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4-5-25 13:29 编辑 + t# X4 S* O# Q/ R) U; Q
* u! b# D2 s% M4 U% J# z
3 o7 i+ P0 P7 u: w0 ?. [" A对话江南 | 欧阳八四:吴门医派存瑰宝
" B' ]" w! H; m$ P F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凝聚着历代先民的博大智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千百年来,苏州地区名医辈出,著述宏富,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和繁荣,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吴门医派。
5 }( h6 B* X+ P
$ y/ B9 o# R1 M8 K/ k. H本月初在苏州金鸡湖畔举办的第十三届江苏书展上,苏州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院理论与文献研究部主任欧阳八四向大家介绍了吴门医派的产生与发展,分享了关于吴门医派传承创新的故事。/ m8 e- M% G. G: |; ]5 k) _8 ~
( p9 z- K! p" \; d2 x$ G! o4 K
吴地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为吴中医学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U, Z' H. N8 b* \+ _) x. ^# t8 B
" K& W5 X7 C) U+ s" M
苏州日报:作为重要的中医流派,吴门医派兴起于什么时候?它的特征是什么?6 R) O+ s$ T9 q% A+ Z6 p
' l+ G, j% P2 r1 u. `! Q欧阳八四:吴门医派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起源于元末明初,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是吴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在国内久负盛名,世称“吴中医学甲天下”。吴门医派以“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温病学说倡自吴医”为特征,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影响广泛。纵观中医学发展史,学术流派层出不穷,但很少有流派像吴门医派这样,对社会、医学发展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2 }* Q- w+ m! S1 @( _6 M% ~ ^" d
4 H% @/ K3 h* F. Q- {' d! P$ [吴中医学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葛洪《神仙传》记载,周代吴人沈羲,学道于蜀中,炼丹制丸,给人治病常有奇效。这是关于吴中医家的最早记载,也是关于江苏医家的最早记载。还有汉代的赤松子、负局先生,南北朝的顾欢等,身兼道家背景,却懂得医学,施济百姓,消灾治病,这也是中医学早期的特点之一。
! ]1 b2 q( u, W; K' I( k4 E6 G4 U6 H( T( l6 W+ o& H
苏州日报:从吴中医学发端到吴门医派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推动吴中医学不断发展直至形成一个流派的因素有哪些?
( A8 E) u+ k6 S: x8 B0 v
# @5 C7 W+ t, m5 d) U2 {5 O8 G欧阳八四:随着吴地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吴文化的兴起,人们对健康更加关注,客观上也有较好的经济条件,这势必推动本地医学活动的发展。良好的文风传统,完善的教育体制,使得吴地总体文化水平很高,饱学之士一旦从事医学,往往达到精湛的地步。吴地发达的刻书、印书业,对医学书籍的广泛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吴地丰富的药材资源和发达的商业,保证了药材和药品的流通,先进的药材加工技术和制药技术,使临床用药的质量和种类都有了必要的保障……总之,苏州地区繁荣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为吴中医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 t) p6 G2 a0 m, R0 O2 ~, \1 s7 o8 D) W" O; B. Y
当然,并非所有医学活动都能形成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医学流派。众多的研究者认为一个医学流派的确立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明确的中心学术思想、传承学术的群体、体现流派学术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而吴中医学能够形成一种医学流派——吴门医派,其肇始应该是元末明初浙江浦江名医戴思恭(字原礼),他来吴地行医后,推动了吴门医派的形成和发展,史称戴思恭为“吴医形成的引导者”。
: u8 l- u c' J+ f$ N# E
3 U" L7 z) D) ]戴思恭传承的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的学说,他悬壶苏城,医术高超,一时声誉鹊起。吴地人王宾在他的指点下,熟读《素问》等书,并得到他所秘藏的朱丹溪《彦修医案》十卷,由此继承了辨病诊疗的经验。朱氏与戴氏的学术得以“本土化”。
' v3 |. n) }: k
N) \* A# U: H3 c5 R& g& G王宾一生未娶、没有子女,临终时将医书传于学生盛寅,《明史·方技传》称:“寅既得原礼之学,复讨究《内经》以下诸方书,医大有名。永乐初,为医学正科。”又有元末明初苏州人葛应雷、葛乾孙父子,以医名于时,《明史·方技传》谓:“时北方刘守真、张洁古之学未行于南,有李姓者,中州名医,官吴下,与应雷谈论,大骇叹,因授以张、刘书,自是江南有二家学。”葛氏父子吸取刘完素(字守真)“河间学派”、张元素(字洁古)“易水学派”的成就,对疑难杂症能应手而愈,享名江南。葛乾孙还著有《十药神书》等书,为现存最早关于治疗虚劳的专著。
/ A" D: Y" r7 _- v9 ]. {! ~9 x1 M2 k0 L/ e+ j
因为王宾、盛寅继承了朱丹溪的学说,葛应雷则继承传播了以北方刘完素、张从正为代表的中原医学,吴门医派由此而发端。杨循吉《苏谈·吴门医派》中较为详细地记载了这段历史。
% b+ Z& \ Q. f+ y) Q5 X6 u/ k* ?而真正使“吴医”广传天下的,是清乾嘉年间的名医唐大烈,他的代表作是《吴医汇讲》。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是集,凡属医门佳话,发前人所未发,可以益人学问者,不拘内外女幼各科,无不辑入。”阅读这本书,其中有经典著作的注解阐发,有学术理论的争鸣探讨,有临床治验的记录,有药物方剂的解释、考证,有医话歌诀等,无所不包。叶桂的《温证论治》、薛雪的《日讲杂记》、杨立方的《读<伤寒论>附记》等均全文刊入,吴地医学进入明清的鼎盛时代,吴医也得以为天下人周知。
3 r* R8 x) T& K' a
. c, R7 ~- e1 f }/ `' F温病学说的诞生促进了吴门医派的崛起
3 K, v! o# E& t
4 E) R6 a8 N- Q+ P. U: U苏州日报:吴门医派的一大特征是“吴中多名医”,主要有哪些代表人物呢?. K, {" F. C. K i
+ X3 B; y5 ?& O4 P u2 i& R1 S
欧阳八四:吴门医派形成的数百年间,特别是明清两代,吴中名医辈出,著述洋洋,是吴中医学的鼎盛时期。据《吴中名医录》记载,元代吴中医家58人,明代近400人,清代近700人。著名医家有盛寅、葛乾孙、王履、薛己、缪希雍、吴有性、叶桂、薛雪、周俊扬、徐大椿、张璐、尤怡、王维德、陆懋修、曹沧洲等。分析吴门医派众多医家的学术成就及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以葛乾孙、缪希雍等为代表的吴门杂病流派,以张璐、柯琴等为代表的吴门伤寒学派,以叶桂、吴有性等为代表的吴门温病学派,以薛己、王维德等为代表的吴门外科学派。其中,温病学说是吴门医派对中医学做出的突出贡献。2 y5 K3 x( b q% T" \' n, s: E$ t8 C
: u$ `: Y% B8 z4 H
清末民初,苏州出现的名医有吕仁甫、王霖、鲍竺生、陆方石、陈憩亭、艾步蟾等。民国时期的苏州中医,有以顾允若为代表的杂病派,主治风、痨、臌、膈;有以经绶章、李畴人为代表的温病派,主张用药轻清,以祛病邪;有以顾福如为代表的中西汇通派,以中医中药为主,吸取西医西药的知识,并用于临床实践。尽管他们的学术特点不同,但基本上仍然保持吴门医派的传统本色。
4 b0 P1 U! b! A7 ^3 d' t: L6 a2 A8 p; U/ t" _/ ?7 Z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门医派得到了新的发展,苏州市中医医院成立,组织分散在各联诊、个人门诊的名医,集中于中医院内。在苏州地区,先后出现了黄一峰、陈明善、钱伯煊、承淡安、叶橘泉、王慎轩、曹鸣高、宋爱人、葛云彬、费浩然、金昭文、郑连山、马友常、奚凤霖等一大批名医,为弘扬吴门医派传统特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e4 k; J7 D1 K6 R. l. | a9 [
这些世世代代相传的医家群体,有世代为医的吴中世医,有名士鸿儒、饱读经书的苏州儒医,有技高一筹的吴门御医,也有亦官亦医的姑苏仕医,更多的是潜心诊病、著述的吴门名医,可谓群星灿烂,熠熠生辉。3 A }; D$ K' f! Y+ S+ a+ k
( S' a' B6 q# c8 r! m3 N& n
苏州日报:为什么说温病学说是吴门医派对中医学做出的突出贡献?
- l6 x% \* l" `5 t7 S
* W2 _9 X, O6 H欧阳八四:温病学说作为吴门医派的精髓,是在吴地中医理论研究者与临床医学专家的思考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吴门医派对中医学做出的突出贡献。而温病学说的诞生,促进了吴门医派的崛起。
; n. G, ?. `( E+ `4 k* Q A
9 b+ P( N P- }梳理温病学说的形成过程,从元末明初吴中医家王履在《医经溯洄集》中明确提出了“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观点,澄清了当时关于温病、伤寒的模糊看法;到吴有性在《温疫论》中确立“异气(戾气)致病说”,明确了“邪从口鼻入”的致病途径;再到叶桂在《温热论》中揭示、确立了不同于《伤寒论》的“卫气营血”辨证体系——温病说历经从萌芽到形成再到鼎盛3个时期。温病学派重视基础理论,善于汲取众长,敢于发明创新,处方用药注重实效,用药具有“轻、清、灵、巧”的特点。从此,温病学说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有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4 ^) |7 @2 g2 z2 [2 b; @# Z
' |7 E' X9 l' n( r K2 Q1 j
从温病学说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吴门医派的形成虽然与吴中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密切相关,但更主要的是吴中名医的辈出,学术的包容、继承与创新并举的学术思潮。一个地方医学流派能在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真正体现了吴门医派的重临床、重疗效、重师承而敢于争鸣、重门派更兼百家的基本特征。
# m8 V; `1 l! t/ R1 Y( o$ S3 k, U0 m. q
苏州日报:近年来,我市在吴门医派研究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 D* [' p Y0 I$ ?- e9 b
" o4 q5 C+ Y8 q# K% A3 i欧阳八四:2013年底,苏州市人民政府在原“苏州市中医药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吴门医派研究的专门机构——“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院”,充分发挥传统医学流派研究的优势,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展对吴门医派的深入研究,丰富其内涵,推陈出新,更好地为大众的健康服务。
: O0 F4 K) C" T1 K q/ J. c
7 \2 H1 l) n! \) K研究院成立后,确定的总体目标为:围绕吴门医派在理论、专病、专药、文化上的特色优势,开展多学科、多层次的科学和文化研究,建设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开发研究于一体,产、学、研相结合,医、药相结合的国内一流的中医药研究创新平台,逐步形成“有理论、有人才、有专病、有专药、有成果”的新吴门医派中医药理论和文化体系。为此,确立了五大主要任务,即形成理论架构、建立专科体系、完善实验平台、促进研发创新、弘扬传统文化。近年来,相关工作都在稳步推进。$ k( n# R# ]: d% R: T6 o- @1 x6 x
# g" n/ ]+ {* Y; H' p1 F《苏州全书》影印出版吴医名著《温热朗照》
5 l: A) u5 C: D' s% t) p
0 n E) J* y$ V0 d苏州日报:“吴医多著述”是吴门医派的另一大特征,在今年3月首发的《苏州全书》9种图书中,就有一部医书——清代吴中名医缪遵义所著的《温热朗照》。这部书主要讲些什么内容呢?
* ?3 A% g [; v2 w* u
0 p7 r) {, z5 ^- j) e& W8 Q欧阳八四:《温热朗照》这个书名本身就挺有意思,“温热”两字说明它的主题是关于温热病的,而“朗”是清朗的意思,“照”意为“光亮”,也就是说,缪遵义希望人们通过这部书能够明晰地了解温热病。+ v6 r" m+ q# e0 u* w h0 U
- l2 H Z- y! T* Q; ~6 Q0 h温病是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包括传染性与非传染性两大类,而主要是前者。“温病”的名称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出现,但具体记述比较零散。东汉时,被后世尊为“医圣”的张仲景写成《伤寒论》一书,此书问世后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历经千百年,中医借此治病,屡试不爽。《伤寒论》中虽也提到了温病,但有症状而无治法,语焉不详。这与张仲景身处中原,所见所闻以伤寒为主有关。而吴中地区因地势低洼潮湿,是温病的易发地区。温病的病因、发病、传变过程和治疗原则不同于伤寒,所以运用治伤寒的方法来治疗温病,疗效不佳。关于温热病的研究,历代有所阐发,到了明清时期则掀起了高潮,以苏州为中心的温热病大讨论逐步展开。王履、吴有性、叶桂、薛雪、缪遵义等一批吴中名医,在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创立了“戾气”学说和温病学说。
1 J3 H$ H% o( l: n1 P+ v: Y4 k7 u4 t
《温热朗照》就是缪遵义晚年研究温热病的力作。此书共八卷,上溯《内经》《伤寒》,下及时人诸论,汇集清中期及之前温热相关著作,是清中期温病学发展的重要总结。缪遵义在书中将张凤逵、李东垣、朱丹溪、方古庵、王安道、张石顽、周禹载、吴有性等20多位医家关于温热病的不同观点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汇辑,并加上了自己的注解,凝结了他从医近40年的思考和感悟。
" l+ R& N9 {1 s N ]) ]
7 E+ G, M, t7 C6 r$ W5 I苏州日报:缪遵义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在苏州医学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 R1 l( `3 x- R; `) Q- V# ^
! [' c M! ?/ m欧阳八四:缪遵义(1710—1793),字方彦,号宜亭,又号松心居士。他是清代苏州著名的医家之一,与叶桂(字天士)、薛雪(字生白)并称“吴中三家”。' u# H% Z' [0 N! s/ C1 X
5 ^2 B5 G& G3 e6 ~4 z" T- h* [缪遵义出身于一个典型的文化世家,他的祖父缪彤在康熙六年(1667)高中状元,他的父亲缪曰藻则得中榜眼,而他本人在乾隆二年(1737)成为进士,之后走上仕途,担任知县之职。不过,缪遵义对于仕途并不热衷,加之当时他的母亲久病未愈,于是在他30多岁时便辞官回家,开始遍读医书,尝试为母亲治病。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三年后,他把母亲的病给看好了,并且此后就以医为业了。对于这段“进士名医为孝亲”的故事,《苏州府志》中也有记载。 w' d9 n8 |, S8 Q/ B) x( X7 R7 J
2 ~; [' p5 x* f# Y; r
可以说,缪遵义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名医。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找他看诊的人很多,临床工作很忙。当时,有些人认为他开的方子很乱,实际上,他的方子看似乱,却都有方法和来由,实际疗效也不错,这跟他看了大量医书是分不开的,而且,他也勇于并善于创新。
1 n8 W9 ~, S1 C# E0 |9 s
) k1 N& \- d, R7 {* P从30多岁到70多岁,缪遵义从医生涯近4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病救人的同时,他笔耕不辍,写了不少著作,比如医案集《松心笔记》和《伤寒集注》等,也包括他晚年完成的八卷《温热朗照》,此外还刻有《伤寒三注》行于世。; ^0 J; d& M0 \9 Q( P5 h9 Y
$ s8 d9 c s, K苏州日报:《温热朗照》问世后的传播情况如何?作为我市重点推出的《苏州全书》首批图书之一,今春影印出版的《温热朗照》又是以什么版本为底本的?
6 d5 K" t0 M Y* B
2 @4 u' x2 Y, V- o) L/ Y% A% I4 P5 m/ O9 l, Z; j/ q# b% d
欧阳八四:《温热朗照》问世后,秘藏于家,传本罕见。苏州图书馆藏有缪遵义侄孙缪淞手钞本,渊源有自,是目前所知最完备的版本,最为珍贵,《苏州全书》首批影印出版的《温热朗照》即以此本为底本。此本在1993年曾进行过点校,并收录于《吴中医集》温病类分册出版传播。2007年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温病大成》第二部同样收录了此书。2020年,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中医流派传承丛书出版,其中的《吴门医派》分册也介绍了缪遵义和他的《温热朗照》。8 g6 L$ {2 R6 T, r5 P
2 N7 s! v4 J9 A
人物介绍
1 x& i" r9 {9 h0 O: B% R5 o5 G8 d. g0 u# s: F5 t: y- O6 `
欧阳八四,苏州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院理论与文献研究部主任,苏州市中医药博物馆副馆长,苏州市中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针灸学会小儿脑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临床分会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针灸学会理事、耳针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研究促进会医学流派分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联合会文献与流派研究分会常务委员。近年来致力于吴文化与吴门医派学术的整理和研究,探索中医学术流派的推陈出新思路。完成各类课题16项,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6部。& E B! @/ P$ y U" c5 t- M0 k
# x/ O3 R+ I8 H1 |7 I$ `
(苏报记者 陶冠群)
: u" `: j/ A: B' G C% h-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