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胡劫肝阴”很有重视的必要[color=rgba(0, 0, 0, 0.9)][color=rgba(0, 0, 0, 0.3)]原创 [color=var(--weui-FG-2)]陈建国脉证经方 [color=var(--weui-LINK)][url=]陈建国脉证经方[/url] [color=var(--weui-FG-2)]2023-07-04 19:24 [color=var(--weui-FG-2)]发表于北京( e7 r8 r/ @* Y
[color=rgba(0, 0, 0, 0.9)]
( X3 y+ N9 I7 f8 S0 @7 R9 j% Z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陈建国脉证经方”进行关注,学习中医经典和脉证经方学说,建立深度阅读交流关系!右上角“…”设为星标⭐
. ]! C J0 f. O1 \% N5 u
——“柴胡劫肝阴”很有重视的必要 作者:陈建国 “柴胡劫肝阴”的渊源,首见于林北海《重刊张司农治暑全书》,后叶天士在《三时伏气外感篇》中说:“不知柴胡劫肝阴……致变屡矣”。 自此以后,关于柴胡究竟是否“劫肝阴”?甚至于柴胡这味药还敢不敢用?能不能用?这些问题争论了300多年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此看来,好像难以定论,已无讨论的必要。% i s' w. _6 Y* E- y
但是,柴胡是中医临床最为常用的中药之一,小柴胡汤甚至被尊为“天下第一方”,小柴胡汤的类方比如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四逆散,亦均为临床常用被历代医家推崇的高效方,这些方药的合理应用,涉及亿万人民健康,因此,“柴胡劫肝阴”这个说法,至今仍旧悬而未决,很有探讨的必要。
/ b" {% |8 i' O; F3 K% x比如,柴胡究竟是否劫肝阴?
3 n; i. h' L* ?" }0 e6 g5 b为什么有人否认这个观点?9 U8 B: }5 q0 u( R F( X9 y) W2 l
如何预防劫肝阴?
9 c/ |3 l0 b& C- ~“劫肝阴”后的治疗方案为何?! E. g0 n J8 \
甚至,我们中医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争论的局面?
, r# a$ s3 R$ W% X如何正确而安全地应用柴胡剂?
1 T& h: B% Z! b, E下面笔者结合临床应用的体会,就这几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认识。7 k- |+ D6 t- F4 |/ `
一、柴胡究竟是否“劫肝阴”?$ g n+ C6 W2 x- c
先说结论,我的答案是,确实“劫肝阴”。
& v; A8 L1 \( K这个结论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理论解析,二是临床实践。8 R# |' o1 I- B' O7 z
1. 从理论上看,麻黄、桂枝、吴茱萸均为发散之品,众所周知,这些药物无论是过用还是误用,均有伤阴之虞,仲景书中已反复告诫我们。% r* Y* o% q1 _4 Z% ?' _
柴胡剂的代表方小柴胡汤,所治的病机为“正邪交争于胁下”,而用了小柴胡汤以后,就“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药物作用的部位是“胁下”,用药后就“上焦得通”,可见柴胡祛邪的方向是向上、向外,属于透发邪气的升散之品无疑。后世认为柴胡具有“升提”的作用,这个认识是正确的。
0 w. o5 b* v% q) p% T z9 }0 o那么,属于升散之品的麻黄、吴茱萸容易伤阴,同样性质的柴胡也有伤阴之虞,是容易理解的。
! @5 S# j+ [# g8 T$ T2. “柴胡劫肝阴”这个观点引起笔者重视的重要原因,是在实际临床中确实容易出现不良后果。比如,笔者经常给患者开具小柴胡汤方一周,结果有些患者由于服用有效后,因为复诊路途遥远就自行连续服用,有的自行抄方一个月后出现不适而复诊,结果有些就出现了“伤阴”的副作用。* S7 Y; k) q; x+ W4 f# I. ^
是如何明确已经伤阴呢?一是症状,患者容易出现显著的疲乏;二是脉证,这是笔者得此结论的最重要且客观的依据,具体方法后文会有详解。仅从症状角度如果患者在服用柴胡剂期间出现明显的疲乏,就需要特别关注是不是已经“伤阴”了。: k5 n2 O1 F) t6 u
由上可见,“柴胡劫肝阴”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符合实际的,这个认识确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3 z. N3 m/ ]) Y. W
柴胡剂是最为重要的经方类方之一,其实,即使是医圣张仲景本人就对柴胡容易伤阴的问题就非常重视,甚至可以说,这个观点是医圣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告诉我们了。为何可以如此理解,后文会有具体阐释。8 `+ k; x0 v5 \% h0 s
二、历代诸多名家为何反对“柴胡劫肝阴”?3 r9 x& ^+ i# F: N6 i- e
历史上有很多中医名家反对“柴胡劫肝阴”,这是导致后世陷于认识混乱的主要的原因,其实,我看这些观点也都对,关于这些有代表性观点我们有必要一一客观认识一下。
# J. z3 x0 q( ~8 c0 R% l9 C9 U& y1. 以柴胡有效而立论% s' J) v- h h3 j) P! j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陆续有一些医药名家开始批驳“柴胡劫肝阴”的药效认识。近人章次公曾用大剂量(30~60g)柴胡治热病,谓其“退热通便,稳当无比”,姜春华常用柴胡治外感高热、肝病、胆道疾病及妇女月经不调,即使大量长期使用,也未发现柴胡劫伤肝阴的副反应。程门雪对其“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液”极不赞同。
) p! A4 G1 Y) M9 t4 s' w以上是通过临床应用柴胡剂有效而立论,毫无疑问,临床中正确应用柴胡剂非常高效,但并不能证明不正确应用会有“副作用”,这些观点只在纠正“废用柴胡”之偏,而难以否认其劫肝阴之弊。7 G" P. H, e) I V k
2. 轻用柴胡而立论
5 }) I3 g- j- K' r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在肝病常用药分类部分说:“我认为柴胡毕竟是表药、气分药、胆经药,其能走里、走血分、走肝经,全赖他药协助……至于柴胡虽然升散,因气味俱薄,未必有伤阴劫液的严重危害。”
; i# e$ ^5 d# n+ f3 o+ h, [) i秦伯未先生经过临床实践得出的结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先生临床柴胡用量本来就轻,且喜配用养阴之品,如此用药自然安全,但在如此两个前提下得出柴胡不伤阴的结论是不全面的。6 i( N, w: [$ c+ C+ ~: ` M
3. 以药材品种不同立论6 S- V' `3 q% K$ }2 g3 h
唐宗海先生认为仲景所用柴胡,当为四川梓潼所产,而不应是北柴胡。叶天士为江苏吴县人,可能其家乡一带的柴胡为伪品,损伤肝阴。因为持“柴胡劫肝阴”之论者多为吴中一带的医家,所以赞成唐氏这一推测者较多。谢宗万先生在《中药材品种论述》一书中考证认为,汉唐以前的方书中所用之柴胡当为南柴胡而非北柴胡。. ^& J; d$ _7 a
在柴胡的品种认识上,大概是正确的,也是应当引起我们重视。
* o1 A( f+ P: a( G当今有一些业内好朋友喜欢应用原方原量的经方,和他们交流,小柴胡汤方中半斤柴胡大约就是120克左右,他们给我更多的反馈是方用120克北柴胡时,明显觉得药物力量较为峻烈,而改用南柴胡,无论从药物力量还是剂量比例,就较为稳妥而有效。
- Z, ?3 c. y/ m3 F5 l但是,无论是用南柴胡还是北柴胡,只要有其同样的治疗功效,则有其同样的失用之弊,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所以,此观点仍不足为据。
2 ]$ \: E1 h% J a, B( e4. 情感上难以接受这个观点
" `- q; j% ~1 z2 T从以上唐宗海先生的这个观点可以看出,先生对医圣张仲景非常尊崇!甚至可以说是竭尽全力地维护!
" n; b. o% `0 u' k以我所见,当今之所以许多医家反对“柴胡劫肝阴”,并非自己经过研究或实践,真的对这个观点有不同意见,而仅仅是从情感上难以接受的真实表达方式而已。柴胡剂是医圣仲景书中的重要方剂,只要是仲景书未明确表达的不同观点就一概反对,往往容易成为尊崇中医经典的同道们一种习惯反应。
9 [! P) V1 N: z* w }" ^; {( v+ [5 n笔者本人对中医经典同样非常尊崇,对这种情感也非常理解!但我们既然面对的是百姓健康,人命贵于天,就要求我们不得不实事求是地看待诸如此类的问题。! l7 q) |( D" B q2 W2 I, @% {0 [: ]
这方面更有代表性的是徐灵胎先生,先生用“杜撰”二字来驳叶氏对于“柴胡劫肝阴”中柴胡副作用的看法。他评说:“余向闻此老治疟,禁用柴胡,耳食之人,相传以为秘法,相戒不用。余以为此乃妄人传说,此老决不至此,今阅此案,无一方用柴胡,乃知此语信然。则此老之离经叛道,真出人意表者矣。”
- H, i: v0 k4 Q: ^以上徐灵胎先生看似批驳叶天士先生不用柴胡之偏,以我看来,实则为情感难以接受,先生真为尊崇经典之性情中人也!观点虽然偏颇,仍旧非常可敬、可爱。
( c6 V. Z3 }3 K6 a) N0 A" g三、如何预防柴胡“劫肝阴”?
0 K8 f5 T# q6 e) O/ D! A B这是历代医家都没有全面说清楚的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三个方面来解决。- O5 s# U5 J& q; x
1. 不该用柴胡的不能用2 N* f/ Q- `' @8 u# ^0 e
不该用的时候不能用,该用的时候要用上,这其实涉及到如何准确应用柴胡剂的大话题。下文会具体简略专门谈一谈。简单说,纯正阴虚的病人是不应当应用柴胡剂的,特别是不应重用柴胡这味药。
$ ?. k" ~1 V8 V* m2. 柴胡剂不能过量应用
( T! I E2 X# {柴胡剂虽好,也不能贪杯。这包括单付药中柴胡的用量过大,也包括柴胡剂不能长期过量服用。) L4 i, _1 R; r# ?3 V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非常值得深入探究,因为,部分患者经长期服用小柴胡汤出现间质性肺炎以后,并未从中医治病的角度明确其机理。依笔者临床所见,不当使用柴胡剂不但容易导致伤中焦之阴(肝阴),也容易伤上焦之阴、下焦之阴,出现间质性肺炎大概就是上焦阴伤的表现。
9 U6 L- j& t0 u# Y$ y5 F$ Y1 N3. 合理配伍应用柴胡
+ g# E; F: ]0 n. K可以说,医圣张仲景应用柴胡特别注意避免出现伤阴的副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 `" |3 x9 {3 h7 W; r9 h, P第一、应用透发邪气的柴胡时,一定会配伍苦味的药物。
; G1 R/ J; C5 {7 O四逆散中之苦平的芍药,其他柴胡类方中的黄芩,都是在柴胡剂中配伍了苦味的药物。其目的就是牵制柴胡透发邪气的力量,避免失于控制而过于发散伤阴。, A4 F1 f0 g$ Y" d I5 I% S
在小柴胡汤的加减法中,方中几乎所有药都能被减去,而只要有柴胡在,则黄芩必岿然不动。可见,在医圣张仲景心里,黄芩是柴胡不变的黄金搭档,重点就是为了缓解柴胡伤阴之弊。
" h$ N8 | H# U# B1 v第二、配伍养阴的药物。
1 n( _/ |# J2 y* F$ L仲景书中经常出现若“渴”加人参,小柴胡汤加减法亦是如此。东汉之人参究竟为何?笔者认为,大概率这里的人参是沙参。至今国内有些地区从古至今仍旧将今天的沙参称为人参,亦为佐证。
8 m; ~2 s& e& e( y1 A可见,小柴胡汤之妙,并非徐灵胎先生所言的加用所谓补气作用的人参、党参,而是妙在别有深意的沙参!7 W" l% T" h- V8 ?7 _
在发散作用的方剂中加用具有养阴的药物,是仲景方的常态,比如,麻黄汤中之杏仁、桂枝汤中之大枣、吴茱萸汤中之人参(沙参),均为如此。由上可见,医圣张仲景本身是认可柴胡伤阴的观点的,并且还给我们提供了避免副作用出现的方案。9 E8 W" s9 A& N% o* o% A$ k
四、“劫肝阴”后的治疗方案为何?( ]/ [5 {4 `# v- S" D1 r) U
“劫肝阴”的后果自然就是“肝阴虚”,所以,这里就涉及到“肝阴虚”的准确诊断以及治疗两个方面。
0 }* M! I* z1 b0 J0 X# h R从症状上看,临床患者多表现为疲乏,但并非只要出现疲乏症状均为已经“劫肝阴”。/ s) q+ |$ W& S9 X$ Q2 M' c; ?7 `
判断柴胡是否已经“劫肝阴”准确而客观的依据是脉证,根据脉证就能非常容易且准确地判断出是否已经伤阴、伤阴到什么程度、伤阴到什么范围。关于柴胡剂的脉证以及应用后的变化、伤阴的脉证诊断,会在后文详解。
! Q) B% i% p0 t( t- w如果确实已经出现“肝阴虚”,针对治疗的代表方是甘麦大枣汤,应用其他养阴药,同样有效。8 o7 y) z' T1 }* p1 Z Y9 u) V; ?
五、我们中医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争论的局面?
/ k& _+ m/ x7 P这是延伸出来的一个大话题,我们中医界总是就一些基本问题、小问题产生争论,甚至这些争论持续数百年、上千年都无定论。换一种说法,就是我们中医即使面对一些小问题,都会出现数百年、上千年都解决不了的局面。, M6 \) s9 \0 q8 L k! D0 _
为什么呢?
g) p6 [3 z- j, G7 ~ ^ g笔者认为,是由于中医有更加基本的问题仍悬而未决所致,这个更基本、更核心的问题,就是诊断问题。
8 U) ?) [$ x5 i( ~& u比如,如果有双方对一个药物究竟是升压还是降压产生争论,解决的方法很简单,拿个血压计测一下不就知道了!同样的道理。
* e- \% W0 U8 T$ K- S) w+ S主张“劫肝阴”的一方,拿出大家认可的“肝阴虚”的客观诊断依据不就可以了?
* S- K9 q5 a( }8 O, |不认同“劫肝阴”的一方,拿出并未出现“肝阴虚”的诊断依据不就同样可以了?1 m8 i7 P" v) N$ m- Z- E* o. I" s
问题的关键是,“肝阴”虚和不虚的诊断,至今也没有一个标准,没有一个规矩、评判依据,就出现了你“觉得”虚他就虚,你“不觉得”虚,他就不虚,大家都是跟着感觉走,吵了三百多年也没个结果。 w! H( x: i, ]+ T+ m/ h
可见,我们的中医界缺少一个“血压计”啊!6 a* l7 e& V8 {2 M t9 Z
六、如何正确而安全地应用柴胡剂?
& S; b5 V \$ Y4 p! y我的答案是——“观其脉证”用柴胡,这也是医圣张仲景给我们的答案。' k* x! ~, c1 ^$ ?3 K7 U3 U; u
具体说,凡是一直符合柴胡剂脉证者,用之必无伤阴之虑,凡是不符合柴胡剂脉证者,均容易出现“副作用”。! i4 |8 v- d+ Z V
我们就以小柴胡汤为例,其脉证特征是左关太过,即表现为双手寸关尺中,以左手的关部最为超过正常的宽大而有力,这就是小柴胡汤的脉证特征。据此应用,就不容易出现所谓“劫肝阴”的副作用。需要提示,左手的寸部和尺部,可以是与正常相比偏于细而无力的。0 r9 ]' q9 c0 K6 S& o& L$ B
正确应用小柴胡汤以后,左关的太过脉会逐渐回归正常,这是应用方药有效客观而准确的诊断依据。这也说明,从脉证上看,小柴胡汤确实可以“削减”左关的太过脉。) F0 D7 s& R, h x% H3 x6 S
那么,如果没有左关的太过脉用小柴胡汤呢?小柴胡汤同样可以将左关的正常脉“削减”为细而无力的不及脉,而左关不及脉正是中焦阴虚(肝阴虚)的客观诊断指证。# c: {% G, Y! C5 ~- E9 A) j. a
由此可见,柴胡确实“劫肝阴”,而如果柴胡不会“劫肝阴”,就不能使得左关太过的柴胡脉证回归正常,也就是说,如果柴胡不能“劫肝阴”,就没有治疗作用。
8 V* `5 B9 Z o7 l- K临床中,一些患者本来有左关太过脉的脉证特征,自行过量长期应用小柴胡汤后出现不适,主要就是其脉证的变化,左关的太过脉变成了不及脉,这也是笔者通过脉证有此认识的客观依据。
" k/ [, k( d" c5 H; ], \2 f5 y在应用小柴胡汤的过程中,如果左关由原来的宽大有力的太过脉,转而变成细而无力的不及脉,是严重的伤阴表现。这时可以停用柴胡剂,转而用甘麦大枣汤。0 M( @5 ~/ H' L# d% H' l0 r M& b: Q
如果仅仅是左关的太过脉在逐渐缓解向正常回归,则是方药有效的正常表现。
. b3 a0 a/ t1 k0 Y6 q需要注意的是,过程中如果出现左手的寸部或尺部较用药前出现明显的更细或无力,提示已经出现了阴伤,如果小柴胡汤的脉证仍在,可以稍减柴胡的用药并加用滋阴养液之品即可。# G- f0 [$ h- Z
其他柴胡类方的脉证也在这里简单介绍,大柴胡汤是双关太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双关太过兼双寸溢脉、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左寸关太过兼右尺不及。/ u* }# D' m6 t9 C
以上这些脉证特征,均符合一个规律,我们将其称之为仲景阴阳脉法。
. P4 j' ]" m( k0 E有意深入探讨仲景阴阳脉法的同道,欢迎参加学习班。[color=var(--weui-LINK)]点击链接获取报名方式:第十三期《仲景阴阳脉法》纯脉法培训班开课通知(报满顺延下一期)
: k& I8 A# F% k* W6 K- T. W }$ g0 l0 z3 c. ^1 s; c( e
欲深入掌握仲景阴阳脉法,实现医圣张仲景“观其脉证”的目标,欢迎参加脉证经方云带教。* t C a0 G7 `: X/ o7 X/ F
,时长04:26
: T9 T" a4 y% U[color=rgba(255, 255, 255, 0.8)]2 S3 V- V; U" d2 T1 C( F
& F, a) a: l0 a1 m" [' l' X% M. t! U& z; R
! x8 H" y- Q3 g9 h% K6 L1 f+ z3 R
0 _) j: B& m k0 o. R
: x7 A& e- k. a6 N3 p; A" B, T# O
6 O5 A8 L9 t1 q, E- W; \
! R# R, L& Q: T0 A
" P& J8 A! i) K. F
: F1 m# W; _) ~2 t0 X8 A; p1 W2 b3 z6 J- Q+ T' X5 O6 ^, I6 O' M, O
+ S7 ~5 y. g3 v" w
( Z5 m, V# n4 ~. t4 a6 {
2 q& C: u1 p! m9 f: J R0 z, r1 y. `0 i- M
[color=var(--weui-LINK)]点击链接获取报名方式:[color=var(--weui-LINK)]脉证经方学说云带教' v* p3 U' W$ T8 l
4 Q2 ~5 l/ [; r9 R! C! M2 r" Z
我们真正按照医圣张仲景所说的“观其脉证”方法,通过临床观察来看,柴胡确实有伤阴之虞,并且,其不但会导致伤中焦之阴(劫肝阴,诊断依据是左关不及),还会导致伤上焦之阴(诊断依据是左寸不及)和下焦之阴(左尺不及)。- O! k. c0 b0 u) G8 e8 T" v Q# [
那么,临床中是不是就不能用柴胡剂或少用柴胡了呢?
# v# v! [) i. H当然不是。# Y0 a8 _) H N6 w; H( o
中医方药治疗的原理就是以偏纠偏,在阴阳理论下,小柴胡汤治疗的病机和麻黄汤、桂枝汤一样,均为“阴盛”。既然是阴“盛”,其治疗的方法就是损其“阴”,如果不能损其“阴”,其实就没有治疗作用了。3 R* U7 n# X" ` p9 V6 X
众所周知,过用大黄会导致拉肚子、伤阳,而大黄治疗的病机就是“阳盛”,用大黄就是损其“阳”,这本身就是其治疗作用,我们不能由于错用、误用、过用后会出现问题就弃之不用。* i( a. r( C" t5 A4 O9 l
综上所述,柴胡确实“劫肝阴”,而这个所谓的副作用,恰恰就是其治疗作用。历史上出现这样的争论,其实都对,也都不全对,关键是未能明确其伤阴的诊断问题。
1 s# ?; N' ]2 A临床中,我们可以根据脉证应用柴胡剂,同样可以“观其脉证”,关注方药是否有效、是否已经过用,从而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目标。
! q! V& |, q! ]6 t% R9 ^* F1 ]
/ S( b( [1 {. i$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