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 h+ B# {( x3 s ^, y0 |6 v
. i; @7 m. n D' @4 e0 a% Z5 w( X# g6 I" u& ~$ q
3
! j" k" Q5 m" u# P
8 ?6 R) B2 |6 R: b, m6
4 _: ^" b+ I/ g. _0 v5 {9 S
8 \, R) b* b# C# j- \ t* i
收藏
* z( ~; P+ G+ p6 I& k" ]6 @6 }8 x$ j
分享, ~/ T) f+ D9 J- |, m! M( H
1 p. K: o( r% `
]& r& e* q( y" \) L
+ E1 m2 E: k1 R( d: j: e5 W" C) y' ~9 ^$ J
: U' E; g6 W) W6 d' ?! d& ~
1 _: \7 D% M* g+ f: n9 a. V6 V【医经钩考】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基于什么构建的?首发2024-07-18 08:39·河间金栋5 \" b w1 ^. \0 i, d
【医经钩考】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基于什么构建的?
5 e8 P. {" \7 e3 Q$ T8 n, S k金栋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知其所以然!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今通行本《黄帝内经》不是《汉志·方技略》记载的“《黄帝内经》十八卷”,而是由两部独立的医学典籍组成,即《黄帝素问》与《黄帝针经》(《九卷》《灵枢》)。两书约皆编纂成书于东汉(或以后)时期,由当时之医者、或方士医搜集整理、编纂成书,即医学论文集汇编成书。两书之名皆首见于《隋书·经籍志》。《黄帝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是传统之误读!
3 y; T) n8 z- X" m, k7 i3 {- @
读读编纂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中医经典,即今本《素问》《灵枢》《难经》等则会发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构建,是古代医家、或方士医等在古代粗浅解剖知识及医疗实践的基础上,以“天人相应”观为理论体系,以“取象比类”为归纳方法,并结合古代哲学思想气(精气、元气)、阴阳五行学说等,更多的是思辨推演而来,其推演的结果是或然性,即不确切,甚至不准确。然而若以现代解剖生理学的理论知识及科学方法去验证,则又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或会南辕北辙。
以“天人相应”而言,《素问》《灵枢》的表述是“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等,即天地有什么,人则有什么,亦即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病理与大自然天地间有相同、或相似的方面和变化。如
(1)《灵枢·经别》说:
“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
(2)《灵枢经·邪客》说: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地有九州,人有九窍。
天有风雨,人有喜怒。
天有雷电,人有声音。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天有五音,人有五脏。
天有六律,人有六腑。
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辰有十二,人有足十趾,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
天有阴阳,人有夫妻。
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
地有深谷,人有腋腘。
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
地有泉脉,人有卫气。
地有草蓂,人有毫毛。
天有昼夜,人有卧起。
天有列星,人有牙齿。
地有小山,人有小节。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
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地有聚邑,人有䐃肉。
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
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
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3)《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4)《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5)《灵枢·五十营》说:“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
(6)《灵枢·通天》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惟圣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
(8)《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9)《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10)《灵枢·五乱》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
(11)《素问·阴阳别论》说:“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也?岐伯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12)《灵枢·经水》说:“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藏六府。”
(13)《灵枢·阴阳系日月》说:“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
(14)《素问·气穴论》说:“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孙络三百六十五会穴,亦以应一岁。……溪谷三百六十五会穴,以应一岁。”
(15)《素问·针解》说:“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16)《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3 ^, p2 ^, X; ^4 `5 b, P有人说中医之根基是《易经》,亦有人说中医之源在道家(玄),甚至说中医源于巫等,读读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便知,中医学在汉代谓之“方技”之学,与《易》(巫)、道(玄)本不是一家。
读读中医经典《素问》《灵枢》《难经》等则会发现,阴阳五行说是其核心理论体系推演之工具,而以“天人相应”为理论体系,以比类取象为方法,此等明显受西汉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思想之影响。
2 _: j- K: W v9 y( w Q( }5 W五行说是汉代之思想律,先秦阴阳家的学术思想,至汉则被汉儒五行化了,五行说亦即阴阳五行说,且是汉代官家统治哲学。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说:“及至秦汉,阴阳家之言,几完全混入儒家。西汉经师,皆采阴阳家之言以说经。所谓今文家之经学,此其特色也。”
又说:“欲明西汉人之思想,须先略知阴阳家之学说。欲略知阴阳家之学说,须先略明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阴阳家以五行、四方、四时、五音、十二月、十二律、天干、地支及数目等互相配合,以立一宇宙间架。又以阴阳流行于其间,使此间架活动变化,而生万物。……此时之时代精神,此时人之思想,董仲舒可充分代表之。”
作为汉代官家统治哲学,源于西汉武帝时期大儒董仲舒,见《春秋繁露》,其《贤良对策》见《汉书·董仲舒传》。《汉书·五行志》说“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而大倡五行说,后其说大显。而董氏治学非治《易》者,乃治《公羊春秋》,倡“天人感应”之神学宇宙观,说《春秋》之灾异等。
- K+ u8 B. t6 ^* x许抗生、聂保平、聂清《中国儒学史·两汉卷》认为,董仲舒对于《春秋》的发明,一在于实际应用,其次在于构建思想体系。将《春秋》所蕴含的灾异思想同阴阳五行相结合,实际运用于社会治理。董仲舒的成就,不在于开创全新的观念体系,而在于综合儒家以及道、法、阴阳诸派既有思想,创造性地有机组合成全面的系统哲学,从而为大一统文化格局提供足够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构建的理论体系包括如天道阴阳五行说、天人合一说、天道与人性、天道与“三纲五常”、天命与“三统”、王道通“三”等多方面。
董氏天道阴阳五行说所采用的方法,就是把天象数化,将诸法象数化。将阴阳五行相结合解释万象变迁。如天之构造,首推阴阳之气,次为五行推演,且是今文经家学。在五行说中,强调“五行莫贵于土”“五色莫贵于黄”等,其意图在于确定中央权威的无上地位,通过尊土而重王。在天人合一说中,董氏最明显之特征在于人的形体结构与自然天道的结构具备高度的一致,人体是天象的完全再现,即“人副天数”。其贡献在于用比较晚出的阴阳五行观念来解释古老的“天人感应”学说。读读《素问》《灵枢》中涉及“人与天地相应”“人与天地相参”等之经文,明显受董氏思想影响,如《灵枢·邪客》篇大段经文之比类推演更是如此!经学至汉有今、古文经之分,以中医经典《素问》《灵枢》而言,五脏附会五行之推演,则属今文经家学。何则?受董氏影响,五行贵土居中央以配脾,今文经家言。如许慎《五经异义》说:“今《尚书》欧阳说: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
而董氏是儒家,故《素问》《灵枢》等中医理论体系受儒家思想最大。赵洪钧《内经时代》说:“《内经》专家或古医史专家,最好念念汉儒的经说。如此便绝不会相信,用阴阳五行全面统帅医理的《内经》会成书于汉之前。这并不排除单用阴阳说、五行说、经脉说,或不大成熟的阴阳五行合流说,讲医理的文字会出现于战国。”
附:部分参考书目如下
7 c) p! s" o4 _! N$ K
% V. h' I; Z1 Q c; s) E
; ~2 n, F0 k* V: ^8 K3 H0 I! U, U) M. V
. X1 o8 Q4 `; n4 x! Y
: s7 O) e/ X! ?4 B2 v& N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