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3-2-20 09:03 编辑 & F1 g P5 N! A, @
$ D5 l4 E1 I/ l6 S1 _) @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伤寒论》叙例辨(下)的有关内容。这是邓老对于《说哈论》与《伤寒例》的重要论述,这也是正确认识中医学术传承与创新关系的重要文章,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让人敬仰。这些论述,相比于很多“伤寒家”“温病家”,也应该是高屋建瓴的论述。" Q! g. ]+ c6 T" O; P$ ^
邓老认为,削《伤寒例》是任意改动仲景学说的借口。后人不细察,便使借口成了定论!
0 Y0 ` F, U5 U% S9 Q% F; b. P邓老说,《金匮要略》一般认为是未经叔和整理的,因此不存在王叔和的伪作了,但《金匮要略》的第一篇文章为《脏腑经络先后病》,中医学院第二版教材《金匮要略讲义》认为本篇属全书概论性质。仲景在本篇中根据《内经》、《难经》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方面,都举例说明,并提出原则性的指示,即学习本书以下各篇,首先必须以学好本篇作为基础。《金匮要略》开头有一篇概论性的文章,那么《伤寒论》为什么不会有一篇概论性的《伤寒例》呢?而《辨脉》与《平脉》则是《伤寒杂病论》全书的导论。, ^7 k5 ~( y7 ?1 H
邓老这些论述,非常重要,这与我在研究生论文《宋金元伤寒学术源流论要》的观点“《伤寒例》源出于张仲景而非王叔和”是一致的,这也得到刘渡舟先生的肯定。只是我的论述,没有邓老的资料丰富,说理性也不如邓老深刻。
* g( R. C1 T5 A5 h3 m 感谢霍立轩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 p0 s; G$ O6 p/ v, n
0 i L+ E1 c- ~" ^. I6 v邓老说的这个结论,非常重要:2 D {2 y5 F1 b1 m- I
从历史发展来看,从秦汉到三国这一时期对脉学的研究是个兴盛时期,所以到晋·王叔和便对脉学做了划时代的总结而写成《脉经》。不能倒过来因为王叔和写了《脉经》,引用了仲景的东西,便把《伤寒论》的《辨脉》、《平脉》等均认为是叔和所作。
6 p( p a. F3 v+ S3 I3 `5 u! T# ~0 E# h
可惜的是,这么重要的学术观点,至今未被中医届普遍采用。 所以,复兴中医,传承创新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 5 `% {% [7 q2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