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3-17 07: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 H# H; F/ J6 m; {& ?3 [% p
太炎先生“起中医”先保张仲景
1 G4 e6 }8 n8 _2 O) G! @* `1 S章太炎先生早年是一个“有学问的革命家”,他对于中医的关注,也应当是出于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于国计民生的关怀。虽然他在流亡日本期间发表的系列文章,唤起了大众的思想,国内民心思变,斗争风潮暗流涌动,但是他在日本的流亡生活十分困难,在忧国忧民的思绪之中,写成了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医术平义》。+ Z6 m3 d& C- C4 C
这本书的开头他说了医学的重要作用,并且表明自己谈论医学也绝非一时兴致所致,“余宿尚方技,颇窥众家”,对于中医发展的历史脉络很清楚,这与当年的长沙太守张仲景所说的“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一样的用心。但是西方医学的传入,让中医药有了不同的对比体系,数千年独步华夏大地的中医,突然传来一个强大的对手。在这个巨大冲击面前,是废中医,还是兴中医?太炎先生选择的是“兴中医”而不是“废中医”,但是,如何兴中医?这可是不容易回答的问题。
/ J, [$ V5 f9 ~( [8 v6 y太炎先生根据当时的中西医临床救治传染病的疗效,看到了一个令他深思的现象:“数见伤寒、温病求治于外人(西医)者,十死八九。既不晓六经传变,又以寒物却热内聚,多成结胸,视昔人所谓误汗、误下,及今世粗工以辛凉小剂治剧病者,又失之远矣。”
* F& C. G+ \8 g* w/ }, |( f清朝末年是一个中医“道术衰微”与“西来奇法”交织在一起的时代,说中医“道术衰微,不仅是西方医学的冲击,有了《医林改错》这样的著作,而且中医学术发展有了温病学派,尽管很多人认为这是学术进步的体现,但是章太炎先生认为江南叶派的温病学属于“辛凉小剂”,不像张仲景《伤寒论》汗吐下为代表的辛温、大剂可以解决传染病的救治问题,更何况掌握“辛凉小剂”还是“今世粗工”。当然,即使是温病学的“今世粗工”使用“辛凉小剂”,也比“外人”西医疗效好。因为那个时代的西医,没有抗生素、维生素、激素,输液技术也远远不如今天普及和成熟。
1 ~0 U: M9 O$ |. H0 O2 x章太炎先生所说的中医治疗传染病,从张仲景《伤寒论》到温病学的演变,是一个论争了几百年的学术演化过程,也是中医伤寒从广义走向狭义,温病学从狭义走向广义的过程,张仲景的学术在清末,已经严重地处于衰退的地步。这个变化过程我在《中医外感热病学史》《热病新论》《中医群应战SARS》等著作之中,进行过探索和论述。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这个变化的过程和主要标志性著作。! |6 y' i2 N% \ n
发热,是很多疾病的一个症状。中医学中有很多疾病是以突出的症状命名的,比如咳嗽、头痛、腹泻、黄疸等等都是以症状命名的疾病,发热也被当作疾病记载于《素问》《灵枢》等经典之中,称之为“热病”。东汉张仲景虽然继承了《素问·热论》以六经分类热病的学术主张,但在疾病的命名上却吸收《难经》“伤寒有五”的广义伤寒学说,注重审因论治,将热病隶属于伤寒,不再称其为热病。3 s' N% o. C/ R3 ]1 T
由于《伤寒杂病论》在治疗上成就极高,影响很大,使外感热病称“伤寒”而不名“热病”的学术特点影响了两千年,也使《素问》《灵枢》之前的热病几乎成了“绝学”,这实在是中医学的不幸。因为在病因不能直接检验的时代,“伤于风寒”与“感于温热”的病因,只能靠推测,也就是“审症求因”,以“伤寒”或以“温病”命名外感热病,只能是间接的推测,不如以发热作为病名那样直接和具体,又没有可以验证的金标准,所以外感热病的病因也就成了两千年中见仁见智、寒温论争的根源。
) _( q1 b l" X+ n仲景继承《素问》《灵枢》《难经》辨治外感热病的学术精华,著成《伤寒杂病论》,标志着外感热病与伤寒学说的成熟。《伤寒例》发展《难经》“伤寒有五”学说,使之成为“伤寒有十”。其中论述了多种热病皆与伤于寒邪有关,使十余种热病皆隶属于伤寒,把广义伤寒学说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 P3 ~3 H: s* e `1 i
晋唐时期,仲景的伤寒学说流传不广,许多著名医家对伤寒与温病的关系了解不深,恰如《肘后方》所云“伤寒有数种,人不能别”。《千金》《外台》皆未能阐发其精义。2 m1 {' H. r2 O5 b2 u7 l% |# O# e
宋代校正和刊行医书,仲景关于伤寒证治的学术主张才得以盛行于世。外感热病学家纷纷涌现,各自著述立说,在丰富伤寒学说的同时,也对仲景时代关于“温病”的证治的认识,提出了许多新见解,使古代伏气温病的概念逐渐发生了改变,为后世旷日持久的寒温论争埋下了伏笔。寒温论争不仅促进了外感热病学说的进步,也引发了繁荣学术的金元医学争鸣。
+ A* @# h( q& d: q$ [由于使用仲景麻黄汤、桂枝汤等辛温解表药治疗外感温热病,法度很严不易施用,或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误治,在许多医家阐发温病证治的同时,元末明初的著名医家王履却愤而提出“呜呼!法也,方也,仲景专为即病之伤寒设,不兼为不即病之温暑设”的主张,使后世医家不敢以仲景方辨治外感温热病。维护仲景的医家,则提出《伤寒论》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散佚或错简,在进行“补亡”的同时,把过错推给了仲景的功臣王叔和:“碎裁美锦,缀以败絮!”把源出于仲景的《伤寒例》也记在了王叔和的名下,以至于现在见到的都是删去了《伤寒例》的“洁本《伤寒论》”,使《伤寒例》“伤寒有十”等一系列对外感热病很有贡献的学说埋没了几百年。3 c6 @7 R5 v" e8 `: i, X8 F
外感热病学说发展到明朝末年,吴又可说“余初按诸家,咸谓春夏秋皆是温病,而伤寒必在冬时。然历年较之,温疫四时皆有,及究伤寒,每至严寒。”由于各医学名家,大力倡导伤寒不可作寒医,或者提出不可用伤寒法治疗温病,甚至如王安道所说“法也,方也,仲景专为即病之伤寒设,不为不即病之温暑设”的观点,使《素问》《难经》《伤寒论》所创立的广义伤寒学说,逐渐退缩为狭义伤寒,辛温解表的路越走越窄,甚至影响了对仲景《伤寒论》的学习与研究。吴又可《瘟疫论·自序》说:“是以业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具系伤寒,及其临证,悉见瘟疫。求其真伤寒,百无一二。不知屠龙之艺虽成,而无所施,未免指鹿为马矣。”
/ ^6 B) s0 L8 Q8 T3 q4 ~1 m清代温病学关于温病的概念,不取仲景关于春季“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定义:认为温病不仅发于春季,也可泛发于四时;初期可以有表证,而非仅是里热外发;治疗须用解表,而非直清里热。清代温病概念的巨大变化,使“温病”一词包含了四时众多热病,已与古人所云广义伤寒相似,笔者称其为“广义温病”。 广义温病与广义伤寒,证候基本相似,治疗应当同法。病因之寒温,皆从证中求得,不是区别伤寒与温病的依据。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方法的发明,辛凉解表法的确立,温病治疗方药的丰富等等,均体现出外感热病学说的进步与发展。近贤姜春华先生有感于清代温病学家治疗上过于辛凉清淡,“等同儿戏”,愤而提出截断、扭转的治疗思想,不遵叶天士按卫气营血逐步施治的法则,一时间也引出许多争鸣。0 q& t6 q, y. O: s4 i; r
章太炎先生在《答张破浪论医书》之中,谈了他对于中医学术的基本观点,该文收载于《春雨杏花楼笔记》,1923年出版;后载于1924年的《华国月刊》和《绍兴医药月报》,1936年的《苏州国医杂誌》。
) B. k, @3 i# ^) r章太炎先生说:“破浪足下:惠书询以医事,不佞于此,未尝三折肱也。家门师友,专此者多,故颇涉其尾略。《学林》中《医术平议》一卷,昔年妄作。是时犹信《灵》、《素》、《甲乙》所论经脉流注,以为实然,故所论不能得要领。由今思之,辨臓腑之方位,识经脉之起止,西人积验而得之。吾土虽尝有解剖,久乃传讹,必不足以相夺。及手察病予药,彼善治痼病,独短于伤寒、温热。此则适与相反,盖有形与无形异也。自成无己以后,解《伤寒论》者多家。不佞所愿,则学柯氏。盖其破传经之谬,辨三方鼎足之非,知阳明厥阴病为温热,识太阴病为内伤。其于长沙真旨,可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矣。近代如陆九芝辈,得其余绪,遂温热病大家,况贤于陆氏者乎?独其变易章句,犹与喻、程诸家同病。有能镕柯氏《论翼》之精义,以合叔和旧本之型范者,斯于名实两得之矣。若尤在泾、徐灵胎、陈修园之徒, 亦各有所长。尤、陈大端不能逾于柯氏,徐乃留意杂病,而伤寒非其所深知也。杂病之书,所取材者众矣。《局方》《良方》之专辄,金元四大家之虚诞,近人虽无有宗之者,终不能尽废其术,盖亦其所独到者也。求之先民,《金匮要略》既不能如《伤寒论》详悉。孙思邈、王焘书,又苦集方过繁,辨症过略,使人无所依以量度。然则远西之术,诚有不可泯没者矣。予夺过中,皆非智者之言也。顷因研治伤寒,始作《时病新论》一卷,亦尚以为未了。杂病独依旧术施治,西医所不治,而不佞能疗之者,盖亦数人,然终不敢有所论著。足下暇时能过我,一与商榷,则所愿也。”
* T7 p: O9 m1 i% c& D* ~这是他1910年在《学林》杂志发表《医术平议》10年之后,又一篇重要学术论文,虽然他说《医术平义》是“昔年妄作”,但一个人的思想是连续的,也是变化的。尤其是余云岫发表了《灵素商兑》大肆进攻中医理论,鼓吹反对中医就是“医学革命”,在这样的背景下,是跟随余云岫一起废中医,还是“千方百计”保护中医?这是截然不同的立场问题。1 w. g" p: j8 ~
毫无疑问,章太炎先生是爱护中医,维护中医的,但是,如何看待中医,用什么维护中医,这是需要考虑的。限于时代的局限,章太炎先生在“废医存药”的攻势面前,根据西医“彼善治痼病,独短于伤寒、温热。此则适与(中医)相反,盖有形与无形异也”,提出来维护张仲景的战略思考,这是后来经方传承发展历史上一个关键时刻。当然,伤寒与温病学派的纷争,已经进行了几百年,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理清内部与外部奋发复杂的矛盾,这需要深刻的智慧。可以说,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之中,至今仍然没有走出时代的低谷,这是中医指导理论不被承认的“末法时期”。然是,黑暗之中也有一些光亮,章太炎先生也是一个发光的重要历史人物。
& i5 r# w5 w. c F斗转星移,岁月如梭。历史的车轮进入到公元20世纪之后,由于西洋医学的传入,以中医学单打独斗治疗外感温热病的历史就划上了句号。20世纪初期,中医学求生存、反废止的斗争风起云涌,在中西医互相论争的时期,中医外感热病学说在临床治疗方面还拥有着不少优势。然而,随着西药青霉素和磺胺等抗菌抑菌药物的发明与推广使用,20世纪50年代之后,中医药治疗外感热病最多拥有半壁江山,阵地在逐渐缩小,与西医药合作势在必行,这是章太炎先生所没见到的后事,却是他的徒弟章次公先生、次公先生的徒弟国医大师朱良春所经常遇到的临床大问题。% J9 o q! n: M) |, m1 e3 M! e
由于《素问》热病、张仲景伤寒、曹植疫气、吴又可瘟疫、清代温病都包含了现代医学所说的众多传染性、感染性疾病,而每一种疾病的表现、传变、转归都不尽相同,在中西医结合的背景下,我们更能认清外感疾病的本质,治疗上也更有信心。我们不应该把发于冬季的流脑叫伤寒,而把发于春季的流脑叫温病;我们不用再害怕发汗过多会伤阴亡阳;“留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的古训,也因为现代液体疗法的推广而有了时代的新意;当外感热病过程之中出现亡阴亡阳的三阴死证之时,我们除了可以使用独参汤、四逆汤之外,还可以应用强心、扩容、改善微循环的中西药物进行治疗。
& ]7 N" J. y y; g4 ~1 |章太炎先生在西医没有出现抗生素的时代,见其治疗传染病“十死八九”,说他们“既不晓六经传变”,不懂张仲景学术特色,“又以寒物却热内聚,多成结胸”。' O' b+ L- x {; h* e5 s' h1 S
对于西医这些学术不足,章太炎先生的学生陆渊雷(1894-1955)在1928年的《医界春秋》上,发表了“西医界之奴隶派”一文,说:“奴隶派的西医所自命不凡的只是空谈病理,何尝能直接应用到治疗上去!不过他们的义祖 (西洋医学)义父(东洋医学)有种种科学的依据,有酒精灯、显微镜、以及许多畜牲(动物实验)的帮助,不是完全出于推想,似乎与《内经》学说不同。所以由他们说的嘴响。但是,病理尽说的精透,若要问到治疗依旧是毫无办法。尤其是他们所沉迷不返的细菌学说,一见了急性传染病,什么验血哩、验痰唾二便哩、培养哩、着色哩、血清反应哩,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总算难为他把个病菌认识清楚了。要是在前驱期中病菌没有认识清楚的时候,西医一句话推得个干净。叫做‘诊断未确,无从施行根治’。这时候病人只好忍着痛苦,呻吟床蓐,静候诊断。这也是病人自己的不好,怪不得西医,哪个叫你不懂的预防、消毒、自己传染病菌?”
Z; \+ F% Q w7 n9 t2 j& i陆渊雷先生在中西医论战之中的言辞有些激烈,这是出于对于不尊重中医言行的矫枉过正,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自信来源于中医临床的有效性,以及当时西医还没有抗生素的幼稚状态。《希氏内科学》曾经认为,西医内科学的成数应该从使用抗生素开始。; f% E# w( V1 r8 d' J7 n# G! C6 L0 _
陆渊雷先生抓住西医的弱点,有些得理不饶人的气势,他说:“岂知西医的根治还要看病人的造化。若是有造化的病人,只应当患梅毒,因为西医有606;或者患白喉、破伤风,因为西医有比令氏血清可以把你根治。若没有造化的病人患了别种传染病-------西医也只是说一句话轻轻推个干净,叫做‘尚未发现特效药’,只有对症处理。于是热起来就用冰蒲包、电风扇;冷起来就用水汀、热水袋;肚子饿了就是牛奶、鸡蛋。诸君休小觑了这些对症处置,说他没有价值。须知西医有数理、化学、生物说做根底;有胎生、组织解剖、生理、病理做基本知识。学问这样高明,行出来的对症疗法饶你再不中用,也是有价值的。要是这种对症疗法出于中医之手,那自然是绝对谬误的了。------有一班迷信科学的人物,害了病请教西医,领略了对症处理的妙法,也尽有死而无悔的。若问他何以这样瘟,也因为西医得了西洋日本义祖义父的传授,把那些细菌传染、消毒预防的话头将迷信科学的人物灌足了迷汤的缘故。”( i# k6 C6 Z+ a( t* P7 l$ W' I
陆渊雷先生是江苏人,他在民国元年(1912年)18岁时就读于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跟随朴学大师姚孟醺学习经学、小学,对于诸子百家、史、地、物理、算学等书都有学习。毕业后先后工作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江苏省立师范学校、国学专修馆、暨南大学、持志大学、中国医学院等处任教。授课之余阅读大量医书,研究中医各家学说。民国14年恽铁樵创办医学函授学校,陆渊雷拜其为师,协助办校。又师事章太炎先生学习古文学及中医基础,深得两名家之教益。% T5 M \! U- P9 q9 \
章太炎先生在《医术平义》中说西医虽然精于脏腑解剖,但是治疗传染病的水平很差,“涉历少久,知其鲜效”,医学的目的主要是救治病人,有心下痞满的人求治于西医,却越来越胀;如果患了伤寒病,用西药退烧而成结胸证,“微者为剧,剧者致死”,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章太炎先生说这样的疾病,用中医药有很好的效果,比如腹胀用理中汤以及大小柴胡汤;浮肿用越婢汤、防己汤、黄芪汤,大多可以获救。但是日本医生多学习德国医术,一两万留学生患病后,很少幸免于难,能或好转者多位自愈。- Y, A6 o, p3 z6 _3 Y
太炎先生“伤外术之少效,念旧法之沉沦”,因此认为“黄帝、雷公之言,多有精义”,应该古为今用,“精而不迂”的只有张仲景《伤寒论》,“为专治热病之书”,后世有所失传衰落。因此,他学习孙思邈、林亿等先贤的做法,条理中医学术,“以诒后代”,他不隐匿自己的见识,希望“好古博雅君子与我同志”。7 ?8 C, s2 j# H, T4 z( G e
章太炎先生《致钱玄同论医书》,写于1911年9月27日,如今存于鲁迅纪念馆。
" @7 n( X3 M9 e/ X7 W书中对于古代医书的评论,虽然肯定《素问》《灵枢》,称之为“元龟”,但是对其中的五行学说也持批评态度,认为属于“附会”;由于《难经》之中有很多五行学说,所以批评其为“虽是古书,而妖妄之言甚众”,只能取其一二;诸位临床大家的著作,最重视张仲景的著作,认为“语皆精审”,对于宋之后各位注家得失,也有很多精辟见解。其对叶天士、吴鞠通的温病学著作,认为属于“浅薄之言,不足尚也。”) A; f9 h1 s- `
在清政府灭亡前夕,太炎先生写的这封信,也是他向弟子们谈论中医学术的重要文献,当然“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明珠暗投,也时而有之;知音难求,太炎先生为此吃过很多苦头。4 k- q# }( m3 ?$ Q- R# @0 p9 e
余云岫1917出版《灵素商兑》前后,太炎先生刚从被袁世凯软禁的北京南返上海,余云岫未必请太炎先生指正,即使送到他手里也未必有心思看这本书。
( R4 M7 y! Z7 Z章太炎回到上海时,孙中山也在上海,曾两电黎元洪规复约法,尊重国会;章太炎也认为“约法、国会,本民国固有之物,为袁氏所摧残”,主张维护孙中山的主张。此后他多次和孙中山一起参加会议,与孙中山尚相契合。
4 B, S- R: g# [4 a5 t. F) D0 k2016年8月,章太炎南赴肇庆看望岑春煊,出访游南洋群岛,到年末才回国。孙中山致电黎元洪:“硕学卓识,不畏强御,古之良史,无以过之,为事择人,窃谓最当”,推举太炎先生为国史馆长。此后“联省自治”与孙中山意见不一致而分道扬镳。: T) t8 f% }/ L, l
1927年,章太炎赋诗自述:“见说兴亡事,拿舟望五湖”,因与国民党政治主张不同,发表《讨蒋介石》全国通电,后被国民党通缉。
; q: y( Q. ?% v1928年后,太炎先生自称中华民国遗民。 晚年在苏州讲学,组织国学会,欲“甄明学术,发扬国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