药,让家属连夜抓去,赶快服用,不然就危险了,第二天早上病人退烧了。学医的最大的幸福就在这里,把人救了,你高兴。这种幸福往往是其他东西不能比拟的,挣了多少钱都得不到这种幸福,虽然是倒贴了车钱,还付出了辛苦,但是你得到了幸福,一种内心的幸福。虽然辛苦,实际上显示出你在这个社会上的价值,实现了自我价值。
8 ^! i6 e3 Y( T5 w所以我们药王爷告诉大家,精和诚都是很重要的,学医一定要精诚。+ R* {  H9 S& d$ W  q. M
l  中庸之道
: U) {. M; l. Y" X学医要遵循中庸之道,大家既然到中医社来,可能对传统文化都特别感兴趣,可能都学习过四书,大学、中庸、孟子,对中庸可能有一些认识。
3 @3 L) w& ^$ T3 _4 o儒家讲究中庸之道,孔子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当然后来很多人理解为,见到异端学说你就赶快攻击它,这太可恶了,一定要攻它。后来的某些理学家就执佛老为异端,攻之不已!可是,如果孔子真的是这个意思,很偏激,他也不符合中庸之道了,——凡是跟我不一样的异端我们就攻它去,带一帮弟子就杀过去攻他,这不太合适。但是孔子并不是一个那么偏激的人,这个错误理解害了中国人一千多年。其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据钱穆先生解释,“……孔子教人为学,不当专向一偏,戒人勿专在对反之端坚持其一。”(《论语新解》) “攻乎异端”,就是在一个事情的某一端上,某个偏激的地方下工夫太深了,你就偏一边了,这非常不好了。“斯害也已”,就是“攻乎异端”这个事儿很有害。这里就是讲的中庸之道。% d" `4 \; s3 N$ @4 M
佛家特别讲中道。不知道你们看过龙树菩萨的《中观论》吗?《中观论》讲的就是离二边的中道,什么叫离开两边呢?也就是说中道并不是中间道路(有的翻译成 “中间道路”,这是错误的),不是走在中间就是中道,不是!是离开了两边,也就是说离开了偏执的两边,就自然得到了中道。4 }. Z8 l# Y# P  v- ^0 [
这与儒家说的比较一致。这并不是让人做老好人,什么事儿,我也不偏那边,也不偏这边,我做一个老好人,跟谁都好,我就是中道,就符合中庸之道了,这是后世的误解。所以后世中庸之道名声不太好,好像中庸之道就是谁也不得罪,当老好人,其实这是错的。孔子把老好人叫什么呢?“乡愿”,“乡愿者,德之贼也”,就是这种人损坏真正的道德。他谁也不得罪,没有是非,没有原则性,这种人最坏事。所以一个人要有原则,孔子讲的是你要离开极端,保持中正,并不是走中间道路的意思。
: o8 d- O- r! X这可能还不好理解,但是在医学上非常好理解了。什么叫中道呢?$ C6 l  L9 f) F
明末清初的医书《侣山堂类辩》谈到中庸之道:
1 k3 @. X% S7 v. R& u1 l“中者不偏,庸者不易。医者以中庸之道,存乎衷,则虚者补,实者泻,寒者温,热者凉,自有一定之至理。若偏于温补,偏于凉泻,是非中非庸矣。# I& i" Z) o% Y: S  t7 M
“夫医道,上通天之四时六气,地之五方五行,寒热温凉,升降浮沉,信手拈来,头头是道,急者急治,缓者缓治,若仅守平和之橘皮汤者,又执中无权也。
) u, E5 G7 Z: }4 s    “遡观古今,多有偏心,偏于温补者,惟用温补,偏于清凉者,惯用清凉,使病人之宜于温补者,遇温补则生,宜于凉泻者,遇清凉则愈,是病者之侥倖以就医,非医之因证以治病也,岂可语于不偏不易之至道哉!“
+ ~: p! e) O9 j6 t$ M9 H) ?& I“中者不偏,庸者不易”,这里头既有中正,又有原则。医学的中庸之道,就是当寒则寒,当热则热,当补则补,当泻则泻,这就是中庸之道。附子是大热有毒的药,这个人是寒证,该用附子就用附子;石膏、黄连是寒药,那个人是热证,该用石膏就用石膏,该用黄连就用黄连。该用什么就用什么,这就是中庸之道!+ X/ ?0 @" E  I
如果,用药既不寒,又不热,又不补,又不泻,开出的药可以当糖吃,这是中庸之道吗?这是老好人,是“乡愿”,这是最耽误事儿的!人家找大夫治病,这种果子药先生,开的药可以当糖吃,治不了病,也害不了人,但是把病情给耽误了,所以这不叫中庸之道。医道应该是中正,而且有原则性。4 y# j) @! v+ O2 b' F: E6 \
“遡观古今,多有偏心。”古来大夫多有偏心,偏在一边,什么样呢?这位就好用附子,看谁都是附子证。那个大夫说我就好用寒药,我看谁都该清热解毒。
* F$ @  q! ]) ~5 D, e那看病人运气吧,这位大夫好温补,你要是虚寒证,碰上他就活了;你要是热证,碰上就完了。如果这个大夫好用寒药,热证得救了,要是寒病找他,就倒霉吧!就是学医的人偏在一边了,其实中医学本身是很中正的,很全面的。奉劝大家,任何事情,千万不要偏执!& L% U: f- x+ G5 r! q  |# ?
我们现在的用药风气,总体上是偏于寒凉的,好服清热解毒口服液、牛黄清心、牛黄解毒等等,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不全对。因为每个人得病情况不一样,寒热温凉都可能,用药不能偏。但是,现在也有一些潮流,也有很多人开始喜欢用特别热的药,大家学了医以后就知道了该不该用,自己有主心骨了。
  ~& }* w& a! G7 U车患研究                 现在特别时兴清热解毒,有人一得感冒就吃清热解毒胶囊、清热解毒口服液;当然也有人一感冒就吃感冒冲剂,感冒冲剂是辛温解表的,都偏在一边了。感冒有的是寒证,有的是热证,要辩证施治。如果都清热解毒,感冒就没有寒性的吗?如果都吃感冒冲剂,感冒很多都是热性的呀!所以好多人吃坏了。有一个人只要感冒就吃感冒冲剂,“非典”的时候,大家都不敢去医院,开不了药,他感冒了就硬抗着,结果感冒好得很快。后来问我,哎,这次感冒怎么好得那么快?我说,这个事很简单,因为体质决定了你的感冒多热,原来感冒都吃错了药,所以就好的慢,却习以为常。这次你没有吃感冒冲剂,所以好的很快,     一个感冒,大家往往都做不到中庸之道。
! V( S2 ]% b5 N, O. \
: Y3 w7 v4 _+ [' P8 b4 o6 d$ K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6-8-29 09:39:12 | 阅读全部
三,门径——学医方法:
# a; c) K* i' H4 E' I; |前面讲了这么多要求,大家觉得是不是医学太难学了,这么多内容,怎么学啊?这没关系,学海无涯还是有船的,不是说没船让你自己瞎扑腾去,你只要按照一定的方向走,你就能够渡过这个学海。所以,甭管是学传统文化,学儒释道,还是学医,一定要注意方法次第,如果没有方法次第,可能掉到学海里出不来了。有的学生挺用功,今天看一本书,明天看一本书,但是他这看书没有次第,抓着哪本看哪本,人家给一本书就看,结果掉到学海里出不来了,最后学了半天也是一脑子浆糊,没学成,你看他挺冤的,他功夫、辛苦白费了。老师曾跟我说,做学问千万不要学成“汽车修配站”,什么叫汽车修配站呢?就是汽车零件全有,就是没有一辆整车,做学问千万别成这样。例如,中医的东西全知道,但是让你看病你就是不会;中文系学中国文学的,诗词歌赋全知道,写首诗写不出来,写封信写不好,这就叫汽车修配站了。所以,一定要把系统的学问学到手,怎么办?要知道学问的源流、历史,要有方法次第。
6 P( Q& @% I3 Q! g' U2 x% ~/ P. Il  四大经典/ f( D& J3 Y( ~0 |  c- `: N
首先要知道中医最根本的学问在哪儿呢?就是四大经典,《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这是中医学的四大经典,中医的学问都来自于这四本书,掌握住这四本书了,就掌握了中医学的源头。
# {/ }& f7 D+ I$ \4 |( w& i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炎黄指的是炎帝和黄帝。大家知道神农尝百草,这个药能治什么病,这是谁定下来的呢?就是我们的祖先炎帝神农氏,不然的话,我们现在怎么知道黄连是清热的,附子是温里、补火的,谁能知道?怎么看得出来?现在化学分析这么发达了能分析出来吗?成分太复杂,分析不出来。这都是千万年之前炎帝他老人家传给我们的,记载药性的这本书就叫做《神农本草经》,并不厚,但是非常深奥。《神农本草经》是炎帝神农氏传下来的,可是炎帝那时候有文字吗?这本书不见得是炎帝亲自写的,但是这个学问是从炎帝传下来的,过去是口耳相传,可能到了春秋战国甚至汉朝的时候陆续写成文字,很可能是这么回事。' a3 |' \" k. E. y
《黄帝内经》是距今大概将近五千年前,我们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天师岐伯等人的医学问答。黄帝问他的老师,人体是怎么回事,人跟自然界、宇宙是什么关系?人得病怎么回事,怎么去治?跟他老师讨论,这些讨论结集成一本书,叫做《黄帝内经》。甭管这个文字是什么时候写下来的,这个学问是黄帝那个时候传下来的。《黄帝内经》分成两部分,《素问》和《灵枢》,各是九九八十一篇,一共162篇,内容是博大精深,因为要论述的内容太多了,太深邃了。《黄帝内经》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是唐朝王冰传本,他当时的身份相当于唐朝的卫生部部长,他是有《黄帝内经》真传的一个人,他把他老师一代一代下来的秘本公诸于世了。所以,现在大家能看到《黄帝内经》最秘密的版本,要好好学习。' j6 ?" |, r& U/ k& H" X. e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就是三国时期,医圣张仲景的两部著作,为什么称为医圣呢?难道神农不是医圣,黄帝不是医圣,岐伯不是医圣?怎么张仲景是医圣呢?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与孔圣人是一样的道理。孔子被称为“圣之时者也”,也就是说孔子是应运而生的,在春秋时代那样的乱世,礼崩乐坏,中国的文化很危险了,要失传的时候,孔子出来整理中国文化,并传之后世,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文化,今天讲传统文化离得开孔子吗?孔子的功劳太大了,为什么大家把孔子尊称为圣人,就是这个原因。张仲景在中医的历史上也是这样一个地位。
3 k$ B# O' e8 C; {& D) D距今1800年前,汉朝末年,天下大乱。看《三国演义》大家觉得挺热闹,要是生在那个时代,老百姓是最倒霉的,兵荒马乱,老打仗,吃不上饭。大兵之后必有大疫,那时候瘟疫流行,比“非典”厉害多了。4 n$ T( {' Q, t6 a& O
医学面临很大的危机,当时世风日下,庸医很多,误人性命。据历史记载,当时的庸医喜好用附子、乌头、细辛这些特别热的药,而当时的瘟疫大都是热性的,还用热药去治,所以死了很多人。张仲景的家族二百多口人,死了三分之二,不是打仗打死的,就是因为闹瘟疫。
  c3 f% Q* y! a. F1 o* T0 f张仲景看到医学这么衰弱了,他认为自己很有责任,要振兴中医,拯救天下苍生(其中也包括后世的人,包括我们)。那时振兴中医不容易,政治环境太恶劣。他对中医学进行整理,写了一些书,传之后世,他是中医学的“集大成者”,与孔子的作用是一样的。留到现在,最主要的两本书,就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以说,张仲景是我们医门的圣人,也是圣之时者也。6 I8 T& H& h6 {% p( @0 ]3 W# H, |
所以说,张仲景的著作对于我们太重要了,可以讲此后所有的中医大夫都是张仲景的徒弟,没有张仲景就没有我们。因为你跟自己的老师学中医,但是老师跟谁学的?往上追溯,都是学的张仲景。前人所谓“兆子万家宗一脉”。谁也脱离不开张仲景的体系,因为他是“集大成者”。就好象我们现在学习五经,都是跟孔子学的,一切都来源于孔子。
4 f+ E8 Z7 P, W0 J& h% a9 ^0 e这四大经典,大家要下工夫。是不是一上来就要读四大经典?也不见得,要根据自己的背景和程度,如果你自己觉得天生就是绝顶聪明的,看古书特别容易看懂,那么学医不妨从四大经典入手,可能你学得很快,但是这样的人估计很少。这条学医之路叫由难入易。/ p2 F5 n% V/ s8 C% q( z
难道说我们不是绝顶聪明,就永远看不懂四大经典了吗?可以走另一条路,由易入难。先从入门书开始学,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就学进去了,到时候再看四大经典就很容易了,这就叫次第,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走,这样走有好处呀!你总是迈一步,从平地上迈一步,再迈一步,再迈一步,最后你上到十几层的高楼上去。当然,武林高手就用不着了,翻墙越壁,如履平地,蹭蹭蹭就上去了,甚至可能一个旱地拔葱就十几层楼就上去了,根本用不着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走。但是,我们不是“武林高手”,我们可能还得一步一步走,这就是为什么要从入门书开始。! S: @8 {* ^: H( Z3 ~3 B& e
过去的老大夫教徒弟非常讲究次第,例如,有的学派按照《医学十三经》学习,《医学十三经》一共是十三本书,从第一本书开始,要把这十三本书都学完,当然其中包括了四大经典,这样就成为一个非常合格的大夫。很多名医就是这么学出来的,这是不传之秘。《医学十三经》是一个很好的次第,第一本书就是《医学三字经》,最后一本书是《周易本义》,学医学到最后,要学《易经》,不学《易经》当不了大医。孙思邈的《大医习业》中也传达了这个意思。$ i7 y% m! g. e, h# ^3 ]
l  学医基本素养/ O2 }" c8 w% u
学医有基本素养的要求,不具备这种基本素养,学医很困难。基本素养是什么呢?0 Q# R; Y7 R0 J& K: a
1,    慈悲济世之心
# l* c! q; c% c; r9 `2,    全面的传统文化知识
. Y8 ~; R. u  O: _3,    传统思维方式(多闻熏习)
7 T2 i2 K8 d; n+ P5 t, J第一,要有慈悲济世之心,因为学医行医的目的并不是发财致富,正确的目的是济世救人,否则不学也罢。
# ~6 e0 ?: m/ V9 U6 X5 x第二,要有全面的传统文化知识。
4 ~8 h+ M2 Q8 J  L功夫在诗外。光懂医不成,文史哲、儒释道、琴棋书画,最好都懂,这样才有修养,才有基础。要是光懂医学,有可能思维很局限。传统文化很多领域是相通的,很多人悟医理,也是通过很多方法,比如,明末有位大医卢晋公,他是参禅开悟,悟的是医学,成为一代名医。这事很奇怪吗?参禅并不是只能悟禅理。因为,如果和尚、居士看了很多佛经,学了很多佛理,打坐参禅,参的是佛学的道理,悟的是禅理。医生老看医书,参禅悟的是医理。还有一位明末清初的喻嘉言,本来就出过家,就是禅僧,参禅也开悟了,成为一代大医。所以你学习传统文化全面的知识,对于你学医很有好处。
' f, g4 O0 a! U# y反过来,学医对于学习传统文化很有好处,为什么呢?医学是实学,人命关天,是来不得半点含糊的,治错了要死人的,而且立竿见影。学医可以培养知行合一、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精神。传统文化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怎么说都对,那是错的。儒家思想,你说你的对,我说我的对,结果用错的思想治国,这个国家就乱了,所谓书生误国。历史上不胜枚举。这些人就是学问大,但是没学通。所以,传统文化不是怎么说都对的,要学那有传承的、正宗的、纯正的,学那正确的。这在医学上非常明显,你治错了,当时病人就出事,没有一点儿含糊的;治对了,覆杯而愈。这样就知道传统文化是非常实用的,非常重要的,传承与纯正是非常之关键的,通过学医你会有很深的体会。另外,医学使你从自身去体会传统文化,从很实际的方面体会传统文化,你就更加坚信传统文化的伟大,因为你就是受益者。
7 p* U# ^9 j3 B$ m# }所以,全面的传统文化知识,对于学医非常重要,学医对于学习传统文化也非常重要,北大学习空气非常浓厚,在中国来讲是非常难得的。所以,大家要广泛地学习;但是我提醒大家,要有鉴别能力,不是谁讲的传统文化都好,那不正宗的、不纯正、偏激的,最好别学,这就靠自己的鉴别能力了。
2 v# [; x& @+ K3 r0 T第三,传统思维方式。
8 q" j1 G. d& y% G7 Z+ O) l8 ~要培养传统的思维方式,提醒大家这非常重要。中国人考虑问题,他的思维方式跟欧美人不一样,跟印度人也不一样,是特有的。这套思维方式叫什么呢?有人叫象思维,有人叫象数思维,我觉得象数思维更加准确一点。也就是说,它就是《易经》的思维方式,《易经》讲“象数”。这种思维方式最重要体现就是《易经》。所以,中国的科学不可能跟西方科学一样,为什么?西方人是逻辑思维,他的科学肯定是那样的;中国人是“象数思维”,中国人的科学肯定是一种象数的科学。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四大发明怎么来的呢?是象数思维想出来的,比外国逻辑思维想出来的提前好几个世纪。这个象数思维伟大不伟大?只有西方科学才是科学吗?东方科学也是科学。+ i5 t2 v* Q, c0 w% `+ d, F
李约瑟先生认为,从世界科技史来看,十八世纪以前,全世界所有的发明创造,中国人占90%。这几千年,中国为什么站在世界前沿,这受益于那种传统思维方式,就是“象数思维”,考虑问题的方式与其他人不一样。这一百多年中国落后了,不能说是中国文化本原的问题,只能说是很多方面综合的结果,万事万物都有盛衰。; {( T2 `! T9 _* g
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必然要保留祖先遗传给我们的思维方式,但不是不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还是要学习,因为兼容并蓄就是传统思维特点之一。但是,要知道这是两种思维方式。学习民族文化,要有意识地去锻炼传统的思维方式,因为我们上小学、中学,学数理化,都是在训练一种逻辑思维,慢慢把象数思维给淡化了;但是,终究是中国人,这你忘不了,已经渗透到血液里、骨髓里,在你脑子里还是在起作用,所以有时候会很痛苦。怎么办呢?你还要把这个象数思维重新焕发出来,对于学习西方科学也是有用的,很有好处的,有可能你会比西方人站得更很高。比如,西医的免疫学怎么来的?这很高明,不是一个药进去杀病毒,是打疫苗,激发你自己的免疫力,使你不得这个病。这不是西方自己想出来的,而是受日本汉医和中医以毒攻毒疗法的启发。所以说,中国人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科学,中国的思维方式对于学习西方科学是很有好处的。% G0 j9 p) L$ \, T: K, ]
现代人怎么培养传统思维方式呢?要多闻熏习,这是佛教的话。要通过广泛地学习传统文化,逐渐地“熏”出来自己的这种传统思维方式。不是硬来的,脑袋里种下一个思维方式,这是不可能的。学习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很多内容,包括去听昆曲、京剧,琴棋书画,这都是熏习,都有好处。所以,大家学习传统文化要生活化,要融入自己的生活,这样思维方式就越来越传统。可惜,很多人没有这种思维方式,他用简单的逻辑推理来学中医,学来学去还是学不会,有人说缺乏悟性,这悟性怎么回事呢?实际就属于传统的思维方法。悟性不是虚无缥渺的,反复的思考问题从而产生开悟,没有思维谈不上开悟。 “医者意也”,这个“意”是什么意思呢?“意”简单理解就是思维,不动脑子,不去思维,医学学不好。
( C* J9 V( k' S: O
- L2 h4 n) V5 ]3 g0 x) i$ `& e3 R%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6-8-29 09:39:46 | 阅读全部
l  学医四要素
' P* e. A3 V+ y0 c1,    良师益友,多方请益。
2 S! _2 Y6 A( ]+ n6 F. S, e2,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早读经,多读书。)
6 G# A0 P. F8 \. E# d# G+ ~; G3,    深思明辨,取法乎上。, k$ Q6 N# a; ]5 L/ f, L
4,    学而时习之。                 (早侍诊,多临证。)7 B; ]+ M- B. ?( m( Z& V
大家不是年龄很小就学医,现在基本上都是二十岁左右了来学医,怎么才能学好呢?这四要素是我专门给成年人总结的,得到了一些老师的肯定。! v( D7 D/ |! N" F
第一,良师益友、多方请益。
/ M" d9 f0 Q+ i; h. }: y7 ]. y学医要找到真正的良师、益友,而且一定要广泛地学习,我觉得,大家不要有什么想法呢,我就认定这个老师了,就是他了,别人谁也不学了,这是错的。这个时代,中医界目前还缺乏大师级人物,张仲景那样全面的人现在没有,要是张仲景在世,大家就跟张仲景学就行了,甭跟别人学。但问题是现在没有张仲景,怎么办?大家就得多方请益,向这个老师学这方面,跟那个老师学那方面,他有什么长处跟他学什么,他有缺点别学,学他的优点。然后,融百家之长,可能成一家之言,也可能成为大师了,但是这不容易。所以要尊重老师,但也不能盲从老师。只要喜欢中医的朋友,大家都可以互相探讨,共同进步。( j8 ]& L/ W5 z- ~
第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这是医圣说的。张仲景怎么做学问?他就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0 X/ x  D8 r# Z古训,上古时代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些最宝贵的财富,在哪儿呢?在四大经典里面。所以我们要勤求古训,上四大经典里找去。
8 r) Y5 I6 z: r" v博采众方,就是后世所有医学的宝贵经验、财富,我们都要学。不要偏激,不要排斥,说这个与我老师教的不一样就不学,这和我想的不一样就不学。这是错的,只要是好的,对大家有好处,我们都要学。一位医者、教授在清华当访问学者,室友很年轻,是一个神童,可能不到二十岁就上博士了,但不是学中医的。他就向那位教授说,你是学中医的,我有一个方法传给你。像那么大一个教授,这个小孩传他一个方子。什么方子?你知道脚汗怎么治吗?白萝卜煮水泡脚。如果有人脚汗比较多可以试试,要是足部皮肤干裂,也可以用这个,双向调节啊!很不可思议,这就是中医的奇妙之处。道理何在?大家学了本草就知道了。而且,白萝卜煮水泡脚这个方子,还真不是民间验方,别看不起,出自《华佗神方》,可能是华佗传下来的。你看,处处是学问,一个小孩有高招,还挺灵,也得跟他学。. m7 p/ Z' q( f6 X8 m/ i
学医要博采众方,但是有一个前提,必须先勤求古训,把中医学明白了,再博采众方。不能什么都信,大家不要偏听偏信。为什么偏听偏信呢?因为没有把中医学懂;把中医学懂了,你就有一个主心骨了,有鉴别能力了,就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例如,白萝卜治脚汗,从白萝卜的药性来考虑,一想非常对,不用试就知道肯定灵。再一查是《华佗神方》传下来的,不会有错的,去实践也很有效。这就是有鉴别能力;没有鉴别能力,容易偏听偏信,所以博采众方也要符合古训。
6 I, S5 t4 G3 n$ O$ z第三,深思明辨,取法乎上。5 x/ ^3 J# H( M
我们跟老师也学了,又看了很多书,听很多人讲怎么治病,怎么养生。不能把这些装脑子里就完了,自己要怎么办?要深思明辨,“取法乎上”。就是说自己要深入地思考,要非常清晰地、明白地分辨这些东西对不对,是不是真理?而且要“取法乎上”,“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不要开始就学很低的东西,要学很高的。为什么要认准四大经典呢?认准四大经典,可能也许只学到中等水平,赶不上张仲景;如果一上来就学中等的,可能结果就是下等水平;上来就学下等的,连下下等都不如。有人说,张仲景也不学了,我就学我老师,最后连老师都赶不上。4 ]+ x4 l2 l  Q5 |+ b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模仿我只有死路一条,学我你自成一家,就活了。京剧名家袁世海,袁世海的老师叫郝寿臣,袁世海去拜“郝寿臣”为师,头一次见郝寿臣,郝寿臣就问他,你是把我揉碎了做成你呀,还是把你揉碎了做成我呀。这么一问给他吓坏了,袁世海就说,那当然得把我揉碎了成了您了,哪能把您揉碎了,这哪成。老师就乐了,错了错了,你跟我学就是把我揉碎了变成你。所以,袁世海唱的好,但是跟老师不一样。中医也如此,八个徒弟跟一个老师学,最后,这八个徒弟跟老师都不一样,都能治好病,与老师一脉相承,这就算学对了。为什么八个徒弟不一样?因为各有各的修养、经历。李苦禅学齐白石,一脉相承。齐白石出身木匠,特别小心谨慎;李苦禅会武,能舞双刀,性格豪放、仗义疏财,他们两个人性格不一样,画风能一样吗。中医与艺术是一样的,都是讲究个人的修养。6 O% J4 C( q) B$ k& O( P$ N; `
要深思明辨,而且要取法乎上,才能成一家之言,但是不能离经叛道。
2 _9 I+ h! c" {( f* ~最后一点,要学而时习之。
( P/ f! T1 B: T+ Q就是前面讲的学、思考是很好,但是你不去实践是不够的,因为中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不可能闭门造车。这辈子没给人看过病,但是成为医家了,成为大医了,这是不可能的,一定要实践。大家可能说,我们都是北大的学生,也不当大夫,将来可能成为电脑工程师、教授,或者科学家、作家,我们怎么实践呀?如果是学习造宇宙飞船,可能没实践机会,没人让你造。但是,医学是身心健康的学问,处处时时可以实践,因为人人都有身体,人人都需要健康,所以你这个实践可以说是空间极为广大。先在自己身上实践,然后在家人身上实践,对亲戚朋友实践。如果医学学的好,实践机会就太多了。
: x9 L* K: R- g# L' C5 e0 m7 Z* H" r3 n不从事中医专业,学习中医反而有利,没有限制,没有压力,作为纯粹的爱好,反而学习很有动力。如果不当大夫,对于学医是一件好事,没有人逼着你一定要这样看病那样看病,没有人逼着你一定这样讲话那样讲话。历史上很多大医都不是职业的大夫,所以他说话不用顾忌。古代职业的大夫叫行道者,很多大医说我不是行道者,所以我可以这么说,不怕你们讨厌我,不找我看病没关系,我不以此为生。
5 {! n# w8 [2 ]9 [8 d/ h( a7 Y历史上这样的人很多,如张仲景是“地委书记”义诊。《证治准绳》的作者明朝王肯堂是高官。《医学三字经》的作者陈修园,他是福建人,林则徐的叔辈,原来是个赶考的举子,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县令。当时到恒山赈灾,那地方有流行病,他办公务很劳累,就病得非常重,昏迷了。没人治得了他的病,过了一会儿他暂时清醒了,给自己开了一个方子,一吃好了。他想这么多灾民怎么办呢?赶快拟定一些方子,让大家赶快熬药给灾民喝,最后把大家都救了。陈修园觉得,天下的老百姓得不到正确的医疗,非常可怜,所以他写了很多医书,包括很多入门书、启蒙读物,希望大家要把中医学好,救这些老百姓。陈修园是很了不起的,他本身就是政府官员,表达医学观点不必顾忌,可以畅所欲言。我觉得大家当教授、科学家、从政,甚至当国家总理,都没关系,但是,你们要像张仲景、范仲淹、陈修园这些先贤学习,一定要把医道学好,能够自我保健,还能够救天下苍生。
. l1 {) \0 S. s5 U: H过去的学医形式其实很简单,半日侍诊,半日读书。就是半天时间跟着老师抄方,看老师怎么看病;半天自己读书,读医学经典;老师也不灌输,是一种启发式的教育,让你自己去自学,然后他启发你,这样就很快学会了。但是大家不是专门学医,可能没有这么多时间,学一些中医的书,将来有机会也跟老师抄抄方,慢慢也就会了。) ?2 ~) z, }% |
# C' W) ?6 g4 [$ O
四,读书法8 G0 `2 q! i2 J
“于中撮其枢要,厘为六条: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已体察,曰着紧用力,曰居敬持志。4 s: P; v) t9 ^" B6 N1 F
“读书须是成诵方精熟。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若晓得义理,又皆记得,固是好;若晓文义不得,只背得少间,不知不觉自然相触发,晓得这道理。盖这一段文义横在心下,自然放不得,必晓而后己。若晓不得、又记不得,更不消读书矣。
! z3 B2 T- [. G5 y- p“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H& o1 H$ s3 _. @: n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其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朱子读书法》)
- v  o3 L0 ^- Q8 G+ c1 k/ s这个读书法,就不必详讲了,因为这是传统文化通用的读书方法。学习传统文化的经典与学习课本、电脑书籍不一样。这是朱熹老夫子总结的六条,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已体察,曰着紧用力,曰居敬持志,这六条,大家去体会一下。  h, q- C3 H  X
古人说读书嘛要读,所以朱子说“读书须是成诵方精熟。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若晓得义理,又皆记得,固是好;若晓文义不得,只背得少间,不知不觉自然相触发,晓得这道理。盖这一段文义横在心下,自然放不得,必晓而后己。若晓不得、又记不得,更不消读书矣。”。朱子的话完全是口语呀,非常有意思。怎么读书,四书五经怎么读,《黄帝内经》怎么读,先要诵读,先要念,最好大声的念,抑扬顿挫的念。过去的读书人都这样。举个例子,有史可查,康熙皇帝怎么读的四书五经,每一段要读一百二十遍,然后再背一百二十遍,虽然念到五十多遍,已经背住了,不成,还得念到一百遍,念到一百遍,已经背的很熟了,不成,得背到一百二十遍,这段才过去。就是下这么大的功夫,康熙皇帝之所以成为千古明君,没有这种学问是做不到的。但是他的皇子,要求念一百遍,背一百遍就行了。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了一百遍,有可能很多意思就明白了;就算现在不明白,很深奥的道理,已经背到心里头了,横在这儿了,在睡觉的时候都不由自主在想这个问题,有一天碰到一个事突然悟了。所以,传统文化的书,尤其经典,一定要熟读,最好能背诵。比如说《医学三字经》这本书,这本书前面三个字三个字的歌诀,就是让你背的,注解倒不一定背,前面这三个字的歌诀,大家先去念,去背,念熟了,背熟了,再看后面的注解,就很容易理解。万一有什么不理解的,我们再探讨。三字经歌诀的形式就是便于背诵,合辙押韵,大家回去以后稍微下点工夫,最少每天拿出十分钟来,好好念念,这辈子受益无穷。
9 q& {/ s1 S6 W$ C+ j传统文化其他的书,佛经也是这样,四书五经也是这样,要学《老子》、《庄子》,最好也这么学。现在,《医学三字经》我们已经学到了第八篇,我们下一次应该讲气喘,新来的同学要注意,我们学《医学三字经》,先学附录里的阴阳,然后学了脏腑、经络(经络没详讲)、四诊(中医诊断的方法),这些都是中医的基础内容,放在前面来讲了。为什么这样?就是希望大家有基础再去学习各种疾病的知识,这样更容易学。如果没听过的,你可以看一看相关资料,再看一下附录的内容,这样就有基础了。另外,我们在后面给附上 “药性歌括四百味”,因为这本书里讲到病怎么治,有方子,还有药,你要是不懂药性,就很费劲了,所以我当时要求大家 “药性歌括四百味”最好念一念,知道这个药治什么病的,这样你在看《医学三字经》,用药的时候就比较熟悉了。怎么才算《医学三字经》学会了,一是把原文都背熟了,都记住了,知道怎么运用了。方子组成要记住,涉及到药物的药性得知道,再加上四诊基本的望闻问切也知道了,你就可以实践了,现在来看就基本合格。
! A7 h3 W5 N/ N0 m, @! a: m当然,还要进一步深造,濒湖脉学、汤头歌诀、医方集解将来可以念一念,再学四大经典,那就更了不起了。大家学医,大多数是真心想学会,希望能够自己保健,给人解除病苦,这样学,是事半功倍。! o, {9 @' _) N. k  Y! A# O1 W4 t
北大整个学术氛围是非常好的,在其他地方往往是不可能的,大家应该珍惜。在北大,老师也能放开讲,在这个讲堂上能够按照传统的方法讲授中医学,也许有一天,要学习真正传统的中医学必须到北大来,很有可能。希望大家学习养生之道,学习中医学,学习传统文化,进而能够利己利人、利国利民。今天的课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9 Z4 F, _; o, n8 ^0 G- h. X
/ p' t4 [" I+ j) ~
问答:
/ V' D! L' s  X, T# Q1,    问:刚才,您谈到学医的意义,可以下救贫贱之厄,能否举现* p# `1 U+ N) x! i( H$ D
代的例子说明。+ q0 L7 s5 `1 w* E
答:可以,举著名老中医焦树德的医案。上世纪五十年代,同乡带着女儿从农村老家来北京找焦老,他的女儿十几岁,月经突然不来潮,身体逐渐衰弱,肌肤甲错,头发枯黄,当地人称为女儿痨。结果遍访北京西医名宿,皆束手无策。当时,焦老从中医角度,诊为虚劳中的干血劳,治以最古老的方剂——《内经》的“四乌鲗骨一芦茹丸”,一共四味药,其中两味药由患者父亲就地取材。最后,这个农村孩子得救了,恢复了健康!! u9 R7 J0 D, |+ w* y. _5 u. N
2,    王老师,我家在农村,当前中国农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十分
% }! m& T" t3 e4 f7 i- \7 L% C突出;看来,中医学在农村医疗保障中很重要,这是不是解决农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关键呢?5 _! R5 l9 _; Q; E' D- _
答:是的,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当时公共卫生条件似乎相对今天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保障问题并不是特别突出。原因之一,就是中医等传统医学承担了全部的医疗保障工作,充分发挥了其方便、廉价、有效等特点。中医等传统医学充分运用非药物疗法,以及使用当地中草药、生活用品等治疗疾病,医疗费用十分低廉,穷人也负担得起。自古以来,遍及乡村的大夫、郎中自然而然地编织成一张医疗保障的大网,而且自行繁衍,薪传不断。/ [8 R. u, I/ c. n/ Y
在此特别指出,中医等传统医学在农村医疗保障的重构中至关重要!! x$ \; w) |. r9 O$ u# d
首先,数千年的历史证明,传统医学能够承担这一历史使命。
( R9 i: a6 b0 z1 m第二,六、七十年代合作医疗的时期,遍布每个农村社区的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队伍、中草药和针灸等非药物疗法的广泛开发利用,是功不可没的。
6 \& u# M+ ?$ x, R第三,中医等传统医学验、便、廉等优势,非常适合农村的医疗需要。
* Y$ {7 ~4 c+ q+ `第四,中医学“治病求本”的伟大思想是社会与患者的福音。中医学认为,治病必求其本,医学的作用就是找到疾病的根本,恢复人体的平衡。传统医学一般不使用化学药品压制人体各种症状和异常指标,也不提倡患者长期乃至终身服药,而是追求真正把病治好。发展中医学不但可以大大降低患病率,减少病人痛苦,还可以大量节省个人经济负担和各级政府卫生经费的投入。
1 z' k* N( o8 ^7 T, e( p7 `第五,中医向来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在养生、保健方面拥有更大的优势。现代人七情过度、物欲炽盛,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寒温颠倒,再加上生存必须的空气、淡水、食物、气候等条件的污染和恶化,农民患病,特别是患恶性疾病的风险逐渐增大!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如果能够遵循传统医学的理论调养身心,完全可以远离亚健康、疾病。所以,弘扬中医文化,宣传养生知识,倡导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十分必要。5 o" l; |1 ~  g* E, }8 h
3,问:王老师,看到《新京报》对您的采访,想问一下什么是中医体检?
6 J3 G  g/ t! L* g; r3 T" o" @老人言,每年看一次好中医,一辈子不得大病。
) C  N5 ?! Q5 C现代人在社会大机器下超负荷运转,日积月累,多数渐渐背离自然的健康状态,很容易生病。中医学向来提倡“治未病”,在养生、保健方面拥有更大的优势。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如果能够遵循传统医学的理论调养身心,完全有望百病不生、沉疴可愈。有鉴于此,我本人提出了中医体检的理论,通过在精英阶层的施行,取得了佳效。* q* c6 y3 [1 X$ A/ G
中医体检,是从传统中医学理论出发,运用中医学各种方法,包括望闻问切、手法探查、中医独特的设备仪器检查、五运六气推算等等手段,了解被检查者阴阳平衡、五脏六腑、气血经络、筋骨脉络等的状态;特别是,要经过传统中医师的辨证分析,从总体上把握被检查者的身心状况以及自然界、人类社会对其的影响。从而指出健康隐患,提出针对性的养生防病方案。
2 L5 Z  j. X6 X- Q2 r0 F
1 e- b! n( D  V; ^3 N  c6 t
' x; I5 x+ o" ?! p+ f6 M*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