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东义 发表于 2024-3-9 19:17: r- ]4 A: _* `( b S5 K
有专家考证这个问题,他的见解也很值得参考:; u+ w& Q6 Z2 D5 c9 I+ c# h
; m1 T5 p3 K9 @3 c- S* [被后人尊为“医圣”的张仲景为何在正史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 ...
) G S* |7 |$ Z$ o- ]# B0 c还有一位学者的考证也很值得参考,待知道了他的名字,我们再补正:
1 a$ R' L+ x7 J/ A
0 @- d6 S; |- n4 O" H) s' P: |2 A, O7 ~" \" }1 x
为什么张仲景基本上没有被三国时期的史书记载?0 w& ]8 P- {9 H
像《三国志》《后汉书》等等,似乎都没有出现张仲景。。。; g' k+ x, c F+ c; p' n
关注者
/ o8 E* I5 G4 k! Q8 u8 f2 [38
! Y$ S. l8 O1 o4 W! u被浏览5 H5 p# `" Y" l/ ?6 j, {
50,5502 Z+ z4 Z( L* W$ M3 ]" Q9 W* e
关注问题​写回答
Y3 \& S, |+ }& E x​邀请回答
" p( N3 P* a/ k# }​好问题 2
1 }/ |: p4 E' V2 }, c​添加评论! J, L$ Q/ Z- _" k
​分享7 j. x( ]1 ]* ?9 ?7 g/ }) C7 v
​
3 F' k6 G/ t. r& l$ J7 e登录后你可以
6 d" }$ H. X3 R, w! ^' t& q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 Z$ x, C* H* F
登录
2 W/ e2 B/ b2 k3 r, @1 @0 w& i查看全部 10 个回答: s; N$ E C4 a& c
# g u3 E7 T9 G/ `1 g7 p
兰台星火
( @# }9 w5 ~6 [% f z​ 关注1 G5 T* C" C$ w, e( `. V% F
31 人赞同了该回答! F$ |/ }4 g3 e$ ]
前言
) `$ L+ h$ W6 g5 r4 O" [" m2 B8 W1 N% G- S: H g0 `4 k4 [2 g
- t2 l+ ?. ^4 T
4 c5 Q' l& L9 i& I5 k3 T' S
张仲景,这是一个在中医学术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的基本辨证治疗体系,完成了理法方药的有机统一,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可是,相对于其著作的璀璨光芒,这位医门巨匠的生平却显得扑朔迷离。
- \2 l3 i/ F+ Z: J; q# Y
) w1 n' S4 }) q, _# T0 H7 A5 R6 [) R$ d/ L$ k
; s: |1 M6 g7 V( w" P, l8 x @尽管传说其为南阳人、曾担任长沙太守,被尊称为“医圣”、留下许许多多治病救人的传说故事……但这其中存在着非常多的疑点。下面我们就一步一步的深入历史,重新了解和认识这位伟大的医家。" V8 k' h) z8 T' j* h
0 R1 g9 D& Y* i
$ J. I6 T1 x. H) i/ I% u% q8 p t! g! @. L9 R- d$ m- S6 U9 Q, z. g
身名具朦胧' m6 b5 p6 \( x5 g4 h/ b% O/ O5 e
8 [$ _3 X& ^- d/ Z
$ E7 I# G! R& I' x$ X& W2 Q; z( f
0 k; a: k G9 N0 r/ x- W0 _首先,咱们先来看看张仲景这个名字的出处。
4 F: j8 d* l+ R- d6 Y- C, Y" t- ?; w0 H$ C/ J4 N7 z$ D
按照时间顺序,“仲景”一名最早记载在西晋王叔和《脉经》和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葛洪《抱朴子·致理》中,而正史上最早提及则是在唐代房玄龄编修的《晋书》所记录的皇甫谧《释劝论》。
1 c1 K. g( r6 V
% ]1 {0 ]6 K! V% ?3 r0 V& |8 B' ~1 R9 d4 X+ s K6 S; W; }
9 N% `) h, Z1 H7 K, ^
“仲景明审,亦侯形证”
2 Z9 X) C* Z7 i
. `* J! y m1 Q" z. N# J——《脉经》
; l7 @+ D8 Q+ P9 x
; M2 y1 C: `- f/ p; `$ U“汉有华佗、张仲景”' h; j; `6 D: \( } {
+ h0 Y8 n% y2 C0 U6 ~- K# k——《针灸甲乙经》
P2 R" I0 ~1 C6 R
( a0 W: R) |# O“文挚愆期以瘳危困,仲景穿胸以纳赤饼”
' f! m! u/ _, k- v' a. j2 b
8 Z1 O& u+ A, t- K2 V——《抱朴子》
/ J; A* _! w0 X" O3 v6 I8 X0 U% V& r! P' G1 [) Q
“华佗存精于独识,仲景垂妙于定方”% Z9 C% \$ d9 s3 O" v0 T o
+ ~3 g* O, ^5 w& k——《释劝论》
- b: R- X# L3 ~ P( E; X7 l3 t8 y( N" w/ x$ b2 [1 q/ @" c
+ \# \3 T/ |8 x; r6 k
( r( z' ?- U! b$ Y1 @- s通过以上文献也能够看出来,这几处“仲景”一名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名医的人物形象出现在排比骈句中,很少专门论及他的生平事迹。 ?( {+ O# m" k- o! d
5 V w! \) ]( P6 k7 m6 i
较早提到仲景事迹的是唐代甘伯宗所著《名医传》,可是这本书在南宋失传了,只能见到北宋林亿《校正伤寒论》的序文中的引文。此外还有一本《何颙别传》记载了张仲景诊治王仲宣(王粲)的事迹,但此书亦不传,它的成书时间和作者都不可考,只有北宋《太平御览》中保存了相关记载,《针灸甲乙经》之中也载有类似的故事。- M3 b0 L" O* {$ t
7 Q4 L8 @9 d4 H& p' S" b“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也,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P/ g0 r- m5 k% K3 `
( @) N1 y0 x1 f% A7 ?! N) G, [0 q: @: H——《校正伤寒论》0 t, h# @7 X" s
2 ^0 ]7 x, K& I5 k' z7 A
% d- @/ D3 m2 Y$ P" c! R, z' h9 Q) ~+ {% K' G: r% d( T
“《何颙别传》曰:张仲景过山阳王仲宣,谓曰:"君体有病,后年三十当眉落。"仲宣时年十七,以其言贯远,不治。后至三十,疾,果眉落。”
, Z( @2 t, l4 h6 w
$ [& D* Y: h% F——《太平御览》 N1 y1 w2 O0 S" W$ w1 F
/ J2 r# k1 \ V1 p" g! p# C* `
张仲景有关著作的正史记载,则主要出现在《隋书》以及新旧《唐书》的经籍志中。不过,这些书目大多是冠以张仲景之名,而实为王叔和所撰。
$ o& s, P6 M- @, q: Y6 y* @
4 P g0 o/ y1 X/ N# `6 ]( `自宋以后,和仲景有关的记录则逐渐多了起来,这与《伤寒论》的流行有直接关系。但是其中对其生平的说法大多遵循以上文献记载。
, r' J" v/ O4 ]; e0 j0 ]7 k; A& M- T n5 i
& ?; J& V0 B8 ]$ Q% L! p" J9 v# r' k" G
值得注意的是,与张仲景同时期的许多医家,都在正史《后汉书》或者《三国志》中有传记,如郭玉、程高、华佗等。而就目前来看,张仲景以其知名度和贡献,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被史家遗忘。但事实上,确实没有一部正史记载张仲景此人。* R; _5 F% X9 {
9 P. m- e6 n& F
不过,还有一些线索可以让我们的探究继续下去,那就是从以上文献中提到的长沙太守官职和王粲、何颙两位历史人物的角度再次入手,结合《伤寒论序》,或许还能有新的发现。1 g+ M0 B$ C) B* @
# r1 ~5 _5 N& ~" O或为长沙守( {6 i( k, O1 @/ h2 d
' z; L- J( Y U; m
- @6 U+ ~0 e9 z `8 b4 E/ m. L, G! k$ d( h7 z/ O! e
传说张仲景曾担任长沙太守,并且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于公堂之上坐诊看病,这也是“坐堂”典故的由来。可是根据现存的历史资料来看,这则传说也是同样是疑点纷纷。2 y b% W0 W/ n7 `
' F# E$ [; u! ^$ x9 R: u1 Q6 z关于张仲景的生卒年的争议众说纷纭,为了全面起见,我们采用跨度最大的说法进行推断。即生于公元145年,卒于公元220年。通过检索史料,很容易可以找到这一时段担任过长沙太守的名单,熟读三国的朋友对其中多半名字应该毫不陌生。
}6 }6 q( \* W: W s, ~5 Y+ d v% w% M: V4 p
孙坚 苏代 张羡 张怿
: G( E' C1 F6 b5 r
7 A6 z ~) T) o$ ]! h/ ?韩玄 廖立 吕岱9 g' Q# P! T, D1 I
; w) g0 t8 X1 G3 |! x: z" |
* |. o( @9 @1 n' |4 x
* ]8 K! m5 d2 V1 _# ~: y很显然,其中并没有张仲景或者张机的名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代孙鼎宜根据训诂学推断,“羡”和“景”字义相近,都有崇拜敬仰的意思,而“机”则和这个含义无关,所以张羡应该就是张仲景。近现代学者章太炎和郭象升也持这一看法。& P. ]: f0 s5 o ]5 e
6 V9 W3 C% x( ~$ w
可是,如果我们附会张羡就是张仲景的话,其实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更大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简单讲讲东汉末年的长沙。
( O, R/ e& N& Z8 x+ p2 v5 y$ F" \% f4 B: b
公元192年4月,时任长沙太守孙坚奉命攻打刘表,却遭到埋伏,受伤的他在弥留之际让苏代接任长沙太守。不久长沙地盘被刘表占领,刘表派部下张羡守长沙。198年,刘张二人日益不和,再加上曹操派人游说,张羡便投降曹操。刘表大怒,围攻长沙,张羡守城直到病死,其子张怿接任不久,长沙被攻破。后刘表病逝,其子刘琮降曹操,曹操令韩玄接任太守。赤壁之战(208年)后,刘备发兵荆州,韩玄投降。刘备之后任命廖立为太守,直到公元222年,吕蒙白衣渡江取荆州,攻破长沙。
% H ]& ], P& V8 |% L$ \# v" k4 Z/ m7 G" R' `( x
* {0 I" I! F- y, A8 e
- r4 f: W8 v! |: a Z4 n R7 f( t4 |% W( m8 W M6 n1 _( D
( \( C/ s$ A/ p按照这样的历史顺序,长沙几易其主,其太守和势力归属的顺序大抵上是这样的。
' q4 z& O( p$ f" q
1 r9 D+ ?4 P; B! [- C3 ]孙坚[袁术]→苏代[袁术]→张羡[刘表/曹操]→张怿[曹操]→[刘表/刘琮]→韩玄[曹操]→廖立[刘备]→吕蒙[孙权]+ J0 y' D) T% e7 U
5 b$ _0 R) z; c* R( e( v5 T* u) v! q
' T/ [, d+ K6 p/ y0 _5 t这一段历史,真可说是三国历史之缩影。荆州乃四战之地,长沙又是荆南重镇,自然每时每刻都和刀兵毗邻。很难想象这一时期的长沙太守中有人能够在处理兵事政事之外,抽出时间上门诊、写专著,这简直是不可能的。就算我们假设张仲景确为长沙太守,那他在其《伤寒论序》中为何丝毫不提及此事,甚至没有一点蛛丝马迹,这也十分可疑。
2 o* V' C+ ~1 L. g, r' r7 G4 g# ?7 J2 h+ D
更何况,张羡在建安十年已经去世,很快张怿也被刘表所败,可《伤寒论序》有言:“建安纪年以来,尤未十稔……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说明《伤寒杂病论》应于建安十年后完成。所以在时间线上,张羡不会是张仲景,其子张怿更不可能。. O0 }) q, ]1 o9 @0 |
. p1 y! o0 g! Z* n: p
2 B2 ]6 s C1 ~" T$ z; N8 @6 B) K& g, ^* h" a3 r( H
也是因此时间线上的推论,所以有日本学者认为《伤寒论序》中的“建安纪年”应该是“建宁纪年”(汉灵帝年间)。可是此说也同样站不住脚。查阅汉书,建宁年间亦没有张姓太守,也没有张姓名医。而且此说也和现行仲景生卒年份的推论差异过大,仅仅就因建宁年间多次爆发大疫,就声明是“宁”讹为“安”,从治史而言,也过分草率。
+ [8 m- Y, d. Y* \1 c! A* M8 _+ Z O! U- T' z9 L
曾与何王游
; k8 W d+ D8 G/ z( n+ V% ]( x; Z9 Y6 N3 L
0 g( f8 s+ [% `8 r
3 g% M+ E) I' H5 `7 h1 v在张仲景为数不多的传说中,准确诊断并预言王粲死亡的故事最为有名。王粲,东汉末至曹魏间著名文学家、官员,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其生卒年为公元177-217年,为史所载,较为可信。
( Y" h6 ~+ V, G4 x4 \( ]
3 t! a @) w) k3 N& M! ^: e5 e9 i而这一故事出处依然是《针灸甲乙经序》和之前提到的《何颙别传》。0 x- G" S; w& e2 o8 F7 A
$ h0 j/ \, a) \8 r; ~# R9 ?
* r) f: l: Z& D: n6 H& d6 c9 U5 C; a* g+ P' h; O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而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 t. ^4 a: ^: q. ?. N
( e, D( U4 j9 _2 I4 G——《针灸甲乙经序》7 r# q. J( J) ?" {& j
4 S b; v0 F; ~; T- h# p8 G! c2 g" j' Q6 R3 e
6 D! t5 d% a) t
“张仲景过山阳王仲宣,谓曰:"君体有病,后年三十当眉落。"仲宣时年十七,以其言贯远,不治。后至三十,疾,果眉落。”3 {( i3 d9 n) ~% H& Y
1 G+ k+ C' V j& \0 m
——《何颙别传》4 r! d9 t7 D, i. x
; `6 z8 I% a+ E5 b2 K$ R! \6 W1 X; |2 a* M. u7 ?% f8 Y7 X
h) [: S) j$ X3 z我们之前说到,这两部书并非正史,更何况二者所记载的时间差异不小,所以其可信程度本身就不高。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看看历史上对于王粲之死的记录。
! {% u) V6 \2 o$ [7 s0 E) I
4 _- O+ ` @( V* V7 F( ^& j. b3 W4 @* ]6 w9 t/ R
2 Q" G' I$ C' v$ J- k“建安二十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
; G, ~9 l2 L) Q0 F/ }& l2 q' Y
$ M6 e, s& k4 {. [ U- ~“干、琳、汤、桢,二十二年卒”' q6 k8 y5 q2 i, V# N
i( d3 j, t+ ], I/ c
——陈寿《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M2 m6 o! X4 y6 @1 \0 |3 A
* Y( I0 F/ F9 G. B- \) A- l5 O# p; ]) S4 a. ?1 r9 R
# T' v+ Y6 h) w* s; t7 S“昔年疾疫……徐、陈、应、刘,一时具逝”: m; [( ?9 U- _, L- ^
5 V8 I- A' J& P3 n1 `! z—— 曹丕《与吴质书》
( s' G( P$ }9 z( X" W
5 i) |, G8 L' i$ E& p( o( d- E/ L2 q! h* u* O: A
3 D& a, u) h- a' X* h此三处文献,说的即是徐干、刘桢、应汤、陈琳、王粲等,在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疫中去世。而前人学者,大多根据“落眉”这一症状,判断王粲是麻风病死亡,与史料相悖。更何况,王粲是因麻风病致死,又何止眉毛脱落而已?如果仲景预测到的是大疫,又怎么可能只提醒王粲一人?这也是很不合理的。
" E+ B' o1 W# E! U- E$ s" E1 f8 r, k8 a) T+ U
. q" o) Z Q. F$ U
2 v. f6 ?0 B$ v' I" o& ]下面我们再了解一下何颙与仲景之间的交集。何颙是东汉名士,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为董卓所害。擅品评人物,曾给曹操、荀彧等多人评语。
' M0 O/ k: k5 f7 S, N
5 e( w% B' |" a6 C至于他与张仲景的相识,还是出自《太平御览》转引的《何颙别传》。. g$ C5 W l# J# P9 Z& q4 D% l
+ t- B* f( \8 x% R$ \& i
! A% K: c1 ^+ h! X, ?: a2 f4 F! _: t2 d
“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谓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卒如其言。颙先识独觉,言无虚发。” n# u3 ?8 N0 M, v/ e
2 s, S* J9 L4 {9 Q4 E/ M+ `
——《何颙别传》
# ]$ j H5 ]$ T. ]! ]: O1 k! o: V2 P4 T* Z& l9 X& e) `6 A% C
! T7 a! @: ?) u1 N6 B: e2 w# U
" l4 ^0 {8 {6 _结合之前王粲的生卒年,我们就可以倒推一下时间线,就会出现一个疑点。
y- [, y; c6 X8 l: y8 h! R
2 a5 G& _/ p. u, S2 B* \自王粲卒年推断,公元217年向前推20年,则是197年。可是王粲是在208年才正式出仕,213年才担任侍中,此时距离他逝世也不过4年,根本没有张仲景预测诊断的空间。: @' `$ t7 O" L4 g7 O3 {7 z" l
* p" C) X+ k% V# ^) a
另外,早在1935年学者洪贯之就曾经分析了这两则史料。他认为,何颙既见过曹操又见过张仲景,则根据时间推测,张仲景见王粲时还不曾进入医道。4 p1 k _- H5 w8 m7 _5 @3 ?
! e* v* z& v' F% r3 u% {4 k5 t3 s2 C- c" i+ |7 A
' |$ K+ e' @( Q! H' g' e! ~, P" ^- e: E9 z0 X. `
2 P0 K& m$ u/ F" s8 p
4 i' d2 d( w% R1 ]+ F( y( B: Q
4 l5 f* q, m5 E8 l1 ?- E碑冢空悠悠; J: {% w7 f& n& P9 n1 H8 O0 A
! X2 B5 I! f1 J p8 Y
5 P+ W) Z/ E) u m- {
1 ]* Y: g. p! R! `$ a1 O在河南南阳,有一座医圣祠。具其中《张仲景祠墓志》记载,此祠乃是明朝嘉靖年间由唐藩王和当地医家捐赠修建的。前文史料提及,张仲景相传是南阳人,所以此祠便得地利,香火日益鼎盛。自清以降,几经损坏与修葺,依然屹立在风雨之中。( b- z9 A' r! k. \0 e# t
3 u# L }# H% s, ?" z! X9 r4 c
至于为何在此立祠,是因为此地发掘出了一块墓碑。
/ m X# n/ x5 z; _5 S5 z7 C
0 D! r7 E3 @$ w
5 N. D1 }: o7 Z. }# c. ~; {$ c) Z6 K6 m3 a0 _' V$ n/ C6 e
就是这块。因为实在没有清楚的图片了,所以我们把仲景祠景区为此碑所写的介绍找来看一看。
$ j% l' b+ ^, ]1 [2 X0 E( {& R5 Q
' i* G/ i3 f# f* @7 j! f4 C) h
2 ]0 o' J5 w& N8 d# ^ ?咸和五年(330年)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碑。该碑圆额长方,长方座。碑文楷书阴刻上下读一行十一字“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边刻双线勾勒卷草纹,碑额刻有莲花盖、莲花托,碑的下部有莲花座。碑阴无字。碑座后有一从右至左读隶书四字“咸和五年”,明证张仲景墓址所在地。
0 Q6 s+ w+ P" S; Q6 U- |) ^( ^9 g! s; @! U, ^
; g' P/ q# x5 Z: c% Q, G* K" J# T
不过,仔细检查这座碑上所刻的信息,以目前详实的史料来做对比,基本可以证明此碑为伪造。! P* i- G: G& P5 g5 v- V
- g) | M) n5 `2 E- W# e% `7 a
2 X" y' Q% k# s2 V
% k( A" J; Q2 }4 j8 Y. H5 M首先,医圣这个称号,最早出现不会早于北宋。晋唐时期医家如王叔和、皇甫谧、葛洪,甚至十分崇尚仲景学说的孙思邈,都未曾称其为医圣。再加上我们之前的推论,这里仲景为长沙太守的说法,也应是唐宋之后以讹传讹的结果。3 e; p* o2 ^- T Y5 g
; n2 B6 P+ a5 P9 |/ c/ U8 b* N! N# J, ]
3 W* X# E) v& f# C" H* F+ j5 O# e9 _8 ^3 [% { Z: V
其次,就是“咸和五年”落款的问题。此款只有年没有月,在碑座后横写,这种格式在晋朝碑刻中未曾有过先例。最为重要的是,此时乃是公元330年,整个北方正经历着后赵取代前赵的战争,后赵兵锋正盛,而南阳恰处于后赵所辖之北方,而使用“咸和”年号的晋廷早已南渡江左,此时南阳地区刻石是没有理由使用南方晋朝年号纪年的。# _. M* d9 N% l- @7 g5 J
/ p5 z$ a7 [6 J8 J
" M0 G2 [% M- ~) {4 z" X8 w2 A. B; E- i* t) D9 R9 N
更何况,此碑书刻风格看起来非常奇怪,一种不恰当的模仿感,更像是几十年后的北魏书风,这在晋代的汉族书法中不太可能出现的。碑刻花纹甚至出现了莲花盖莲花托等图案,这也过分罕见。整体来看刻石非常粗糙,花纹非常浅,是双线勾而不是阳刻更不是浮雕,这和同时期的其他碑刻相比,更是无法同日而语。
. d, e; `1 g: S6 f$ W- Z- S& L, g& n3 V6 ? A% C1 }/ J
* @! @/ I3 X7 q7 L
( P, r6 _; S: D$ M- b! S所以,综合这些因素,基本可以确定此碑为后世伪造。那么以此为证的仲景墓,其可信度自然也不高了。
9 h3 W1 X0 W5 v/ F
1 x, N: G* M) @# J4 }
) G+ }* r6 ]/ [: L% ~: y6 I
% ~$ K. `* y: h8 y* w$ l8 U
1 m0 C0 H- o5 V( @( u- O& b# e* ^$ x7 b" ~" i! l
结语
4 u0 ]! X! ^# u2 F6 _# F
" I! Q+ ~% z* n) b+ f" d7 i2 c
8 K9 N! ]$ \1 j* f I+ x3 {/ }3 u6 H: l( x! x, _# i
然而仲景究竟在哪里呢?自东汉至今悠悠1800年,其中又有多少事,埋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不得已为后人所知?又有多少事,依然在人们的口中传颂着,并还将继续传颂下去?2 i: }# ?- v' l$ g" {5 D2 s A" a
3 f* i |! B5 H" S- r6 o0 c$ k为做此专题探究科普,我前后构思了很长一段时间。偶尔与人提起,也时常获得一些质疑。质疑我是在否认中医的悠久历史,可能是一个伪装的很深的反中医者。更多的人则对这些研究不甚重视,翻故纸,揽残碑,又有什么意思,不如去学学临床经验和实验方法来的实在。) z. S4 q" @5 _8 q' i" Y
2 z6 c/ D! u( b1 ?
可是百年来中医学渐微,不断的落入口舌之争,中医人治学修史,也不易为其他学科采信,这种“笃信”和“务实”的心理是不是也有一份责任?
8 |5 v/ ?8 n, w9 g/ p7 r0 O; L5 L' ~9 N2 c) N
! \0 W: N7 Q* s4 f
% Q" _9 L) E o% w
老师常说,学术问题贵在以小见大,抽丝剥茧。史学研究和文化学研究不一样,史学研究重点在于考证史实真伪,而文化学研究的重点不在真伪,而在现象背后的文化心态。. } S O/ w6 ^' _5 ?5 e& g! O
9 K) Y3 k; Q+ Q$ z: m: y5 j1 l5 Y6 o. g
* \& k# y7 H- R为什么架不住推敲的故事,会被人们津津乐道,信以为真?张仲景孙思邈等伟大医家的传说,其实折射出的就是不同时期医者的心态。他们希望有一个身居高位的士族子弟,或者一个长生不老的圣人神仙,作为这个社会地位一直不算太高的群体的精神偶像。
" G+ [. i) [9 J9 T/ q. N
6 v7 w; q+ s k大家都承认,张仲景中医学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讨论其人的生平和身份,丝毫不能动摇《伤寒杂病论》无与伦比的学术价值。
3 U Q4 Y, n: K7 I. Y3 ^6 d) v3 X# ]0 F5 n1 |* R
9 _$ u- p2 z$ y- U, f0 P2 f# Z
孙过庭不过小吏,但其所著所书的《书谱》光辉万丈,泽被无数书法后学;张若虚只是兵曹,其生平只能在《旧唐书·贺知章传》中略见,但依然不能阻止《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5 ?8 v# p& t' ?" L( {0 Y; x& g
4 }0 l5 v% Y/ x( h3 D, }& ]. F1 n4 P j
7 g, b* {% X3 y+ j; r而到了如今,我们能不能也承认,张仲景其实是一个不曾当过官、不曾入过仕的普通人呢?或许他活着的时候,其学术观点也不为同行所认可,被斥为离经叛道;甚至他死去的时候,只有他诊治过的百姓为他送行……0 S0 L1 ~0 F4 c$ O
* q- R, h! ~% Q/ t) I* g
, R& f' |( q6 n, x8 b
/ Z( D0 X+ r) J4 z+ t4 J' U: E, b: O% ^' }7 Q* k3 O" d
" Y3 b. R$ M. |3 D9 j: p0 Q
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坦然的接受,8 o X M1 v& w
- H, H+ q7 F0 G这个无比伟大的人,或许也拥有一个无比平凡的一生?
0 E! Z5 u3 D( U* o* M/ l
" X, L% g S @& }: L& N: y7 o$ h( ^) \7 {' I. Z
2 h2 X+ B6 r' l- W( _" ?: G, m ]/ k: P: r" N0 C1 r
# Y6 K' D! M! m8 m& j* E8 M
' |2 w4 n( l. h+ |$ @% M
4 u' B% S+ [" P" ]- u参考文献- R/ F t6 m" l% g1 E4 y
" ]6 M4 c, T: S- P* W[1]张永文,蔡辉,沈思钰.张仲景生平事迹及《伤寒杂病论》方源考[J].河北中医,2010,32(02):270-272.
3 g; |. ^- @2 i: c' t9 n4 V( ]. g W4 Z& ^* y# z: Q( |
[2]钱超尘,温长路.张仲景生平暨《伤寒论》版本流传考略[J].河南中医,2005(01):3-7.& ~* S& [& v9 Q
/ l, u2 r8 h* D[3]杜雨茂.关于张仲景生平一些问题的探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2(2):38.
( e% U% w1 W3 Y/ w
" _# f$ Z) O3 |" G8 n" M[4]许光岐.关于张仲景为王仲宣诊病故事的考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58(03):41-43.
) L' W+ c0 L- G# d
( ?) R" ^- f- I3 E) |3 N编辑于 2020-09-08 0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