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源冀中 李云庆 刘军会 一、冀州乃“天下之中”,最早的“中国”在冀州 众所周知,《山海经》是先秦时期成书的我国最古老的典籍,是一部包含了上古山川、地理、民族、物产、医药、祭祀、神话、传说等内容的百科全书。有学者研究认为,《山海经》可能是10000多年前的中华地理志。汉代刘歆认为《山海经》五帝末期跟随大禹治水的伯益,但伯益时期的中国地理与现在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从距今10万年开始,全球海平面进入持续下降之中,最低时低于现在50多米,整个渤海和黄海以及东海的大部分地区都变成了陆地,日本列岛和台湾岛都有陆桥与大陆相连。由此可知,《山海经》并不是4000多年前的著作,其创作年代可能要早得多,甚至有可能在万年以上。 现今考古界及网上热议“最早的中国”在哪里?有说关中的、有说伊洛的,有说晋南的等,各种说法争鸣。本课题组成员、上古历史学者刘军会专门研究《山海经》上古文明,推认平山这一带即上古华夏三皇五帝时认为的“天地之中”,冀中南地区也就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地。上古华夏三皇五帝政治中心在哪里,哪里就是最早华夏“中国”,即最早华夏源于冀中、三皇五帝夏初先商皆在冀中,然后再向四方扩展。 《海内经》有这样一段文字:“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其域方三百里,盖天地之中,素女所出也。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儛,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其中都广之野“其域方三百里,天下之中,素女之所出”,上古华夏三皇五帝时认为的“下之中”有这样几个特点: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儛,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 翻看平山地图,发现温泉周围几十里内现存“中”地名不少,如:中庄、中陈庄​、中古月、中石殿、中荣村、中郭苏、中白楼、中义羊、中七汲等,这里也是战国中山国都所在地。 综观全国各省市县地名之上中下、大中小、东中西、南中北,上下大小东西南北这几种地名,各地都很多,而中地名则并不多,这里可能是全国“中”地名最密集的地方,是不是可以佐证古中国所在地呢。' X/ T& z2 ]( [4 z. _+ A: e
上古人可能是简单朴素地认为只有"天地之中″的地方才有这么大的热泉吧。素女当指常在温泉玄丘宫中黄帝母附宝、商祖契母简狄(平山桑姓王母娘娘)、周祖后稷母姜嫄等帝之女眷们。黄帝生于寿丘、简狄浴黑水温泉吞燕卵生契、姜嫄冬游玄丘采青芺献帝喾而生后稷,皆在此温泉灵寿玄丘宫。 最早涿鹿大战,黄帝胜为冀中华夏共主,移封赤帝末代神农榆罔于西南方的炎地夏地一带,遂称为炎帝夏帝。神农、炎帝、周祖后稷皆以艺嘉种出名,可能在此一带寻到了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等一些优良粮食作物品种,并加以精心培育、教民扩大种植。后稷晚年居住并终葬于此。商祖契亦携其母(王母)有娀氏女简狄晚年居住并终葬于东边不远之平山县王母村、蒲吾村一带。专家们多认为“契居蕃”即平山蒲吾一带,中古曾为蒲吾郡、县。后来崇伯鲧之子禹治水成功后,舜亦改封禹于此夏地为夏伯,都于温泉北边不远的文都河口、文都村一带,禹名文命,文都或即文命之都。舜崩,禹返保定帝都即帝位,晚年又回会稽山(今平山黄金山黄巾山)盟会诸侯并崩葬于此。他们晚年居住于这一带,也是便于躲避寒冬之冷且益于温泉疗疾养生,所以亦名为灵寿地。 《海外南经》“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在昆仑墟(五台山)东南”,此寿华之野显然也来自“灵寿实华冬夏不死”,也即都广之野,二人为争温泉利用权而战。至于灵寿木,“灵寿实华,此草也,冬夏不死”,最初应是仅指产于温泉地热区的可常年不死开花结实的某种正适合做拐杖的特异小灌木,因数量太少,自然珍奇,后也搞不清到底是啥木了,多认在大山里,现有认为六道木的。或者把皇帝赐的拐仗都叫成灵寿木,或把自认为好的拐杖也附会叫灵寿木,寄托长寿愿望。 冀,通脐。古冀州被称为中州,是古人心中“大地的中心”。“地中”,就是地之中央,《周礼》记载:“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阳阴之所合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因此《淮南子》注说:“冀为天下之号。”顾炎武《日知录》中也说:“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以冀州为中国之号。”也就是说冀州即时中国的代名词。 “两河之间曰冀州”,也就是黄土高原的南流黄河段和注入渤海的北流黄河段所夹之区域。在《尚书·禹贡》中,冀州被列为九州之首,其描述为“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谷梁传云:“冀州者,天下之中州”。所谓中州,就是地之中央,冀州为中州,自然应为九州之首。冀州是古三代帝王尧、舜、禹建都的地方,即“王畿所在”。汉书记载:“冀州,尧所都,故禹治水从冀州始”。史记记载:“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竹书纪年》:“黄帝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寿丘”,黄帝出生的这个寿丘,依据《东次二经》可能即冀中新乐市之古长寿山,也可能是在这上古灵寿地、平山温泉黑水玄丘一带。 炎帝去世后,其属下或一子夏耕为炎帝出气,与黄帝争斗失败,被黄帝斩首于井陉平山交界处,黄帝贬称夏耕为刑天,命此处山为井山刑山,刑天之后代也被贬称井方即刑方。此处刑山向南北大扩展就成了大刑(形)山,中古再定名太行山。后来又发明陉字,来专门表示山脉中断处,意思也与用刀砍头之刑字相类,此处井山刑山就改为陉山了。太行山有八陉之说,即八条重要交通孔道,此处为井陉。 由此可以推论:平山温泉为冀中上古华夏帝庭冷季避寒、育儿、老年休养佳处,而西北方不远的五台山昆仑之丘则为"帝之夏都″,即热时避暑佳处,一清凉山一温泉水,天然相对应,同为上古华夏之圣地。 二、人文始祖伏羲起源地在冀中,华夏文明以冀中为中心向外扩散 大约一万二千年前,现今的华北大平原还是一个浩瀚的海湾,太行山东麓滨海山前冲积高地、台地是适宜古人类生存繁衍之地;之后,随着今华北平原海水的退去,古人类从山前台地到河谷高地逐步从西向东迁移。石家庄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二三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发现,早在二至五万年前井陉孙庄就有人类活动遗址,它是华北地区发现最早的古人类遗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发现,石家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分布十分广泛。从时代和文化类型划分,7000—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近百处,4800—4300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约有50余处。 伏羲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伏羲时代是父系时期,正处在新石器时代中后期,距今7000-5000年前,而在石家庄区域处在这个时期的仰韶文化遗址集中发现在西部山区和中东部平原临河地带。在石家庄西部山区的井陉,目前发现有三处仰韶文化遗址。测鱼仰韶文化遗址:位于县南部甘淘河上游、具有五六千年历史。苍岩山遗址:东距苍岩山2km处、山溪畔的一向阳台地上,时间上晚于测鱼遗址,距今约五千年左右。大台山仙人洞遗址:位于井陉葛丹村大台山山腰。出土的红陶器,与苍岩山遗址相近,距今约四千年左右,属于历史上的尧舜禹及夏文化范畴。特别是在井陉南王庄发现的伏羲、女娲活动遗迹,现有伏羲部落山、女娲部落山、磨合台、伏羲洞等。伏羲部落山的范围在现今的南王庄南河以西,包括西秀林、于家、南障城、苍岩山等村庄,在其范围内存留有伏羲洞、鱼寨山、驼峰岭、奶头山、试箭石、鞭打一道沟、部落护法神、阴阳青红石、清泉沟等遗迹。井陉仰韶文化遗址特别是井陉南王庄伏羲、女娲文化遗迹的发现,与新乐伏羲台、赵县双庙、涉县娲皇宫联系在一起,充分证实和充实了冀中地区境内特别是封龙山区域是人文始祖伏羲氏族繁衍生活之地。 据《西次三经》第8山“昆仑之丘,河水出焉,南流东注于无达”,推测昆仑丘为今五台山,这个河水为滹沱河,五台县源于五台山之清水河南流汇入滹沱再向东入平山大吾川(无达)。据《北次三经》“泰戏山,滹沱之水出于阴,东流注溇水,液女之水出于阳,东南流注沁水”,液女之水,在平山县城附近,即冶河,也即洛水,液冶洛音近,井陉冶河边有洛阳村,泰戏可认为泰皇伏戏氏。上古冶河从平山县城南拐向东、又向东南过鹿泉县。液女或即河伯妻洛妃(史志记为伏羲氏之女),此河伯则或为帝喾族兄弟擅造舟之番禺的后代,黄帝→玄号(禺号太昊)→蟜极→帝喾→挚尧弃契,黄帝→禺号→淫梁→番禺→奚仲→吉光,番禺造舟,吉光造车,番禺为黄帝长子东海神禺号之孙,亦即水伯天吴,曾居番吾(蒲吾番禺)掌渡口,后代河伯氏亦居此一带,有娀氏简狄(平山桑姓王母)之侄大羿(二郎神)为夺洛妃与河伯斗,射其左目。上古三皇五帝时河洛,或为石家庄滹沱河和冶河。“河出图,洛出书,圣人(伏羲氏)则之”,伏羲氏族就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上古文明。 三、黄帝出生地寿丘,都邑、崩葬地都在冀中 轩辕黄帝为少典氏之子,姓公孙,建都于有熊,故称有熊氏。轩辕一词本是出自于上古时代。黄帝的先祖是有熊氏。黄帝诛蚩尤于逐鹿之野,诸侯尊其为天子。因观察土为黄色,以为瑞祥之色,取号为黄帝。又因他长在姬水,居住在轩辕之丘,就以姬为姓,轩辕为号,所以后人也称黄帝为轩辕氏。根据纳新记载,封龙山是轩辕黄帝的化身。封龙山的形状和轩辕星宿的星图很相近,轩辕星宿图是飞龙形,所以封龙山也叫飞龙山。封龙山上旧有轩辕黄帝庙。 《星文图》曰:“山应轩辕十星,屈折若飞龙之状,故云。三十里封龙山下,其庙两两相对,若泰阶六符之状,盖三台近于轩辕故庙于此山。” 黄帝生于寿丘(轩辕之丘),长于姬水,都于涿鹿。《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但是司马迁并没有说明桥山在哪里,所以古往今来众说纷纭。 《大荒西经》所谓“轩辕之台”,就是《海外西经》的“轩辕之丘”,也就是说“台”和“丘”显然都不是自然景观,而是人工建筑物。 《归藏》有关飞龙山的记载,“夏后启筮:御飞龙登于天,吉。” 三坟五典,是中国最古老的书籍,记载三皇五帝史籍。《古三坟》记载的飞龙氏比黄帝时期更加久远:“伏羲氏始画八卦,命臣飞龙氏造六书。” “轩辕之山”就是轩辕丘,就是一处“黄帝冢桥山”,飞龙山北坡的桥门沟村有一处高大的人工土丘团山,疑为黄帝冢。封龙山古称飞龙山是黄帝驾龙升天。 《史记五帝本纪》所载黄帝四至为“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黄帝东至:“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黄帝最东或到过沧州东南之无棣县大山、海兴县小山一带,二山南北相距四十里,为古火山,当时在海边,小山又名马骝山高36米、长7.2公里、宽1.5公里,大山又名马谷山高63米占地0.39平方公里,二山虽不高不大,但却是千里平原上唯二之真山,很是突兀,名胜众多。有专家们考证大山即《禹贡》“夹右碣石入于海”之碣石山,禹、齐桓、秦皇、汉武等曾至,今当地已挂牌恢复碣石山之名,上古黄河干流入海口或就在二山之间,据《山海经˙南次二经》中将最末一山“漆吴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推测在此地,漆吴山为小山即丸山,丘山为大山碣石山即岱宗。而今山东泰山黄帝应没到过,泰山叫岱宗怕是西周以后之事了。 黄帝西至:"西至于空桐,登鸡头″,据《山海经˙西次三经》为黄帝少昊父子西征路线,黄帝向西最远到第12山轩辕之丘,推测在今忻州原平县轩岗镇西边管涔山,第8山昆仑丘为东边五台山。司马迁说的空桐山、鸡头山或即与此轩辕之丘(管涔山)相近,而难远至今甘肃崆峒山。战国赵襄子娶空同氏女,当就在晋北。少昊最西则绕过管涔山到达并葬在第14山长留山,在今岢岚县一带。少昊一子蓐收则更远至第21山泑山,在榆林市西草原边界一带,为五帝时华夏最西疆。东边著名神木石峁城,则为少昊(昌意)另一子韩流之子帝颛顼一子耆童所封居之第19山騩山,在白帝金天氏少昊、金神蓐收之后为总负责华夏西疆陕北事务之大方伯。 黄帝南至:“南至江,登熊湘”,即《北次三经》陆山姜水,今满城界河,赤帝出生地成长地,得姜姓。而黄帝则是"生于寿丘"在平山温泉黑水灵寿玄丘,"长于姬水得姬姓"在易水流域。炎黄二帝为神农少典氏与有蟜氏联姻所生异母兄弟,蚩尤则为二帝侄辈。少典分封轩辕于北边易水流域为黄帝,主要向北发展,都于涞水一带,古有黄帝城,近来刚建好黄帝城文化公园。少典分封榆罔于南边为赤帝,主要向南发展。后赤帝即少典之位为末代神农都陈,此陈为帝喾母握裒和帝尧母庆都所属陈丰氏之陈,在今顺平陈侯一带,“伏羲神农炎帝皆都陈”,皆在顺平这一带。赤命又命佐臣族子蚩尤居江水姜水,或有防黄帝南下之意。陆贾《新书》“蚩尤叛父,黄帝过江”,蚩尤叛逐赤帝,代其位,赤帝无奈求助于初封于北边的黄帝,黄帝于是领兵过江(满城界河),于唐县高昌浊鹿山一带与蚩尤大战,擒杀之,一统冀中华夏,而移封赤帝于西南方石家庄一带上古炎地夏地(源于平山温泉地热)为炎帝夏帝南帝。炎帝死后,炎帝另一佐臣夏耕于夏地叛乱反黄帝,黄帝又南下平叛斩夏耕于井陉贬称刑天。黄帝平刑天之乱后,最南或到过封龙山熊耳峰和元氏湘山。封龙山又名飞龙山,即《山海经˙北次三经》维龙山,因神农氏又称神龙氏飞龙氏,所以封龙山最早或即因末代神农炎帝飞龙氏移封夏地曾居此山而得名。 黄帝北至:"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黄帝最北或因北逐荤粥到过坝上燕山一带,凯旋后聚诸侯合符于徐水釜山,移都于唐县高昌浊鹿山之野,东面也临近顺平陈都,总之保定一带为三皇五帝帝都区。 四、禹母吞石珠生禹于夏地石邑,或在井陉鹿泉金珠岭金珠山一带 《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已,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已背剖而生禹于石纽。” 《帝王世纪》曰:“禹母吞神珠,胸坼而生禹。” 扬雄《蜀王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禹母吞珠,孕禹坼副而生于县。” 遁甲开山图》曰:“禹得道仙人。古有大禹,女娲十九代孙,年三百六十岁,入九疑山。后三千六百岁,尧理天下,洪水既甚,人民垫溺。大禹念之,化生於石纽山泉中。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有娠,十四月而生子。长大能知泉源,乃赐号为禹。代父鲧理水三年。功成,舜以其功为司徒。后禅帝位。” 《遁甲开山图》荣氏解曰:“女狄暮汲石纽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含之,不觉而吞,遂有娠,十四月生夏禹。” 《艺文类聚》卷6引《隋巢子》说:“禹产于崐石。”又《淮南子·修务训》:“禹生于石。“高诱注:“禹母修己,感石而生禹,坼胸而出。” 又《焦氏易林》卷一说:“舜升大禹,石夷之野。征诣王庭,拜治水土。” 据以上史地资料推想,禹母吞神珠生禹于石地(石邑),神珠或即金珠,金色浑圆如蛋黄之石珠,吞石珠生禹是稀奇但又合情理可能之事,另"启生于石",禹启父子皆生于此夏地石邑,更说明禹启姓石妬也就顺理了,石邑也称妬邑。 因启亦生于石地,又是禹长子继位者,所以启这一系应姓石妬,但后来夏桀灭国了,启这一系也形成多个姓氏,如少康四子一女:曲烈鄫氏、窦龙窦氏、女艾艾氏。殷墟甲骨文武丁一妻妇石、妇好墓陶器文"妇妬守",表明石妬姓仍存在,且与商王联姻,守或即窦,"妇妬守″是说武丁妻妇石妬来自窦氏窦国,姓石妬。 石家庄一带不少窦地名和石邑(妬邑)、曼叚邑、绵曼河、万夏镇、嘉阳城,可综合联想到上古夏地、鲧禹少康窦龙等。而此一带夏王窦建德的许多传说可能只是千古巧合附会,早有窦龙,唐以后才讹为窦建德。 概况一下华夏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大致脉络:8400年—8200年速冷期后,晋中北蒙南河套地区最早的开拓者是来自冀中的后岗一期文化人群,推测为冀中华夏伏羲氏。后来关中豫西半坡庙底沟仰韶文化人群接连北上,华夏退守冀中进入神农时代。再后来冀北雪山一期文化(有蟜氏)与冀中华夏神农少典氏联姻生炎黄二帝,浊鹿大战黄帝胜出一统冀中华夏三皇源冀中华夏,向四方扩张,主要是西方,沿西次三经路线扩至晋北陕北,后面几帝接力巩固,形成下图图示形势。
# P- _2 u, T- D( [4 `0 q4 w$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