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和昉革命生涯 (上篇) 解向军 七八年前,我在兰州二儿子那里探亲时走访了韩城几位朋友,其中薛铁伦大哥让我带10本他自己写作并由中央文献社出版的《黄河边纪事》一书,送给韩城有关方面的九个人,我留下一本,并认真阅读了一遍,我从书中对著名的韩城革命先驱薛和昉前辈有了详细的了解,并对老人生前忠于党、忠于革命、任劳任怨之大无畏的革命情怀非常敬佩!薛和昉同志1927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医科学习,1929年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参加了革命工作,193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基层党支部书记,1932年就先后担任韩城县委代理书记、书记兼组织委员、韩城中心县委书记,在中心县委下辖几个县的区域组建了9个党支部,加韩城本地22个支部,基本形成了党在韩城地区比较大的组织覆盖面,在渭北轰轰烈烈的闹过一番革命运动,第二年就调省委工作,1936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九),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东府游击队第二支队,隶属红二十六军。薛和昉任政委,严文炳任支队长,王筠代表省委宣布成立决定。 薛和昉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转战南北,在革命队伍里的名气很大,历任陕西省委技术处、宣传处负责人,陕西省委巡视员,西安市委组织部部长,红军游击队政委,关中特区专属主任秘书,陕甘宁边区文书科科长,兼任林伯渠、董必武、谢觉哉、习仲勋等领导人的文字秘书,西北土改工作团团长、第十八集团军募补处主任、八路军驻陕西旬邑、淳化办事处主任兼工委书记,边区高等法院书记长,陕西省白水县解放后首任县长,中共中央西北局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央文委(又名为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代主任等职。新中国建立初期,周恩来总理亲自任命薛和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首任中医司司长,也是韩城革命前辈当时在中央国家机关任职最高的人,成为韩城人的骄傲和自豪。 国庆节就要来临了,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也将胜利召开,我作为一名地方文史工作者,最近再次仔细阅读了薛铁伦先生的著作和有关薛和昉前辈的早期革命历史资料,倍感亲切,就将它编成上、中、下三个部分,将薛和昉的革命事迹介绍给广大读者,尤其是关中和韩城的青年读者,让三秦人民永远记住这位英雄的光辉业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热爱共产党,为伟大祖国的建设事业而努力奋斗! " Y. f! ?! d% q# k3 v" J. V% Y/ C* m
. X/ r" k8 x. \0 L8 D" F( k2 @% a* N+ Z* j& B2 L' _
2 O6 N7 r- [0 X7 J
- Y; s$ k% S* M' f8 z5 @) v$ v! z: t
(一) 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致使中国革命不得不陷入低谷时期,转向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隐蔽和发展动员阶段。这时的青年薛和昉正在北京辅仁大学医科读书,在校期间接触到了一些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对中国革命的前途有了坚定的信心和希望,尤其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已经牢固地竖立在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之中。 他在北京辅仁大学学习期间,曾经居住于北京市内的韩城会馆。在那里,他遇到一位名叫薛子芳的老乡。薛子芳是一位我党的早期共产党员,利用闲暇之余,给薛和昉讲述革命道理,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在这一时期,薛子芳又为他介绍了一位韩城人,名叫高善欣,时间一长,还认识了一些在京的韩城早期共产党人和积极分子。年仅二十岁的薛和昉,对旧中国动荡不安的社会状况,腐败堕落的政府机构以及国民党倒行逆施的丑恶行径,看在眼里,恨在心上。他逐渐意识到,只有推翻腐败反动的国民党政府,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才能使国家强盛,使人民幸福。 1929年,薛和昉在北京向党内人士提出入党的请求,由于他父亲的突然去世,必须立刻离开北京回家,因为时间关系,共产党员薛子芳为他写了介绍信,让他回韩城后去找地下党员张子超,并讲明情况。薛和昉回到韩城办完父亲的丧事后,就立即与地方党员张子超取得了联系,又经张子超介绍,进一步同当地共产党组织负责人高进修接触,通过几次认真谈话后,正式接收他参加了革命工作。接着,他在高进修的介绍下,于1930年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在地方组织中的一位学历最高的新党员。 当时的韩城县只有零星的几个党支部,经陕西省委批准,薛和昉、高进修、高德辉等人组成了一个新的党支部,由薛和昉任书记。此时,陕西省委派本县人樊德音返回韩城,协助扩展当地共产党的组织。由此,韩城党组织开始在小学、完小教员、中学学生以及青年农民中发展共产党员。当时,樊德音的职业是一所小学的教员,这也是当时革命者以职业掩护身份的一种方式。根据上级党组织的要求,韩城县党组织在农村开办了一所农民夜校,薛和昉任农民夜校教员,在给青年农民们扫盲、上文化课的同时,还给当地农民讲述革命道理,发放革命传单,在各处的墙壁上书写张贴革命标语,并在青年农民中选择一些比较可靠的积极分子进行个别谈话,引导动员其中的先进人员参加革命工作。 1930年7月,党组织决定由薛和昉和高德辉在韩城县再开办两所农民夜校。这样一来,全县就有了三所农民夜校,党组织利用夜校教学的机会,积极地发动农民与土豪劣绅和恶霸地主作斗争。薛和昉亲自为夜校作对联,上联是“新青年请进来",下联为“老腐败滚出去”,横批为“理应如此”。九一八事变之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浪潮,在北京及各地求学的韩城学子陆续有人回到了家乡,其中就有冯光波、冯树立等人。后来,他们也参加了共产党,大家齐心协力地动员了更多的人来参加革命,使当地共产党组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到1930年秋,全县已有二十多个党支部,二百多名共产党员。于是,按照省委的指示,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韩城县委员会,薛和昉先后担任韩城县委的组织部部长和县委书记。
$ b( b" @& S: q# q6 t0 W& N4 G1 R. a" x7 Y
0 m; c* o# K6 R( `$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