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白贵书 李云庆颠覆你的认知:封龙山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曹东义 发表于:7 天前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05
封龙山是华夏文明的摇篮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7104/wps2.png
     
白贵书 李云庆
夏朝是我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朝代,也是一个由氏族为核心发展形成的奴隶制国家。传说大禹因为治水成功得到了众多部落首领的拥护,从而建立了夏朝。而他的儿子启废除儒家推崇的禅让制,开启了世袭制,被后世学者看作中国王朝家天下的开始。
在上个世纪,与夏朝有关的上古遗址屈指可数,学者们普遍认为夏朝起源于黄河中游地区十多个姒姓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
当时,关于夏朝的起源地,在学界内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夏朝起源于河南的豫西地区一带。考古学家在那里发现的王城岗遗址,出土了有阳城戳记的陶器,还认为,豫西一带分布的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遗址,都属于夏朝时期的古城或都城。有人据此认为豫西一带是夏人的发源地。
第二种说法认为夏朝起源于山西的晋南地区,并在后来南下发展。最能代表夏文化的是陶寺遗址,存在时间为4300年-3900年前,有人说它早期是尧舜的都城。尧舜禹是一脉相承的禅让制,尧舜的都城就是大禹的都城。所以,有学者认为晋南地区是夏朝的发源地。
第三种观点认为夏朝起源于陕西的关中一带。迄今为止,陕西省境内共发现夏时期的遗存有10余处。根据炎黄同源学说,炎帝发源于姜水、即今陕西宝鸡,所以推出大禹发迹于陕西是靠谱的说法。这一派的学者甚至认为夏人的发展轨迹为:陕西——山西——河南,一路走来,始终向东。历经了四百多年后,直到夏桀被商人打败,夏朝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就在三派为夏朝的发源地争论不休时,本世纪接连取得的考古成果,发现的一些遗址让各种专家们大开眼界。
从这些遗址里出土的文物甚至可以用石破天惊来形容,让考古学家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夏朝的发源地究竟在何地。首先,就是充满神秘和古朴气息的三星堆遗址。在杨雄的《蜀王本纪》里有这样的记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汶山郡是古地名,在今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夏朝的发源地应当在四川地区一带。
其次,是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境内的良渚遗址。良渚古城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同时代最大城址。联想到夏朝的开创者大禹靠治水起家,有些人认为良渚遗址可能是夏人的起源地。但是很快就有更多的质疑声传来。史学界公认夏朝发源于黄河流域,而非长江流域。大禹建立夏朝时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左右,而良渚遗址的存在时间距今有5300至4300年。从时间上来看,良渚古城的建造者更像是三皇五帝时期的人物。
复次,是位于黄土高原的巨大城垣石峁古城。通过碳14年代测定,初步确定其皇城台的建造年代大约是在公元前2200年至1900年之间。有学者认为石峁遗址才是夏朝的发源地,甚至进一步认为这里曾是黄帝的都城。但是,有些学者认为,石峁古城是我国北方存在的规模和影响力超过夏朝的超强政权实体。
因此,到目前为止,关于夏朝起源地的各种说法都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我们提出新说。[url=https://www.toutiao.com/video/7409523558373739816/][/url]
一、封龙山是三皇五帝之一帝喾的名号,华夏山脉的鼻祖,从此才有三山五岳
中华龙图腾成为我们这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伟大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国人仍在骄傲地说自己是“龙的传人”。
封龙山,也叫飞龙山,俗称风流山。在秦汉前也写作丰隆。《河朔访古记》记载:元氏县西北三十余里,曰封龙山。《封龙山之颂》碑文所述:“天作高山,实惟封龙,平地拔起,灵亮上通,嵯峨竦峻,高丽无双,神耀赫赫,理物含光,……”。山不高有仙则名;水不深,有龙则灵。封龙山历史文化璀璨,在太行山以东一马平川空旷的平原上,往西方向望去,会看到一道从西侧突兀出来的山峦,它好像是从太行山横亘出来的,走向正与纵向的太行山相对,主峰高812米,西接太行群山,东临华北平原,山势巍峨,峰峭石奇,宛如奔腾的巨龙,俯向绿色原野,所以又称飞龙山。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日为封龙山庙会,届时有情男女在山上聚会,因此民间又称风流山。
1)这里原来是帝尧的古都
明代石珤《登封龙山赋》“美乎佳哉此陶唐氏之故都也。”“川横夏后之橇,地藏虞舜之壁。”说:这里原来是帝尧的古都,大河上存有夏禹的木橇,地下埋藏虞舜的玉璧。
2)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号封龙。
《路史·疏仡记·黄帝》曰:“玄嚣姬姓,降居泜水,生帝喾,是为高辛氏。”据《轩辕黄帝传》:元妃嫘祖生三子,长子名玄嚣,次子名昌意,少子名龙苗。长子玄嚣遂父姬姓,降居泜水,生帝喾,是为高辛氏。泜水就是发源于封龙山古恒水,即昭明居住的砥石(石邑城)洨河。
在古代,丰隆是云神、风神,也是雷神。殊不知,帝喾就是最早的气象专家。当时先民们就把他看成掌管风、雷,雨,电的神人,社会地位也特高。
3)封龙山的历史影响。封龙山发生的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她影响的都不只是河北,而是影响了整个中国或世界。燧人氏立竿见影测北极,定五方。女娲创造的冶炼锡铜之术,制婚姻,定人伦。尧舜在这开创了国家制度,分四岳管理天下。尧在此发展了烧陶技术。相士在这驯化牛马干活。
二、封龙城是三皇五帝之一帝喾建的王都,也是驯养牲畜的城堡
封龙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据《禹贡》记载,封龙山一带古属冀州,春秋时为鲜虞国,后归属晋国,战国初属中山国。公元前400年左右,中山国在封龙山下设封龙邑,故封龙山之名称由来也许更早。在漫漫的历史进程中,渐渐形成了以封龙山为中心的一个多元文化圈。
封龙城又名丰隆。《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二十年,攻中山,王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和”。四邑中其一有封龙邑。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王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目前就差封龙邑不知所踪,专家多年来苦苦追索。然历史记载飞龙邑也不可断定具体位置。飞龙邑是不是封龙邑也不可断定。
《括地志》云:“封龙山一名飞龙山。邑因山为名。”《史记地名考》,封龙:“今获鹿县南,接元氏县界。《晋书》怀帝纪、《水经注》皆谓之飞龙山。”赵武灵王二十年,即公元前306年。在赵国的版图内,封龙邑之前在中山国,进而属于晋国的历史年代,因资料缺乏,不能确知其详情。
《资治通鋚》:封龙邑,战国赵地,在今河北获鹿县南,因封龙山得名。
清光绪四年(1878)重修《获鹿县志》记载:“古飞龙城在县南四十里郭庄村北,久废,一名封龙城。”又说:“封龙东北之水俗名小河,绕古封龙城故址至寺家庄入于洨。”“小沙河,发源于封龙山东北青龙赛东南,由韩家园一带至寺家庄西入洨河。”“小沙河又名木庄河,俗呼为南沙河。”
《南甘子村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在木庄附近建飞龙堡城,两汉时期木庄地处太行山东麓平原丘陵山区结合部,南北交通主干道(官道)上。北通井陉关东垣,南达元氏常山郡首府古城。西靠石邑交通枢纽军事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乾隆四十六年《洨河图》,图上所标封龙邑在郭庄村西北,现在的龙凤湖一带。穆庄也称墓庄,传说是石邑城贵族墓地看坟人所建的村庄。
上述记载说明古封龙城就在封龙山的东侧,因为郭庄、韩家园、寺家庄、小沙河等均在封龙山山东,小沙河绕古封龙城流入下游洨河。
封龙城属于什么朝代,是谁建造?这里有历史上开凿最早的人工渠(木庄渠)。
据考证,春秋战国时,中山封龙邑是一座四周环水的城邑,后来自然环境遭到人为破坏,四周水源渐少,当时的统治者开凿青龙寨下的大土岗,引洨河水接济封龙邑,这条人工渠被称为木庄河,也是历史上人工开凿最早的渠道,民间传说:“石邑城墙的土是从郭庄挑过来的。”那时洨河水经木庄河与小沙河汇合,然后经小河流至封龙邑西北角,再分流绕城而过,最后汇合于城邑的东北角,再流回小沙河洨河。
乾隆四十六年《获鹿县志》洨河图,明确标注“六国时封龙城”,在郭庄村西北,凤凰山西小沙河北侧,北边是“穆庄故址”,紧依青龙山。青龙山后是洨河边标“处周庙”,下游高迁“禹庙”,往东北十里尹村直达镇头“古衡洲”。青龙山后这里是洨河图标注的“龙窝”,顺流而上是“六国石邑故址”。
封龙山、封龙城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和城郭呢?因为它历史太久远,应该是一个更古老的氏族、族群积聚而成的山和城。封龙(丰隆)是这个族群的最原始的始祖。它与后来的封龙山封龙城应该有其一定的内在的联系。山与城是一个整体。封龙城、封龙山,是这个区域的政治、文化、行政中心。
始祖形成了氏族,也就应该有其一定的方域领地——城邦小国,以后在社会进展中,到春秋战国时期,渐次由城邦小国沦为邑,成为诸侯国的一个行政区划。邑在秦前是基本的行政建制单位。很多是由一个古老的民族集聚的城邦,而演化成的邑既是古民族集聚的小国,也就应保留一定的特别的民俗民风、崇拜图腾、祭祀习俗,以致这个民族国度特有的节日。
封龙城东是凤凰山,下临广袤的大平原,南望封龙山,北靠青龙山。西边紧挨着石邑城,水运船运通达,地处古道要冲——夹右碣石入于海的古驿道,又是进入王都石邑城的门户和屏障。也是南北交通要道,处于太行山东麓南北东西交通古道口,又是山区和平原的水路交通枢纽,战乱时是兵家必争的战场,和平时期是财物聚散的重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帝喾时代已是原始社会末期,华夏儿女开始种庄稼、养牲畜,并有了固定的居所—地穴,建造城堡。帝喾“春夏乘龙,秋冬乘马”,夏朝时已经开始将马运用于战争,出现了战车(见于《甘誓》)。豢龙氏和关龙氏的子孙在这里为帝喾饲养家畜、驯化牛马。
关龙逄为何会成为豢龙氏的族长呢?其实豢龙,关龙,封龙这三者是一个意思。都是以木作栏,圈养动物之意。而御龙就是驾驭使唤动物的意思。正是尧在上古封龙山下,建造王都城堡,组织人力物力来圈养动物。故这上古龙山,便俗称为封龙山了。经华、夏或者说是经帝喾,尧,舜、禹到商初的发展就被汤命名为封龙城——是帝喾的王都也是训畜养马的城堡。
三、帝喾的陵墓在青龙山,周穆王为其祭奠填土
乾隆四十六年《获鹿县志》洨河图明确标注有“六国时封龙城,”北边是穆庄故址,紧依青龙山。与六国石邑故址相隔仅仅几里,是帝喾“丰隆之葬”祭祀之地。穆庄故址:墓(穆)地,庄(村庄),也就是世代在这里有看守墓地的人。
帝巡游四海,登昆仑山,起宫室于其上。见新语,而封丰隆之葬,丰隆,御云得大壮卦,遂为雷师。
这一段记载生动地说明了封龙(丰隆)就是三皇五帝之一帝喾,是一个对气象有较深的研究,所以众百姓都尊他是雷雨之神。
这里记载了周穆王曾经给封龙(丰隆)的坟墓填过土。他填坟的日子是甲寅日,而辛未日即十七日后从北面回来。六天后即丁丑日到达了房子,也就是赞皇和临城有赞皇山的地方,还饮于桑中,桑中就是灵寿。还休于濩泽,由此可知封龙山跟前的封龙城和丰隆之墓都离地不太远。
穆天子为何单单为丰隆填土增其高,一定是丰隆此时已经成为神,二缘于他掌管了风雷雨电,成为了万民之所赖一位勤政的君王,受到万民敬拜也是理所当然的。
三千年前,《穆天子传》记载: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以诏后世。说的是周穆王向黄帝故乡行注目礼,封禅雷神丰隆,坟墓填土,使其高大,免得日久天长湮没,为的是昭示后人,别忘了祭奠雷神。
丰隆就是雷公,也就是雨神。而史学界根据考古确认雷神就是帝喾,而帝喾的形象一是龙身,二是鸟头。所以,周穆王祭祀的丰隆就是雷雨神帝喾,云,雨,雷神名叫“丰隆”。
龙是云神,雨神,雷神的生命象征。是远古先民原始宗教的体现。因而才称为封龙山。封龙山亦即丰隆山,也就是雷雨神帝喾之山。而封龙山下的帝喾之城就是封龙城,封龙城北侧的青龙山即是“丰隆之葬”的地方,帝喾的陵墓所在地。
封龙山庙会的悠久历史可追溯到汉晋时期。起初的庙会,与古代的祭祀活动有关。届时,在庙祠内摆设牺牲(祭祀用的牲畜),祭祀诸神,逐渐形成了定期的庙祀活动。有学者认为,汉代在山麓诸庙祠举行的祭山活动,就是封龙山庙会的渊源。晋唐以来,常山郡治所北迁,山北麓的宗教文化随之兴盛,寺庙祠坛崛起,祭祀活动频繁,庙会随之盛行。
封龙山的庙会,祭祀的就是雷雨神帝喾,这和周穆王祭奠的丰隆非常吻合。而且封龙山独有,影响面方圆有几十里,鹿泉区别处没有。就连龙泉寺庙会也是和封龙山同一天,封龙山庙会,近现代一直由山北麓的南故邑村主办。每年三次,即农历三月十六、六月二十三和十月十五。春、夏的两次庙会,直接源于古代祭山求雨的传统祭祀、祈祷活动,秋季庙会可能与古代庆丰祈天活动有关。
祭祀封龙的节日六月二十三应该就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气象节日”。这样解释封龙山的本意,似乎比封禅之意更为准确些。人们经常虔诚地祭祀它,祈求风调雨顺、社稷丰收,因而又称其为封龙山。远看封龙山,颇似盘桓欲飞的一条飞龙,后来便有了另一个名称飞龙山。
封龙山庙会影响范围大,辐射地域广。每到庙会之时阴历六月二十三,北至保定、南至邢台、西至山西平定、东至冀州市,方圆数百里的香客游人云集山间。从其范围分析,既有汉晋山郡政区的影响,也有汉末张角太平道的余脉,更有近世民间宗教的延续。
四、元氏三公山是历史上最早的恒岳,山川祭祀从这里开始
尧,复姓伊祁,名放勋,中国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帝喾与庆都之子。尧舜在这里开创了国家制度,分四岳管理天下。
封龙山是华夏山川的鼻祖,尧封禅他的父亲帝喾为龙山,龙能行云布雨,是华夏民族的图腾,五月帝尧站立龙山峰巅封禅,华夏以龙作为图腾崇拜的象征从此开始。封龙山是三皇五帝之一帝喾的名号,三山五岳都在他的名下,自然跟着他辅佐的部属也跟之神化,如附近的三公山,灵山,即华夏随后命名的三山五岳。
三山五岳遍布华夏大地,或绵延千里,或高耸平原盆地之上,格外险峻。其中三山是华夏远古传说之地,传说中的“三山”因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格外受到古人的神往。五岳是中华文化的兴盛之地。三山五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祖先最早定居的地方,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黄帝一统天下。尧封:四岳、三公。舜设三公九州十二牧,禹定:三公、九州十二牧。秦始皇划为三十六郡。
尧舜禹汤来北岳恒山,考黜北方诸侯时。先去今之三公山:祭祀天、地、水三官大帝,与其先祖轩辕黄帝;然后就把写有自己的心事、国家计划刻在玉石上,一式三份:一副天官,埋在山顶,二付地官,埋于地下。三副水官,沉于水底。祈求上天赐福赦罪解厄。这三官大帝来源于远古自然崇拜。是上古巫术的一部分。三官大帝俗称三公,就是替老天爷管理天下的三个大官。亦因:轩辕黄帝在此:祭祀天、地、水牌位。铸青铜鼎,刻龙凤图、践天帝位,所以尧舜禹在此建轩辕庙祭祀,故北岳是北岳,恒山是恒山,封龙山是龙山。虽然这三者是同一个地方,但其内涵之意不同。北岳是帝王行宫,封龙山是帝王名号,恒山是恒山郡的镇山。
汉代将山川划分等级的依据是五岳可以兴云布雨、对万物有博大的恩德,所以五岳地位独尊,而其他名山虽有求雨的效果,但是数目繁多,地位不及五岳。五岳之后为四续,四渎地位稍次,其余山川另成一级的等级模式。另一方面武帝频繁的巡狩祭祀,也让“五岳”在山岳祭祀中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只是依赖于君王的巡狩,而“五岳”的地位未必如方士推崇的求仙名山。
岳:天下分九州,各州都有镇山“岳”。这是上古一个重要的概念,有山必有岳。岳之所指有两方面含义,一者为山,一者为人。
岳如果指上古圣人,就是领地在冀州的四岳、伯夷;岳如果指一座山,就是冀州之山三公山。早期,北岳神是“北岳神”执掌一方,周礼视五岳三公,以公侯待之。
伯夷,尧舜时人,姜姓,炎帝神农氏的第十四世孙。伯夷辅尧、舜、禹帝,掌四岳、典三礼、为秩宗,位尊权重。后佐禹治水有功封吕侯,受封于吕,曰吕国。
三公山即今河北元氏县仙翁寨山,在封龙山西十里。是汉代常山郡祭祀祈雨的重要场所,是元氏县(古常山郡所在地)六大名山之一。在战国、秦、汉、三国时期元氏县(常山郡)的封龙山,三公山、白石山、灵山、无极山均为北方名山。古时还因山而有灵山国,无极国。这一带是当时石家庄区域的政治文化中心。汉碑“安帝原初四年117年,三公山立《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为祭祀伯夷、皋陶、后稷而立,俗称《大三公山碑》,对我国书法艺术有重要价值。
《祀三公山碑》碑文并没有说三公是谁,但是提到“惟三公御语山”,这就说明,是御封的山,也不大可能只是说三座山头,这样就失去了御封的意义。用大山寄托三位功勋卓著的先祖,应该是御封三公山最初的用意。历代王朝都十分看重五岳,以其高大雄峙坚不可摧比喻国运长久,以其能兴云布雨泽惠百姓,因此把它们看得和三公一样重要,地位级别秩比三公。而以“国之望者为之”,就是像三公这样德高望重的圣贤来镇守,立祠祭祀。既然朝廷把五岳秩比三公,那么三公山就是历史上最早的恒岳
西汉刘向撰《说苑五岳》:“五岳者,何谓也。泰山,东岳也;霍山,南岳也;华山,西岳也;常山,北岳也;嵩高山,中岳也。五岳何以视三公。能大布云雨焉,能大敛云雨焉;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施德博大,故视三公也。”西晋张华撰《博物志》:“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封内名山,通灵助化,位相亚也。”五代沈汾撰《续仙传》:“初,元宗登封泰岳,回问司马承祯:五岳,何神主之。对曰:岳者,山之巨。皆出云雨,潜储神仙。国之望者为之。然山林之神也,亦有仙官主之。于是诏五岳于山顶,列置仙官庙,自承祯始也。”(明)章潢《五岳叙》:“夫五岳者,自融结之始,与五行之气并生。故其神也,命五帝以封之。其祭也,秩三公以视之。其灵也,”《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卷四十二,郑子春《祀北岳祠序》:“夫清明著象,广大成形,圣人则之。作纪资始,列于五岳,视以三公。率由典常,靡不柴燎。维厥恒岫,实为首称。”
那么什么人称为三公?三公之称由来已久。《尚书˙汤诰》记载:维三月,王自至于东郊。告诸侯群后:"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曰:"伯夷、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后稷降播,农殖百谷。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有立。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有状。先王言不可不勉。"曰:"不道,毋之在国,女毋我怨。”这里原文说的是商汤取代夏桀以后,说夏朝的开国功臣都是兢兢业业,克勤克俭,为国为民的,夏桀由于不遵天道,才被商所推翻。告诫大家,“先王言不可不勉。”可见商汤照样尊敬夏朝的开国先祖为“先王”。当然到了周朝,后稷作为周人的祖先,肯定也是照样被尊为三公的。自从周武王伐纣立国,便有周公旦、毕公高、召公奭等三公。三公德高望重,忠心耿耿,辅佐武王,治理国家,立下汗马功劳。
周穆王封禅,到了汉朝,照样有司马、司空、司徒三公之称。后来光武帝刘秀驻跸元氏,明帝刘庄诞于万年村,并随阴皇后驻跸达五年之久。这时,封龙山、三公山也皇恩泽惠,名声大噪,都成了天下名山,因此地方官勒石立三公山碑,也就顺理成章,不足为奇了。而三皇五帝夏商周先祖祭祀,自古以来就是属于各级政府主导的祭祀大典,用以凝聚民心,提高民族自信的重要活动场合。
施丁所著《汉书新注·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中》常山郡:辖境在今河北省西部。郡治元氏。恒山在西,避文帝讳故改曰常山。据《史记》记载:舜北巡到恒山时感慨,恒山雄奇险峻,便封其为北岳,夏商周三代至秦帝王巡至北岳必进行祭祀。
有文献记载:秦始皇到三公山祭祀过,因山贼骚扰而草草离开。
《前汉书》中载,汉武帝天汉三年春三月(公元前98年)到泰山修封后又亲临恒山祀祭,举行了“埋元玉”典祀,并将恒山第一次封为神。他的子孙常山王祭祀的场合就是三公山。
《封龙山之颂》碑,其颂文中说:惟封龙山者,北岳之英援,三条之别神,分体异处,在于邦内。磥硌吐名,与天同耀。能烝云兴雨,与三公、灵山协德齐勋国旧秩而祭之以为三望。由在元氏的常山相主持祭祀封龙山,正是“因山为名”的有力佐证。这里说的是封龙山就像是北岳的一座杰出挺拔的拱卫和前出的锋芒一样。
三公之碑释文:“封龙君 ,州有九山,北曰成土,北岳之山,连井陉阻”,意思是,封龙山是君,我三公山是臣,我是北岳,是开路前锋,这样就可以理解为封龙山是北岳的源头,天下山脉的鼻祖。由此可以理解“北岳之英援,”英是荣耀、彰显,恒岳永远伴随在你身边,守护着你,保驾着你,永远是你的左膀右臂。
封龙山是太行东麓靠近河北平最东边的山,封龙山是比泰山还要早的文化遗址,比如封禅仪式、三公山之名,不是封龙山模仿的泰山,而是泰山模仿的封龙山。在华夏山岳崇拜名山中,封龙山的地位尤为显赫。据记载,汉代的常山国、常山郡一直把封龙山作为山川崇拜的对象,设立神坛祭祀。封龙山因为一个“龙”字而尽得风流,龙王与山神合而为一,最终使它成为华夏的历史文化名山的鼻祖,从此才有三山五岳之称。元氏三公山是历史上最早的恒岳,山川祭祀从这里开始。
封龙山是帝王的封山,陶唐氏之故都(砥石)石邑城是昭明居住的城池,城内有座万岁山,它昭示着是帝王居住的地方。万岁山的至高处,屹立着拔地䇯天三丈高的砥柱石,它像定海神针一样,在四方高、中央低下如井的洨河河道内,是绿水青山环抱中的一柱擎天。
封龙山,它是高近千米的一条大龙,飞龙在天,龙成了中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又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象征。
封龙山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8 c5 X& B6 P' ]4 S- t7 g0 y4 C0 q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7 天前 | 阅读全部
石邑城是华夏文明的襁褓
0 D4 J3 ?+ @( p: J; [# ^9 H% D5 Y                白贵书  李云庆2 B2 Y/ U8 s, J! q1 [% K. M. @

9 D( Z, N# R. Z6 m. X) C- u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早期的人类到原始氏族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直生活着我们祖先的身影。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传说中最早的朝代是夏朝,但作为华夏第一王都城究竟在哪里?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砥石在哪里?只能从史书的只言片语中,和当地的山川地貌历史遗迹及各种因素来寻找答案。
: n5 w) y5 y* M9 }/ y2 l5 Z这里是陶唐氏之故都,这里有万岁山,有砥柱石。这有是大禹治水,覃怀底绩,至于衡漳的禹贡河、洨河。
. E2 I8 e, ^$ k; Q5 Z(一)砥姓来源:& W3 k6 }: s9 J) h
砥姓,我国百家姓氏之一,源于姒姓,出自夏朝时期少康帝给幼子曲烈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该支砥氏的祖先,是上古圣君夏禹王的后裔。
8 C5 Q5 t9 B  O# I+ }/ f. q2 D治水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裔孙,而颛顼高阳氏,则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以后,曾经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作“砥”的地方,以表示如大厦之砥柱,称作“砥国”,到商王朝时期称作“邸国”。后来,少康的这一支子孙世代在“砥国”相袭了将近千余年,以国名为姓氏,称砥氏、邸氏,二氏同宗同源。, M2 I$ E: t5 S6 ?3 c
到了春秋时期,砥巫(邸国)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砥国太子砥巫(邸巫),就逃奔到邻近的鲁国,并且在鲁国作了大夫。后来他以故国的国名“去邑当氐”,就是相传至今的氐氏,砥氏、邸氏。, t# e- f: u: W: s
(二)軧国:
* a4 }! l4 j: V# q6 d西周诸侯国。軧与泜相通,即因处泜水流域而得名。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继位,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此时,王室日衰,诸侯纷争,进入春秋时期。这时,鲜虞、肥子、鼓等戎狄乘机南下攻伐。大约在公元前662年(周惠王十五年)前后灭掉了軧国。( a% J$ d$ o8 B. T
砥石、軧国东部泜水下梢汇聚的大陆泽为泜湖。砥石西部为太行山,北方鹿泉泜水到临城泜水,东方泜湖到西方太行山砥石城。从砥、軝、泜这三个字中就标出了軝国贯通东西南北完整的軝国版图。
, h: Y' _) @8 v$ ]" \* N8 h( H* t砥、軝、泜,一地三名,其实为一。三个字,声旁为氏(或氐),在山从石从城为石城,在国从车从姓为軧国,在河从水从疆域为泜湖。
$ O! w9 U: ]) {" h: h! |軧国一名与史无征,系由元氏县西张村铜器铭文的出土而得知。由此可以推测軧国之都是石邑城,而不是《河北通史》认为的“当在今西张村附近一带”。《括地志》载,石邑故城,在鹿泉县南三十五里,按《汉志》记载井陉山在石邑西,盖当井陉之口,在鹿泉县南是也。
* a$ t( c0 ^; @4 T軧国边境东是泜湖大陆泽,西边是砥石太行山麓。南部有临城泜水,北部鹿泉泜水,中部元氏泜水,及封龙山和石邑城西的井陉山的泜水。从这些泜水中清楚的告诉我们,軧国疆域内南北方所有的河流都称泜水,也是軧国氏族怀念自己先族寻找自己家园的明确地理标志。
" Q& n/ S" _& d. J8 @(三)泜水是古洨河、古恒水,也是大禹治水的禹贡河
% t  h- |- Y2 S0 j清《一统志》记载:“泜水出封龙山”。历史地名词典网载泜水源有二:“①即今河北隆尧县北泜河。临城县西南发源,东南径顺德府内丘、唐山二县界,又东南径隆平县南,至任县入滏阳河。②在今河北元氏县西南。源出封龙山,东南流经元氏县西南六里纸屯村入槐河。”
7 k! }, Z- H4 f' ~. q: H大麓泽又名泜湖,大麓实指太行山东边平原以西山麓,又指太行山古驿道。石邑城西钘山就是古驿道口,这里称怀麓。它的冠名与巨麓、束麓、怀麓的麓泉水密不可分。昔在楚、汉,韩信东入,余拒之于此,不纳左车之计,悉众西战,信遣奇兵自间道出,立帜于其垒,师奔失据,遂死汦上。泜水因背水一战而名声大噪。5 I8 u& y9 Y9 W$ Q% T. I% v
《水经注》:井陉水,世谓之鹿泉水。东北流,屈经陈馀垒。又东注绵曼水,即泜水也。韩信斩陈馀于此。土门关韩信庙,石柱上刻有楷体楹联:汉庭有冤狱,泜水想英风。上联中的“泜水”指“泜水河”,《获鹿县志》载:城南五里张庄南面为泜河,一直到下游宁晋泊为泜湖。. l, _4 |  Q; Z( C
大周建德六年岁次丁酉十一月庚午朔十五日甲申张氏墓志:明确标名绵汦河:“世祖助秦石之交平棘侯,因居于县北,绵汦河之”。: i- N" R( ?, j, _* E; ]# Y
临城有泜水,元氏有泜水,在史书上称南泜水和北泜水,泜水的由来是这一带有軧国有关。軧国,西周诸侯国。軧与泜相通,即因处泜水流域而得名。
) n$ ?/ ~  q; m2 ]3 f: j; S泜水、砥石、軧国、太行山东部汇聚的大陆泽为泜湖。北方鹿泉泜水到临城泜水,东方泜湖到西方太行山砥石城及绵泜河部分流域。从泜、砥、軝、这三个字中就标出了軝国贯通东西南北的大致版图。
5 G) y7 J1 L) F临城南泜水,元氏北泜水都是本地河,为小河流。临城及元氏的泜水读音为(脂)水,鹿泉水古恒水的泜水读音为(砥)水,但真正的泜水发源在石邑境内,泜湖的名字也是用砥石,砥柱而冠名。. e6 I% P$ a7 }9 `  k$ `& a6 G& L- r
石邑城西南为井陉山,《水经注》:泜水,即井陉山水也。石邑城西南井陉山下申庆大海眼,南寨村志记载唐朝前水流量很大。
8 r/ e) Q7 u. f7 k. p泜水就是洨河。洨河是九河汇入大陆泽的契河,帝王之河,是消失在人们记忆中的古恒水,又是鲜为人知的禹贡河。绵蔓河、古太平河、洨河到高迁相汇成为一条河,都叫恒水。九流汇入,因封龙山为恒山,水出恒山而冠名恒水。洨,三水交汇而冠名。洨水起源来自三水相交:西面(井陉山)五峰山之主源,南面封龙山之源、北面岭沟山之源称侧源。泜水为暗河,潜流水的意思。: M) z5 ^& w" r0 U
大禹治水,治理的是洨河古恒水,有利于四方河流贯通,八方贡品顺利到达都城石邑城,这就是历史上的禹贡河。大陆泽九流汇入有契河,虞舜二十年(公元前2260年)虞舜指派大禹去治水,派契、后稷帮助禹治水;十三年后,治好了水,虞舜任命契为司徒,封于商邑。8 o( ]+ o' C' O+ }7 I& a0 Q! i
(四)砥石城就是六国故址石邑
& i9 f" M$ N6 p8 q7 c3 V砥石一作“石城”。石邑城古称砥石,是鲧筑的禹贡城。《史记·廉颇列传》:“秦伐赵,拔石城。”西汉置石邑县。
7 ^. j( }0 d+ ^* U# r( y' Z8 u石邑城春秋战国就是名城。石邑城西井陉山,井陉地名与西周邢国有密切联系,井陉地名的原义井与邢相通,历史上有石邑城扼守井陉口,是邢国西北太行山与晋国戎交界的边境重镇。明朝石珤封龙山赋译文:这里是陶唐氏之故都,大河上存有夏禹的木撬,是大禹治水,覃怀底绩,至于衡漳的禹贡河,这里有天桥俗称龙门,是华夏鲤鱼跳龙门的出处,下游就是龙门村佐证。洨河就是流向泜湖的契河帝王河,也是恒卫既从大陆既作的古恒水。
3 Z: h4 F1 m  a9 v: S# y据《世本·居篇》和《荀子·成相》,昭明自蕃迁居砥石。《史记·殷本纪》:契兴於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契卒,子昭明立。契居于砥石迁于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昭明是商氏族的第二位先公,继承父亲职位,协助大禹治水。石邑城是商祖契的儿子昭明居住的城池,城内有座万岁山,它昭示着是帝王居住的地方。万岁山的至高处,屹立着拔地䇯天三丈高的砥柱石,它象定海神针一样,在四方高,中央低下如井的洨河河道内,是绿水青山环抱中的一柱擎天。  t4 h. u+ R8 \& @( U6 m
穆王五年约公元前988年《获鹿县志》记载:穆天子传,穆王癸丑,猎于铏山之西阿,至于铏山之燧,升三道之磴。八天后的庚申日在石邑城西井陉山氐水傍大奏。南寨村与北紫沟和常河山脊叫王驾岭,北边为井陉山,井陉塞古驿道。紧挨着是“天上岥”天子登上的山。北边是上寨“幸山”,天子巡幸的山。东北方石邑城西北是黄山岥,穆天子在暖和的北山岥开大会。石邑城东为青龙山,这里叫穆庄,穆天子为丰隆添土。
4 c& R3 V- k: ~. E( d石邑城称砥石,洨河中数十丈的石柱就是砥柱石。《水经注·河水》云: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这里就是大禹治水的洨河,砥柱凿之,疏通河道,河水畅流。环绕石邑城北后向东入龙门俗称“天桥”,过“龙窝”,沿岸“两岸皆石,有高至十数丈者砥柱石,屹立在河道中。' l3 K/ Z9 c1 U% ~
洨水起源来自三水相交:西面(井陉山)五峰山之主源,南面封龙山之源,北面岭沟山之源称侧源,有了这湍流的各方汇集,成就了石邑城西大滩,方有真正洨河的澎湃之势,环绕石邑城北后向东入龙门俗称“天桥”,过“龙窝”,沿岸“两岸皆石,有高至十数丈者,飞流湍急,声闻数里,谓之响闸,响闸之下,为龙窝,龙窝之左有大龙潭,深数丈...”。这就是环石邑城“洨河”的本来面貌,何等壮观!上有三水交汇顺流而下,下游是笔直高耸的青龙山堵住去路,真正是四山围一湖,形成山中盆地,《太平寰宇记》中有记载:“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谓之井陉”。方圆近一百多平方华里内,石邑城座落在洨河的河道中央岛屿上,城周围三里,四面环水,八十年代后湖水消失。城东北的万岁山上,是石邑城至高处,中有石高三丈的大石柱,它就是禹贡“覃怀底绩,至于衡漳”上的砥柱石。) \( Q% _- W2 E4 W
《禹贡》:“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砥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大禹治水,走古驿道到钘山脚下,覃怀一带的治理取得了成效,又到了横流入河的漳水。这州的土是白壤,赋税是第一等,也夹杂着第二等,这里的田地是第五等。恒水、卫水已经顺着河道而流,大陆泽也已治理了。岛夷的人用皮服来进贡,先接近右边的碣石山,再进入大海。“覃怀砥绩,至于衡漳”,覃怀就是这里的地名,“大麓”即“大陆”。太行山西部山区叫怀麓,到平原石家庄市这一带就叫怀里,石邑城就是砥石。
% G( {2 N' y- E7 ~  l6 ^禹凿龙门,是古代中国神话。但真正的禹凿龙门在这里,石邑城东北洨河上有座小天桥,是夏鱼跳龙门典故的出处。
2 S: h3 _9 \8 m( J5 v. T石邑城存续1000年。旧址位于今石家庄西南10公里,南故邑村北。现有城垣故址,城墙尚存。《获鹿县志》记载,石邑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城,当地人俗称窦王城。在县西南封龙山下故邑乡之西,至村一里。城周围三里,旧址断续,尚有城形,中有石高三丈,原名万聚山,当地人俗称万岁山。战国中山邑,后入赵。在今河北鹿泉市东南。《史记·赵世家》:武灵王二十一年(前305)攻中山,“王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砥石一作“石城”。《史记·廉颇列传》:“秦伐赵,拔石城。”西汉置石邑县。2 M2 a: u! N& J5 G
春秋战国时期,石邑城就是军事城的建制,当时属中山国。因地属太行山麓、井陉隘口,是当时关中(陕)西通往(晋地)山西再通往(燕赵)河北(齐)山东等地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 b( l: Q- ^" v& |( j0 `' x井陉山这里是历史上最早的古驿道,井陉的由来以这里冠名,汉朝之前叫井陉塞,娘子关叫井陉关。' V! j- R7 x8 R
石邑城往北几华里内南任村,村东有个将台弯儿发现大量文物,其中包括打磨过的石器、兽骨、石斧、石圈、小鱼骨架等,将台弯儿遗址是新石器时期先民居住的遗迹。
1 o8 R  p/ p) m7 s& Y+ a石邑城东北天桥下,龙潭东几华里为龙贵村,村北曾发现过陶、鬲、铲币、三铢、五铢等文物,证明这一带上古时候就有人居住。
3 K0 A1 P: s/ x: N0 n厘清楚洨河就是古泜水正源,从砥姓、軧国到砥石城的历史经纬,就会清楚地辨明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砥石”就是六国故址石邑城。这个六国系指:夏商时的砥国(泜国),春秋战国时的晋国、中山国、赵国,以及两汉时期的常山国、真定国。& C4 ?1 [; b5 q: s! m" R9 w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7 天前 | 阅读全部
祥瑞:) b+ l) c  z. h. D
[文件]
& C1 c2 i7 Y5 b9 F- ~& a2 [7 u* C/ T1 u8 \1 ~: n9 M) K* \
祥瑞:3 ^; ]4 L4 z7 E; s
曹院长:这篇文章新作,可以在您的《燕赵中医》网上发表。5 H3 Z) N* D" q5 [' d8 x

! F) v! V$ r/ o) }1 G6 G祥瑞:( \: _  S# s5 ~6 E& l# N
' D' Z- l" X8 G; C9 Q6 [

( u5 C3 m8 W* p6 B* t2 M祥瑞:
* V* q% D* M2 M1 E: `$ c  U第二篇《封龙山是华夏文明的摇篮》、第三篇《石邑城是华夏文明的襁褓》,随后我发您。
' z6 L" p+ B; z  ]+ ~6 f* h( @, i( ?) M- l* r/ T3 K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I5 i3 U' h' E: A5 @; S. z6 ]
好的,谢谢
2 ~* N1 s! Q# x2 h* r) {7 l  `5 y% ?& R9 V+ _; @! T
祥瑞:
4 [2 |. i$ X/ a1 c6 b3 X, I[文件]
$ c" P  B8 a- z# y3 W( W# k# x& R; l) X8 G  p7 h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2 d2 [/ }/ s+ {) x4 f
【新提醒】李云庆、 刘军会重要文章:华夏文明源冀中[来自:燕赵中医]  https://www.yanzhaozhongyi.com/f ... tid=3341&extra=  p: s7 d3 Y6 W) ]

' d' g& Y  h3 S& ^0 T7 q祥瑞:- P9 }5 R( l7 F: r# C7 W) X; ]7 c
+ ]- r* [% ^  \& g
# F2 Q! n6 q" R: Y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1 t% v) M: x# c+ g2 a, c3 A, u
这个文章暂时贴在后边,我再另出一个帖子。! S5 C* @' c% p) {2 L- M% C

  e4 I! }* y( b祥瑞:4 F; @! N2 r" q  g2 h, b
[文件]
- N/ a- `0 n" ?+ U6 {/ q+ q5 K7 d  p* I# |/ a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q% U5 W; M- v1 J  ^" v
【新提醒】白贵书 李云庆颠覆你的认知:封龙山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来自:燕赵中医]  https://www.yanzhaozhongyi.com/f ... tid=3342&extra=
( U* Y5 P% W8 J
9 o9 d0 R& {3 V- m5 }% H祥瑞:
- B$ A7 i- P3 I: k: Y- g三篇是一个系列8 ?% z2 r7 M0 `

1 M/ k- g3 G8 O1 S; Y) F4 i6 w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5 p3 j; Q6 T) `: I) o  r2 K7 ]; |【新提醒】你可能没想到,白贵书 李云庆告诉你:“石邑城是华夏文明的襁褓”![来自:燕赵中医]  https://www.yanzhaozhongyi.com/f ... tid=3343&extra=
- o: |. n1 n0 v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