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王清任解剖引起震动,与时代关系密切
曹东义 发表于:6 小时前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46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4-10-22 17:05 编辑 : x$ d( V* X/ v% F& }0 l
4 h2 S- u% z' }( I4 K
王清任解剖引起震动,与时代关系密切

8 y3 w) B5 t- G6 A
曹东义

* l- h5 |. g) T3 {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L- m% X; u) N1 x3 }8 U
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
/ Y  `* B) e! ^/ H' \/ F) c
! U8 K& c6 s+ e
7 i. m; |/ {5 P' Y2 x
《灵枢》《难经》有脏腑大小长短、重量容积的记录;
' e5 B# s9 m0 `5 U, u, c
王莽时期解剖犯人,北宋仁宗欧西范人体解剖,都不次于王清任的观察尸体,但是,都不如《医林改错》对于中医界的震撼大,这不是学术成就高低和水平的问题,而是那个特殊的时代西方医药传入,放大了它的影响。

/ b* @5 k  X+ U5 G$ ^1 ]/ L" }2 k( A1 G/ {
1768-1831年王清任的那个时代,禁教百年未能阻止文化渗透(传教士带来的不仅仅是宗教,还有西方的社会政治、军事、文化、医药,几乎可以“改天换地”),禁烟(禁鸦片)也未能改变经济侵略的现状;

4 \" t2 E" ^: I2 k5 p
1793年,玛噶尔尼率领英国庞大的“祝寿”代表团,从天津到北京,再到承德面见乾隆,从广州离开中国,把大清的底细摸透了,“锁国”大门尽管已经落锁,但是防止外来文化侵入未能奏效,因为“钥匙”(国防机密)已经被英国师团偷走了。因此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惨败。

  w% c7 n/ b. n4 Z. K6 {+ K
1798年吴鞠通《温病条辨》出版,反映当时瘟疫流行的严重性,也说明中医界脱离张仲景经方派的学术创新“新时尚”。
6 w9 S1 V* `* i: U! C& e3 N
1822年道光二年,皇帝在太医院禁止针灸,中医药的危机逐渐显露:
' g7 K& v# P" t4 e7 ^
"针灸一法,由来已久,然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

# }2 }6 S& o0 V
当然,道光帝八次禁止鸦片也没奏效,才有了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
* P6 s. n' u1 {
武士出身的王清任,忧国、忧民,忧中医,1830年《医林改错》出版,震撼杏林。

; P4 J- u4 Y/ V4 }+ Z3 d
根据邓铁涛教授主编的《中医近代史》记载,西医学传入中国的历史虽然不是很长,但是,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明末清初的早期传入,一是1805年牛痘传入中国之后的“第二次西方医学传入期”。
利玛窦(1552——1610年)1582年来华之后,在中国传教30年,上入宫禁,下接寒士,虽然不是专门介绍西方医学,但是已经把“记含之室在脑”的新学说传到了中国,引起了人们的震动。
瑞士传教士邓玉函(1576——1630年)在中国译述了《泰西人身说概》,于1635年印行,是传入中国的第一本解剖学著作。
罗雅谷(1593——1638年)译述的《人身图说》,也有抄本存世。但是,这两本解剖学著作虽然反应的都是盖伦时代的解剖水平,但是已经比中医古籍的《人体存真图》的“大写意”的描写,精细逼真了许多。
1612年熊三拔《泰西水法》介绍了西医药露的制作方法,也引起国人的重视。
进入清朝之后,1693年康熙患疟疾,传教士烘若翰等献金鸡纳霜,将其治愈,西药名声大震。另外,身为传教士的医师罗德先(1645——1715年)曾经为康熙皇帝治愈了上唇的肿瘤和心悸证,深得信任。所以,康熙时期有传教士西医充任御医。康熙皇帝还命人将西医的著作译成满文。
由此可见,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在康熙时期已经达到了一个传入的“史实期”,有了一定的规模,已经不是谣传,或者属于远在天边的事情了。

9 W6 x' K4 Z8 a. X: ?$ _% u" x

3 q3 S* O3 c0 v9 l1 X4 T5 O2 y
5 ]  G" p  t: u
' e# E, ^  E8 H1 ^# O2 W% L中医解剖历史[color=var(--weui-FG-2)]周胤辰 [color=var(--weui-LINK)][url=]无涯医室[/url]
# f  J2 ~; ?: D 2022年12月08日 11:58 湖南- }  w7 W. W1 H
[color=var(--weui-FG-HALF)]
本文由本人翻阅资料整理而成
    不少人认为中医是没有解剖学的,且认为中医是不知道解剖这件事的,其实早在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里,分脏腑为五脏六腑开始,大家就应该知道,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研究解剖了,否则你以为所有的五脏里的心肝脾肺肾,六腑的大肠小肠胆胃膀胱等等都是靠前人们臆想出来的么?翻翻历史,就能看出。
黄帝内经《灵枢》:“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 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这一段话是“ 解剖”二字的出处,说明《内经》时代已经开始有意地解剖人体以作医学研究,古人对人体内部的血管和器官的结构无比好奇,不惜用刀剖开、切开、划开来仔细观察。这一解剖,发现了无数前人所不知道的秘密。单就血管而言,《内经》解剖学还清晰告诉我们,十二条大的血管中,有的含血多,有的含气多,气血比例各不一样,但是都可以测量而得到数据,并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这是气血概念的由来,此时的中国传统医学已然屹立于世界之巅。
后面王清任·医林改错》的补充:“气管近筋骨生,内藏难见;血管近皮. 肉长,外露易见。气管行气,气行则动;血管盛血,静而不动。头面四肢按之跳动者,皆是气管,并非血管”。其实这一表述以现代医学看来,所谓的气就是动脉,血指的是静脉。死后静脉充盈,动脉排空,也符合内经对气管血管的描述。
回顾往史,早在先秦时期,解剖作为医学临床的研究手段是比较常见的,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割皮解肌,决脉解筋,搦髓脑,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的情景。
《汉书·王莽传》记载:汉末王莽与翟义争权,翟义失败,其同党王孙庆被捕,王莽令当时的太医及技巧高超的尚方等人共同剖割王孙庆。你没看错,古代政治争权失败的下场,也可能是记载着世界第一例有医生参与的人类活体解剖。
汉末三国时期,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入人心,儒家“仁”的思想和解剖尸体的观念发生矛盾,医者也是如此,毕竟为医者,先为人,后为医。所以偶有解剖,医家也只能旁观,再也没有能共同参与到解剖中。儒教的兴盛,让大众对躯体的完整性尤为看重,伦理提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解剖身体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行为,由此,阻止了传统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这种情况持续到北宋年间,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广西起义领袖欧希范等56人被统治阶级诱杀。行刑时,州吏吴简命医生与画工剖腹探索,绘制成图谱。其中尚有一些病理问题的论述,经由绘工宋景绘成《五脏图》《欧希范五脏图》编者和有关人员共解剖了56具尸体,对此尸体的喉部、胸腹腔脏腑进行了详细观察比较,并由画工宋景绘成图谱。被解剖的对象都是反抗北宋统治阶级而被捕的叛军,欧希范则是其中的首领。原书已佚。)

% ^& Z. _% X" p
到清代,出了一位注重实践的医家叫王清任,王清任从事医学实践初期,就非常重视解剖知识。“夫业医治病,当先明脏腑”,指出对脏腑的认识“本源一错”,在临床上就会“万虑皆失”。他在研究古代医著中,发现有许多矛盾而怀疑有错,但苦无依据,于是他决心要做解剖的尝试。为了弄清楚膈膜结构,王清任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王清任30岁,行医到滦州稻地镇(今河北省唐山市东南),发现一处义冢中有许多因传染病而死的小儿尸体,他求知心切,不避污秽,每日清晨骑马到义冢,“就群儿之露脏者细视之”。这样观察了十天,看到完整的脏腑不下三十余具,虽遗憾没有看清膈膜,但仍发现古书中的许多错误。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王清任在奉天府(今沈阳)时,辽阳有一妇女,因疯疾打死其丈夫与公爹,押解省府行剐刑。他得知后即跟至西关刑场,细看了心、肝、肺等内脏,却仍没有看到膈膜。后来王清任在北京行医,开设一药铺,此时他已50岁,是名噪京师的医家。他仍然找机会留心观察人体结构。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有个打死其母的人受剐刑,行刑于崇文门外吊桥之南。可惜虽见脏腑,膈膜已破,还是没有完整地看见膈膜。直到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十二月的一天夜里,王清任出诊于安定门大街板厂胡同恒宅,看病之余,谈及膈膜一事,感叹自己留心40年,竟未能审验明确。恰巧江宁布政司恒敬在场,说他曾镇守新疆哈密,领兵于喀什葛尔,见到诛戮逆尸最多,对膈膜了解很详细。王清任喜出望外,于是拜叩而问之,终于弄清了膈膜的形态。王清任为了弄清脏腑,还曾做过动物解剖比较,对人体脏腑,苦心“访验四十二年,方得的确,绘成全图”。进而综合平素积累的治疗气虚、血瘀的理论和经验,于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冬,著成《医林改错》刊行于世。
书中不仅对前人的错误论断提出纠正意见,同时创活血化瘀理论并拟出许多新方,于临床上颇有奇效。
以上仅为史书记载,没记载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只是解剖尸体这件事在古人眼里是很上不了台面的所以不会用大篇幅记载出来。中医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解剖学的国家,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研究的重心并未放在这方面,中医在这方面已经处于劣势。

4 U  C8 {& a/ ]7 @& {; T6 S2 I- Z5 {2 q# q! A$ C$ a. j) }, O; X

2 q3 N# v. W: O6 Z2 N, V. S( Q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6 小时前 | 阅读全部
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任命马戛尔尼为正使,乔治·斯当东为副使,以贺乾隆帝80大寿为名出使清国,这是西欧各国政府首次向清国派出正式使节。1793年8月5日(清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廿三),英国使团乘坐一艘60门炮舰“狮子”号和两艘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的随行船只抵达天津白河口,之后换小船入大沽,受到直隶总督的欢迎,送上大量礼物食品。英国使团副使斯当东的记述甚为详细,由于礼物太多,船上空间狭小,只能收下一部分,而“以后不须提出请求,大批免费供应的物资源源不断送去”(《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这个排场的见面礼,让英国人大感意外,因为按照他们的外交惯例,除特邀外,一般使团的出访费用都是自理的。6 Y) R' H- w/ V: I
曹东义 发表于 1 秒前 | 只看该作者
# N- k5 ?( V5 r% R: D# q3 v( D" g曹东义 发表于 2024-10-21 18:00
" k$ P, J1 _, }3 L1 L: `" j& l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任命马戛尔尼为正使,乔治·斯当东为副使,以贺乾隆帝80大寿为名出使清国,这是西 ...4 ^2 b$ m) M: _& [8 _) X5 ^8 P1 T
+ s$ H2 P, @& X
英国马噶尔尼使团对清朝当时的航海情况是如何评价的8 R: ^2 a" ]& X2 _+ o) s
wazjdb2013.04.24分享举报
! `: r! w4 Z* t0 T# U  T( U1个回答; Q& C( t1 B: e
tsyemzw
- V0 W8 K0 ]9 o/ ?, `9 X2013.12.31
7 H! p5 _' h8 ?: M满意答案
& v# b3 B- h6 @1 s0 z满清对中国的统治是刻毒和愚昧的,是导致中国社会经济大倒退的重要原因。《清代前期海防:思想和制度》一书的作者王宏斌曾经做了这样一个比较“明代中后期中国出使琉球使臣所乘封舟尺度如下,1533年封王尚清,舟长17丈,宽3.16丈,深1.33丈,造船度量约为537个单位;1633年封王尚丰,舟长20丈,宽6丈,深五丈,造船度量为1200个单位”,这样的船只和欧洲当时一般的商船是差不多的,在同一个水平上。到了满清时期“1663年封王尚质,张学礼出使乘坐的封舟长18丈,宽2.2丈,深2.3丈。
! r. [, b" r0 D; I( b- [+ j
" [* [, v3 ]& M2 A: ?: {1 u            1684年,长15丈,宽2.6丈
! s, v+ o9 }. P& p& K1 \            1719年,长10仗,宽2.8仗,深1.5仗
0 h* j: \3 Z  I            1756年,长11.5丈,宽2.75丈,深1.4丈$ `2 n" |1 B/ e' I
            1800年, 长只有7丈,宽2.75丈,深为1.3丈
/ t" B5 ^& s/ S$ t9 S9 m9 L5 C              
! n8 }( o0 X: O% e            赵文楷问为什么如此小,‘抚军以闽县海船但有此等’对,由此可见中国的民船制造技术,在满清统治时期是处于不断退步的过程中。”! V- v  f, n; P3 F
( U/ ^- Q+ w$ o  J* ~0 }' G: k) C% i
            为什么会这样呢?王宏斌明清两代的海防思想做了一个对比。明代的海防思想是认为敌人来自海外,应该把它堵截消灭在海上,而满清统治者是“重防其出”,认为海上的敌对势力(反清武装)出自国内,必须严格限制出海,断绝接济,所以“重防其出”的海防主要对象是国内,岸防是重点,水防是辅助,“限制民船制造规模,技术以及航海能力,把移民海外视同是叛逆行为,勒令禁止”。+ ?. ~* L' Q  M3 C: v5 N; r0 E
              ' D+ X7 f; s2 K+ i  p  x
            显然,满清统治者始终把海外的汉人当成它们的一大威胁,所以康熙统治下的满清始终认为:“海外如吕宋,葛喇吧等口岸多聚汉人,此即海贼之薮”,于是要求禁止南洋贸易,还要控制渔船商船。接任的雍正也不逊色他的父亲,这些满清的统治者对海洋的恐惧,对汉人的恐惧已经到了荒诞的地步,连渔船他们都觉得不放心,认为广东的“拖风渔船规模大,可以冲风破浪,恐生奸猾,建议全部拆毁”,有人提出反对,认为渔船太小了,根本无法深入洋面捕鱼,雍正听了之后坚决否决他的反对,于是廷议的结果是“广东渔船梁头不得过五尺,舵手不得过五人”,雍正的批令是“禁海宜严,余无多策,尔等封疆大吏不可因眼前小利,而遗他日之害”。但是这样的限制,还是不能让清廷的统治者走狗满意,“不知梁头虽系五尺,其船腹甚大,依然可以冲风破浪”“请议定其风篷,止许高一丈,阔八尺,不许帮篷添裙,如果船篷高阔过度,即以奸歹究治”,此外还要对淡水携带加以限制。可笑的是满清统治者甚至把船只压舱的石头都看成对他们的统治有威胁,在乾隆统治下的1756年,规定“出海渔船,商船每借口压舱,擅用石子、石块为拒捕行凶劫夺之具。嗣后,均止许用土坯、土块压舱。如有不遵,严拿解纠”。
; i+ J8 {0 v+ }$ F9 _9 H5 k/ l$ V              # Q3 r1 K5 |; ~# U& u
            明朝末期荷兰屡次在军事和贸易上败给明朝,可在满清入主中原以后,荷兰便改变了这种颓势,因为明朝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和海上贸易能力随着满清的摧残而荡然无存,而满清统治者还一再把海外的汉人当成它们的一大威胁,所以当1740年,荷兰殖民者在巴达维亚屠杀华侨上万名,鲜血把河面都染红,史称“红河事件”,乾隆听到这个消息是怎么说的,他感觉很高兴,觉得荷兰人帮了他的忙,他说“内地违旨不听召回,甘心久住之辈,在‘天朝’(注:满清这种伪朝,乾隆这样的鞑虏它们居然也有脸皮以窃封自己为‘天朝’真是无耻之极)本应正法之人,其在外洋生事被害,孽由自取。”乾隆的意思是这些人,他本来就想杀掉,但因为鞭长莫及,杀不了,现在荷兰人帮他杀了,他觉得很痛快,所以叫做“孽由自取”。这就是满清禽兽皇帝们的心理了。若是明朝海军尚在,若是明郑舰队尚在,被打得只能买明朝令旗以求不被劫掠的荷兰人敢如此作为吗?: s. G7 T! U  i! T/ u
              
7 R8 j3 i0 ?% Q& l. x' _0 D) t            等到了1793年,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此时距离郑和宝船出海已近400年(1405年-1433年),这近400年的时间里,距离明朝海军出动500艘包括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舰艇之一福船在内的大型水面舰艇歼灭日本海军于露梁海战195年,距离明朝水师五度击败荷兰海上马车夫确立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154年,中国航海已经衰落到被人看不起,并加以耻笑的地步了……当时英国使团“惊奇的发现中国的帆船很不结实,由于船只吃水浅,无法抵御大风的袭击”,他们由此得出的判断是“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马嘎尔尼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中国人首次看见欧洲的船只,至今已经有250年了,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过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的沿用他们无知祖先的笨拙方法,由于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比中国更需要航海技术,因而中国人这种惰性更加令人难以置信”。(以上引自《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佩雷菲特著)通过英国使臣的叙述,可见明帝国曾经作为海上军事和贸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6 小时前 | 阅读全部
道光帝禁针诏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U* A+ f, R5 x8 n
添加义项 , m+ N$ N1 U7 b9 D' T
道光帝在其继位第二年(1822年),一反历代于太医院中设针灸为专科之沿习已久的常例,以及历代君主等权贵受惠于针灸之明证,下令云:"针灸一法,由来已久,然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2 A  p: F# e5 N5 }1 _3 U3 Z
& K' `# k* c/ I- l& o4 ?& A# k% T
基本信息
6 x+ z; m2 O% c; y9 M中文名
, S3 y$ E4 Y" N# i道光帝禁针诏7 g$ f2 L) {) z9 L& @$ U

6 c& t$ J2 y3 L9 [( ~1 {内    容
% T/ _! }( i, ?# p  y一反历代于太医院中设针灸为专科, g6 c: \5 N" H8 P( l- O
  M$ I/ q1 @9 Z  o& e
人    物
- ^6 C% i3 H, l( }; p道光帝
  o% R4 ]9 H& i6 S
) c9 u  l* k0 E0 i; Q9 \4 {2 F ( @% m9 [8 w# |
发布时间
- ?' ~  b/ Y4 C+ n+ f1 Z1822年
* n+ j  M, m2 A  A
' H2 E+ \+ ~8 R( J/ h对    象; e3 C4 ?% z/ i! E3 E$ r. a# v: b
针灸学: H1 Q( d1 s& V0 o- \! y6 a

0 _0 I; v' b- i5 U6 |评    价
% c$ F8 t" J% ?: T因噎废食,本末倒置,有失草率
+ _$ A0 j! X+ A" Q$ M: r: H0 g9 g
目录& v  H' f  d) C0 u* x7 k. f
1简介( d1 Y1 l) g4 T; w) o. u6 n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 b3 G7 b6 B8 b& z平心而论,除去近代史的几十年,清朝并不是一个很无能的朝代。清朝的前几位皇帝,的确还都是很有作为的,尤其是康熙大帝,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很难找出几个这样的皇帝来。经过清朝初期的几位皇帝励精图治,出现了"康乾盛世"。 清代前中期的医学发展,呈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中医学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经过长期的历史检验和积淀,至此已臻于完善和成熟,无论是总体的理论阐述,还是临床各科的诊治方法,都已有了完备的体系,而且疗效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是卓著的,与世界各国医药状况相比略胜一筹。尤其是温病学的形成,在治疗传染性热病方面,为降低死亡率、预防传染,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大力推行,更是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次如解剖学的革新趋向,也说明了中医学在努力寻找新的突破口。
, ^: Q3 W* j" Y/ G
4 H( Q& E& T, V反映在针灸学上,清代初期,公元1742年吴谦等撰成《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不仅继承了历代针灸要旨,内容丰富而详实,而且通篇歌图并茂,非常便于学习,自乾隆十四年后(1749年)被定为清太医院学生必读内容。太医院13科中,清代初年,沿明制,针灸为其中之一。嘉庆二年(1797年)太医院改为9科,针灸仍为其中之一科。政府还多次翻刻针灸名著《针灸大成》。所以说,清代前中期的针灸,虽然不再像明代那样名著迭出,但依然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然而,帝位传到了道光,清朝的第八位君主,情况骤变……
- ]" D8 ?/ ^; e2 w; c+ [. i
- p( T4 H9 a; L6 H) l" P一个看似平庸的皇帝,却成为中国历史的"分水岭"。% S( ~$ V& d# W. {$ S+ D% m
, V5 E. B( b+ {* v
作为一代封建帝王,道光,并非圣君明主,雄才大略,也非昏聩残暴,碌碌无为。他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守成者,一个本想有所作为,励精图治,起哀振弊的皇帝,却卫道乏术,无力回天,终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使大清王朝带着沉重的枷锁,被大英帝国强行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扭曲轨道上来。道光帝既非昏君也非明主,很容易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湮没无闻,但作为鸦片战争的头号当事人,却成为后世无法回避的历史人物。
2 a4 G$ T$ _  z, p7 u
2 H$ m3 i0 T8 D/ {& b道光帝在其继位第二年(1822年),一反历代于太医院中设针灸为专科之沿习已久的常例,以及历代君主等权贵受惠于针灸之明证,下令云:"针灸一法,由来已久,然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
& K1 `7 l; O7 X& b9 t* e- c; H3 s% q# N9 M' A( Z, n( }8 q2 Z
道光帝一方面承认针灸一法,由来已久,却又将之永远禁于太医院,太医院的医官们,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敢怒不敢言。帝王在太医院明文禁止针灸,多少有伤针灸学习者的情感,这从后世的针灸学家们屡屡提起这份"禁针诏"就可以看出。但是由于针灸的疗效确切,又具有简、便、廉的特点,深入人心,在民间依然有着广泛的生存土壤。
6 Y- s. f) n; b5 J+ f( Q. D) k' x4 l$ }# W8 t8 w+ `2 T: b0 g4 E: d. E
后来,由于中国很快就陷入鸦片战争的泥塘,国力从此一蹶不振,还等不及我们看到道光帝的禁针诏发挥负面影响,中华大地已经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L. J: m" e7 G

+ O( G( y+ I2 m/ K4 X8 p5 o今天看来,道光帝仅仅因为针灸有损龙威,而在太医院废止针灸,实在是因噎废食,本末倒置,有失草率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4 小时前 | 阅读全部
中国古代医学对世界的贡献之一,是提供了消灭天花的途径种痘。原理是以人工手段引发低烈度天花,使得患者产生抗体。清代《痘科金镜赋集解》:“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由此蔓延天下。”也就是说,人痘术发明于16世纪中叶的安徽地区,具体发明人不详。明代许多著作如《金陵琐事剩录》《程氏医案》都提到种痘之事;清乾隆时期张琰在《种痘新书》中说:“余祖承聂久吾先生之教,种痘箕裘,已经数代。……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如果没有夸大,那应该是一个很高的成功比例了。
' m0 X1 R" l. v% R: ~人痘据记载有四法:1. 痘衣法:取天花患儿内衣给健康小儿穿着。2. 浆苗法:采集天花患者脓疮浆,用棉花沾上塞进被接种者的鼻孔,诱发低烈度天花,进而产生抗体。3. 旱苗法:把痊愈期天花患者脱落的痘痂研粉,吹入被接种者的鼻孔。4. 水苗法:又称为鼻痘法。把痘痂研粉水调,用棉花包起塞入鼻腔。后两种安全性高,故逐渐成为主流。当然,不管怎么样,人痘法不可控因素太多,弄巧成拙的事例也有,所以还不算一种特别安全的免疫法。4 t' A4 B: o( N+ l% K! O- d

! ^2 w7 S* C2 G5 e' Q2 G" v康熙时期俄罗斯闻听中国有此法,特地派人来理藩院学习。但是这个办法在俄罗斯并没有完全得以推广,相反,俄罗斯的宿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成为这项技术传往世界的关键中枢。在当时的奥斯曼帝国统治区域内,人痘术主要在非穆斯林的亚美尼亚人和希腊人中流行。英国驻土耳其公使夫人蒙塔古(M.L.Montague)将此法传入英国,她本人曾经罹患天花,侥幸不死,却由此毁容,因而对此病患者抱有深切的同情。但种痘术入欧洲之初,也曾引起广泛的争议(西方国家民众目前对待各种疫苗的态度依旧是泾渭分明),伏尔泰《哲学通信》第11封信《谈种痘》说的就是此事:" f% ^0 x) N" z" l& ^6 G

  Y$ }" D% ~' S7 `* {! n8 Q3 X+ q' R" n% h& @5 r
现在欧洲的那些基督教国家,人们随意地认为,英国人是些傻瓜和疯子。说傻是因为他们给他们的孩子传上天花以预防天花;说他们疯了,因为他们胡乱地让他们的孩子们沾染一种确定而可怕的疾病而只不过是为了预防那并不一定会发生的灾祸。但是在另一方面,英国人就称其他地方的欧洲人懦弱和失去人性。懦弱,因为他们害怕孩子受一点点痛苦;失去人性,因为他们任孩子某一天面临死于天花。不过,读者随着以下著名的种痘沿革和在法国如此的引起惊骇的故事,判断出是英国人对,还是观点不同的那些人对。
/ }4 b" Z# }. @7 P' H  S* b3 O; T/ K" M5 C  j1 K/ K

) N! y, n) P% x/ N……
* K3 P. ~: t8 o8 w
; H7 B* Y4 f9 m6 T; h4 E7 o
' b' D% v6 O& O* m2 l* P! K8 ~* D但是所有我在这儿必须说出来的,是乔治王一世初年,那位温特莱·蒙塔古夫人,一位具有与任何英国妇女一样的杰出天才并赋有巨大精神力量的女子,曾随她丈夫出使君士坦丁堡,她毫无疑惧地为她在那儿出生的婴儿种了天花。她的牧师徒劳地对夫人说,这是非基督教的方式,因而对基督徒无效而只对异教徒有效。然而,这方式在蒙塔古夫人的儿子身上却取得了令人感到非常欣慰的效果。她回到英国,对那时的威尔士王妃、现在的英国皇后传述了她的这一试验。
. e4 I/ W: n6 e. a, y% v8 i5 |2 W
8 F$ d0 d$ a$ b' J: s  M. |" P) O0 A
1 P, |6 f, W2 `, ]
伏尔泰的书信里有很多问题,比如他认为人痘术是锡尔嘎西人的发明,但是又说:“有人声称,这一习俗是锡尔嘎西人早先从阿拉伯人那儿借用过来的。我们且留这个历史问题给那些本内弟格丁修会的教士去弄清它吧。”而在信的末尾他又说:“我被告知,中国人近百年来已经实施种痘。事实上好处极大。他们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聪明、管理最好的人民。中国人确实不受这种疾病的传染,不过他们是通过鼻子,与我们吸鼻烟的方式相同。这是更为可以欣然同意的办法,其效果一样。倘若我们在法国曾经施行种痘,或许会挽救千千万万人的性命。”哲学家伏尔泰毕竟不是史学家,是没多大兴趣研究人痘术起源问题的。) v0 _( @% S' k2 a* u: O5 }) F
; T: c! u3 M' p8 y" Z% w& O) S
蒙塔古夫人并不是英国人中第一个知道人痘术的,在她之前,皇家学会就已经知道了,但是却没有推行的打算,可能是怀疑这个办法的可行性。这一点可以参看马伯英《伏尔泰〈谈种痘〉及蒙塔古夫人传种人痘于英国史料辨误》。在蒙塔古夫人的劝说下,卡洛琳公主(Princess Caroline,1683—1737)推行了人痘法的人体临床试验,数名死囚接种后,全部存活,与天花患者共处后也无一染病,这些死囚因此得到释放,而人痘法也开始在英国得以确证。9 o; j1 a# L! |+ [$ m2 X: U
; m9 ~* T0 l! G$ `# ~
皇家医师学会在1754年认可了人痘接种的可行性。1795年进一步宣告,人痘接种可以有效用作天花预防。而人痘术则间接启发了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詹纳本人及其兄侄都曾从事人痘术接种,有关这个问题可以参看 Edward Jenner, On The Origin of The vaccine Innoculation, printed by D. N. Shury, soho. 1801:1~2),他在实践中有感于人痘术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性,然后又发现牛奶工不会得天花,因为她们往往从牛身上得过轻度天花,詹纳时代并无免疫理论,但他决心试验。
% b4 W6 x: j, [' H( v% ?% X/ Y% ^8 k
$ P3 y; c$ l' K2 D# ?  S1796年,人体试验成功,一儿童在人工控制下接种牛痘,随之发烧,进而痊愈。从此安全的牛痘术逐渐成为主流,甚至在19世纪20年代左右进入中国,广州十三行就曾有牛痘术使用的记录。这可称为是一次免疫技术的“出口转内销”。- W6 D& h9 l+ c2 j' V
而著名的叶卡捷琳娜大帝成了人痘术在俄罗斯的“形象代言人”。她本人是伏尔泰的忠实拥趸,伏尔泰的思想对她影响巨大,有关人痘术的书信让她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尤其是那时候的俄罗斯正饱受天花之害,于是这项曾经在俄罗斯湮没无闻的技术被叶卡捷琳娜拾起并且发扬光大。当时她邀请英国医师托马斯·迪姆斯戴勒(Thomas Dimsdale)来到圣彼得堡,为她本人接种人痘,消息传出,朝野震惊。谨慎起见,托马斯·迪姆斯戴勒先在几个年轻人身上做了实验,实验成功,叶卡捷琳娜大帝更加坚定了接种的决心。
# \7 V# V3 _* p/ S+ i3 k# i" _2 s) p6 x1 ?5 W1 r& V
托马斯·迪姆斯戴勒的方法是用刀在接种者臂膀上划出口子,然后将天花患者脓包结痂磨碎,塞入伤口。当时俄罗斯的臣子们个个磨刀霍霍,一旦女皇出事,必然将托马斯·迪姆斯戴勒千刀万剐。而女皇早已料到他们的作为,接种前就已经备下快马,手术结束后立即送托马斯·迪姆斯戴勒父子离开俄国,女皇大有独自承担后果的勇气。
# z. s! R+ j) L: Q# O* H2 a5 J9 H6 Z- V, {
接种过后,臣下忐忑不安,九天后,女皇依旧健康,臣民欢欣鼓舞,人痘术就此开始在俄罗斯普及,有效遏制了天花的蔓延。女皇去世后第二年,遥远的英国,詹纳发明了牛痘术。
6 v% R5 z; Q8 O! m9 Z$ d2 S; {0 q7 M: {% ^. `
牛痘的推广则应归功于拿破仑,1804年4月,拿破仑发布种痘令,劝告国民种痘,第二年命令军人必须接种,只有患过天花病的例外。他的举措有效遏制了天花在法国的流行,其后各国效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强制免疫。从此天花逐步得到了遏制,1980年世卫组织宣布消灭了天花。这是古代中国参与“全球化”之后给予世界的一大贡献。% B. u' }! r# X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