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晋州名老中医赵建军《岐黄大观今录》第一集(连载)
曹东义 发表于:5 天前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736
《岐黄大观今录》
主编:赵建军
审核专家:曹东义
第一卷

3 j# V5 H, |. O7 c3 W* _" ^) N8 Y
三位一体五脏辨治

/ @+ k1 {4 V6 @; {( i$ U/ V

; S6 L+ {- v' B- t7 D! K8 S
编者按:晋州中医赵建军《传承启悟集》第一卷,三位一体辨治,在《燕赵中医网》刊发后,引起了医学同道和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一些专家名人为著作撰文作序,收藏点赞,受到良好反响。目前,其系列著作共九卷已全部完稿,二至九卷将陆续在本网刊出。根据专家建议将原名《传承启悟集》更名为了《岐黄大观今录》,敬请关注。
8 h/ @5 F2 G3 L3 k6 f5 V# S
        中医当自强(总序)
王长宗
(河北日报社·原理论部主任)
    近年来,某些地方中医式微,有政策层面的原因,也有中医自身问题。中医后继乏人。一些县和乡镇没有中医院和经过专业培训的中医人才,寥寥可数的一点中医人才还西医化了。讲后继乏人,尤其是缺乏热爱中医、钻研中医、献身中医的有心人。这套中医专著凡九卷,其作者赵建军大夫恰是难能可贵的有心人。关心中医事业发展的朋友请看这融注了作者半生心血的九卷大著,便知如有一批像赵建军大夫这样的人,中医振兴指日可待。
    中医博大精深、自成体系,既有完整严密的学术理论,又有三千多年的医疗社会实践。其间,名著、名医、宝典灿若星汉。举世皆知的《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只是浩如烟海的医著经典代表。扁鹊、张仲景、华佗、李东垣、李时珍等医圣和大师级人物代皆有出。近年来某些地方中医被边缘化,是那里的政策出了偏差和一些人头脑中存有偏见。国家振兴中医的战略,抗击非典和新冠中医展示的作用和魅力,冬奥会上中医奉献的神奇服务,足以打破一些人对中医的偏见。实践告诉人们,对中医这一民族文化瑰宝要再认识,学术要再整理,道路要再探索,队伍要再建设,而后才能谈中医振兴。赵建军大夫以皓首穷经精神完成的九部大著就是整理学术、探索道路的振兴中医实践。这套著作将为中医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卫生界,包括一些社会人士中,时常听到中西医之争,甚至某些媒体也贬低中医,个别中医人士自己也理不直、气不壮。中医管用不管用?其实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西医与中医并行不悖。正如不能否定西医,同样不能否定中医。中医的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功能、文化内涵,不仅見之于古代和現代,而且見之于当代。北京冬奥会上,中医曾让世人大开眼界。在张家口市冬奥村、北京冬奥村和延庆冬奥村都设立中医药文化展示区和中医药体验馆。运动员和随队服务人员领取人手一份的中医药礼物,接受扭伤、创伤和消除疲劳的中医服务。连西方国家的随队医生也惊叹“神奇”。运动员的扭伤骨折不用拍片“CT”,中医大夫来回摸上几下,只听“咔嚓",伤病的运动员就笑了,重返赛场。外宾不甚了了中医的接骨正骨是如何妙不可言,但其神奇亲眼所见。运动员、裁判员和服务队工作人员,或四肢有疾,或心脑有恙,或发冷发烧,在自己国内要挂瓶输液,要抽血化验,要核磁共振,要折腾数个来回,而在冬奥村的中医药体验馆,几盒丸散、几包草药,或让针炙大夫用银针,在穴位上刺几下,捻几下,患者都会用不同民族语言喊出同一个声音:OK!好多了,感谢中医大夫!”他们甚至开玩笑,如果舒舒服服我能治好沉疴顽疾,医疗费用不过一二百元,那抽血化验、B超彩超、打针输液,服用激素、抗生素和其他化学药剂,且连带数千美元,数百欧元的诊疗费,还是必要的吗?于是,在许多外宾中率先形成共识:冬奥会既是一场竞技的盛会,又是一场展示中医文化的盛会。中医不是一般的有用,“神”!
    倒是我们国内某些人士,极不应该对中医产生诸多怀疑,甚至武断的否定。只能说这是无知和偏见,也或有不可告人的隐衷。
    其实,中国的老百姓还是相信中医的。读完赵建军大夫这九卷医著就会发现,其中记录的众多病例案例都是赵大夫为各类患者诊治的翔实记录。尤其是这些基层的患者朋友,都不大习惯某些大医院的就医程序,患者刚口述完,一串化验单已经开具,后面还有CT、超声、核磁等诸多检查检验,患者批评说要把仪器都用一遍!病还没治,一两千元、数千元血汗钱已经用尽。至于癌证、脑梗心梗病人更苦不堪言,癌症患者几次手术、几次放化疗,最终人财两空,已是屡被社会诟病的常见现象。赵建军大夫用传统中医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朋友,只用三指搭患者手腕内侧,细品那脉搏跳动,判定患者五脏六腑的真相;一边倾听患者的病因病由病程;再看患者舌象、面容,病情即可断定。一张药笺,各味中药依“君臣佐使”依次排列,患者一两百元提上草药,即可回家煎熬,也可医院代劳。数个疗程,彻底康复。许多癌症患者,赵大夫用活血化淤方,控制癌细胞扩散,有的坚持治疗,获得康复。新冠肆虐期间,多少人高烧不退,最终“白肺”,有的撒手人寰。赵大夫用“清肺排毒汤”救治新冠患者,共十一味药,再辅以某些中医诊疗手段,成百上千的患者转危为安。患者感动地称赵大夫是“活菩萨”,赵大夫总是谦逊地说,我只想让患者早日康复,让更多的人相信中医,让国家以更大力度发展中医。
    确实,一场新冠让患者,让社会,特别是让整个医疗卫生界对中医刮目相看,重新认识,贬低中医的声音失去了市场。当然,用中医中药抗击新冠的不是赵大夫一人,是一个团队,一支中医团队。他们用中医与顽固的新冠病毒反复较量,一度被神化了的各种"西韦",面对新冠,无法遏止病情蔓延,表面上已退烧康复的人又被后遗症折磨,呼吸困难,肝肾受损,无法重返工作岗位,或愈后复发。赵大夫他们的中医团队治疗新冠,较少出现重症,且无死亡病例,病程短、出院快,无后遗症。在赵大夫他们团队工作的地方,未出现新冠大面积蔓延扩散,未出現集中死亡病例,中医立功了,赵大夫他们的团队立功了。
    河北,古称冀州,名医代出,史有记载,百姓熟悉的就有扁鹊、李杲(李东垣)等等,近現代和当代同样举不胜举。走进赵大夫的书房,古代、近现代和当代的医著让人目不暇接,赵大夫的九卷大著继承了前贤的智慧。他无别的爱好,工作之余便埋头典籍中,从前贤在诊病时的望闻问切,到开方的严谨布局,他都要悟出所以然。他从不根据化验单、X光片就立即开方,而是反复察舌象、脉象,辨实证、虚症、定该泻该补,一人一方,反复斟酌,务求真实疗效。他16岁跟随晋州名医学习,数十年中他将一次次开方疗疾的体会记录下来,成为他行医疗疾的根据。积以时日,便形成了这九卷大著,九卷是赵大夫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成果,是他勤于思索、积累感悟的结晶。这一套医著不仅对于初出茅庐的中医新秀,还是对中医行里的老兵,无疑都有启迪价值和研究借鉴的意义。
    中医强调医理的学习和传承,并十分重视实践和经验。只说切脉,古代好中医为了切脉准确,不同季节都要下到沙滩水中摸试流水,感受流水四时律动,让自己的五指对人体血脉变得极其敏感。还有的中医亲尝百草,感受和判断药性。赵大夫在中医许多方面继承了先贤的吃苦精神和钻研精神,他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心血的结晶。
     赵大夫的医术精湛尽人皆知,医德高尚广有口碑。我们学习他的医著当然也包含了对他医德的赞誉。
       是为序。
序一
一场持续三年的新冠过去,世人对中医有了新认识,其博大精深理论与安全有效的特色,让很多人有深切的体验:得到好中医的帮助,新冠就相当于一场感冒;无缘于中医的帮助,则后果难料,可能像吹哨人李文亮那样,带着遗憾离开人世。因此有人说,新冠专治不服,你哪里不舒服它都知道,而且让你记忆深刻,还会给你添一些新毛病。
不管有多少新旧毛病,只要身边有好中医,就能得到帮助,有缘中医,百病不愁。
前几天晋州市退休返聘中医师赵建军先生发给我几本书稿,嘱我看看提些建议,并希望我写一篇序言。说起来,多年前我和赵建军先生就认识了,他和师父副主任中医师刘顺安找到我,说他们正在写书,希望得到我的帮助,如今刘老先生已84岁还在出诊。他们当时还找了我单位老专家王其飞先生,然而王老先生已仙逝几年了。
赵建军先生的书稿,早点的写于上世纪末,晚的最近才定稿。长达 20 多年时间里,他笔耕不辍,不断书写,反复修改,最后变成这些书稿。
在这个过程里,虽然书稿“与时俱进”不断升级,赵建军先生却因积劳成疾,两年前患了肾癌,下腔静脉癌栓,几乎到了生命的边缘,苍天不忍心舍弃这样的奋斗者,半年后他竟然顽强地站起来,又投入到繁忙的诊疗工作之中。这种“为中医而生,为中医而战”的精神,令我敬佩不已。
我和赵建军先生同年出生,同年在毛泽东时代参加卫生工作。1976 7月,他到晋县小樵医院工作。我在衡水县小侯公社医院参加赤脚医生培训。19785 月,他到晋县医院工作,开始跟着李静如副主任中医师、副院长抄方,学习临床辨证,后到中医科跟刘彦卿副主任中医师抄方,再后来又跟张从芮副主任中医师学习临证。1978 3 月,我考入河北新医大学(后改称河北医学院)中医系,1982 年底毕业分到衡水地区中医院工作,后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后来分配到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工作。可以说,我们所走的时光与道路,有很多相似,也有许多不同,最终都到了临床一线,用中医药知识为大众健康服务。
赵建军先生走的路,与自学成才的娄绍昆先生相似,都是一个跟师问道、艰难成才的过程;他与河北名医赵振兴先生也相差不多,都一样喜欢中医,都不断向中医前辈学习,都有艰辛的奋斗和突出的成绩。娄绍昆先生著《中医人生》60 万字,是小说题材的,读起来很吸引人。娄老先生前几天驾鹤西游了。赵振兴先生著的几本书,不敢大意地随手翻看,因为书里有很多经验,一不小心就漏掉了重要内容。赵建军先生的书我读起来,似乎就是读经典、读教科书、读古代名家的论著,这些文字是经过自己消化、体会,再加工之后的精炼名言。他书里的小题目,都独出心裁,让你觉得很概括,也很精辟,更能在实践之中随手拿来,应用到临床诊治之中。赵建军先生几本著作各有特点:《三位一体五脏辨治》,是按照形体、望色、诊脉来论述五脏的病证,颇有特色;《医学传心录》一书,旁搜博采,把四大经典与历代各家特色,揉合在一起;《脉学纵横论谈》,是整理和阐发中医脉学理论与精华,书的后半部附有一些病案,介绍诊脉经验;《中医临床术语释译》前边咬文嚼字,讲中医的脏腑生理,后边说脏腑的病症诊治;《新修神农本草纲鉴》一书,则对临床常用的中药,详加介绍,再辅以临床验案。这几部医学著作,几乎是浓缩版的中医临床医学全书,凝聚着赵建军先生以及他师父们对于中医学术研究和传承创新的心血,读着这些书籍让我感动,也让我高兴,燕赵中医代有杰出人才,是中医药的一方热土。
因此,我乐意为赵建军先生这几部医学新著作序推荐,请神州杏林同道欣赏,并且给那些希望学习中医,希望找到一学就会、学了就可用的人,提供宝贵参考。对于其中的缺点和不足,我希望大家及时指出,以便有机会再版时纠正。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曹东义
2023 2 11
序于求石得玉书屋
序二
赵建军中医学造诣很高。我看他的医学论文和著作时,总被他高深的医学理论和精辟论述所感动。
著名中医前辈王其飞、戴桂满等老专家,对赵建军的作品十分赏识。对他著作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在医疗实践中对传统中医文化的创新,给予高度评价:“写得很有水平!一般人写不出这么好的文章来,说明作者有实实在在的真知。”赵建军的著作,对中医理论不是照本宣科的空谈,也不是空洞无实的说词,而是结合多年从医实践,把理论与实践完美地融为一体,让人感到有新意。纵览全书,其中既有对传统中医文化独到解折,又有在医疗实践中对中医中药选用方剂的创新。
人,应该有一点精神做支撑的。尤其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没有仁心医德,很难完成治病救人的艰巨任务。这种精神,来自那里?来自对医疗事业的执着热爱,来自对困难和重创顽强的斗争精神、拼搏意识。由于长久地工作繁忙,任务烦重,积劳成疾,他患上肾癌。因工作延误了及时治疗,形成下腔静脉癌拴,赵建军几乎走到生命的边缘。但他没有产生低落情绪,经过短暂治疗后,又投入紧张繁忙的工作和创作中。
赵建军的著作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源于他对传统中医文化的潜心研究,从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汲取营养,为创作打下坚实基础。他的著作,无论理论指导和实践表述均有借鉴价值,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让人受益匪浅。
这部书从常见病多发病入手,无论在选题的挑战性,还是资料的占有量,以及论述的严密性,非一般人可及。他思考的问题看似平常,但是,论述问题的切入点却不平常。他看问题的视角,处处体现出新意,通俗的语言,无不表达出深邃科学的中医理念。
赵建军认为,中医文化的价值,在于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理论理念的创新,医疗诊治的创新,更好地治病救人。同时医学界相互借鉴,广泛探讨,更好地推动中医文化的发展。
我读过不少医学方面的书籍。有的读后总有空洞之感,给人留下的是枯燥无味印象。读赵建军的书则兴味盎然,每一章节有血有肉,每一论点有理有据。赵建军秉承的是一名有责任感的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体现的是对优秀传统中医文化缜密、严谨、平实的创作风格。他带病创作的一部部医学专著,是有极其重要实用价值的书籍,必将成为中医医学的宝贵财富。
一名身体不太健康的基层医务工作者,连续创作多部优秀医学论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河北省老科技中医药学会原副会长、教授 尹朝显
2023 年春

" [% w# y9 L/ K; N' F
特别提示
本书用药剂量为作者独特的经验
患者一定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辨证用药
不可盲目照搬
! r& ]. {. K8 b* U
中医是祖国医学的国粹,她能济世活人,拯救玉宇间的精灵,故学医必有志向,其志向有三:一、不抱有升官发财之思念;二、不欺诈良民;三、不借行医之事做不正当的天地难容之事。要想中医真正学到手,必树立正确观念,积德除业,一心为人。学中医要抓住总纲,循序渐进,方能学到手。中医理论体系,源远流长,其内含理论博大精深有志者若能持之以恒,寒暑不避,定能吸取其精髓成为当代名医。所谓名医,并非以其名炫耀自己,这个名字是百万中的疾苦病痛之人呼唤而来的,并非自称。学中医要掌握要害的要害,精髓的精髓,后而举一反之触类旁通,可令深悟中华之国粹。中医理论虽庞杂之极、千头万绪,但简扼言之,不外三位一体,五脏阴阳而已,所谓三位即观形色,衡脉态,别阴阳也,一体者即病的定位定性,五脏诸病,寓在其中,若悟其纲,何愁医界庞杂之理。
简述中医治病审证求因的几个步骤
察形视色触脉,其三者为三位一体也,体者为辨证之终结,审察出疾病的位性(病位、病性)虚实消长。
(一)察形:即医者观察病人的外在形体而推测病情。
(二)视色:即医者通过视觉观察病人的色泽以推断病情
(三)触脉:医者以接触病体诊察脉搏知病的所起所在
三者合参以断病情(阴阳寒热虚实)再以此为纲,分别衡察五脏六腑之盛衰。我历来与人治病均使用三位一体纳脏法诊病,确实简而验。
第一章、心附小肠
一、虚证
(一)心气虚
1)形:其人多肥胖,常有胸闷气短,懒动之态;(2)色:面色潮红、舌质红、苔薄白或少。(3)脉:细弱。主要表现:神疲、倦怠、心悸自汗。治则:益气养心。
处方:人参 12g 五味子 10g 黄芪 20g 麦冬 15g 远志 10g 炙甘草 10g
加减:自汗甚者加熟枣仁 10g 生牡蛎 10g 浮小麦 10g,心悸甚者加生龙齿
15g 朱砂 5g(研面冲服)失眠甚者加熟枣仁 20g 合欢皮 10g
(二)心血虚
心血虚是指心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而导致的心脏病态。
1)形: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腻。(2)色:面色黄而污暗或黄而枯白或苍白为心血虚的主色。(3)脉:弱脉或虚芤。主要见证:心悸而惕、神情恍惚、失眠、健忘、乏力、肢倦。
以补养心血为主要治则。
处方:红参 12g 当归 20g 白芍 15g 元肉 15g 山萸肉 12g 炙甘草 10g加减:心悸甚者加黄精 20g 元肉增倍、杞果 12g,失眠甚者加夜交藤 15g、熟枣仁 15g,胡桃肉 12g
(三)心阴虚
心阴虚一般指人体内的精血不足物质亏耗,心神失养而兼见的一派虚热之象。心阴虚往往与肾阴虚并存,肾者精也,心者血也,精血互为化生,上奉于心而主神明,下潜于肾而司封藏,今肾精不足而导致心阴亏虚而呈现虚热之态。其标在心,其源在肾,故滋肾阴必固其根(元阴),清心之火必培心阴,二阴之所在均在精血。
辨治三要:
1)形:形体消瘦,精神敏锐,心烦易躁,神志不宁,(2)色:面色潮红如妆,舌红,无苔或少苔。(3)脉:沉细数。一般见证:心悸不宁,烦躁易怒,失眠少寐。
治则:滋阴清心,宁神定志。
处方:生地 15g 元参 12g 麦冬 15g 远志 12g 黄连 5g 竹叶 3g 山萸肉 15g 五味子 5g 生甘草 5g
加减:虚热较甚者加地骨皮 15g 天冬 12g,心悸烦躁甚者加栀子仁 10g 莲子12g 玉竹 15g,失眠甚者加琥珀 12g(冲服),朱砂 5g(冲服)。
4)心阳虚
心阳虚是指心的机能衰减,活力降低阳气不振而表现于临床的一派虚寒之态。
心阳虚多缘肾阳亏虚所致,肾阳不足缘于命火衰竭,命火为元阳之根,元阳衰竭五脏之阳皆衰,肾与心皆少阴也,唯有手足各别,此两少阴相通之理,故肾阳虚则心阳亦虚,元阳火力不足何能助其命火而温煦五脏乎?故心阳不足必赖于补其肾阳以固其根,而心阳渐复。
认证三要:(1)形:形体肥胖,面色虚浮,少气懒言,自汗乏力。(2)色:面色黄白、舌淡体胖,苔白滑腻。(3)脉:沉细迟。主要见症:乏力神疲、少气懒言、心悸自汗、失眠健忘。
治则:温心阳,益心气。
处方:红参 15g 五味子 15g 麦冬 12g 桂枝 12g 薤白 15g 黑附子 5g 炙甘草 10g当归 15g
加减:以肢倦神疲为主证加黄芪 30g 山药 20g 山萸肉 12g。以四肢厥逆或肢冷不温者,前者倍增桂附量,后者加干姜。
二、实证
(一)痰火扰神
痰火扰神证是指心阳偏亢,五志化火而兼挟脾虚痰浊所致,心阳充则火气炽,脾阳虚则痰浊盛,心火与痰浊交结上扰神明则成其证。
认证三要:
1)形:肢体丰盛(肥胖),胸闷气短,少气乏力,心神不宁,夜不能寐或神志恍惚,妄言妄语。(2)色:面色晄白,皮色娇嫩,舌体胖大,舌质淡、齿痕,苔薄滑。(3)脉:沉缓滑数。
治则:豁痰开窍,清心宁神。方药:远志 12g 石菖蒲 12g 瓜蒌 20g 川贝 10g 黄连 5g 竹沥 15g 田基黄 12g生龙齿 15g 甘草 5g
加减:痰火亢盛者加黄芩 12g、枇杷叶 12g,(气短胸闷),若痰浊偏盛加半夏 12g 陈皮 12g 白芥子 5g。若神志不宁,意识模糊者加石菖蒲 12g 郁金 10g,若伴大便干结,神昏谵语者加川军 12g(后下)黄连 5g 淡竹叶 5g
(二)心火亢盛
心火亢盛是指心经之实火内生或六淫火热之邪直中心经所致。心主血脉亦主神明,故心火亢盛导致心神不宁或血热风乘而致疮痈疖肿,口舌糜烂等阳热之证。
辨治三要:
1)形:形体肥胖,烦躁易怒,坐卧不宁, 言语频繁 。(2)色:面红耳赤,两目敏锐,小便黄赤,大便干燥。(3)脉:洪数。主要见症:心烦易怒,躁扰不宁,失眠,心悸,面赤,脉洪。
治则:清心泻火。
处方:黄连 12g 竹叶 5g 木通 10g 远志 12g 郁金 10g 生龙齿 20g 莲子心 5g 生甘草 5g
加减:口舌生疮者倍加黄连,增麦冬 15g、银花 15g、 山豆根 5g,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者加川军 15g(后下)、黄柏 10g
(三)心血瘀阻
心血瘀阻是指在心阳心气虚的基础上而导致的心脏血流障碍,即心气虚,血行无力;心阳虚,气血虚寒、血液凝敛导致上述之证。故在治疗时,除活血化瘀之外,关键在于益心气、通心阳,以致心血畅达。
辨治三要:
1)形:肢体肥胖,少气懒言,或语言蹇涩,肢体痿废,或两手扪胸,面容苦态。(2)色:面色污暗或黎黑,舌质紫暗、苔黄腻或灰腻,上下肢有部分瘀斑出现。(3)脉:沉细涩。
主要见症:脑闷、气短、心区疼痛彻背,心悸、失眠、乏力。
治则:通阳化瘀,益气活血。
处方:当归 20g 丹参 20g 川芎 15g 红花 12g 桃仁 12g 瓜萎 20g 薤白 15g 桂枝12g 半夏 12g 石菖蒲 10g 郁金 10g
加减:心痛甚者,加降香 12g 元胡 15g 赤芍 10g,瘀斑明显者加土元 12g,痰浊盛者,加苏子 10g、白芥子 10g,脉结代明显者加桂枝 12g 炙甘草 10g 牡蛎粉 15g(收敛耗散之气)。
四、心移热于小肠
本症多缘心火亢盛,热邪传至少阴之府,而致小便黄赤、涩滞不畅或茎中痛。
辨治三要:
1)形:形体肥胖,言语频繁,心情躁扰。(2)色:面红耳赤,舌红少津,苔薄少或口舌生疮,小便赤涩不畅。(3)脉:洪滑数。主要见症:小便赤涩,腰酸而痛,或口舌生疮。
治则:清心降火,兼泻小肠。
处方:生地 20g 木通 10g 竹叶 5g 黄柏 12g 泽泻 15g 莲子 10g 生甘草 10g
加减:小便沥涩不畅者加滑石 15g(另包)、通草 5g,腰酸而痛者加女贞子15g、旱莲草 15g,伴有口腔糜烂者加银花 15g、连翘 10g、山豆根 10g
结语
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火上炎或心火亢盛当责其肾阴不足,此为水不济火也,肾阴虚则不能上滋于心,心火亢则不能下降于肾,二者一上一下,不相即济,故心火之证成也。治心火必先滋其肾阴,此为治火之本。心经除火热之外,尚有挟痰挟瘀种种不同之证,挟痰者又当责其脾,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湿不化,湿结而为痰,痰遇热则粘浊不化,与血相互搏结则成瘀,故治痰从于脾,治瘀从于痰,痰与瘀是导致心脏血行受阻的主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又当考虑心气虚,气虚则阳衰,阳衰则寒凝,阳气虚衰也是血液瘀阻的原因之二,故治疗心脏实证当以行气活血、涤痰消瘀为要首。心脏虚证又当与补阴补阳补气补血为正宗治法,所谓“虚则补之”,补者填也,栽培也,通过充盈气血阴阳,使其恢复本脏功能为治虚之本。其次血虚者除补血之外亦当补肾填精,此乃精血同源之理。补心阴者又当补肾阴,补心阳者又当补肾阳,此因何也?因肾为元阴元阳之本,肾阴肾阳充盈则五脏之阴阳各得其平,况于心脏乎。故治疗何脏必从整体观入手,阴阳制化,五脏生克,气血盛衰,邪正消长,此为整体,决不能分割治之,如是者则事半功倍,否则见脏治脏,不考虑脏与脏的、腑与腑的维系生克制化关系则功不能成,此乃治病的成败之由关键所在。
第二章、肾附膀胱
肾为人先天之基地,是人生成的源泉,人置母体之内谓之婴儿,婴儿之化源初为两肾,如豆辨相仿,故人之始生首生两肾,肾主水,水能生木,故次而生肝,肝主木,木能生火,次而生心,心主火,火能生土,次而生脾,脾为土,土能生金,次而生肺,五脏俱成,筋骨为墙,肉血相应,聚而成形,此婴儿系于胞
宫之由来也,故肾为先天之基,婴儿出生后又靠后天水谷之精微赖生,水谷之精微源于脾胃化生而成气血,故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肾的强盛与衰败之否主因有二:一、与先天秉赋之盛衰有关;二、与后天之滋养有关,若先天不足后天有损,则肾病之证成也。故治肾以调补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盈以养先天之基,或以气功修炼以培肾元之衰,再者培补中气,壮其肺金使肺气旺盛则肾元自足也,此母生子之谓。
肾分元阴与元阳,是人体内五脏六腑动力的源泉,肾阴与肾阳维系着人身整体内五脏的元阴与元阳,故肾之元阴元阳为阴阳的总根,犹如太极中阴阳二魚汇为一个整圆,仿如两肾左肾右命合成一个阴阳互存之根。
肾阴与肾阳为气血化生的物质基础,通过水谷的气化过程形成元气,又称肾元正气,此气中医学上与水谷之气相合则为宗气,宗气的主要功能,上走息道而司呼吸,下贯心脉以行血气,故称人的生命之本。宗气通过肾的温煦,肺的敷布,肝的调节,脾的统摄,最后通过心的生化形成营血,营血有营运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赤色营养物质。营血又称营气。
卫气是营气附着于人体肌表最浅层的温煦络脉血管及肌肤的营养物质。
一、肾阳虚
肾阳虚是指肾中的元阳不足(命火衰),肾阳是指机能而言,肾阳衰退即指肾的机能衰退,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辨治三要
1)形:动作迟缓,乏力倦怠,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形寒畏冷,溲清便溏。
2)色:面色晄白,舌体胖淡,质嫩少苔,两目昏暗无光。
3)脉:右尺沉细迟。
主要见症: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溲清便溏,阳萎早泄,宫寒不孕。
治则:温补肾阳。
处方:大熟地 20g 巴戟天 15g 肉苁蓉 20g 鹿茸 5g 杜仲 12g 桑寄生 12g 海狗肾一只,甘草 10g
加减:形寒肢冷加桂附各 10g,阳萎早泄或宫寒不孕加补骨脂 15g、芦巴子12g、黄芪 15g,甚者加石南叶 10g
方解:肾阳虚者乃为机能衰减而兼寒象,上用巴戟、苁蓉、补骨脂、鹿茸、海狗肾均为补阳之品,以助肾中元阳恢复肾机能,至于大量用熟地者,此缘与阴为物质基础,机能药必伍与物质药方能发挥极好疗效,此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物质药熟地以助机能药发挥疗效又能制止机能药的阳性过亢,二者协调补而不偏,行而不峻,为王道之方。
二、肾阴虚
肾阴虚是指肾的元阴亏虚(即人生之先天构成人体的元始精微物质),此阴精秉受于父母、藏于肾间,借三焦之道通达周身,推动五脏六腑精津血液诸阴的构成,故为总阴之司。元阴之亏涸能导致诸阴之亏涸,故诸阴之亏涸又当从补元阴入手,此为治本之法 ,如心之阴,肝之阴皆为血也,脾之阴液也,肺之阴津也,均源于肾阴之精衍化而生,下将补阴之法、分列于后。
肾阴虚
辩治三要
1)形:形体消瘦,肢软乏力,须发早白。
2)色:面色潮红,五心烦热,两神敏锐,多动善言,舌红而干,津液欠泛。
3)脉:沉细数或沉微数。
主要见症:五心烦热,多动善言,舌红少津,须发早白,脉细数。
治则:填精滋阴。
方药:左归饮和六味地黄汤化裁
生地 15g 元参 15g 山萸肉 10g 山药 10g 女贞子 10g 旱莲草 10g 丹皮 15g 云苓5g 泽泻 5g
加减:若须发早白明显加桑椹子 10g、巨胜子 10g、制何首乌 10g,五心烦热甚者加地骨皮 10g 秦艽 10g、栀子 5g,烦躁不宁、多动善言者,加龙骨15g、牡蛎 15g,若失眠者加炒枣仁 10g、朱砂 5g(另包冲服)。
附:脾阴虚
主证:口舌干燥,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躁动不安或口舌生疮,舌红少津,面色潮红、脉细滑数。
治则:健脾益气,生津清热。
方药:益胃汤、泻黄散化裁
生地 15g 白芍 15g 玉竹 20g 沙参 15g 麦冬 15g 石斛 10g 石膏 20g 竹叶 5g 甘草 5g
加减:口干舌燥甚者加花粉 20g 葛根 10g 口舌生疮者加公英 15g 银花 15g 连翅 10g
附:肺阴虚
主要见证:形体消瘦,两颧潮红,口干舌燥,干咳少痰,或痰唾如珠,或成珠成线,或痰中带血,午后低热,手足心热,舌红苔少,津泛、脉浮细数。
治则:养阴清肺,豁痰宁嗽。
(粘痰用豁,稀痰用祛,燥痰用清)
方药:百合固金汤、清燥救肺汤、桑杏汤化裁
黄芩 10g 生地 10g 元参 15g 川贝 10g 麦冬 15g 白芍 15g 沙参 15g 地骨皮 10g前胡 10g 甘草 5g
若痰粘稠咳之难出者加瓜蒌 15g、竹沥 15g,若痰中带血者加白芨末 10g
(冲服)。若低热甚者(体温 37℃以上)加知母 15g、丹皮 20g
附:肝阴虚
主要见症:头痛眩晕,视物模糊、肢体抽搐、筋脉挛急、爪甲枯萎或塌陷,舌红而干,脉沉细弦数。
治则:滋阴养肝
方药:补肝汤或杞菊地黄丸
当归 20g 白芍 20 川芎 5g 元参 15g 山萸肉 20g 木瓜 15g 五味子 10g 杞果 15g菊花 5g 甘草 5g
加减:头昏目眩者加白疾藜 15g、决明子 10g 、双勾 5g,筋脉瘛疭者加伸筋草 15g、秦艽 20g
附:心阴虚
主要见症:健忘,失眠,多梦少寐,心悸不宁,烦躁自汗,舌红干裂,脉细数或浮洪。
治则:滋阴清心。
方药: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加减
柏子仁 10g 炒枣仁 10g 生地 15g 麦冬 20g 当归 15g 元参 12g 远志 15g 茯神10g 甘草 10g
加减:若心火亢盛、咽喉疼痛、舌体糜烂者加黄连 10g、竹叶 5g、山豆根10g。若心悸自汗加生龙齿 20g、浮小麦 15g、炒枣仁 10g 、五味子 10g
三、肾气虚
肾气虚是指肾的机能衰退,使肾脏失于封藏之职而见的种种滑精、早泄、遗尿、女子带浊、崩漏等各种遗脱虚羸之症。肾的机能衰退主要表现在肾的元阳亏虚,肾精及膀胱水液难以固守的上述诸症,分述如下:
1)形:神疲肢倦,少动懒言,语言低微。
2)色:面色晄白,舌淡、质胖大、苔白滑。
3)脉:右尺沉细无力(弱脉)
主要见症:神疲肢倦,少动懒言,小便频数,阳萎早泄,女子带浊,脏器下垂,崩漏、脱肛。
治则:温补肾气。
方药:红参 12g 锦黄芪 20g 山药 20g 五味子 15g 杜仲 12g 巴戟天 12g 桑螵蛸12g 金樱子 12g 甘草 10g
加减:肢倦神疲,少气懒言者加鹿角片 12g(烊化冲服);小便淋漓频数者加覆盆子 20g,腰膝酸软疼痛者加怀牛膝 15、狗脊 15g
四、肾精不足
肾精不足是指肾的元阴亏虚,无化精之质而致元阴之精不足,肾的真元之精亏虚不能充盈五脏之精而使心肝脾肺早年衰老脱化,此为先夭之由也。故治疗肾精不足必于味浓之品以填补之。《内经》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也。
分述如下:
1)形:肢倦乏力,须发早白或发落齿摇、耳鸣、神倦、阳萎、早泄。
2)色:面色苍白,舌质淡红或舌体枯瘦不荣,津液欠乏。
3)脉:左尺沉细而微。
主要见症:肢倦神疲,腰膝懈怠,发落齿摇,眩晕耳鸣,男子阳萎早泄女子经闭不孕。
治则:填补肾精。
方药:大熟地 20g 淡苁蓉 20g 枸杞子 20g 山萸肉 15g 黄精 20g 怀山药 15g 杭白芍 20g 鹿角胶 12g(烊化冲服)炙甘草 12g
加减:发落齿摇者加龟板胶 20g,男子阳萎早泄,女子经闭不孕加菟丝子20g、五味子 10g
小结
肾为先天之基,脾为后天之本,肾之精气阴阳之化生,源于水谷之精微,而水谷之精微又赖于脾阳之蒸化,故肾气的强壮与衰败源于后天脾土健旺与否,此为后天养先天之道也。肾分肾阳、肾气、肾阴、肾精,其四者总不外机能与物质,阴与精为肾元之物质,阳与气为肾元之机能动力,分而析之,肾气虚就是肾的机能衰退,肾阳虚是在肾气虚的基础上更进步的机能衰退而兼有寒象。肾精虚是肾间的物质亏耗,肾阴虚是物质亏耗到一定程度而反见虚热之象,故肾精虚与肾气虚是肾虚总证的初期阶段,故气虚补气,精虚补精则可调之正常。若肾之阴虚或阳虚是肾虚证的中期或晚期阶段故在填补肾精或补益肾气的同时,必须分别加于清降虚热或温壮肾阳之品方能奏效。
第三章、脾
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二者一脏一腑,表里相合,阴阳互济,共奏升降纳运燥湿之平衡,使水谷精微濡于五脏,撒陈于六腑,使机体五官九窍脏腑经脉均得以滋养,发挥效能,故脾胃有水谷之海和六腑之大源之卓称。
解释:脾主升清:是指脾承接胃之受纳,吸取水谷之精微上输华盖,布散全身滋润官窍,故《内经》曰:“饮入于胃,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即指于此。胃主降浊:胃为腑,下接大肠,将脾吸收精微之后剩余的糟粕部分传递大肠,通过阳明燥化形成粪便排出体外。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故治疗脾多用温补,治疗胃多用清泻。
分述如下
一、脾气虚证:
脾气虚又称中气虚,是指脾的健运功能失职,影响水谷精微的摄入致中气虚衰的一系列病证。
三部诊法:
1)形:形体消瘦,体倦乏力,语言低微,便溏,小便清长,脱肛,崩漏、脏器下垂。
2)色:面色萎黄,舌体胖大,齿痕,苔白腻。
3)脉:右关细缓。
主要见症:形瘦肢倦,面黄,神疲,崩漏带下,泻泄脱肛,舌淡不华。
分析:脾统四肢主肌肉,脾健则肌肉丰盛四肢多力。脾虚故肢体消瘦、神疲无力。脾胃虚水谷精微不得摄取则气血衰。中焦气虚清阳不举故崩漏、便溏、脱肛、泻泄诸症之由来也。脾虚则不润湿,湿邪困于中焦则纳谷不佳,湿邪上溢清窍故舌体胖大,边有齿痕,湿邪壅遏,炎蒸舌体则苔白厚腻。右关脉细而缓者,细者虚也,缓者湿也,细缓相合此乃脾虚湿滞之态。总之,上述诸症,不外正虚邪留、湿遏中焦,阳气不宣之种种变证也。治疗必须把握病机,以虚则补之,湿者清之,寒者温之之法,通达阳气,恢复脾运,则湿浊尽化,湿邪化则中气和,中气和则谷纳增,脾胃在生理状态下胃贵在健通和畅,健者脾也,喜通者胃也,胃乃腑喜通,脾健胃通气血和,机体畅达则病何之而有?脾病分型论治不外分脾气虚、脾阴虚、脾阳虚三个类型。脾气虚指脾的吸收、升清、化湿机能减退而出现的种种病证。清阳不举则见久泄脱肛、带下、子宫脱垂等症,浊邪不化则胃纳欠佳,食饮减而体力衰,肌消形瘦出现早衰之貌。
治则:健脾培中,益气化浊。
方药:党参 12g 焦白术 12g 茯苓皮 10g 干姜 10g 砂仁 12g 白蔻仁 10g 藿香10g 佩兰 10g 焦三仙各 10g 炙甘草 10g
加减:若神疲乏力、自汗较甚者加黄芪 20g、山药 20g;若脘满纳呆、湿邪困滞清阳不展者加苍术 5g、菖蒲 12g。若饮食不佳、气逆作呕者加竹茹、炒扁豆各 10g,呕逆甚者增赭石 15g,旋复花 5g(另包入煎)。
二、脾阳虚
脾阳虚证多为中焦虚寒、湿邪不化、久羁中焦而成。脾阳虚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气虚已久,导致阳气不振。故治疗在益气基础上必佐振奋中阳之品,温煦中焦,使湿邪尽化,气机流通,阳方能振慓。
辨治三要
1)形:形体消瘦,四肢不温,便溏溲清,完谷不化,乏力肢倦、精神萎顿。
2)色:面色萎黄或晄白,舌体胖大、齿痕,苔白滑而腻。
3)脉:右关沉细迟。
振慓:苏醒,阳气振通。
治则:温运中阳。
方药:黄芪 20g 云苓 10g 焦白术 20g 干姜 20g 炙甘草 15g
加减:若四肢厥逆,畏寒蜷卧者加肉桂 10g、附子 10g;若少气乏力懒动者加黄芪 30g、黄精 20g;若大便溏泻加炒山药 20g、诃子 12g、吴茱萸 10g、肉蔻10g、补骨脂 5g;若自汗加浮小麦 10g、防风 10g,增黄芪量至 30g,牡蛎 12g
三、脾阴虚
脾之阴津液也,脾阴不足是指脾的机能衰退后水谷精微不能化气化津布散全身供机体利用而陈留体内便为湿浊,故治疗脾阴虚一证除单用滋阴增液之品外,必需补中焦之气,使其气化为要旨。脾精在体内起着润泽、滋养、滑利、健通等作用,阴不自生,必赖于阳,在补阴之同时,时刻固护阳气,有助于阴精的滋复。
辨治三要:
1)形:形体消瘦,肌肤干燥,精神萎顿,语言低微,失眠健忘,头晕耳鸣。
2)色:面色苍黄不荣,舌枯瘦少津,无苔或少苔。
3)脉:右关沉细或沉细涩。
主要见症:本症以皮肤干涩,舌红少津,渴而欲饮为主要症状。若阴津久而不复,则化热而见心烦意乱,面色潮红,五心烦热,小便黄赤,大便干涩,舌红少津,右关脉细涩。
治则:津液不足而未化热者以复阴为主,处沙参麦冬汤或益胃汤
方药:石斛 20g 玉竹 20g 天花粉 15g 麦冬 15 元参 10g 山药 15g 黄芪 10g 葛根 5g 生甘草 5g若化热者,在上方基础上增黄连 10g、吴茱萸 5g、芦根 20g、石膏 20g(另包)。
小结
脾胃置于人体中焦,为五脏之枢纽。能上输华盖,下摄州都,布散津液,营运周身,使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脾为后天之本,万物生化之源。脾气健则五脏和,六腑通利,气血精津循其常道灌溉全身。若中焦不和,气津不调,浊气滞留,血行受阻,此百病之由来也,故五脏六腑之肾诸疾久治不验者最后唯有调脾肾二途,而调肾者又当调脾,此谓先天不足后天充之,可见治脾扶中是消除体内诸疾的关键所在,临床之中不可忽视。
第四章、肝
肝为东方木,秉于春气,为足厥阴之脉,内系于胆,肝经之脉络上贯巅顶,布两胁邸少腹下络阴器,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主藏血、疏泄气机,故凡头痛在巅,发病在目、在两胁、在前阴以及疏泄、壅滞、血失调节、气失疏泄等种种疾患皆于肝有关。肝为厥阴,胆为少阳,脏腑相配构成表里关系,故肝胆在生理或病理上均有相互依赖、相互维系、相互影响的关系,肝有病则胆气不利,胆有湿热亦影响肝的疏泄,故中医治疗肝病与胆同治,如疏肝利胆等。
肝与肾一主藏血,一主藏精,精血相互化生,故为相互为用的联系,而肾为北方司天亥子之水,肝为东方甲乙之风木,水能生木,故二者又构成子母关系,治疗上当悟虚则补母实则泻子之法。
肝与脾为乘侮克制关系,因肝为木,脾为土,木能克土,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脾对水谷精微吸收输布营运以养五脏气皆源于肝气的疏条而发挥效能,此即木克土之谓。
若在病理状态下肝木过盛对脾土克制太过,此谓木乘土而发种种疾病。若木气极衰,不能制约中土,而土壅滞反来克木,此谓反克,成为土侮木,亦为发病之源,故若想完全领悟肝胆病的深透精辟治疗,必须掌握它脏与本脏的关系,此为见症思源,审因论治,方为万全之策。
辩治总纲
凡体征(临床见症)见肢体挛急 抽搐、颤抖、爪早枯痿、双目昏暗或夜盲、两胁窜痛、少腹重坠、阴囊湿肿、小便黄赤或皮肤红斑均为肝脏异常的发病外在征象,如若两条具备可断为肝病。肝病又分肝阴虚、肝血虚、肝气郁结、肝火亢盛、寒滞肝脉、肝阳化风、 肝胆湿热,分述如下。
一、肝阴虚
肝阴虚是指肝的阴血不足,肝经阳气亢奋而见到肝经虚热之证。
1)形:形体消瘦,面红,两目敏锐,口苦,两胁胀满疼痛,心烦躁扰,易怒。
2)色:舌红少苔。
3)脉:细弦数。
治则:滋阴清热,柔肝。
方药:生地 15g 沙参 15g 杞果 12g 白芍 20g 麦冬 15g 当归 12g 川楝子 10g
加减:若两胁窜痛明显者加郁金 12g、元胡 12g,若小便黄赤或两目发黄者加茵陈 20g、滑石 10g、木通 10g。纳差欲呕者加茵陈 20g、栀子 20g、板蓝根20g、泽泻 10g;若湿邪偏盛,苔以厚腻为主,加苍术 12g、黄连 10g
二、肝血虚
肝血虚是指肝血亏虚不能滋养肝脉而见的症状。
1)形:形体枯瘦,肢体挛急,筋脉瘛疭,头眩晕,目涩。鼻干。爪甲枯痿,肌肤枯皱。
2)色:面苍舌淡苔灰腻。
3)脉:细弦弱
治则:补养肝血。
方药:人参 20g 当归 15g 白芍 20g 木瓜 10g 五味子 10g 伸筋草 12g 山萸肉15g 甘草 10g若筋脉瘛疭、肢体挛急明显者加秦艽 15g,若爪甲枯痿,肌肤枯皱甚者加杞果 20g、苡米仁 20g,当归、白芍增倍。
三、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是指情志不舒、气血抑制所导致的机能障碍性疾病。
1)形:形体消瘦,胸闷太息,两胁攻胀疼痛。
2)色:面色污暗或青黄不泽,舌质暗苔白腻。
3)脉:沉细弦
治则: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 12g 枳壳 10g 白芍 12g 郁金 12g 青皮 5g 川楝子 12g元胡 10 香附10g若脘腹闷胀纳呆者加佛手 10g、砂仁 10g ,若胁痛甚者加黄芩 10g、玫瑰花12g,若太息频作者加沉香 5g、苏梗 10g
四、肝火亢盛
肝火亢盛多缘肾阴亏耗致肝体不足。肝用过亢(肝阳亢进)化风化火所致。
1)形:精神狂越,易怒、躁扰,少寐或头痛如裂,眩晕耳鸣。
2)色:面色两颊潮红,精神敏锐,舌红少津,小便黄赤。
3)脉:左关弦滑数。
治则:清肝泻火。
处方:龙胆草 12g 柴胡 10g 栀子 12g 黄芩 12g 生地 12g 芦荟 12g 夏枯草 15g木通 10g 甘草 5g
加减:若头眩头胀而痛者加白蒺藜 15g、菊花 12g、元参 12g、细辛 3g;若小便黄赤,两目黄染,纳差欲呕者加茵陈 20g、栀子 20g、板兰根 20g、泽泻10g;若湿邪偏盛,苔以黄厚腻为主,加苍术 12g、黄连 10g
五、寒滞肝脉
寒滞肝脉证多为肾阳不足下焦寒湿而导致的寒邪凝敛肝经血脉所致。
1)形:少腹重坠,阴囊湿肿,寒疝疼痛,步履艰难。
2)色:面色青黄暗滞不华,舌质紫暗苔滑腻。
3)脉:左关沉细而迟或沉弦无力。
治则:温肝和阳,疏利气机。
处方:柴胡 10g 枳壳 5g 川楝子 10g 荔枝核 12g 橘核 12g 乌药 12g 吴茱萸 10g青皮 12g 肉桂 10g 甘草 5g
加减:若少腹重坠者加升麻 12g;若少腹疼痛拘急者加补骨脂 10g、芦巴子12g、木香 10g;若阴囊湿肿甚者加苍术 10g、黄柏 10g、车前子 5g(布包)(引湿热下走膀胱)。
小结
温通厥阴之脉,化下焦之湿浊,使有形浊余之邪归膀胱从小便而解,湿邪尽化,阳气得彰,气机复常则病得愈。
六、肝阳化风
肝阳是指肝经阳邪亢盛,本源于肾不足,因肾为北方太乙亥水,肝为东方甲乙春木,水不足则不能制阳,故阳邪上亢,化火生风,此风与六淫之风不同,此内风为体内阳气之变动,阳邪即火邪,火盛则生风,故谓无火不生风。内风的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肢体震颤、筋脉挛急,语言蹇涩,甚者忽然昏扑不省人事。分治如下。
1)形:肢颤神昏,头眩耳鸣,两目直视,舌强不语。
2)色:面红耳赤,小便黄赤不利,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
3)脉:沉弦滑数。
治则: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方药:生地 15g 元参 10g 白芍 20g 天麻 15g 后下双勾 12g 全虫 10g 僵蚕 12g杞果 15g 菊花 15g 决明子 10g 生龙骨 20g 生牡蛎 20g
加减:眩晕甚者加冬桑叶 10g、蔓荆子 10g,肢体颤动者加赭石 20g、怀牛膝 15g,语言蹇涩者加石菖蒲 12g、郁金 10g
附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与肝阳化风不同,其病机在于精血亏涸,不能滋濡筋脉,筋脉失荣则见震颤、抽搐、瘛疭、眩晕、耳鸣、言语不利,但治疗上者以平肝潜阳或滋阴涵阳为主,下者为不足之证,多以柔肝养阴为法,使阴液足精气充则筋脉得滋而诸症皆除。
又者热极生风与上两者又不同,症情与肝阳化风类似但病机则异,多为外感热邪伤及营血,营血煎熬则筋脉失荣而见上述诸症,治疗多以解除热邪为主法,如清热凉营、凉肝熄风等均可得到缓解而向愈。
七、肝胆湿热
肝胆湿热证是由该经火邪与内湿相结而成,湿热交阻郁遏肝胆气分所致,主要见症:下焦湿痒、周身瘙痒,或肢体疮痒,黄水漫延或两胁胀满、脘满纳差、呕逆频作、两目黄染,小便黄赤或两目红赤羞明等均属肝胆湿热所致,治疗分为三列,一为表列,病在肌肤者,二为中列,病在肌腠者,三为里列(内列)病在脏腑者,三者表现症状不同,但治疗则一,均以清肝利胆化湿为主,此为异病同治之法,分辨治之。
1)形:黄水成疮漫延肌腠者;或湿热内结肝胆郁滞者;或遍身疹块瘙痒不止者。
2)色:面色青黄,两目昏暗,舌红苔黄腻。
3)脉:弦数或弦滑或浮弦。
治则:清利肝胆湿热。
方药:龙胆草 12g 柴胡 10g 黄芩 12g 栀子 15g 生地 12g 车前子 15g(布包)
泽泻 10g 木通 12g 丹皮 15g 甘草 5g
加减:若遍身瘙痒甚者加蛇床子 10g、地肤子 12g、白鲜皮 5g,若黄水疮久治不退者加黄柏 15g、苍术 12g,若面目黄染、溲赤胁痛者加茵陈 20g、板兰根15g、郁金 12g、元胡 10g
小结
肝胆病变千变万化,虚实错杂,寒热互结,其发病多端但总之不外虚实寒热湿瘀六途,若能知其六者,辨证论治易如翻掌。治肝之虚莫离乎养血,因血为肝之体;治肝之实莫如疏气,因气为肝之用;治肝之热当须凉血,因肝为藏血之地;治肝之寒莫失温肾以通下元,因肝寒原于肾阳之虚;其次治肝之湿,必兼运脾,因脾湿则肝难以疏化而致肝体亦湿;治肝经之瘀当以破泄而亦不能伤正,此为治肝之宗旨。致于胆之为患与肝类同,但不同之处多加疏利开泄之药以见其长。其次在治肝胆之同时当以五行生克旁及它脏的治疗,如肝湿者勿忘运脾;肝虚者勿忘滋肾;肝热者勿忘清心;此均为子母生克之用心。若诊肝病除色脉合参之外必看其情志观其形体方能了解全貌,分述如下:一脉,凡肝病之脉当弦,弦而数者火也,投药须用寒凉;弦而迟者寒也,投药须当温和;弦而细者虚也,投药须当滋补;弦而涩者郁也,投药须当疏条;弦而滑者血气壅滞,投药当佐化瘀。
若脉有其变态先弦滑而又变弦细者,此为邪撤正虚;先弦数而后弦紧者此为火撤而寒从;先弦大而后弦小者此为外邪解而里虚尚存;先弦迟而后弦缓者此为寒撤而湿留;先弦数而后弦细者此为热结而正未复;先浮弦而后沉弦者此为表邪入里肝风入脏之兆;先弦迟而后弦数者此为肝寒得解邪热拘留,总之肝脉千变万化不离其弦,此乃弦为肝之本脉也,当在弦脉之中洞察其微变,已知病之所起所在。再观其形态总之不外青色为肝病,青多而黄色少者主肝邪盛脾土衰,在袪肝邪之中必兼顾护胃气;青色重而无黄色者亡;青色淡而兼红色者肝邪初入而火郁盛,在搜剔肝邪之中重在清热;青色浅浮如云而兼底黑者,此为肝邪久郁脏腑而肾气亏耗,治疗中当以培元筑基佐以祛肝经之邪;面见青黄二色夹杂,以青为主,主治在肝兼以理脾。总之肝病治疗单从色上观察首观其枯荣,次观其色泽,再观其两色或三色相兼,如若能掌握色泽的细微变化再结合苔质的形态、色荣可为万全之功,世间之人即是名医也难达此境界,故在肝病诊治中观色不可忽视。
以上讲的肝病的体察主要叙述了面色的变化及舌的变化,此二者又当与脉合参,脉象在肝病中的变化亦如此错综庞杂,必须要细心洞察,方能了然于心,如脉弦而疾者为肝邪进;如弦而滑者为肝邪初伤脾土有胃纳不佳之态;如弦而沉细者为肝邪初犯于肾,有腰酸溲赤之征;如脉弦而洪数者为肝邪扰及手少阴心经,证情多伴有悸惕不宁,烦躁易怒;若浮而弦或浮弦而细无力者为肝邪逆犯肺经多伴有气短、燥咳、胸闷,以上所言,从色的观察或脉的诊别为察肝病最高妙的手段及境界,非世间一般医所不能及的,如若深悟上述的内容,可谓世间之神医也。
附:临证虚实用药大纲
一虚
——气虚 舌淡胖 苔薄白 脉濡或虚
气虚 ——人参 、黄芪 、山药、 黄精
——血虚 舌枯瘦、淡、苔薄干,脉弱或细微
血虚——当归、白芍、元肉、杞果
——阴虚 舌红 苔薄少 脉细数
阴虚一生地、元参、麦冬、山萸肉
——阳虚 舌淡 苔白腻 脉细迟
阳虚——肉桂、附子、巴戟天、干姜
二实
——外风、内风。舌干苔燥不荣,脉浮弦(沉弦)
防风、荆芥、白蒺藜、天麻
——外寒,内寒。舌淡苔白滑,脉浮紧(沉迟)
麻黄、桂枝、干姜、肉蔻
湿——外湿,内湿。舌淡胖苔白腻,脉浮缓(沉细)
焦白术、苍术、薏米、茯苓
——外火,内火。舌红苔黄干。脉浮数(沉数实)
黄连、黄芩、龙胆草、石膏
——外燥,内燥。舌枯不荣苔燥,脉浮细(沉细弦)
玉竹、石斛、贝母、花粉
——外痰,内痰。舌胖质暗苔腻腐,浮滑(沉滑)
半夏、南星、瓜蒌、陈皮
第五章、肺
肺为华盖,居五脏之上,司呼吸主皮毛上应于天,为手太阴之脉也,天人相应存活于世此不外气血两端而已,血源于脾化生于水谷精微,而气禀于天阳清宇之气,赖肺之吸入与水谷精微并存以奉生身,故肺主气司肃降宣发,因天与肺相应,故外感热邪、寒邪、燥邪都首先犯肺,如寒邪由皮毛而受(肺主皮毛),热邪、燥邪由鼻腔而入(鼻为肺窍),故肺有娇脏之说,若燥邪犯肺者多扰清窍使咽干鼻塞令人燥咳,治疗多以育阴润燥为法;若寒邪犯肺者令人腠理闭郁,肺失宣肃,令人咳喘频作,治疗当以疏解皮毛,宣散寒邪,此为肺之生理病理简要之略叙,从医者当守其规矩而从方圆,机圆法活则药在其中矣。
(一)寒邪犯肺
是指外界六淫之寒邪(冬令萧涩之寒气)外犯皮毛腠理闭郁,肺失宣肃之职而呈现的各种征象。
1)形:恶寒倦卧,两目恶光,神情迟钝,甚则寒战而栗。
2)色: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
3)脉:浮紧右手寸部明显。
治则: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麻黄 10g 桂枝 10g 羌活 10g 苏叶 10g 炒杏仁 10g 前胡 12g 黄芩 5g 甘草 10g加减:若痰壅咳喘甚者加半夏 10g 陈皮 5g 若兼头痛者加白芷 10g 细辛 3g,若肢体酸楚加防风 10g 羌活加量,若高热不退麻黄量增至 15g,荆芥 10g
(二)风热犯肺
指外感六淫之热邪挟风侵入手太阴之经脉,多由口鼻而受。
1)形:心烦气促,躁扰不安,喘咳频作,则汗出鼻煽。
2)色:面色潮红,两目敏锐,舌红苔黄燥。
3)脉:浮滑而数。
治则:清热宣肺,平喘止咳。
方药:生石膏 20g 炒杏仁 10g 麻黄 5g 瓜蒌 15g 枇杷叶 10g 马兜铃 15g 桑白皮 12g 黄芩 12g 生甘草 5g
加减:胸闷气短者加贝母 10g、川朴 5g;汗出热不解者加丹皮 15g、地骨皮10g;大便干结不下者加芒硝 10g(另冲)、枳实 10g
(三)燥热犯肺
指六淫秋令之燥气始犯手太阴经脉耗气伤津肺失滋润所见诸症。
1)形:口鼻干燥、肌肤枯痿、面焦不荣、心烦不安。
2)色:面色黄燥,枯萎不荣,舌红燥,少苔无津。
3)脉浮涩。
治则:滋阴润燥,清热止咳。
方药:生地 12g 瓜萎 20g 川贝母 10g 沙参 12g 百合 10g 麦冬 12g 桑白皮 10g炒杏仁 5g 甘草 5g
加减:若燥咳痰粘稠成珠成线者加知母 15g、花粉 12g,若兼痰中带血者加丹皮 10g、白芨 10g、小蓟、藕节、白茅根尚病情均可适量加入。
附:痰浊阻肺
上述三个类型均为外感之邪伤及太阴肺经,总以外感病而论。痰浊阻肺病在肺而根于脾,多缘脾湿过盛化为痰浊阻塞肺窍所致,主要见症以胸闷痰喘,痰多而清稀,喉间漉漉有声,令人难以平卧。
1)形:肢软神疲,短气懒言,体丰乏力,便溏溲清。
2)色:面黄舌淡,齿痕。
3)脉:沉缓或滑。
治则:健脾化湿,豁痰平喘。
方药:陈皮 15g 半夏 12g 焦白术 15g 苍术 15g 茯苓 12g 白前 12g 苏子 10g 炒卜子 10g 甘草 5g
加减:若脘满痞不欲食者加藿香、佩兰、砂仁各 10g,若便溏甚者加炒山药20g、车前子 10g(布包),若神疲肢倦甚者加黄芪 15g、肉桂 5g
(四)肝火犯肺
肝火犯肺病在肺根于肝,多缘肝火亢进乘侮肺经所致,多以咳嗽剧烈,频频不息,烦躁易怒为主要症状。
1)形:烦躁易怒,胸闷太息,咳引两胁不舒。
2)色:面色红赤,两颊略青,舌红两畔明显,苔黄而燥。
3)脉:弦滑数。
治则:清肝泻肺,定喘止咳。
方药:龙胆草 15g 栀子 10g 黄芩 12g 生地 12g 枇杷叶 15g 桑白皮 12g 地骨皮12g 芦荟 12g 赭石 15g 甘草 5g
加减: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者加黄柏 12g、川军 12g,两胁疼痛者加郁金、元胡各 5g
(五)肺肾两虚
肺肾两虚是指肺阴虚和肾阴虚,两阴亏涸金水不能相生扰及肺络而致的虚热咳逆。
1)形:虚烦躁扰,坐卧不宁,咳痰不爽,喘逆抬肩。
2)色:面色两颧潮红,舌红无苔或舌红少津。
3)脉:细数。
治则:滋肾润肺,育阴平喘止咳。
方药:山萸肉 20g 五味子 12g 白芍 15g 生地 15g 麦冬 12g 沙参 12g 元参 12g桑叶 5g 桑白皮 12g 甘草 5g
加减:若兼肾虚腰痛、梦遗滑精者加莲子 12g 莲须 12g,若兼鼻干鼻塞两目干涩者加玉竹、花粉各 15g,若小便赤涩不利者加泽泻 15g
小结
一、肺经之病不外内伤外感两途,外感者分风寒、风热、燥热,内伤者分痰浊、肝火、阴虚等类型,此外还有肺痨一证今未提及可列入肺肾阴虚之类,根据临证再选药化裁。总之,治肺抓住病机,遵机立法、分型用药,再根据临证变换进退化裁,此为病从机论,药从证施,机圆法活,方能收致佳效。
第二、治疗肺系疾病首要掌握其特点,生理病理尽要一一了然于心,(一)肺为娇脏用药勿使过寒过热过燥过润,用药分量适可而止;(二)肺为五脏盖其位最高,用药易轻灵可法,勿重浊沉降,所谓治上焦如羽也,药达于上者欲轻清,达于下者欲重浊,故肺系用药多以清灵甘淡之品方能奏功,“此非轻不举之谓”。(三)人为五脏一体观,阴阳相济,五行制化,其病在肺如追本溯源多旁及它脏,故用药从整体观入手亦不容忽视,一般说肺阴虚滋阴不离乎肾,肺火清火不离乎肝,治痰逐痰不离乎脾,滋燥莫离乎心等等,此为肺系用药之绝窍也。
三、治痰独论:痰是导致各种病患之源,一些久年不愈之顽疾多由沉痰死血而致,故历代医家对沉疴之疾有顽痰怪症一论之说。若痰在肺则成咳喘;若痰在心则成癫狂;若痰在脾多为痿痺;若痰在肾多为厥证;若痰在肝多为癫痫,故治痰为治疗各种顽症开劈了新的溪径。痰有寒痰、热痰、风痰、燥痰、湿痰、火痰、虚痰之分,治寒痰与湿痰相并,取药多与温燥,如半夏、陈皮、白芥子等是;治热痰多与燥痰并施,但热痰重在清,燥痰重在滋,燥为热之次,热痰多用枇杷叶、瓜蒌、浙贝母之属,燥痰多选知母、花粉、麦冬、天冬之属。火痰为热痰之极,用药多以发散、降泄以消火势狂越之征,选药如:龙胆草、栀子、黄芩等;其次风痰为燥痰之继,所谓风生燥是也,选药如南星、天麻之属是也;湿痰多由阳虚而发,用药必须温通,再佐以苦燥温燥之品方能奏功,如苍术、半夏、陈皮、干姜等是;虚痰多缘体质久病失复,身体羸弱使水谷之精微失于吸收运化之能,使精微不能化为气血而成痰浊,此痰色白而粘状如膏脂,亦能壅塞窍络为发病之产物,治疗多以补益脏器,恢复机能其痰自能消退,药如当归、人参、肉桂、黄芪,此保元汤为治虚痰之主方。
若能掌握生痰之由、生痰之脏、及消痰豁痰之法对协助治肺系咳喘有鼎力之功,以上七种痰浊之形成除用上药之外必佐与行气、宽中、通腑各法为佐使奏功更佳,此谓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消之理,如在治疗各类型痰的方药中佐与枳壳、木香、佛手、香元、川朴、榔片等品以助成功。总之,治肺有三要,一逐痰,二宣肺,三培元。如若能悟上述治肺各法能得超级之疗效,非凡人之所比,
* m. P2 F/ {$ L6 i: t
第六章、心的生理功能
心手少阴之脉也,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其功能有三:一、心主血脉。是指心脏为血液的动力,能够推动血液运行周身,滋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二、心主神志。因心主血,血者神气尔。血液充盈,则神气旺盛。血衰则神衰。故心脏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三、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之络脉上通于舌,舌为心苗。心血的运行情况,均能通过舌的改变表现出来。而面部血管充盈,心脉亦能上贯于头部,使面色滋润,红光焕发。故心气的强弱及心血的盛衰,均能通过面部色泽的改变反映出来。此外,汗为心之液,津血同源。从汗的排泄情况亦能观察心脏的盛衰。如心窝汗出,多为心气虚。汗出而粘,伴五心烦热为心阴虚。汗出而凉,为心阳虚。冷汗淋漓为心阳暴脱。在临床根据心的生理功能变化,以及脉搏的异常改变,可推测心病的属性,如寒热虚实等。
第七章、胃
胃为六腑之一,位于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降浊。能将人体摄入的水谷精微通过受纳、吸收、转输、排泄,与它脏腑共同完成体内整个消化、吸收、排泄的全过程。胃主纳指胃能纳谷,胃健则纳,只有纳才能使水谷精微吸收,供机体利用。胃主降,指胃腑之气有降浊、传递糟粕于大肠的作用。只有胃气下降,才能维持体内浊气毒瘀等物质的排泄。如胃不降则逆,而致呕、逆、呃、吐等症状。调整胃气,首先调整气机,在调整气机的同时,根据胃的病症不同。分别采用一消导、二攻下、三和中、四清滋,通过四种治法,可使脾胃和畅。消导用于食积。攻下用于食滞成痞。和中用于它脏犯胃,如肝气犯胃、脾胃不和等。清滋用于胃火炽盛,或燥热伤津之证。但在治胃之同时,必须观察胃与脾、胃与肝、胃与心、胃与肠、胃与肾的发病关系,分别治之。不能一心治胃,此中医治病从整体观入手,其高妙之处在于此。
一、胃虚证
表现在脾胃虚弱,运化不良。
主症:乏力倦怠,纳差,形体消瘦,气逆作呕,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以养胃益气培中。
处方:党参 12g 焦白术 12g 茯苓 10g 清半夏 10g 陈皮 5g 砂仁 10g 木香 5g
二、胃寒证
主症:腹胀脘满,肢冷脘痛,便溏溲清,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迟治以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处方:焦白术 12g 党参 12g 高良姜 12g 木香 10g 桂枝 10g 檀香 5g 甘草 5g
三、胃热证
主证:口臭,多食善饥,口舌生疮,齿痛,便干溲赤,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治以清胃泻火。
处方:生地 15g 石膏 20g 丹皮 12g 连翘 12g 当归 12g 银花 15g 公英 15g 芦根15g 石斛 15g 川军 5g 甘草 5g
四、胃实证
主症:脘满气逆,腹胀,纳呆,厌食,或伴有脘部胀痛,呕恶,舌质暗,苔腻,脉实或弦滑。治以消食导滞。
处方:焦白术 12g 枳实 12g 川朴 10g 茯苓 5g 大腹皮 12g 焦三仙各 10g 炒卜子 10g 炒谷芽 12g 青皮 5g 枳壳 12g 甘草 5g
五、肝气犯胃证
主证:脘满胁胀,纳差,呕逆,太息,甚则胁痛,溲赤,肢倦,口苦,嗜睡,舌红苔薄少,或黄腻,脉弦滑。
治以疏肝和胃,清热化湿。
处方:柴胡 12g 白芍 12g 枳壳 10g 焦白术 12g 茯苓 10g 焦三仙各 10g 砂仁10g 白蔻仁 10g 香附 10g 佛手 10g 藿香 12g 甘草 10g
解词
微系:用肉眼看到或看不到的极微细的毛细血管与脏腑之间的联系。换句话说,就是沟通脏与脏、腑与腑、腑与脏之间的深在的微妙联系。
8 e+ J$ A" h  M( d) {3 `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