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16-10-21 16:00 编辑 + u3 `0 c* R5 j
! C* ?% c7 ?2 X; ^, x" P3 H t# h
癌症应该“化浊毒”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河北省十二大名中医李佃贵教授发起“浊毒证研究”,这是一个理论创新。 浊毒理论研究,有很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不仅可以指导治疗很多慢性病,而且对于癌症治疗,也有重要指导意义。 因虚致瘀,久瘀成毒,这是很多疾病的共同特征。 浊毒理论有两个关键词“浊毒化”与“化浊毒”。 所谓“浊毒化”,是指生理物质,在人体之中,由于内外因素变化,导致了“浊毒化”,我们的理论研究目的就是为了阐明,如何形成了“浊毒化”?我们的临床实践,就是要解决“浊毒化”的问题,而且还要做好“化浊毒”,把浊毒对人体的危害消除了,这是浊毒理论研究的目的所在。 也就是说,阐明“浊毒化”,是认识论;做好“化浊毒”,是实践论。 浊毒理论的指导意义,是知行合一的。 我们认为浊邪的危害是十分广泛的,“浊化”的病理状态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之中。本文主要讨论如何预防浊邪危害,消除“浊化”的病理状态。 一、内治法“化浊毒”: 避秽浊,防传染 由于秽浊之气是传染病的主要致病原因,在疾病流行之前,或者在疾病流行的季节,进行“避秽驱浊”防病就成为一项很重要的预防工作。在很久之前的甲骨文里就有“今日王其水寝”,要靠洗浴防病治病,而且还经常“燎于血室”,通过熏燎居室而避秽消毒,防止瘟疫传染,“燎门”也是一种保健预防措施。《山海经》有“食之无疠”的防病记录,《诗经》、《周易》都有洗浴去浊,讲究饮水卫生的记载。《周礼》记载的更为详细,他们所采用的措施,也是颇为多彩的,要以嘉草攻之,以莽草熏之,以蜃炭攻之,以灰洒毒之,以其烟被之,以炮土鼓驱之,以焚石投之。当然,这许多措施里,有的合理,有的则煞有介事,逐渐走向了医学探索的正路。《素问》之小金丹,《千金方》之屠苏酒等,都有避秽解毒,祛邪防病的用途。 清代喻嘉言总结前人经验,说瘟疫“未病前,预饮芳香正气药,则邪不能入,此为上也。” 化湿浊,畅气机 张仲景《伤寒论》之“辨脉法”说:“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可见湿浊之邪害人,容易弥漫三焦。“浊邪中下”,就让人“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受病,可见口烂食断。中焦受邪,可以出现“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因此而见脉滑,哕逆。 喻嘉言对于这段论述大加赞赏,说:这“二百六十九字,阐发奥理,全非伤寒中所有事,乃论疫邪从入之门,变病之总。所谓赤文绿字,开天辟地之宝符,人自不识耳!”他从这些文字之中,体会出了深刻的“微言大义”,经过进一步发挥,阐发出三焦辨证学说,他认为大头瘟、蛤蟆瘟是清邪伤于上部,绞肠瘟、软脚瘟是浊邪伤于中焦。病情进一步发展,影响血分,则可变为瓜瓤瘟、疙瘩瘟、阳毒痈脓,阴毒遍身青紫之证。 喻嘉言还提出了三焦瘟疫病症的治疗原则,他说:“邪既入,急以逐秽为第一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营卫既通,乘势追拔,勿使潜滋。”他提出的三焦瘟疫,在治疗时都要“兼以解毒”的主张,为后世温病学在治疗法则上重视清热解毒,开了先河。 藿香正气散、三仁汤等,都有芳香化浊的治疗作用。 逐瘀浊,通血脉 《伤寒论》认为,“太阳随经,瘀热在里”,邪入血分,出现脉微而沉,少腹硬满,其人发狂者,这是热在下焦,治疗的时候要使用抵当汤,服药之后“下血乃愈”。结胸证、承气汤证、大柴胡汤、热入血室证,都应该使用化瘀泻浊的治疗方法。 王清任所创立的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补阳还伍汤、膈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等有名的活血化瘀方剂,在临床上为治疗瘀浊引起的各类疑难杂病,开辟了道路,解决了许多其他治疗方法难以奏效的临床问题。 利湿浊,通二便 湿浊之邪停聚下焦,导致腹部胀满,小便不利,下肢浮肿,《伤寒论》根据不同病情,分别用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等利湿行水,使湿浊之邪从小便而去。便秘者,根据虚实多少,有无积滞,可以分别选用用麻仁滋脾丸、厚朴三物汤、枳实导滞丸等加减治疗,以通府去浊。腹泻者,根据寒热多少,病程长短,虚实如何,分别以芍药汤、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参苓白术散、养脏汤等利湿去浊,健脾止泻。带下淋漓者,根据脾肾功能,冲脉带脉状况,可以分别使用完带汤、温经汤、胶艾四物汤、归脾汤等升清去浊,固冲止带。 调脏腑,消瘀浊 尽管有外来之湿浊与内生只湿浊的区别,但是形成湿浊停聚的病理状态的关键,在于脏腑气机失去了健运,才使湿浊有内侵的机会,并能停聚为患。即使没有外邪的侵袭,如果清气受阻而不升,或者正气不足,不能运化水湿,则水液“浊化”停聚,进而形成痰饮、瘰疬痰核、瘀血包块。 因此,治疗湿浊为患的关键,是恢复脏腑气机的畅通,使升降出入的生命运动,恢复常态。这样的治疗,也许比驱逐湿浊见效慢一些,但是往往可以达到疗效巩固,不易复发的目的。否则,依赖外力,一味攻逐,虽可取效于一时,日后必将出现病情反复,甚至屡攻无效,致成坏病、变证,难以救药了。 二、外治法“化浊毒” 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很多人不是死于癌症,而是不了解癌症,进行了错误的诊疗,甚至被吓死。 癌症只是结果,不是原因 “人体本无癌,得癌很无奈”,社会生活的改变,使癌症处于高发状态,不仅使做儿女的对老人的肿瘤感到恐惧和无助,也使很多成功人士英年早逝。“他人哀之而不鉴之,故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癌症是身体内外环境变化造成的结果,而不是发病的原因,因此,即使是做了“根治”的手术,假如不改变产生癌症的身体内外环境,它就难于避免复发。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中医的大智慧,不仅可以“治未病”,防止产生癌症,而且可以“治已病”,对于各种癌症有独特的诊治方法,还能“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发”充满大智慧。 习总书记称赞:“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中草药圈疗针对癌症的作用,就是中医大智慧的体现。 因虚致瘀,久瘀成毒 《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表与体内,通过经络与腧穴、孔窍结成一体,体表与脏腑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中医认为,虚处留邪,久瘀成毒,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治疗这些病,必须从人体正气入手,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顾,才能恢复健康。 圈疗通瘀提毒,烤香温通气血 中医讲究整体观,不仅五脏相关,内外也是一个整体。“外邪伤内,内病外显,内病外诊,内病外治,外治内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杏林寻宝·保护中医》记载了400多项中医药传统知识,“中草药生物圈疗法”(简称“圈疗”)是其中突出的一套综合疗法。 它既有平面画圈,内圈外圈,大圈小圈,随病变化,圈住病邪,然后在“包围圈”里,提毒、通瘀,把内在的气血凝滞、浊毒,提出来、排出去。 “圈疗”也可以把几种方法组合起来,被称为“立体圈疗”。比如,“五行香灸”的烤香疗法,它与艾灸相似而不相同。它的材质选用几十种独特的中药,温通血脉,鼓舞气血运行。 黑膏药、黄膏药、红灯照、顺坤丹、眼药、中药包等一些列的配套措施,组合成“八大疗法”,与圈疗配合起来,这样的“立体圈疗”,共同形成“扶正祛邪”的“组合效应”,发挥鼓舞正气,让人体抗病能力、自我修复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治疗疾病,防止复发,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挖掘民间瑰宝,国家来保护 中药草药圈疗的巨大价值,被收录到《杏林寻宝·保护中医》一书之中,受到河北省、华北片区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推荐,进入国家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中心的《保护名录》。 当然,治疗癌症、疑难杂症,还有很多民间疗法,也受到国家的重视,《中医药法(草案)》第二十九、三十条,就规定要保护这些中医药传统知识,发扬光大,造福人类。 通过上述关于内服药、外用药“化浊毒”的论述,我们看到“浊毒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以广泛指导临床实践,并且为中医找到了说理的方法,为研究系列内服、外用中医药产品,开辟了道路。 2016、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