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初期
8 `" ?, B7 ^: v! C# Z! Q国文教育之启示
. G( O% e5 l& y* k, ?7 l$ v
( Q* R$ Z y# w; h王 琼金芷君
% \5 p) c8 j; u6 A2 |2 I- P# x) E- y# h
摘要:目前国内中医院校的本科生教育与人文相关的仅存“古汉语通论”“医古文”等少量课程,学生的传统文化功底明显不足。基于这种现状,通过解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国文教育现状,可以增进对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国文教育情况的了解,启发当代中医药教育。
' p. [2 W7 p+ [% }9 l! U9 L关键词: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海派中医;国文;中医教育
1 ^* j6 W1 N1 ^, q5 [% ~) K中图分类号:R-09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6281(2013)06-0012-03
$ g% ^# O+ u9 n* B% I8 K- j' J" m9 Y( {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为丁甘仁倡导创办的近代中医学校,可称为海派名医之渊薮,是上海现代中医学院制教育先行者,其历史地位及作用勿庸置疑。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国文教育情况可以看出,建国以前的近代中医教育始终把人文教育放在学生教育中很重要的位置,把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作为中医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教师更是以国学功底深厚著称,这的确给现代中医院校教育以深刻启迪。
8 b7 e, q. H# x一、国学课程的设置概况
6 X5 ]% H: N& m! y) g: c' M3 m I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国学课程的设置,从其校史可窥见一斑。《名医摇篮一-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校史》一书揆诸史料,爬梳整理,详尽记述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创办的时代背景、创校过程、历史嬗变等诸多内容,从侧面反映了建国前近代中医教育的状况,堪称信史。从该书所记录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校史可知,学校在1916年1926年期间开设的课程共约17门,1927年后的教学内容有所改进,虽然总课时未变,总课程仍为17门,后来课程又几经修改,加入西医、法医等新设课程,
7 N6 B+ c; Y) q8 ?; B3 _ E: j2 H4 ?% V8 ]3 T( u* P+ E3 t3 y% i e
但国文课一直在学生的课表中占有重要地位,课时也是最长的几门课之一。从课程设置中就可以看出,对学生的国文教育,一直都是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校将提高学生的语文及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国学素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 M7 I& n# I% B% m0 N, q6 A3 v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所用的国文教材可知,当时国文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书法、诗词、古代优秀文章(《古文观止》)等,由国文老师讲授,且经常给学生布置国文作业,让学生自己作文,从教与学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国文素养。& l. J: t$ y4 J7 H
二、国文教师的人文素养7 ]# L {5 g: a. X8 Q$ g" a
当时担任国文教师的主要是郑传芨、汤逸民等。郑传芨,字云仲,别号四明逸客,浙江宁波府镇海县人。时年58岁,前清举人,学儒兼习医学,著有《经世曝言》《学堂刍议》《古今医学证治粹言》《名医年寿考》等,主要担任上海中医学校国文教员,一度主管教务工作"。汤逸民,原名彬堂,别署丰翁,世居吴江震泽镇花山头,为清末老秀才。性好研习医学,无师承而能识别温凉补泻,未开业而
/ z: u& y8 y# [; G9 n6 b5 y% ^' j& P2 R- _5 `, i
能为人治病处方。曾在上海中医学校任教,中日事变后,离震返沪,复聘在上海中医学院任教2。/ x2 \1 w$ }& h
正如郑传芨与汤逸民一样,中医学校早期国文教员中多数均有前清举人或秀才身份,受传统经史教育多年,在中医专门学校从事国文教学,可谓驾轻就熟。并且,多数国文教员均兼习中医,或由儒而医,均能在从事国文教学的同时,启迪学生中医素养。
6 ]( o; H m; {; @' w除此之外,医学教师如丁甘仁、谢利恒、顾实秋以及后来在学校任教的丁济万、黄文东、秦伯未等,也都有很高的国学素养,他们对学生的国学素养的提高,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r2 ^* C; W& H8 x$ }1 s" s
三、优秀国文课业举要
3 h/ j) Y! f& Y7 |《名医摇篮一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校史》一书对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初期的学生课业情况没有详细的记录。1992年第5期《上海中医药杂志》刊载贾遇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部分首届学生医论欣赏》一文,作者以其先父手抄本为据,曾披露黄文东等人之医论课业,但内容有限,只能管中窥豹。笔者近日查阅了《私立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各学生医论国文汇录》一书,此书恰可弥补校史一书对该部分的不足。
& F; f- {: T* w+ N# R3 o/ T6 J# y《私立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各学生医论国文汇录》一书,上海图书馆馆藏,单边线装单鱼尾铅印本,除序言外,正文 71页,未见版权页。查1991年版《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该书曾被收录,即第10948条,书名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名学生医论》。该书
* e, [5 L6 L: C8 V
+ W! |& R2 \- m9 @汇编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本、预科一年级学生的医论、国文等功课作业,并有丁甘仁、郑传笈、汤逸民、赵缦卿等教师评语,实为进一步了解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初期教学、课业情况之珍贵史料。
& N: _/ V0 m- y据统计,该书共收录国文课业题目37篇,作业批次49次,含本科生一年级生18人,预科一年级生18人,这些国文多为五百言左右,议论精当,不尚空谈,显示了中医学校良好的国文教学效果。其中,有论及品德、学业修养的“君子以自强不息论”“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学于古训乃有获义”等题目,也有以史为鉴的“梁惠王移民移粟论”“吴起杀妻求将论”“齐恒公伐楚论”“尧舜传贤,夏禹传子论”等题目。还有一些国文课业题目直面当时政治现实、社会问题,如“德国兵精器利甲于全球而卒至于失败者其故何在”“南北和议停顿与欧洲和会有无关系,诸生试详言之”“五月九日毋忘国耻说”等。
0 ]7 c0 _$ j3 y3 _; H上海中医专门学校首届学生国文课业中,佳作频现,如“肉虽多不使胜食气义”等题目出自《论语》,虽为国文作业,但实涉养生医学之道,文医并举,实为中医学校美题佳作。
7 B7 t+ v2 t/ S L. Q" T. C最值得称道的是王菊人、黄葆良等人完成的“医国如医病论”,直接砥砺学生的专业之情、爱国之心,出题之人可谓用心良苦。
5 @7 M- C2 K' I, Z总百有司之职谓之相,操天下人之命谓之医。二者必视乎其才,才者相济成事者也。然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庸医多而良工少。虽属叹乎才难,实有关乎运会。当天下升平之际,中智以下之辈可以为治。中原扰攘之秋,上圣出群之才犹难为理。是与医之于病,遇风寒外感之症,则一剂二剂可决其覆杯而愈。若遇元气已漓,内邪方盛,去邪恐损其真元,补正又益其邪焰,则支吾左右,几费踌躇。岂非与乱世之相,问度支则财库空虚,欲讨贼则人心涣散,同一难处之境哉。夫一国之民心,犹一身之元气也。政治之有改良,犹人身之有四肢,可以运动也,犹人之脏腑百骸,息息相通者也。民心依附则国基固,政治改良则国势强。一身之元气无亏,则发生不已,四肢之运动不废,则神旺无疲。今我国固何如哉?战争不休,干戈时动,纷纷扰扰,匪伊朝夕。论人心则南北分歧,论政治则门户百出。上而总统,下而督军,函电交驰,莫不以息事宁人为主旨。然而迁延至今,未有效果也。抑知我国之难,正如患病之人。当武汉起义,清帝退位,中华**共和告成,其时如大病初起,仅能摸壁扶墙,若再加以调摄之功,则由扶而走,由走而趋,亦甚易耳。乃一坏于袁氏之称帝,再坏于各督之专权,军阀之主义也,党争之私见也。如病人之邪气已弥漫于三焦,以致兵革连年,相持不下,病症愈深,药攻愈急。然而重苦吾民矣。今国内和议方值开始,诸公嘉谋硕画,当足以餍国民之视听。虽然国病深矣,国民之呻吟亦已久矣。非期以数年之后,安望其能扶而走,走而趋耶,是在诸公之善为调剂而已。呜呼,吾安得医国者,与之抵掌一论国病乎!(录自《私立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各学生医论国文汇录》)3 I) Y) w2 S B( F7 P# X% h
四、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启示- p' |' E/ j- O, x {
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国文教育和学生课业情况来看,建国以前的近代中医教育,始终把国文教育放在学生教育中很重要的位置,把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作为中医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老师们更是以国学功底深厚著称。这的确给现代的中医院校教育以启迪。
2 [( o2 j' n; d6 U中医与国学,本就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学不仅是中医学之文脉,其文化的多元性使中医学的发展更具生命之活力,体现出人文与科学的统一。孙思邈有论为医者“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途而生”3。足见古之医者对国学的重视。
3 t- T- f. ~6 w9 K“中医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因此,欲学中医,先习国学,则易于理解中医学观念和磨练中医思维方式,对于深刻掌握中医学真谛无疑是有益的,古语道“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即喻此意。综观古今之名医大家,都注重哲学修养,特别是那些有卓越建树之人,大多博古通今,尤其精通传统文化。诸多的医家以其文学素养撰写和编纂医著、阐明医理,才使中医学得以不断地传承和弘扬。秦伯未与程门雪、章次公并称沪上“医界三杰”,为近现代名医,他在强调学中医应有之人文修养时曾有一句经典名言:“医非学养深者不足以鸣世。”时人称为“诗、书、画三绝”的程门雪亦有言,“名医必然饱学,断无俭腹名医”。而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也是一生酷爱读书,居所多置书橱,藏书逾十万卷。他读书范围十分广泛,早年就学私塾和国学专修馆,除传统儒家经典,对哲学、史学、文学、化学、医学类书籍也广为阅读。后致力于医学,但阅读求知面远不局限于医籍。他的藏书中文史类及其他自然科学书籍差不多占到一半。他尝言“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点明了国学的重要。
& q( z$ ~9 M% R% p/ E/ W时至今日,放眼我国国内中医院校的本科生教学,与国文相关的仅存“古汉语通论”“医古文”等少量课程,能以文言作文的学生凤毛麟角。当然,文言到白话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但国文教育之不足的确影响承载于传统文化之上的中医教育形态。所以,一方面,作为中医高等院校,应该多安排一些人文通识课程和讲座,尽量给学生创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条件和氛围;另一方面,当代中医学子也应当广泛涉猎,夯实基础,多多汲取传统文化营养,更好地将中医学继承并发扬光大。这也是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国文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 N* x+ f. g1 ~, x. {- p
参考文献:/ p% p- s0 T$ c0 x$ E1 j% ^" \" {4 j% K0 C
四《名医摇篮》编审委员会编.名医摇篮上海中医学院(上& L) x5 g" n1 I0 O0 f: Z9 G Z
海中医专门学校)校史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8 26.
4 B5 N6 F1 w7 e0 K% O) \2 N; w" A2苏州市档案局编.吴中名医录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
) C2 |1 x% G7 ~, a- k n p) T社,1993:314.3 u p( A1 d, h3 ~5 g3 w/ W
3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太原市: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g2 S6 T' j, F* q3 Y8 n$ x" ]2010:1
' P0 e6 z4 ~3 `1 j7 k2 R% i% F(本文编辑:吴庆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