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4-8-27 15:05 编辑 8 K% @8 E' {( B! Y# `
* |1 r2 d+ D; q! S2 i
封龙山乃最早之北岳问题解答 石家庄市原政协副主席赵明信 3 \6 ~3 e& C' C! ]% [/ E& k3 f
最早的北岳乃是封龙山问题解答 在我们冀商文化研究会,无论是德高望重的老领导,还是闻名遐迩的优秀企业家,无不具有研究方方面面文化精华的锐敏视角和深邃见解。在研究会氤氲感召之下,我除了学习有关企业文化知识之外,还注意了石家庄的历史文化。对于封龙山,下了一番功夫,查证到比较完整的证据链,确认了这座现在似乎并不显眼的历史名山,就是“三山五岳”中最早的北岳。现在作一具体汇报,敬请关注、批评指导。 为了各位阅看方便,分为十个问题,逐一呈上。 历史文献记载: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汉宣帝规定祭祀北岳于上曲阳。(《汉书卷二五·郊祀下》)之后,在今河北省曲阳县,北岳祭祀的香火延续了1700多年。清朝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满清皇帝刚入关,山西巡抚奏请北岳改祀于浑源,得到皇帝批准,秋七月“丁卯,移祀北岳于浑源州。”(《清史稿·世祖本纪二》) 从那时起,北岳祭祀落户山西。 那么,汉宣帝规定北岳祭祀于上曲阳之前,北岳祭祀是在哪里呢? 查阅历史典籍,考证文物标识,均可确认在今石家庄市市区西南附近的封龙山(山阳今属元氏县,山阴属鹿泉区)。北岳三袭,封龙山——曲阳——浑源恒山,乃是北岳祭祀的历史脚印。而封龙山,则是最早代表恒山的北岳山峰。 然而,由于北岳的迁徙和对北岳认知的变化,特别是被石家庄没有历史的偏见所羁绊,把今石家庄是北岳的故乡当成天方夜谭、奇谈怪论。澄清这个问题难度不小,大事做于细,从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拆解吧。
9 m* a& v0 C5 ]* ^/ @& C1 ^: F6 _! B, B/ }
7 q f, B! t a0 g d历史文献记载: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汉宣帝规定祭祀北岳于上曲阳。(《汉书卷二五·郊祀下》)之后,在今河北省曲阳县,北岳祭祀的香火延续了1700多年。清朝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满清皇帝刚入关,山西巡抚奏请北岳改祀于浑源,得到皇帝批准,秋七月“丁卯,移祀北岳于浑源州。”(《清史稿·世祖本纪二》) 从那时起,北岳祭祀落户山西。 那么,汉宣帝规定北岳祭祀于上曲阳之前,北岳祭祀是在哪里呢? 查阅历史典籍,考证文物标识,均可确认在今石家庄市市区西南附近的封龙山(山阳今属元氏县,山阴属鹿泉区)。北岳三袭,封龙山——曲阳——浑源恒山,乃是北岳祭祀的历史脚印。而封龙山,则是最早代表恒山的北岳山峰。 然而,由于北岳的迁徙和对北岳认知的变化,特别是被石家庄没有历史的偏见所羁绊,把今石家庄是北岳的故乡当成天方夜谭、奇谈怪论。澄清这个问题难度不小,大事做于细,从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拆解吧。
% J$ s ]6 {0 s
2 R, V* c3 N+ h# E 一,最早的北岳根本不可能在今石家庄吗? 对石家庄的历史持如此轻视、否定的态度只能说明不懂或者是尚未真懂石家庄的历史。实际上,今石家庄一带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 石家庄一带之所以有史以来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文化区域,从根本上说,乃是这一带的“风水宝地”注定的。这里一是西有4亿多年前从大海之中抬升出来的太行山,并且有一个在200多万年前形成的井陉盆地,具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二是东有流水冲积加冰川冰碛沉积而成的广阔平坦的平原,土地肥沃;三是井陉盆地狭窄的东西出口沟通河北、山西,乃冀晋之咽喉;四是滹沱河拦腰系在南通中原、北至幽燕的要道之间,居要冲之地。冀晋咽喉和南北要冲决定了这一区域的历史文化极为丰富多彩而又连续不断。资源的丰富使这里的经济保持着永久性的繁荣;地理形势的重要使这里发生了这么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重大事件,吸引了无数名人在此留下了生动足迹。如果说,有的区域既有兴盛也有衰落,那么,石家庄历史文化则一直绚丽多彩。这一区域,其历史文化积淀之厚重,在全国范围内是少见的。
% I1 i3 E9 ?; L3 M. j+ T3 L石家庄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证明,这一带完全可以作为尧舜的活动中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发现,石家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分布十分广泛。从时代和文化类型划分,7000—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近百处,4800—4300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约有50余处。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南杨庄(原属正定县,今属长安区)文化遗址面积最大、内涵最丰富、在考古学史上影响较大,面积2万多平方米,发现了房屋、陶窑、灶、墓葬、灰坑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文物。发掘出土的三片釉陶片,被确认为原始瓷器。这是一项重大发现,从而使我国瓷器起源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最为引人注目的,陶制品中有两件陶蚕蛹,经有关专家鉴定,是依照家蚕蛹实物模仿制作的。它的发现把人类饲养家蚕的历史向前推进到公元前3400多年(以前传说饲养家蚕从黄帝时代开始)。这两个陶质蚕蛹模型无可争议地说明,滹沱河流域野生桑柘资源丰富,不愧为中国蚕桑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这个遗址之上,还出土了一套石磨盘和石磨棒。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研磨粮食的工具,它是后代石磨的鼻祖,比石杵、石臼已经前进了一大步。它的发现证明,早在公元前3400年之前,这里的先人已经掌握了先进的粮食加工技术。 这近百处仰韶文化遗址和50余处龙山文化遗址,足以令人震撼。其规模和密度之大,其生产生活方式之先进,完全可以让我们想象,当时石家庄这一带绝非是普通的历史文化区域。从其经济和文化的领先推断,这里的部落或部落联盟应该处于领导地位。明代嘉靖朝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石珤写有一篇著名的《登封龙山赋》[1],他在《登封龙山赋》中开头就说:“美乎休哉,此陶唐氏之故都也。”关于封龙山一带是否尧的首都,我们没有其它根据,但古人以为“冀州,帝都之地”[2]。封龙山一带作为尧舜的一处政治活动中心,是可以肯定的。 石珤还说:封龙山“川横夏后之橇,地藏虞舜之璧。”“虞舜之璧”应为虞舜祭祀北岳之璧,考黜诸侯这一最重要的政治活动,应在封龙山。 * n: _# }& D# S# n% }
参考文献: [1] 石珤《熊峰集》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影印《四库全书》第1259册557—559页 [2] 蔡沈《書經集傳》卷二《夏书·禹贡》注,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第一版《四书五经》第363页
! D6 d$ Z7 s- R7 Z3 M2 @) V1 ^9 j8 H
8 d l) d. k. }, k3 X: g! A* |/ d5 p0 I' x
二,说封龙山是最早的北岳有无直接的历史证据? 对于封龙山曾经作为北岳,《封龙山之颂》碑作了极为明确的记载。 东汉延熹七年(公元164年),经朝廷批准,重新开始了对封龙山的祭祀,并立石碑一通,这就是著名的《封龙山之颂》之碑。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此碑为元氏知县刘宝楠访得,移置城中文清书院。后来下落不明,但有拓本传世,现藏北京图书馆。 碑文《封龙山之颂》,隶书,全文为: 元氏封龙山之颂 惟封龙山者,北岳之英。援三条之别神,分体异处,在于邦内,磥硌吐名,与天同耀。能烝云兴雨,与三公、灵山,协德齐勋。国旧秩而祭之,以为三望。亡新之际,失其典祀。延熹七年,岁贞执徐,月纪豕韦,常山相汝南富波蔡长史甘陵、广川沐乘,敬天之休,虔恭明祀。上陈德润,加于百姓,宜蒙珪壁,七牲法食。圣朝克明,靡神不举。戊寅诏书,应时听许。允敕大吏郎巽等,与义民修缮故祠。遂采嘉石,造立观阙,黍稷既馨,牺牲博硕。神歆感射,三灵合化,品物流形。农实嘉谷,粟至三钱,天应玉烛。于是纪功刊勒,以照令问。其辞曰(下略) 碑文无标点,是我断句。 第一,这通碑文开宗明义,开头就指明封龙山曾经是北岳——“惟封龙山者,北岳之英。” 这里最关键的这个“英”字,它是这通碑文的核心字眼。应该依照《尔雅》的经典解释,把握其真正含义。《尔雅·释山》解释:“英,为山之再成者。”一成为坯,再成为英,三袭为陟。第一句应译为:“这座封龙山啊,是另一个北岳。” 第二,接着说明了封龙山是北岳之英的缘由——“援三条之别神,分体异处,在于邦内,磥硌[1] 吐名,与天同耀。” 古文常有同音字通用,这里的“援”,同“缘”。“三条之别神”,我国山脉,昆仑是祖山,其它诸山分为北条、中条和南条。“别”,分管义,有“天文别野,土壤分洲”之说,“天文别野”即星座分管某一区域。“三条之别神”乃具体分管山脉的神,这里指恒山神。这句文字的意思是说,之所以说封龙山是另一个北岳,缘于北岳祭祀的恒山神分身两处。封龙山和常山国国内的另一个北岳一样,高大著名,像上天一样崇高荣光。以下“能烝云兴雨,与三公、灵山,协德齐勋。”是说封龙山能生云布雨,和附近的三公山、灵山一样德高望重,为天下百姓造福。 第三,说明封龙山以前享受的是祭祀北岳之礼,实际上说明了封龙山就是原来的北岳。——“国旧秩而祭之,以为三望。” “秩”,官吏的官阶、品级,山川祭祀的等级。“三望”,《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三望者何?望祭也。然则曷祭?祭大山、河、海。曷为祭大山、河、海?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徧雨乎天下者,唯大山尔。河、海润于千里。”[2] 这句碑文是说,天子过去是按祭祀大山的崇高规格祭祀封龙山的。说明封龙山以前享受祭祀北岳之礼。 第四,说明朝廷令祭北岳到曲阳之后,封龙山仍然享祭北岳之礼,一直到王莽时期——“亡新之际,失其典祀。”到了王莽新朝,才失去了对封龙山的祭祀。 对于这通碑文,本人多方对照,再三推敲,觉得作如上理解才是碑文的本义。作另外断句和释义,则肤浅、牵强、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应该指出,这篇碑文决不是元氏一带地方上的自我吹嘘,也不是当时常山国这个诸侯国的评价。这个碑是经过东汉朝廷的严格审批才允许修建的。“圣朝克明,靡神不举。戊寅诏书,应时听许。允敕大吏郎巽等,与义民修缮故祠。”意思是说,神圣的朝廷十分英明,对所有的神灵都敬重抬举,及时颁发了诏书,听取允许了我们的奏章,敕命大吏郎巽等官员和发起此义举的百姓来修缮原来的祠堂神庙。这句话充分表明朝廷对祭祀封龙山极为重视。至于碑文,必然经过朝廷的修改审定。清代方朔在《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中,评价《封龙山之颂》碑文“文尤雅饬,确是东京人的手笔。”[3] 他不但称赞碑文合情合理、周密规范,而且说是朝廷的人撰写的。这个碑文当时确实是对封龙山地位的权威评价。 当然,这篇碑文较为简奥,但只要认真研读、分析推敲,是能正确理解其义的。可是,有的同志对如此重要的历史文物不够重视;有的则抱有“封龙山不可能是北岳”的成见,致使对碑文理解肤浅而不及其义。所以,认真学习并真正弄懂这通碑文是至关重要的。
+ G$ K9 ]. ]+ l& e参考文献: [1] “磥硌”,《康熙字典》卷二十一【午集下】【石字部】解释为壮大的样子。 [2] 《春秋左传正义注疏》卷十二,中华书局1990年9月第一版《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263页
1 r% v; l& ]8 {" l
5 q( n B5 t& h" o& J1 u' ^5 r, R9 i5 o# c9 W
4 c6 r8 Z8 @9 g3 S& t; w三, 北岳的本义是什么?尧舜考黜北方诸侯之地在哪里? 《封龙山之颂》碑文重点讲的是山神崇拜,山岳祭祀。可见,当时在人们的心目中万物有灵的观念牢牢地占据统治地位。正是世世代代的山神崇拜,使人们对于五岳的理解,越来越神秘化、片面化了。说到五岳,往往仅限于山岳祭祀,首先想到的是祭祀崇高神圣的山神。五岳么,当然是巍峨矗立的崇山峻岭,一定是一座最高的山。这已经成为不少人的思维定式。而封龙山的相对高度只有三百多米,海拔八百多米,根本不会是历代敬仰的北岳。这是封龙山否定论得以误导众人的重要原因。 因此,认识北岳必须正本溯源,弄清到底什么是“北岳”的本义。历史典籍告诉我们,身高不是五岳的本质特征,而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考黜诸侯。《尚书卷三·舜典第二》注疏:“《白虎通》云:‘岳者何?捔也,捔考功德也。’应劭《风俗通》云:‘岳者,捔考功德黜陟也。’然则四方方有一大山,天子巡守至其下,捔考诸侯功德而黜陟之,故谓之‘岳’。”[1] 天子巡守四方,每到一方,都要在一座大山之下,对这一方的诸侯进行考察并决定表彰、提拔或废黜。考察诸侯一定会有严格的程序和隆重的仪式,一定会对这座山进行隆重的祭祀。这座山就被称为“岳”。 《尚书·尧典》记载尧“允厘百公,庶绩咸熙”[2] 说尧切实整顿百官,政事都办理得很好。还说尧“平章百姓”[3],即辨别、彰明各个氏族的首领。“允厘”“平章”是考察、分辨、整顿的意思,“百官”“百姓”指百官,指四方诸侯。而且,尧设有“四岳”之官,负责管理百官和四方诸侯。遇有重大人事问题,尧都要听取四岳的意见。 “四岳”官名的出现,说明当时已经有了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之说(当时尚无中岳之称)。《尧典》没有记载尧在四方之岳的活动,但起码他的四岳之官一定会到过四方之岳。四方之岳已经成为政治活动的神圣之地。 那么,尧舜是在哪里考黜北方诸侯呢? 《周礼卷三十三·职方氏》记载了舜时期的并州与其山镇:“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其泽曰貕养,其川河、泲,其浸淄时,其利鱼、盐,其民一男三女,其畜宜四扰,其谷宜三种。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山,其泽薮曰杨纡,其川漳,其浸汾、潞,其利松柏,其民五男三女,其畜宜牛羊,其谷宜黍、稷。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薮曰昭余祁,其川虖池,呕夷,其浸涞易,其利布帛,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五扰,其谷宜五种”。[4] 这时的区域划分,冀州之地基本上是今黄河以北的河南省和与之相邻的河北省的南部、山西省南部。并州方位在冀州之正北。昭余祁在今山西省祁县西南、介休县东北。其川虖池、呕夷——大河是滹沱河、唐河,这显然是指现在的河北省中南部(今河北省石家庄市及保定市一部)和与之相邻的山西省的区域。 恒山的名字出现了。按照前边应邵《风俗通》所说,这里所指恒山,既是尧舜考黜北方诸侯之地,也是并州的山镇。这里所说得恒山是一座比较大的山峰,我们可以依据这段记载推出它的具体位置。 它在禹肇十有二州之并州,即今河北省中南部(今河北省石家庄市及保定市一部)和与之相邻的山西省的区域。无论是古人遵从阴阳说,还是从交通方便等实际考虑,恒山作为考黜北方诸侯的神圣之地,当在今太行山之阳,不会在今山西省,而应在今河北省石家庄市和保定市。于是有人说,恒山就是在今保定市境内的大茂山。那么,尧舜考黜北方诸侯真的可以在大茂山吗? 《尚书》记载,和尧相比,舜更为重视对诸侯和地方官的考察。舜接替尧之后,立即巡守天下。《尚书卷三·舜典第二》:“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5] 正如顾炎武在《北岳辨》里所说,“肆觐诸侯,考正风俗,是亦必于大山之阳,平易广衍之地,而不在险远旷绝之区也明甚。”而且,旧历十一月正值仲冬,当时今太行山已经冰雪封山,舜不可能到今大茂山等太行山深山里边的,只能到封龙山。这足以说明,封龙山就是尧舜时期的北岳恒山。 X6 t) f. y9 f2 Y6 c
参考文献: [1] 《尚书正义卷三·舜典第二》,中华书局1979年11月第一版《十三经注疏》上册第127页 [2] 《尚书正义卷二·尧典第一》,中华书局1979年11月第一版《十三经注疏》上册第120页 [3] 《尚书正义卷二·尧典第一》,中华书局1979年11月第一版《十三经注疏》上册第119页 [4] 《周礼注疏卷三十三·职方氏》,中华书局1979年11月第一版《十三经注疏》上册第863页 [5] 《尚书正义卷三·舜典第二》,中华书局1979年11月第一版《十三经注疏》上册第127页
7 o: P3 b" E3 O/ d四,无论封龙山还是大茂山,都远远比不上泰山,但为什么有人把恒山与泰山并列,甚至把恒山排列置泰山之前呢? 我们这样提问题,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实际上,古恒山并不是一座单独的山峰,而是一条长达千里的雄浑山脉。在相当长的时期之内,封龙山曾被称为北岳恒山(甚至直称恒山),但它只是古恒山中的一个山峰,是古恒山的一个代表性山峰。 《封龙山之颂》碑文告诉我们,北岳祭祀的恒山神是“三条之别神”,不是封龙山神(汉宣帝神爵元年之前),也不是大茂山神(汉宣帝神爵元年之后)。而且,它还可以“分体异处”。可见,恒山神要比封龙山神和大茂山神大得多。这实际表明,古恒山是含盖封龙山和大茂山的一条山脉。 说古恒山是一条山脉,如果五岳都是独立高峰的想象,当然不可理解。其实,道理很简单。人们常说,东岳如坐,北岳如行。如果只是孤立的一座山峰,无论取什么视角,它都不会呈现“行”的形象,只有群峰簇拥、连绵不断,才能如壮士之行、水之流动。 历史常识告诉我们,五岳所祭各山之神圣,在于各具特点。实际上,泰山和恒山的命名就表明了它们形态的本质差异。《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都释泰山之“泰”的意思是“大”,而“恒”是长,是久。还释为“通‘亘’。绵延;连续”[1]。北岳恒山(为便于与祭祀北岳山峰的区分,本文以下称之为古恒山)与泰山不同,它的魅力并不在于山峰的高度,不在于向天空展现自己的高耸挺拔;而在于水平方向的南北铺开。如果说泰山首先是以相对高度令人叹为观止的话,古恒山则好像巨龙一样游弋于北方大地而震撼人心。 现在,恐怕无人怀疑泰山“五岳独尊”,但把泰山说成“五岳之首”就值得斟酌。历史上就有人把恒山排在泰山之前。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千字文》,原来有一句就是“岳宗恒岱”,赫然把恒山排在泰山之上[2](后来不知何人改为“岳宗泰岱”)。周兴嗣把恒山列泰山之前,第一可能是因为恒山处尧舜“帝都之地”[3];第二当是赞扬其绵亘千余里的恢弘大气。而那位后人不知何为恒山,以为五岳只是以高取胜,就把恒宗抹杀了。 关于古恒山,《汉书·卷第八地理上》:“上曲阳,恒山北谷在西北。有祠。并州山。”这里的北谷,也就是今大茂山的北谷。有人把这句话作为大茂山即是自古以来北岳的证据,但这里的“恒山”指的并非北岳而是古恒山。《汉书》这段话把古恒山的北谷明确了,但也恰恰明确了大茂山并不等同于古恒山。如果大茂山等同于古恒山,就不是说北谷而说“上曲阳,恒山在西北”了。也明确了曲阳北岳庙到大茂山几百里的山并不等同于恒山。如果那样,就不说“上曲阳,……并州山”而说“上曲阳,……恒山”了。 《汉书》的这段话至关重要,它间接说明了,古恒山并不是像泰山一样,只是一座独立的山峰,而是一条南北绵亘的山脉。 , J, @4 G& N2 m" }* f
参考文献: [1] 《康熙字典》卷十【卯集上】【心字部】 [2] 见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12月第一版《智永真草千字文》。 [3] 蔡沈《書經集傳》卷二《夏书·禹贡》注,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四书五经》上卷363页
+ k* H b0 P2 T/ Q5 p$ v( U* s* m
) Z. I. ?8 O% K" u3 B5 B$ z五,何为古恒山?它在历史上是哪条山脉呢? 关于我国的山脉,先秦著作《禹贡》和《山海经》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并以山为纲言及山川体系、地域方位、动植物与矿藏等等。堪舆家认为,被称为“百神之所在”、“帝下之都”、“天中柱也”的昆仑山是天下第一山——祖宗之山。天下山脉,祖于昆仑,下生“三龙入中国”。三龙即山脉的三大干系,其以黄河、长江为界,将群山之脉,南北地域划分为南干(指长江以南诸山系)、中干(指黄河与长江之间诸山系)与北干(指黄河以北的群山),称为“三大干龙”(即三条)。 按照这种划分,今太行山(含古恒山)应是“三条”之中的“北条”。后来,古恒山逐渐成为北条的代表。 关于古恒山,程朱理学的学者作过认真的考证。南宋创立九峰学派的著名学者(死后被朝廷接连追赠太子少师、太子太师、太师永国公谥文政,后被历朝崇祀)蔡沈,把太行山和古恒山看做两个山:“盖河北诸山,根本脊脉皆自代北寰武岚宪诸州乘高而来。其脊以西之水则西流以入龙门西河之上流,其脊以东之水则东流而入桑干、幽冀以入于海。其西一支为壶口太岳;次一支包汾晋之源而南出以为析城王屋,而又西折以为雷首; 又次一支乃为太行;又次一支乃为恒山。其间各隔沁潞诸川,不相连属。”[1] 这是我见到的对古恒山最明确的说法。潞川,即今山西浊漳河,发源于山西省东南山地,流经山西黄土高原地区,水色浑浊,在今河北省西南边境的涉县合漳村与清漳河汇合后称漳河,向东流至馆陶县入卫河。现在,漳河在太行山中一段恰好流经河北和河南的分界线上。按照蔡沈的说法,古恒山基本上就是太行山在今河北省境内的部分和与之连为一体的今山西省境内的部分。 蔡沈使我们认知,第一,古恒山不只是一座山峰,而是一条绵亘千里的山脉;第二,古恒山在北条诸山中大于原太行等山。这使我们得以知道古人为什么把古恒山神视为管理北条的神——“三条之别神”。 既然古恒山是一条绵延千里的山脉,尧舜时期就要选定一座代表性山峰作为考黜北方诸侯之地。 那么,哪座山峰是古恒山的代表性山峰呢?尧舜应该选定封龙山。第一,封龙山东出古恒山,伸向大平原,其身好似南北走向古恒山的横(古通恒)山。其首昂扬欲飞回眸古恒山群峰,东瞰万顷平川,宛如巨龙之龙首。第二,站在东边远望,古恒山翠峰如簇,南北排列成行。无论从哪个方向看,古恒绵延,都像一条巨龙在蜿蜒游动。特别是封龙山之北,无数山岭像大军长长的队伍,从远方行进而来。第三,封龙山东边是广阔的平原,土地肥沃,交通方便。第四,古代无有高大建筑,视野极为宽阔,封龙山会显得更加雄伟,活灵活现是巨龙降临。封龙山尽管海拔不高,但有东边一马平川的平原相比衬,看上去仍然高大恢弘,大气磅礴,极有巍巍大山的气势。无怪乎自古以来人们就敬畏它、崇尚它、神话它,把它的顶峰称为“龙首峰”,把它称为龙山,把它的一切都和龙联系在了一起。古代人山神崇拜,尧舜看中这里的神龙宝地,是理所当然的。 于是,封龙山就成为古恒山的代表。正像古代把恒山郡治也称为恒山郡一样,古籍上往往称封龙山为恒山。所以,在研读古文献当中,对于“恒山”两个字,一定要弄清它指的是北岳祭祀的恒山,还是指的祭祀北岳之地,即天子祭祀恒山之山峰。只有把这两个概念分清,才能说清似乎很费解的好多问题。在汉宣帝之前所说的恒山往往就是封龙山。但《尚书·禹贡》“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2] 里边的“恒山”指的是古恒山山脉,而不是祭祀恒山的北岳封龙山。 正像阅读石家庄地方志,对“恒山郡”很容易就能区分是指恒山郡治还是恒山郡所辖区域;弄清了北岳恒山的特征,对古籍之中的“恒山”同样不难分清是指古恒山还是祭祀恒山之地的封龙山。 大道至简,问题并不复杂。只要弄清何为恒山和北岳,弄清恒山和北岳的关系,特别珍贵的《封龙山之颂》的史实志载就能令人恍然大悟了。 7 W/ }- Z/ U* o# I! r
参考文献: [1] 蔡沈《书经集传》卷二《夏书·禹贡》,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四书五经》上卷373页 [2] 《尚书正义卷六·禹贡》,中华书局1979年11月第一版《十三经注疏》上册第151页 6 H2 H. R; `6 d+ g B; [2 ], W
) e* Q6 `( u# y" a% p; H六,封龙山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和尧舜有无关系? ' K4 p/ o: e; ~( b: @2 m0 H
封龙山历史文化丰富,名字颇多,有龙山、大龙山、飞龙山等等。这里龙字是基本标识,是说山体似龙,龙山应该是这里的先人对封龙山最早的称呼。“封龙山”“大龙山”的称谓,则源于尧舜。 从尧开始在封龙山考黜北方诸侯分析,尧时就应该对此山有赐封之举,但未见史籍记载。到舜,《尚书》就有了明确记载。 舜接替尧之后,立即巡守天下。随后,“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1]此事在禹贡九州之后。舜可能是为了管理四方之方便,对九州区划作了调整,变九州为十二州。《尚书卷三•舜典第二》注疏:“肇十有二州,肇,始也。禹治水之后,舜分冀州为幽州、并州,分青州为营州,始置十二州。”“十有二州,谓冀、兖、青、徐、荆、杨、豫、梁、雍、并、幽、营也。”[2] 关于封字,《康熙字典》解释:又大也。《诗•商颂》“封建厥福”,《书•舜典》“封十有二山。孔传‘封,大也。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为其州之镇。’”[3]这里“孔传”指的是孔安国对《尚书》的解说。传(傳), 音zhuàn ,意思是解说经义的文字:经传。如《左传》等。 按照孔安国的解说,《尚书》这句话的意思是:舜在大禹治水之后,把天下分为12州,把每州之内特别大的名山作为这个州的“镇”——主山。 舜由南向北把冀州划分为冀州、并州和幽州,封龙山属并州。 “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 [4]。前边已经论证,这里的“恒山”即封龙山。 关于封山,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天子要在山顶封土。由于封龙山被视为古恒山这条巨龙的龙首,见其首如见全身,封龙山当然可以代表恒山。所以,舜封恒山,所登上的应是封龙山的山顶。封的本义是天子昭示这座山是这一州之内最大的山。“封龙山”之“封”乃舜帝所封,“大龙山”之“大”乃舜帝所大也。
& q: n: ^; Y) A. E/ B5 w参考文献: [1]《尚书卷三•舜典第二》《十三经注疏》1979年11月影印上册第128页下 [2] 《十三经注疏》1979年11月影印上册第129页上) [3] 《康熙字典》卷七【寅集上】【寸字部】 [4]《周礼注疏卷三十三·职方氏》,中华书局1979年11月第一版《十三经注疏》上册第863页 1 h9 \) a# @% i* j
9 i {( N4 {+ x$ x; ?2 T七,秦始皇汉高祖心目中的北岳在哪里? 尧舜之后,在五岳之下考察诸侯官吏的内涵逐渐淡化,以至于从有到无。但历代皇帝越来越重视对五岳的祭祀,规格不但没有降低,而且不断提升。统治者高扬虔诚敬神的旗帜,在神秘外衣的包装之下,赋予山岳祭祀以政治内涵。作为国家祭祀礼仪的一部分,五岳封禅祭祀成为帝王们昭示君权神授、宣扬文治武功,以威服四方、教化臣民的一项重大政治活动。《封龙山之颂》碑文没有详细记载秦汉天子有关祭祀北岳的具体活动,但它生动地说明,作为最早北岳的封龙山像其它四岳一样,在社会政治社会中长期享有崇高的祭祀规格。当然,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汉高祖和汉武帝,无不对五岳满怀崇敬之心。 秦始皇统一天下为帝的第三年,对泰山进行封禅。封禅的第二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又游海上,到琅琊。回来时,取道路过恒山[1]。此乃秦修驰道开始之后的第三年,东垣之西的驰道应该基本修好,这是从土门关进古恒山(今太行山)去咸阳的唯一路线。封龙山距离这条路线最近,最为便利,这里所说的恒山应是封龙山。按照当时的地理形势,古恒山(今太行山)山深林密,秦始皇此时不可能到其它山峰。这是封龙山即北岳的有力佐证。 而且,秦代在今石家庄一带设恒山郡。恒山郡的南北两界显然是参照古并州的南北划分。以山名郡,郡治设在封龙山附近的东垣(即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可以推想,如果当时不把封龙山视为北岳恒山,恒山郡治就不会舍近求远,而要就近北岳,设在其它地方。如果当时视大茂山为北岳,或者把曲阳以北直至大茂山都视为北岳恒山,起码不应该让滹沱河把郡治隔在南岸,而要把恒山郡治设在滹沱河之北,今定州一带很可能就是恒山郡治了。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汉高祖刘邦于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把恒山郡治迁到“元邑”(即今元氏县城西北的故城遗址处,几乎在封龙山脚下)。他为什么要把恒山郡从东垣迁出?显然是为祭祀北岳方便,要让恒山郡治距离北岳恒山(封龙山)更近一些。 恒山郡迁治不久,陈豨反叛。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刘邦亲自率兵平叛。次年十二月,与樊哙、灌婴合军攻克东垣。刘邦亲眼看到东垣战略位置之重要,决心从此彻底平定天下,便钦定改称东垣为真定城。他并没有回迁恒山郡,而是把真定城和恒山郡都作为这一带的重要城市。 汉恒山郡郡治即今元氏故城,位置在今元氏县殷村镇西南,陈郭庄村西北。战国时即筑有城垣。战国赵孝成王十一年(公元前255年),赵国公子“元”被封于此地。公子元是赵惠文王之长子,赵孝成王之长兄,因名“元”,故名“元邑”。汉高祖在此所设恒山郡,先后辖元氏、栾城等18县。汉文帝刘恒元年(公元前179年),为避其名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简称“常山”。公元前145年,立汉景帝刘启之子刘舜为常山王,常山郡升格为常山国。辖区扩大到22个县域。公元前114年,常山王刘舜死,舜子刘勃嗣位。刘勃不久获罪,汉武帝派张骞处理其案。刘勃以罪削国,远迁湖北房县,常山国复改为郡。翌年,即公元前113年,封常山王刘舜另一子刘平为真定王,常山郡又改真定国,不久又改常山国。公元4年,王莽篡汉,改常山国为井关亭。三国名将赵云称“常山赵子龙,当时之常山郡治即今元氏县故城。 三国魏(公元220年—265年),常山郡的治所才北迁真定(即东垣,今长安区东古城)。其遗迹至今尚存。这是封龙山当时是北岳的最直接的证明。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汉武帝第二次封禅泰山,之后到恒山郡,隆重举行了对北岳的祭祀大礼。[2] 汉武帝在位期间,对泰山封禅和对五岳祭祀制度作了具体规定,使五岳祭祀制度臻于完善。当时的北岳仍是封龙山。 $ A0 Q i$ B3 N1 u p
参考文献: [1] 《史记·封禅书第六》 [2] 《史记·封禅书第六》 八,汉宣帝为什么规定要到上曲阳祭祀北岳? 《汉书》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规定使者持节侍祠“北岳常山于上曲阳”,“令祠官以礼为岁事”,“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1] 汉宣帝为什么作出新规定,又要到上曲阳(今保定市曲阳县)去祭祀北岳呢? 首先缘于对北岳认知的变化。秦汉时期,特别是到汉武帝,完善了五岳祭祀制度。但是,就在那个时候,岳乃考黜诸侯百官的职能已经成为过去,它的本来意义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泯灭。人们对于五岳的理解,逐渐肤浅化、简单化。说到五岳,仅限于祭祀崇高神圣的山神。五岳么,当然是巍峨矗立的崇山峻岭,一定是一座最高的山。于是,封龙山越来越多地被蒙上被怀疑、被否定的阴影。 关于北岳改祀的直接原因,元氏县有由于地震的传说。《汉书》记载,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夏四月庚午,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夏四月壬寅,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九月,就有三次地震。其中,本始四年夏四月壬寅“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地震一定会殃及封龙山。三次地震对汉宣帝震动很大,他说:“朕甚惧焉。”[2] 地震使北岳面目受到严重破坏,皇帝惧怕上天惩罚,企图乞求保佑,所以要对恒山增加一个祭祀之处,要祭祀一座高大的古恒山的代表性山峰。 那么,祭祀哪座山峰呢?从封龙山向北山峰连绵,只有大茂山高大雄浑。虽然距离较远,但仍在古恒山郡内,大茂山堪称北岳。正像当年封龙山是古恒山的代表性山峰可以俗称恒山一样,大茂山成了古恒山的代表性山峰,称为恒山也在情理之中。 当时去大茂山仍然交通不便,曲阳恰在古恒山向东弯曲的阳面,所以把北岳庙建在曲阳县城城西恰到好处。 应该注意到,当时,汉宣帝并非简单地改祀。从《封龙山之颂》碑文看,“三条之别神分体异处”——在曲阳增设了一个祭祀之处,对封龙山的祭祀并没有被取消而是仍然享受祭祀北岳之礼。 后来,即使遭遇王莽新朝废除对北岳的祭祀,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仍然视封龙山为北岳。东汉元初四年(公元117年),常山国为三公山筑坛,建“祀三公山碑”一通(俗称大三公碑),碑文中说:“东就衡山,起堂立坛”。封龙山向西连绵,不远就是三公山,那时恒衡相通,这里的“衡山”,指的就是封龙山。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又建有“三公山碑”(俗称小三公碑)一通,碑文中说“北岳之山,连井陉阻”。意思是说,封龙、三公等山向西与井陉的山脉相连,明确地称封龙山等山峰为“北岳之山”。
4 z$ d7 y2 @( G* W' |参考文献: [1] 《汉书》卷二五《志第五下·郊祀下》 [2] 《汉书》卷八《帝纪第八·宣帝》
" B7 [. h- R, D; V
5 X) S$ o0 l5 F6 ^1 m
2 T, ]+ y- p8 W九,宋代赵明诚为什么犯了错误?他为什么反对欧阳修对北岳碑的判断? 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八月,保州(今保定)发生兵乱,欧阳修出制河北都转运按察使,在真定居住近乎一年。在这段时间里,他对今石家庄一带做过认真考察。他认为“三公山碑”乃北岳之碑,在《集古录》中载:“【后汉北岳碑〈光和四年〉】右汉《北岳碑》,文字残灭尤甚,莫详其所载何事,第其隐隐可见者曰‘光和四年’,以此知为汉碑尔。其文断续不可次序,盖多言珪币牲酒、黍稷丰穰等事,似是祷赛之文。其后有二人姓名,偶可见云‘南阳冠军冯巡字季祖,甘陵夏方字伯阳’,其余则莫可考矣。治平元年五月十日书。”[1] 但赵明诚只知道北岳庙当时在曲阳,不知道封龙山曾是北岳,所以不认同欧阳修的判断。他在《金石录》中记载:“汉三公碑 右汉三公碑。欧阳公《集古录》有北岳碑,云文字残缺尤甚,其可见者曰‘光和四年’,以此知为汉碑尔。其文多言珪币牲酒、黍稷丰穰等事。其后二人姓名偶可见,云‘南阳冠军冯巡字季祖,甘陵夏方字伯阳’。余尝托人于北岳访求前代刻石几尽,独无汉碑。今此碑所书事及二人姓名与《集古录》所载皆同,又光和四年立。惟其额题曰‘三公之碑’,而集古以为北岳碑。岂欧阳公未尝见其额乎?三公者,山名。其事亦载于白石神君与无极山碑。三山皆在真定元氏云。”[2] 赵明诚为了弄清这通碑的来龙去脉,专门托人到曲阳北岳庙一带考察访求。应当说,赵明诚的治学态度是相当严谨的,但他并没有读懂北岳。把曲阳北岳庙所有碑刻几乎都看遍了也未发现汉碑的影子,这恰好证明曲阳在汉之前并非天子祭祀北岳之地。
0 P( ^0 ?) L9 t3 d3 k7 L参考文献: [1] 欧阳修《集古录》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影印《四库全书》第681册19—20页 [2] 赵明诚《金石录》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影印《四库全书》第681册276页 5 e* D. Y6 R: M
十,为什么说曲阳北岳庙是在蒙有被怀疑、被否定的阴影下建立的? 如果坚持北岳的本义,在曲阳建筑北岳庙,在曲阳考黜北方百官,是完全合理的。如果明确古恒山就是北部太行山脉,曲阳就在古恒山的身边,在曲阳祭祀恒山,也是天经地义的。然而,早在秦汉时期,人们的认知已经发生质变了。 到了汉武帝,完善了五岳祭祀制度。但是,就在那个时候,岳乃考黜诸侯百官的职能已经成为过去,它的本来意义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泯灭。人们对于五岳的理解,仅限于祭祀崇高神圣的山神。五岳么,当然是巍峨矗立的崇山峻岭,一定是一座最高的山。封龙山就因此被蒙上被怀疑、被否定的阴影了,更何况曲阳。 为了排除曲阳没有高大山峰的疑虑,找到了大茂山。把高大的大茂山作为恒山山脉的代表性主峰,不无道理;说大茂山是大帽山,是恒山之首,也是蛮有道理的。可惜的是,此时人们把古恒山是绵亘千里的山脉忘记了。不说大茂山是古恒山的代表性山峰,而标榜大茂山就是恒山,恒山就是大茂山。这为怀疑和否定大茂山埋下了隐患。曲阳本来就在恒山山脉的脚下,在曲阳祭祀北岳是天经地义的事,大茂山等同恒山的说法则拉远了北岳庙和“恒山”的距离。向北遥望也看不到,人们自然要怀疑恒山是否真的存在,所说的大茂山是否就是恒山。 五代以后,大茂山一带成为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互相攻占之地,战争逼迫道士以及僧侣逃避他处,山间的宗教建筑废毁,作为北岳的一些标志性人文景观更是丧失殆尽。与之相反,浑源的崞山则比较安全,吸引道士和僧侣的到来,加上有意识地打造和宣扬,大茂山逐渐风光不再。到了明代,北岳恒山大茂山说增加了不同声音,恒山浑源说的声音则越来越响。 有人考证,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兵部尚书马文升就上疏,请改祀北岳恒山于山西浑源州。继马文升之后,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户科河南陈公罢曲阳庙祀,改去山西浑源州。当时未有得到皇帝准奏,祭祀北岳仍在曲阳。但从那时起,大茂山已经不被认为是北岳山峰了。[1] 清朝顺治十七年秋七月,刚刚入关不久的顺治皇帝,根据大臣上奏,批准“移祀北岳于浑源”。[2] 从此,浑源玄武山经敕封而正式成为北岳。 2 v1 |2 P$ i' p7 X v* A0 y
关于封龙山是最早的北岳,元氏县早就有“北岳三迁”之说。30多年前,有同志在编写“封龙山旅游文化丛书”时就看出:“又如北岳之说,碑中多有提及,似与封龙山有缘,常山故城也确曾建有北岳庙,这些都给地理、地名学研究提出了线索。”[3] 然而,“石家庄没有历史”的影响实在太深远了。在石家庄说石家庄的封龙山是最早的北岳,相当多的人不敢相信,以为是天方夜谭。因此,为了有利于弄清历史真相,一定要抛弃“石家庄历史这也不会有,那也不可能”的自卑虚无观念,丢掉错误成见,从基本知识开始,悉心学习经典,抱着对历史科学的负责态度,合理分析历史事实,找出不悖历史之答案。 * M, R# q7 Z' U4 `7 o) ~7 v
参考文献: [1] 见新浪博客“秦世恩堂”2020-08-27 15:28:38《河北曲阳碑刻》 [2] 《清史稿·世祖本纪二》 [3]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12月第一版《历史文化名山封龙山》第102页
' O2 D3 h( }" D1 P# Q
) g1 A6 O& p" E4 Y3 ]% ` E+ O+ Y
; q3 R# {0 V4 k! r0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