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2978|回复: 4

方朝义教授:《传承弘扬燕赵医学》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7
发表于 2023-1-7 10: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3-2-25 15:57 编辑 % h- n* j  }& j
$ v- X2 [4 c( P$ i
传承弘扬燕赵医学
———“燕赵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丛书”评介
方朝义教授
作者单位: 050200 石家庄,河北中医学院
  (方教授是河北中医学院副院长、河北中医学院燕赵医学院研究院院长、全国中医教育名师)
+ I; o" H) t6 Y' J1 Q1 W
  引自2023年1月4日《中国中医药报》第八版) X1 e- o2 [3 Z% [8 c9 R# _6 f
( W5 L4 E/ u% R- I7 n
  “一部中医史,半部燕赵人”。 燕赵自古人杰地灵,名医荟萃,大医辈出,燕赵医学文化源远流长,学术流派精彩纷呈,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是中医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 当前,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将中医药工作历史性地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和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为我们在新时代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也为燕赵医学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 g  _: a$ R" U3 o0 S- W9 W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学术思想、学术主张或独到临床诊疗技艺,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力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 源远流长、师承传授、绵延不绝的中医学术流派作为中医学术发展的载体,其创立和发展与许多中医重大理论的提出和突破密切相关,涌现了一系列特色突出的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诊治经验,显著促进了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发展,学术争鸣的医学流派形成了百花齐放、灿烂繁盛的中医学术体系。 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先生所著《中医各家学说》一书将中医主要学术流派分为医经学派、经方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伤寒学派、温热学派及汇通学派。 其中,医经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汇通学派皆源于燕赵大地,燕赵医学流派的发展绘就了中医学派发展画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1 X$ H7 n9 C' N& M$ u+ L' p: ^- A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系统整理研究燕赵医学流派学术思想,汲取不同医学流派的理论精华与临证经验是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燕赵医学研究的意义正在于此。
% J  |6 o, w& w  传承弘扬燕赵医学需要重点加强燕赵医学文化历史、学术流派、名医学术思想的总结、研究、应用及推广,包括系统总结整理燕赵医学流派的学术思想,出版系列专著;总结整理著名燕赵医家的学术思想,辑录成书以广行于世; 整理校对注释燕赵名医著作;开展燕赵医学学术思想交流研讨;培养优秀的燕赵中医传承人才;推动医疗机构临床应用和特色专科建设;开发燕赵名医经验处方特色制剂,全面促进理论学术的传承发展和临床应用,由此“燕赵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丛书”应运而生。6 E! Q$ M/ d- S2 \: g& J) {+ S
  “燕赵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丛书”共有 4 册:
" |4 s$ u1 n3 |* ~
  《医经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 《中西汇通学派》,系统整理、挖掘、总结四大医学流派的学术思想,从学派源流史略、主要学术成就及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和现代研究应用等方面研究四大流派的“源”与“流”,力求系统深入地反映各流派的核心观点和现代应用价值。1 A4 F& x& g3 B# e1 ~* T
  医经学派主要是对医经七家《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 《白氏内经》 《白氏外经》《白氏旁篇》中仅存的《黄帝内经》进行专题研究发挥。
; n3 S0 Y" C! {
  《黄帝内经》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辨证论治等各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客观的叙述,还把医疗保健的原则提高到了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高度,为中医学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扁鹊、张仲景、华佗、王叔和、皇甫谧、全元起、杨上善、王冰、刘温舒、刘完素、张介宾、滑寿、马莳、李中梓、沈又彭、黄元御等代表性医家通过校订疏证、分类研究、专题发挥等方法完善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辨治体系,对脉学、脏腑辨证、六经辨证、针灸学、络病学、五运六气、杂病证治、摄生保健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现代中医学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开拓发展的根基和本源。: k9 [" I, W; J/ ?2 ^1 T
  河间学派以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阐述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而著称于世,衍生出以张从正为代表的攻邪派和以朱丹溪为代表的滋阴派,不仅促进了中医病机学说的发展,也为温热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_; s$ w, H$ [8 N, T+ X# r, E; m5 }
  易水学派以脏腑病机理论为思想核心,重视脾胃、肾命水火为主的脏腑虚损病机,先后天并论、脾肾并重,形成系统理、法、方、药学术思想体系,在中医学脏腑病机及辨证治疗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对中医学术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肇始奠基期,张元素法《内经》,宗仲景,提出“古方今病不相能”的创新治学思想,对易水学派及后世中医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启迪提出脏腑虚损是发病之本主张从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辨证,以治脾肾为要,从五运六气之化以言制方遣药为易水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学派形成期李东垣王好古罗天益等创建了脾胃内伤学说、阴证学说等一系列学术理论后,易水学派方以其独特系统的学术理论体系以其善用温补方药治疗虚损病证的鲜明学术特色在中医各家学术流派中独树一帜,奠定了易水学派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外延发展期易水学派从燕赵大地逐渐向外扩延广兴南北薛己张介宾李中梓赵献可高鼓峰、张璐、沈郎仲、尤在泾等众多医家私淑易水学派学术思想发展了脾胃学说肾命学说和阴阳五行学将易水重视脾肾的学术思想外延至内儿科多科,拓展了临床疾病应用领域,也为温补学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0 }& F$ {+ D: V' H  ?
  中西汇通学派的先驱医家从理论和临证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中西医汇通的认识和做法其代表性医家张锡纯提出的衷中参西”,开中西医结合之先河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中西医结合事业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人才培养临床医疗科研创新基地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突破性成果。
5 i( z1 n  |, I4 [: B
  中医学的发展主要是理论的发展,理论的发展最终体现在临床疗效的提高而临床疗效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处方的运用中医理论亦是依托于处方体现其科学价值。 纵观两千多年的中医发展史,共有三次发展高峰每次都伴随着中医理论的突破秦汉时期,《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定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扁鹊奠定了诊断方法的基金元时期学术流派纷呈河间学派刘完素提出火热论易水学派李东垣提出脾胃论朱丹溪张从正师从刘完素,分别提出滋阴论和攻邪论;明清时期,温病学崛起随后涌现出王清任张锡纯等著名医家5 S+ x1 L3 L+ b, t: h
  三次发展高峰中燕赵医家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q. s+ Y3 C% ]" c
  “燕赵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丛书”准确、系统、深入、全面地论述了燕赵医学流派的形成发展和学术成就充分体现了燕赵医学流派的学术指导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为传承弘扬燕赵医学学术思想,开展燕赵医学学术交流探讨培养优秀的燕赵中医传承人才推动医疗机构临床应用和特色专科建设及燕赵名医经验处方特色制剂开发,促进燕赵医学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是具有传承价值的中医学0 H+ |0 L5 i5 q) O
) f$ Q9 u" z2 e, w# I8 i, O; u, }
本文也刊发于
! a7 N/ ?3 V7 y5 Y' D- ?0 z5 L
《疑难病杂志》2022、7月第21卷,第7期
& j7 J$ L* s2 G7 T! ?
2 ?& [4 p7 a* N5 a- K/ `* u
0 |# L# ~/ z' ^+ x( ?
' \9 ]8 E+ O9 V

' W' i; m2 [& N. d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7
 楼主| 发表于 2023-1-7 10: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燕赵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丛书”征订启事! }( w3 e' b% U7 j5 [+ ]
“燕赵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丛书”系“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 H7 b3 D$ o: s- L: Y  x由中国工程院吴以岭院士担任总主编,吴以岭院士、张伯礼院士、刘清泉教授、曹东义教授等担任分册主编,路志正国医大师、王永炎院士、石学敏院士、李佃贵国医大师等担任顾问,汇集了京津冀三地数十位中医界精英。
6 q1 j$ P: O3 p0 ?6 w1 ]
# I4 p: I" X0 o9 s8 _: X丛书分为9 M: b& ]7 O; Q0 d
《医经学派》 (曹东义主编,28 印张,定价 170元)、& g" h; u4 w3 e9 @5 r, F. @
《河间学派》(刘清泉、刘宝利主编,17. 75 印张,定价 110 元)、0 B5 y8 v7 A0 ]( v( ?
《易水学派》 (吴以岭主编,35 印张,定价 210 元)、+ U5 a% ?! Y" y
《中西汇通学派》(张伯礼、陈宝贵、边育红主编,23. 5 印张,定价 140 元)
% h& D3 _9 F1 r% H- X/ G- G: C( I  g" N) _: {& U$ i9 x# y
总共四册,) r, R$ ~6 x* t' z
, Z: u4 ]4 ~5 h9 b
全面系统地整理、挖掘、总结燕赵中医四大学术流派的形成发展历程、主要学术成就、学术思想、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现代研究成果、临床应用经验等,探讨四大流派的“源”与“流”,阐述四大流派的核心观点和现代应用,是国内第一套系统深入地反映燕赵医学四大流派核心观点和现代应用价值的综合性中医学术研究专著类丛书,填补了中医学派研究方面的空白。
7 I2 W, j8 H# j
3 C3 p  d! W! |. L" n5 b) {
+ C( i% }: K  V% H; d该套丛书适用于从事中医学研究、教学、临床工作的广大中医药工作者。2 _$ S& g* s. a  N
该套丛书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欲购者请与该社联系。0 H/ r. i9 }  o& |* m4 d0 u

, ~, Z1 P- o( C+ U, J
$ Q7 n7 U4 {8 G$ C6 T$ c  }联系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友谊北大街 330 号;4 D( D$ I0 n% X8 B& c1 Y+ I
联系电话:(0311)88643267
$ Z, m$ w) i1 P* a2 Q- G联系人:王褀& }4 i* f, Z1 F2 m
! ~+ g! B' b( `$ I9 X: c
见:《疑难病杂志》2022年7月第21卷第7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7
 楼主| 发表于 2023-1-7 10: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医经学派》, l- r$ Z0 E! l
目录1 F; d1 I6 o* j+ q
概论        12
7 N( A1 o; E& i$ c  y第一章医经学派源流史略        127 M- K- O) |& ^& ]2 c( i" H
一、医经学派形成与发展        129 h+ ?) m1 W$ X! [
(一)肇始奠基期        13
6 ?' X& `$ {! Y. @! p(二)学派形成期        27( m6 v3 Y8 a1 v& {  X( d
(三)外延发展期        48
. [1 i+ ^: F" A$ ^8 c3 K6 e# h二、医经学派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66
" {  Z$ N) k- I+ r. c(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66
# R( D9 N& v  |9 y(二)医学发展的推动        679 Q5 o* S: c$ o' C+ `6 T% t, b
(三)宋明哲学的影响        80
# V9 q8 \+ T( e2 t& }! I(四)文献整理与考据学的影响        85
: L6 C( p4 S( J7 t  c" R) m, |(五)西方医学传入影响经典传承        93
1 c! v* {* i# ?. X(六)医经学派研究进展        133# [  h4 E- F9 b
第二章医经学派的主要学术成就        1388 `+ F; y+ }+ [. m; Z7 Z
一、确立自然整体生成医学观        1384 I5 \' {( d. w% s: Z, U
(一)自然生成源于河图、洛书        1387 f( i. u/ c/ t5 {
(二)五行是自然生成的哲学        139
* z# l, i! K- D; d  E6 \8 W% Z: t* W(三)结构决定功能的相对性        141
* o6 @: t$ v- c* Z1 K" ]6 l+ O: u(四)生命状态包容形态        144
' @8 E! C1 E7 H6 t二、用阴阳五行气化解释生命        145
) o# f$ |0 Z% X5 E(一)用阴阳五行阐明变化        146
: }3 o, X- k4 V! \: A" J+ U* m(二)天地阴阳生万物        146
8 M* ?; p( ]* D(三)升降出入靠气化        147; c# h' v; G% F/ T6 R
(四)万物都在气化中        1480 E1 A# C" S3 H* }  e5 @
三、确立了脏腑经络生理功能        149
4 P- o3 l- s$ c- D, U. L(一)十二官相使重视精神        149$ z( N6 R' R) y# N6 o9 k  I7 a  t+ @* ?8 S% ~
(二)脏腑时空化以通天地        150
0 a( u; @, I% @$ s! e; N- [(三)脏腑分阴阳与五行相关        151% x1 m% O# X) ]2 ?& w* X
(四)上下内外联系靠经络        1511 c3 K- q5 d: h: n  R# \* w
四、重视养生治未病扶正气为本        152
8 j: N0 ?8 T* x, O(一)养生成就健康有境界        152: D( x( i- R# T
(二)顺时养生道法自然        153
/ l0 V2 d, y8 ~" g$ G- ?(三)治未病不是乱吃药        154
' |9 D  ~9 |1 K: i3 u. M4 C(四)养生保健是主动作为        154# @7 j% u/ x, I, z
五、把杂合以治作为基本法则        155: B- w# J' r* N$ X* U
(一)辨证论治是一种方法        155; ?) k3 g# ~  {7 F
(二)中医病名的立与破        1566 [6 g' s* ]3 e
(三)杂合以治是高境界        156- p1 u+ x& ^' x" G
(四)内病外治,内外相关        158
( i9 s! x/ {( E/ u9 p7 U第三章医经学派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        158
4 i3 _$ j1 V3 k) m9 `9 A一、逐渐完善伤寒辨证体系        159
/ F0 q; G. d+ m' q3 D. A(一)热病理论是伤寒学派先导        159; {5 S' C/ V" v8 |- M1 T
(二)划分五脏热病受扁鹊医学的影响        162
& r9 d; F8 Z4 J- Q: i(三)伤寒学派重视推求病因        163
! J- w) R, S& T" P) E(四)破除“日传一经”重视辨证        165
$ @$ G# Z  Q1 m" x0 H& s(五)四季都有伤寒影响深远        1675 z4 @4 @8 e. @: ~* Z$ q$ q( W; F; e' h
(六)寒毒深藏伏气变温        169
' N$ ]/ [; l8 f. T: r7 T(七)张仲景被尊崇为医圣        171+ z# D. N% F" g) z- q
二、建立针灸循经虚实补泻体系        177
6 B& ]6 [4 y% `8 f$ R(一)针刺不同于神农尝百草        177& z( X; h3 {& C# ]( i
(二)九针不同各有所用        179
% c4 d8 u' F# \0 w/ Y(三)针刺主要为补虚泻实        1826 N$ \8 U& Q) C* t- w( B
(四)经脉网络系统与腧穴分布        184% z# @5 d  C4 n$ H- J
(五)针刺治疗重视调节精神        185
* q+ ^9 b4 h8 A. J3 h, i$ c三、运用脏腑辨证治疗杂病        187+ r9 r- h2 \+ v3 W. o6 B& a
(一)汉代之前脏腑辨证有体系        187
, g) ]& B) E: c& ~' `. U- h) n2 T(二)《辅行诀》透露概况        188
  W# j6 n) l6 _: E1 e& y5 n( g(三)张仲景不得已另起炉灶        197
& A: f9 w" n) Z8 Y% _(四)金元医学争鸣崛起        204  w0 I+ i- d4 v! G  G$ y
(五)寒凉攻邪主导杂病治疗有不足        209" J" N3 k, H. _: H
(六)内伤虚损启迪后世肾命学说        213
" v  ?3 z: c* w; M: C四、指导建立温病辨证体系        217" G" C1 ~/ T+ M" I7 K5 q: T
(一)古代温病属于狭义温病        218, w. Q9 J; @) p0 A5 N6 }1 J
(二)伤寒更感异气变成众多温热病        219; p( ]: R8 _, M5 R' j
(三)新感温病学说逐渐兴起        221
2 G3 A! s7 Z3 N7 ]  h4 U(四)清代建立广义温病重辛谅解表        2229 A, x' v5 a# H+ U; t9 L0 j; i9 k* o
(五)“辛温解表难用”由来已久        225
7 _- h* o( D; \6 H* H) i5 s五、坚守道术并重逐渐走向复兴        226$ C) C/ e/ y' G' I5 O
(一)辉煌历史难掩近代坎坷        227
8 G9 K1 u8 h; q% ?( z9 \(二)道术并重才能复兴中医        227
) k4 a) n3 `3 v. O$ J3 s8 O(三)经典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228
+ B! L' l* N9 Q$ w- y; q(四)中医是系统科学的先驱        231
) f+ n6 ]5 ~! u$ P7 u(五)《内经》倡导上守神粗守形        233. r$ C( A- [9 P! V
(六)大力拓展“内在卫生资源”        234
: B  Q! p0 ]1 m( b. _5 j* X1 x% X上篇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240. o8 F1 o! F8 F7 ~% }. w, A- _
第一章  扁鹊        240& \# C  B& k" g% O! \
一、生平与著述        240
* _" {9 d  |8 z* K(一)生平        240
0 _0 m" j* H7 E2 S! c(二)著述        249
# k! P1 N3 L: |- w二、学术思想        2618 c5 U/ W" f" S3 m4 `/ b/ O
(一)学术思想渊源        261
$ k% i* d* ~  x( p* g+ j+ @(二)主要学术思想与学术经验        274+ a1 y3 N) W) N
二、扁鹊很多医方失传        299+ t( H$ l( x+ ~9 S$ f% S2 Q
三、医论、制方、医案        304; C) y9 e; ^; \) D5 d
(一)医论摘粹        304
3 W8 d- n! O% z% o- [(二)医案精华        310( Z  b. U: H/ }+ p# }
参考文献        3436 |" s, u8 Z/ G7 V" i% h
第二章张仲景        343: N' v8 f; o( h5 T5 r- T, ~
一、生平与著述        343- o3 t2 H% w3 t( d: P
生平        343" }  g. N! Y$ F" v9 b* F  P
著述(与医经学派相关)        3433 N4 q1 \6 w% d
二、学术思想(与医经学派相关)        3438 N2 g9 d$ w3 C+ u
(一)学术思想渊源        343
4 a( }1 V+ x; y/ S5 R1 f4 j(二)主要学术思想与学术经验        343
/ N4 r  x  }* _( l% O$ W4 K三、医论、制方、医案(与医经学派相关)        343
( Z* y5 e. Z6 I; q0 ^( f(一)医论摘粹        3431 o2 m0 E9 `' x* a2 n! R; L
(二)制方选要        3430 w2 Z5 b- I: M8 q1 M0 z
(三)医案精华        343
  E( D* m% C6 p8 u! V! B6 T第三章华佗        344/ H* {5 [) Z2 R5 X; h6 @  ?
一、生平与著述        344  V+ Z4 I7 N) d
生平        3440 [- p8 M1 N) R$ v' m+ Y1 J4 D
著述(与医经学派相关)        344
* J7 w- D% Y+ A二、学术思想(与医经学派相关)        344
& U: H5 ~2 {- U$ a7 V7 q(一)学术思想渊源        3447 M# v( ^: T9 O! G% a' ^2 K& M
(二)主要学术思想与学术经验        344
# A0 L( |6 X5 C% n5 W/ U" E! h, X三、医论、制方、医案(与医经学派相关)        3442 B; O$ u3 l* E/ l
(一)医论摘粹        344, {/ i) P% F; u/ D* \3 Q. S1 W. }# M& e
(二)制方选要        344' P/ i% ~% c# N0 @. p1 @! R
(三)医案精华        344
0 r, v- \; U) }+ z第四章王叔和        345" @1 R# ~6 O8 {( |5 u3 d4 v
一、生平与著述        3458 ?: I3 ^% X* l; X& v
生平        345
; L" N, D& v9 S7 ~2 l+ t3 @著述(与医经学派相关)        345% X$ b# p4 Z$ z1 j6 w/ N
二、学术思想(与医经学派相关)        345
8 T0 v  f% R, L& j" B+ U(一)学术思想渊源        345
+ y0 Z/ E6 g* s# J5 X- t* e(二)主要学术思想与学术经验        345- u( Z8 `4 m" j  @' e
三、医论、制方、医案(与医经学派相关)        345
! y2 U; O- ^5 h' J/ g(一)医论摘粹        345
  a7 n$ r  T: W(二)制方选要        345. [& U8 x8 T5 `' t- u+ A1 x2 q; E8 h
(三)医案精华        345
! l7 B( m" G, `" @$ x; b第五章皇甫谧        346# O3 G5 F. ~) b" S2 @. S
一、生平与著述        346' v/ l" I  p! ?! u
生平        3467 M* x: K# [: a! X/ D
著述(与医经学派相关)        346
+ D6 }: S- j, _  t! A二、学术思想(与医经学派相关)        3465 ]+ y" W! @) N/ v: J$ q
(一)学术思想渊源        346
( T; K) X6 a1 h8 y(二)主要学术思想与学术经验        346
- T6 ?% x8 l% Q* @& t4 u三、医论、制方、医案(与医经学派相关)        346
8 `  {: X5 b7 `2 X, m* `(一)医论摘粹        346
6 S3 X7 u/ v* y) Z$ g8 e(二)制方选要        346
* X( u6 M% J: ](三)医案精华        346
% f1 F; T# e! z, O4 C% z第六章全元喜、杨上善        347
1 \& ?1 H' a! ?% a& W+ K" R一、生平与著述        347
$ K! |/ R, {' s# b生平        347
; L1 u- z+ o2 G% y( {著述(与医经学派相关)        347
  A: y  U* Q6 L! p2 Z. X; d$ O二、学术思想(与医经学派相关)        347: Y/ w( i' l' t2 l. X7 S# V
(一)学术思想渊源        347
: k  `9 w/ t% a2 `9 A  h" n8 I(二)主要学术思想与学术经验        347" Y) _4 C& T" E2 q+ {; {5 \+ d
三、医论、制方、医案(与医经学派相关)        347
' `) B% u# W# U7 o# H6 J(一)医论摘粹        347, J  r  M7 w8 C$ Y( p) @: y8 ~, L; G
(二)制方选要        347& Y. b( H4 p5 K$ c
(三)医案精华        347
( N3 j# O/ F* F( [( g9 n0 J第七章王冰、刘温舒        348
/ B% V0 }- h& `3 Q3 v9 W( _/ R一、生平与著述        348$ _# k+ u. v- x+ O6 ~8 w; d
生平        3486 a$ {2 }+ x' K2 D9 a  l& ]7 Y* a! @# T
著述(与医经学派相关)        348. ]& g: Y8 z+ {2 C' t
二、学术思想(与医经学派相关)        348
. h7 w, Y: t! X. ~(一)学术思想渊源        3481 ~5 M  w# P3 c& x6 E" O+ p  _
(二)主要学术思想与学术经验        3485 i. s5 Z; W/ V0 [, Q, E
三、医论、制方、医案(与医经学派相关)        348
$ U9 Y) x# P1 E5 t% y4 P(一)医论摘粹        348& V! ]  x- A1 L* k; {" u7 D
(二)制方选要        348! V8 g6 m/ c' M" G6 s% f
(三)医案精华        348
1 P/ Q. R5 u! |- ?9 _9 ?& P第八章        349) ]! S% w4 T- {8 T
一、生平与著述        349- }( M$ n& K* F5 x( [
生平        349# E4 a* f, X; u9 P
著述(与医经学派相关)        349! h$ P) f. m1 Z$ W5 o9 [) V
二、学术思想(与医经学派相关)        349
1 X' @, M# U$ s, k0 w) G3 R(一)学术思想渊源        3491 {! N$ m0 U( O, h7 b
(二)主要学术思想与学术经验        349
' W) |% C4 d- r/ p1 E5 W三、医论、制方、医案(与医经学派相关)        349
- b# K4 k3 S8 \: s(一)医论摘粹        349: t- I% ^' M% n6 O& k& n; L1 G
(二)制方选要        349; t! p+ r8 ?; B; o: P
(三)医案精华        3490 V0 M0 |2 \/ k5 G9 H; ]
第九章张介宾        350) ~' ^1 ?' H6 I0 e: T3 n0 n
一、生平与著述        350# r* Z+ _% p( t" g) ^
生平        350
3 D" k6 N) Z7 g著述(与医经学派相关)        350
0 ?$ }  T5 U' R. M二、学术思想(与医经学派相关)        350$ m6 I( [0 l- p* R
(一)学术思想渊源        350
/ u) g1 P0 \1 y( L. V% Z) I(二)主要学术思想与学术经验        350
2 M! E. z! y; H9 B三、医论、制方、医案(与医经学派相关)        350
2 n$ w) J: }/ u: |" y(一)医论摘粹        350
" g( M4 X4 e' E+ M0 u(二)制方选要        3500 z" |  x" Y! p
(三)医案精华        350
. i" ]4 o+ S- F第十章滑寿        351! U; d5 m  @& l6 v; r
一、生平与著述        351
" _- ]1 \( R7 q* ~+ S: j生平        351
; g' p* F4 Q7 r; d# ?" o著述(与医经学派相关)        351
2 K  I8 J+ Z& q- I& G7 ?' t二、学术思想(与医经学派相关)        351
) N) F* V5 U& ]! H: l8 O(一)学术思想渊源        3511 E+ R2 }$ [* K9 ?; i
(二)主要学术思想与学术经验        351
5 c2 U; e4 Q4 E& \0 L三、医论、制方、医案(与医经学派相关)        351! t, z( {2 p) g, o) X
(一)医论摘粹        351
. f; ~: b8 m& D" q* d0 H+ s, @. d(二)制方选要        351
1 W( H/ }3 N% U(三)医案精华        351$ A# X9 j- ], n; E/ d
第十一章李中梓        352
' i- N" w( p+ o2 o' X! H( J  P( s一、生平与著述        352) @( T0 [1 v9 y/ M8 W
生平        352
( z4 D6 r$ B; v# n7 n8 O: s著述(与医经学派相关)        352, o, h; i" Y' J9 p) V1 U) j7 ?
二、学术思想(与医经学派相关)        352
& D; [. P! N' I, [6 k(一)学术思想渊源        352; y6 H9 Z1 J( U. s9 I: n
(二)主要学术思想与学术经验        3523 I0 @2 a9 y4 {8 B1 F! h
三、医论、制方、医案(与医经学派相关)        352
, N8 |7 r6 |# T1 L  ]+ P* I' l% \: r, ~(一)医论摘粹        352- C- X) K8 P) c. m- }: a
(二)制方选要        352+ z5 T$ B0 K/ I1 [$ j4 p
(三)医案精华        352$ ]* v/ e7 x& E# e* z  V4 \. V
第十二章张志聪        353: Q, [; H9 F" e
一、生平与著述        353! ]: C7 Y4 c2 _' S( _( S1 ]9 ^  ?
生平        353
! {6 h. R* g8 @) D著述(与医经学派相关)        353
9 a1 m6 S2 A: `$ Z$ y二、学术思想(与医经学派相关)        353
2 e% U  ^% }% R(一)学术思想渊源        353
% B; ]+ |+ w) m  d  E+ F; K1 j4 {- j1 k(二)主要学术思想与学术经验        353
1 Z" T8 z& G+ M$ B* Y# s# D" `9 ]三、医论、制方、医案(与医经学派相关)        353% i- r  L- h! X' O! y0 m9 b
(一)医论摘粹        353
1 ^; E! I" q0 U) o, c(二)制方选要        353
' i; J& W5 }3 S" d0 v/ K0 i5 i(三)医案精华        353$ S5 U/ }: [; P* t3 x* k. Y
第十三章沈又彭        354: r7 c/ z5 u; [, I
一、生平与著述        354  v. L: w+ [% T! J: U) o
生平        354/ T* x' }4 L  J  j
著述(与医经学派相关)        354
& x, U7 `& e  T二、学术思想(与医经学派相关)        3541 n* p! ]! ~- ]5 h
(一)学术思想渊源        354
3 [- }6 @4 f6 Z(二)主要学术思想与学术经验        3546 U+ c4 Y& H2 b+ t
三、医论、制方、医案(与医经学派相关)        354
: w# [9 i6 \# p! a2 @(一)医论摘粹        3542 R5 v0 d8 B/ y1 h3 J! I' F2 Z
(二)制方选要        3540 C+ W. R% V' I" p& O+ B
(三)医案精华        354( H! v! P7 ~: ?, e
第十四章黄元御        355
  I6 J4 y. a' w9 m一、生平与著述        355
% t* l' @6 }! X2 p  n  @生平        355/ j  V7 L' Z" O- F; Y
著述(与医经学派相关)        355
8 q; \( u& o% I* F' d5 {1 r. y4 U3 Q3 [二、学术思想(与医经学派相关)        3551 S3 E, x' ~# ]
(一)学术思想渊源        355
& @  G4 N, _3 `3 R& {(二)主要学术思想与学术经验        355
% J. h: P& @0 Q1 Q1 q, L3 G三、医论、制方、医案(与医经学派相关)        355
# i* P! ~  e- a(一)医论摘粹        3556 w- ~$ y3 h1 q/ M; k6 a
(二)制方选要        355
$ L+ P5 x: ~% G( u1 [, E(三)医案精华        3552 `$ w0 @! ~# Q  a" d1 I; A
下篇医经学派的当代研究与应用(传承与创新)        3557 h7 M5 }! W: B+ g3 x
第一章理论探讨        356
0 k. q- E8 D$ ]第二章文献研究        368
' p3 t+ M' O! N, c: c" r第三章临床应用        37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7
 楼主| 发表于 2023-1-7 10: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1-7 10:501 f! h* l2 D; ]: h- h
《医经学派》9 P8 z6 G$ I7 G8 C1 ~& z+ e
目录
1 j* x# v9 q% h概论        12

% Y3 U  S9 _6 P5 n' |4 a《易水学派研究》部分目录. J) t3 A6 e& A  ^) ]7 n) c

4 f! X5 P$ M3 k; L2 U3 T总  论
+ P- `/ T2 j+ F: }! a' h2 n第一章  易水学派源流史略" \+ G; {; R( s: d/ |: @* C
  一、易水学派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8 ?. D0 V/ j, }  ~3 t8 ^6 g  (一)肇始奠基期, e$ V8 Q! d& \( w, B& z9 V
  (二)学派形成期
* }2 H. s  h  U% v% k0 h  (三)外延发展期
4 v( h3 }, f4 Z3 v9 o/ u, w/ |  H  二、易水学派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6 v+ D4 x- e( A5 x( _4 b/ [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x6 J/ ]& S! @1 q8 _$ c+ l
  (二)医学发展的推动. y7 [2 P2 N  m, u' Y7 p  c# }
  (三)宋元哲学的渗透
  F! n1 C9 w; {% D2 e1 m第二章  易水学派的主要学术成就
6 ?5 J9 m, W, f' M; F$ B; c  一、脏腑辨证学说
1 q$ s! d& q$ F, Y( t$ l  二、药物归经学说
  {9 _7 T# K2 ^9 h3 ~" s% P  三、脾胃内伤学说( a, l" ^6 ?( \; I- w" }, P
  四、命门水火学说8 W- R( w& B+ n) X, w
  五、先后天之本论
, x; ~( e  J- |7 y% [0 ?; \第三章  易水学派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3 Y  c4 q8 G  Q8 c; a
  一、系统建立了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治疗体系% R' y+ E" N4 `$ L$ r& L
  二、促进了脾肾理论与临床的全面发展
0 p9 X4 T" O: I, j  L; z3 i  三、蔚成创新求实的良好学风
5 q: j- |: G( j2 s上篇  易水学派主要医家0 `& W! }# A8 @  N0 j
第一章  张元素
7 D- z2 _7 ^+ G' N. o. ]* _第二章  李  杲
# g5 _4 F$ ]6 D; @8 ?! r- L第三章  王好古
- K' {! t: h8 Y第四章  罗天益
/ {2 h6 a& E/ G) S  C' B第五章  薛  己5 M; n& w6 }' @
第六章  赵献可(曹东义老师)) Z( n9 i8 g/ q' t) k
第七章  张介宾
0 o/ f' P9 z" \第八章  李中梓( H, c4 x/ w! Y4 F6 k, f
附:沈朗仲
. K' C1 C( S6 q0 e9 E第九章  高鼓峰
2 t' i$ [! f" L/ ^1 M# C) }( k第十章  尤  怡
' ]* w# H& c; M: K+ l& S2 d第十一章  张璐4 Z3 U  B5 \# p7 }8 a6 r
  一、生平
( @& C7 v' F/ K/ T  二、著述
& H  |  l+ G1 C0 h5 S; s  三、学术思想2 T& _! j0 M3 q% I# e+ @
   (一)学术思想渊源$ t2 W! M) \( ^2 T
   (二)主要学术思想与学术经验& @, R+ g4 Z9 }" Z8 ]! m
  四、医论、制方、医案
  p0 a7 S+ v1 J/ Z) E" M. F   (一)医论摘粹
; h; ~8 \8 k0 m. d   (二)制方选要
8 h: r# [  w! \4 g" i' S( z2 }   (三)医案精华
8 t: D8 F! h9 q  五、对后世影响及现代应用: e! T3 @# R; g2 d+ r) X
参考文献4 q2 X7 {  [- T
下篇  易水学派的研究与运用) o9 ?# R# t$ l
第一章  理论探讨, T9 ]$ r2 [1 g4 z. c$ o
  一、脏腑辨证论治
) a* e  s' \+ C5 |  二、脾胃学说研究
7 Q& N% v3 t5 ?9 G  J  三、命门学说研究
) d9 i! ^$ L# o( b  四、归经学说研究
6 {# p- x/ D% g第二章  实验研究
6 x) E  @- g% a: O" ~- E5 g  一、关于中医“脾”本质的现代研究1 I4 q) e( |" _; p% h5 \) L+ l1 c
  二、关于中医“肾”本质的现代研究
+ x- `  f3 ^+ t- E) G% e/ t2 g! A8 B3 l  三、“内伤虚损”病理机制的现代研究
8 L7 P3 x( i2 B) u" ^. O  四、“脾胃虚衰”病理机制的现代研究
# M+ ?% x( P9 ]* C' H8 l+ a  五、“肾虚”证病理机制的现代研究6 J, H2 L1 E/ h6 I8 x
  六、益气健脾药作用机制的现代硏究
1 [0 O3 f; k& k  七、补肾代表方药八子补肾胶囊抗衰老研究0 h& p1 ^" _. Z2 A! N# R4 @
第三章  临床运用
3 r9 }  s, |5 A2 k, b% c4 L  一、脾胃学说的临床运用(合原来的第一节证治规律)- l+ W0 @( F6 i( k
  二、从脾论治消渴(Ⅱ型糖尿病)代表方津力达颗粒临床研究6 E% r/ J/ M( s1 T
  三、肾命学说的临床运用
- c# L: X7 s- {+ v2 n  F# L  四、补肾方剂的演变与发展- M, X0 n5 N3 e6 s7 m
  五、补肾代表方药八子补肾胶囊临床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0

主题

15

回帖

13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3
发表于 2023-1-7 11:24: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书!《医经学派》燕赵中医药发展史,中医流派总结传承,曹东义教授著作名垂医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