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4-6-22 14:14 编辑
2 M0 e" E. ?" B7 q r
+ Z9 g; Q# J' x. M* k" |超越定性定量分析,杂合以治一揽子解决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 以现代科学所能达到的精度而言,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精确度是不可穷尽的。 金无足赤,水至清则无鱼 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人体的体重精确到多少微克,或将人体的身高精确到多少微米。肌体组织之中有一个炎症细胞也不等于患了炎症,没有找到或偶然在组织中找到一个突变的细胞,也不能据此即确诊为是否患有癌症。我们不可能精确地指出病人在那一秒之中“发病”,也不可能在手术中一个正常细胞也不损害地切除肿瘤,更不可能在临床上使用的抗菌素一分子不多一分子不少地杀灭细菌。同一个药厂的同一个车间,其生产的不同批次的青霉素,需要分别做皮试,这说明尽管青霉素的化学结构十分清楚,也知道控制质量的重要性,但每一批次的药物却有需要重新皮试的差别。 我们在化学试剂商店购买的各种“单质”化合物,都标示着“分析纯”的标签,除了所含的主要成分之外,都毫无例外的、不可避免的含有许多“不相干的”化学物质,不是人们不想“纯洁”,实在是“金无足赤”无法做到“仅此一种,别无杂质”。 因此,被西方医学奉为圭臬的化学定性定量分析,也是一个相对精确的方法。在说明和指导中药方面几乎是百无一用的摆设。 定性定量分析,指导不了中医用药 试想,一种中药就富含着几十种以上的化学成分,单味药煎煮之后,煎出来什么成分、煎出来多少、相互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新物质就说不清楚,几味中药在一起煎煮,其情况就更为复杂;再加上不同产地、炮制、引经报使、先煎后下的不同处理方法,被西方视为神灵的分析化学,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其感慨绝对超过了刘姥姥进大观园。 毫无疑问,驾轻就熟的中医理法,得心应手地指挥着这么复杂的化学集团军,攻邪扶正,去疾长生,这不能不说是比中华烹饪更为复杂、更为优秀的文化。 中医学着眼于宏观,而又最善于改善微观(比如亚健康状态),这么简便廉验的、能解决13亿中国人健康大问题的一种体系,我们为什么非要搞得它七零八落,不成系统,回到原始的解剖知识与一堆零散的经验呢?凫腿虽短,续之则悲;鹤足虽长,去之则哀。中医学有它自身的完整性,在没有完全将它揭密之前,在没有更好的替代知识体系之前,我们应当给它以尊重,为它的完整性而守侯。 精神至上,病人是自己健康的主人 西方医学对于人的精神、意识、记忆还完全没有研究深刻,大脑的功能作用也仅仅是了解了一点皮毛。比如,人的记忆是如何在大脑之中储存的?人的思维活动是以什么物质形式进行的?还完全没有一个理想的假说。神经突触广泛联系的假说,很难揭示浮想联翩的思维过程,我们很难认同人在思维的时候,大脑的神经细胞象一个张牙舞爪的怪兽,这里连一下子,那里接一个火,这完全是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在发挥作用。 人类即使发明了电脑,比人的大脑运算得还快,也没有弄清记忆、思维的物质过程;电脑打字虽然简单,也是靠成千上万程序的支持、支撑,更象中医的五脏相关、形神一体的五神脏,一个程序不支持,你就无法工作。 超越西方医药定性定量分析的局限性,中医药有几千年来形成的大智慧,这就是形神一体、杂合以治,可以一揽子解决人们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的问题。 中医重视人体的精气神,治疗疾病首先是调养人的精神,《内经》称“上守神”。因此身心同调是中医的特色,中医认为五脏是五神脏,“形神一体”,不可分离,而不是把精神归结为大脑皮层。因此,中医治五脏,就是治精神。 杂合以治大智慧,辨证论治只是其一 辨证论治只是中医“杂合以治”之中的一个法则,不是唯一法则。在众多治疗方法之中,应该因时因地因人而“活法巧治”,这是一个古老又历久弥新的大智慧。 在中医的经典《素问·异法方宜论》之中,黄帝与他的师父岐伯讨论医学问题,说:“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中医很多外治方法富含着“活法巧治”的智慧,施治于外,神应于中,是中医的独门绝技,这是中医根据《河图》《洛书》的“生成”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自然生成的,有表里,有内外,有生有成,每一个生命,都随着天地时空的变化而改变。 因此,生命是一个整体,自然生成,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皮脉筋骨肉,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息息相关,与天地四时阴阳的消长密不可分,一旦人体由有序转为无序,气血运行,升降出入背离了常态,就会产生疾病。 治疗疾病,无需深入体内切割,更不需要靶点一一对应,在体表使用恰当的方法,在远离脏腑的四肢针刺拔罐、艾灸按摩,膏药贴敷,都有利于人体恢复有序,重返健康,即使是癌症、类风湿、各种增生,也可以通过这些“不起眼”的“内病外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食同源,人类生活靠食物而非药片 药食并用,寓药于食,中药的起源,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很多中药的发现,与古人寻找食物有关系,这些看上去像垃圾一样的草根树皮,才是真正绿色环保的治疗药物。 相比之下,西药大多属于人工合成的化学制品,需要作用于细胞的“分子靶点”,它们大多属于大自然的异物,也是人体的异物,因此,生产的时候难免污染环境;吃进身体,难免污染身体,绝对不应该当做食物来对待。 医养结合,养重于治,生命不能创造,只能保养。因此养生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不得病比治病重要,让人不得病的措施,不是经常体检,也不是依靠“医保”,而是挖掘“内在的卫生资源”,向内求,维护人体的正气,“不妄作劳”,“心安而不惧”,“德全不危”,有饮食起居养生,有顺时养生,有运动养生等,中医有很多方法。 人每天都进食许多谷肉果菜,而不是靠各种“药片”提供纯净的营养;不能也没有必要按每天多少微克的精确度补充各种食物营养。通过了解碘、铁、钙、钾、锌、硒等无机元素的缺乏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影响,使我们认识到体内含量较少的物质,也往往具有某些重要作用。而这些微量元素的摄取,并不需要我们精打细算地予以补充。 过分精细不仅浪费,还可能有害 每一味中草药都富含着几十种以上的成分,如果对每一味中药都定性定量分析之后再应用,那将是难以做到的。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云:“夫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比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因此,不必要的精细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以极细微的单位称量宏观的物体,更易造成误差。 不同器官的细胞,携带着相同的基因,干细胞的不同分化,是多个基因不同调控的结果。肺泡和支气管上皮细胞有多种,再加上肺间质之中的细胞共有十几种之多,使肺脏除了呼吸功能之外,还具有免疫调节、内分泌代谢、水电解质平衡、心脏血流调节等一系列的功能,肺脏的疾病可以影响全身,身体其他部位的疾病也可以影响肺脏,它已经不能用单一的解剖概念来解释了。其他的实质脏器也与此相似,心的非循环功能、肾的非排尿功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有更多的发现。王清任《医林改错》以器官解剖来评价中医传统理论,就犯了“越改越错”的毛病,是已经过时了“实证方法”。人体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不能用简单的化学对抗来解决问题,中医药理法方药的完整体系充满大智慧。 不同组织器官的细胞,都与环境交换物质,进行代谢。组蛋白与非组蛋白对于基因开合的影响,细胞膜不同蛋白分子的结构状态,膜蛋白表面的多糖分子的复杂结构,以及这些复杂结构的同分异构的功能状态,已经远远超过了细胞因子分泌与表达的复杂性。可以说,生命科学刚刚脱离了器官解剖的婴儿时节,远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发达状态。再过一千年,回过头来看今天的器官移植、支架、切除、化疗, 也许“幼稚”、“不科学”的结论早已成了人们的口头禅。 发展中医事业,需要我们坚持中医自身的规律,而不是按照西医的标准转基因改造。我们应该用理论自信促进疗效自强,用传承自觉助力体系自立。广开实验田,结出百果园。重术轻道,衰落难逃,只有坚持道术并重,中医才能走向复兴。 2024、6、22 / J- F* y8 i$ t# L, N
: e9 Y; ]4 [! _# X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