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释道安、佛图澄、封龙山的道教与佛教资料(节选)
曹东义 发表于:2024-12-7 14:11:36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65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4-12-21 08:59 编辑
% B$ i. }1 h+ M  X
0 E; s( }& C0 u4 h6 `% Z《元氏历史文化丛书·封龍文化研究》
0 \& b7 G. w! E2 W: z4 D第一辑
8 v+ a6 W  V6 `/ s政协元氏县委员会刊印
' C* q& c$ z1 R- E1 V$ }2022年10月
  s; V% Y. @. g  p从历史名人看封龙文化主要内涵与特点时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说:“漆道人,惊四邻。”
) L; w$ _2 Q3 v* b7 \+ T% H0 h东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释道安应石遵邀请,入住邺北华林园。后预见到石氏兄弟为夺位必有纷争,便离邺出走,避难于浸泽(今山西省阳城县)一带山区。在此期间,仍然研究佛典。后得到竺法汰等良师指导,撰《阴持入经注》《大道地经注》等书。
  E8 c3 j# @; E( ~  e& M) }  r3 L) R2 D* n; X
永和七年,冉闵大杀胡人,引起民族仇杀,中原大乱。
% O3 t/ L) H" m永和八年(公元352年),释道安为避难,与同学竺法汰北上,迁居于封龙山。封龙山中有古寺,元魏时称堰角寺,唐称应觉寺,传系道安之故居。而在封龙山,释道安有缘得到两大机遇。一是当时的封龙山,正是佛教盛行之时,是东晋十六国河北的佛教文化中心之一,山上山下寺刹成群,僧侣成伍;二是在封龙山,他见到了少年时代的好朋友和老乡师弟僧光。
2 F/ o/ W3 q. x. l与释道安同上封龙山的竺法汰(公元320年--387年),东莞人,少与道安、竺法雅等师事佛图澄。佛图澄圆寂后,法汰以师礼事道安。随道安避难至封龙山,后道安命法汰到京城健康(今南京)弘法。途中因疾停阳口,道安遣慧远前来问疾。
( X; N. V) L, O法汰至京城,晋简文帝深相敬重,请讲《放光般若经》。开题大会,帝亲临,王侯公卿无不毕集。开讲日,僧俗观听,士女成群。法汰形解过人,风姿可观,含吐蕴藉,词若兰芳,& j3 H! L" l7 W8 R* E/ r
名士王洽、王珣、谢安等皆表钦敬。
) G8 W6 [' [; _/ }/ B& h5 \0 e法汰于京,仍与道安维持密切往来,如法汰曾书问道安有关“三乘”、“六通”与“神”等问题,道安也于寻获《光赞般若经》后,立即手抄一本遣徒往送法汰。法汰于晋太元
/ ]% I* j0 I4 H0 u; _2 o3 n+ p2 s. p/ e7 e; W, a
《慧远与净土文化在庐山》( O0 ^8 n6 S1 e6 X6 N! D5 D
( a& \' Q$ H, ]; t9 u1 W: p. x/ I
景玉川、罗环7 B% L/ B/ q' R2 d
慧远俗家姓贾,晋雁门楼烦(今山西省原平县大芳乡茹佛亲口宣村)人。从小就好学不倦,且天资过人,如圭璋(美玉)秀发一般。+ z/ S1 D0 ]: }& Y4 k* z0 u
十三岁时,跟随他的舅舅令狐氏,在许昌、洛阳一带求学,少年时代就已博通儒家经籍,尤其对老庄之学最往生资粮为擅长。秉性气度弘伟,风姿朗拔,即使是饱学之士,贤明布施、持英达之人,也没有不敬服人的。
5 I+ r- Z1 X7 x( H3 Z3 i! J: G慧远二十一岁时,想要到江东跟从范宣子求学。但是这时石虎已死,中原盗贼蜂起,纷扰不安,使得南行的道路受阻,因此慧远南行求学的志愿,只好暂时作罢。6 B& ~; m  O! ?, E+ y
这时道安在太行恒山立寺,弘扬佛法,声誉甚者,于是慧远就去向他问道。一经见面,慧远就对道安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他是值得效法的大师。后来听道安讲《般若经》豁然开悟,便感叹地说:“儒、道、百家的学说,皆是糠秕米碎!”
) a9 P! h4 U. `1 z5 x* T( z于是决定和他的弟弟慧持随道安习道,落发出家了。出家之后,慧远卓然不群的器度显露无疑,平日常想总摄大法,以弘扬佛法为己任。于是精思经义,讽诵不辍,日以继夜地钻研典籍,虽然贫困无资,生活匮乏,但是兄弟互相勉励,从来没有懈殆。同时习道的有一位叫县翼的同学,知道慧远家贫,就时常供给他资费。道安平素就深知慧远的, N0 [- N2 F8 E0 s$ V
; B: }  L7 q8 P3 A) r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12-7 14:17:49 | 阅读全部
《百度·百科》:) a5 N8 `% i4 h* N8 c3 J1 _  k; M1 Z
释道安(312年~385年),汉族,两晋十六国时前秦高僧、翻译家。本姓卫,常山抚柳人。十二岁出家,受“具足戒”后,二十四岁至邺城,成为名僧佛图澄的弟子。佛图澄死后,释道安因避战乱,颠沛流离于晋、豫一带,后在襄阳、长安等地总结了汉代以来流行的佛教学说,整理了新译旧译的经典,编纂目录,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培养了慧远、慧持等佛教高僧。
2 w5 I5 S  O- {1 t/ z少年出家释道安,本姓卫氏,常山扶柳人。出身于世代英儒之家,早年父母双亡,由外兄孔氏抚养。7岁开蒙读书,具有超强的记忆力,读两遍就能背诵,乡邻们都感叹不已。12岁时出家为僧。神智聪明,但形貌却非常丑陋,不被师父所看重,只能去干些体力活,一直干了三年。天资聪颖他吃苦耐劳,勤勤恳恳,毫无怨言,笃性精进,持斋戒精严。几年之后,才请求师父给他经书读。师父给他《辩意经》一卷,约有五千字。道安带着经书下地干活,利用中间休息的时间读经。晚上回寺院后,将经书还给师父,并要求再换一部,师父说:“昨天给你的经书还没有读,怎么今天又要?”道安回答说:“昨天的那部经书我已经会背诵了。”师父感到很惊讶,却并不相信。但还是给了他《成具光明经》一卷,有近一万字。道安又是带着经书下田干活,利用休息时间阅读,晚上回来时又还给师父,师父拿着经书,让他背诵,他竟然背的一字不差,师父大为惊叹,从此对他另眼相看。外出游学道安受具足戒后,开始外出游学。他来到邺县的中寺,遇到佛图澄,佛图澄见到道安后非常激动,俩人谈了整整一天。寺院里的其他僧人见道安其貌不扬,都很轻视他,佛图澄说:“此人有远见卓识,你们这些人跟他不能相比。”由此道安事佛图澄为师。佛图澄讲经时,道安作复述,众僧人很不高兴,都说:“往后走着瞧,要难杀昆仑子。”待道安复讲时,众僧人纷纷提出许多疑难问题,道安力挫群雄,行有余力。因此,当时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说:“漆道人,惊四邻。”当时学佛法的人,多是墨守成规,道安感叹道:“为众人所推崇的佛学大师们虽然已经去世了,但玄妙的义理还可追寻,应当穷究幽远,探索微奥,使我们后人能够理解佛学的真话。”于是道安开始游方问学,访学佛门经、律。讲经说法后来道安因避难,潜居于菠泽。高僧竺法济、支昙讲《阴持入经》,道安跟从他们学经。随后与周门竺法汰迁居于飞龙山,这时僧先、道护等都已在飞龙山上,见面之后非常高兴,他们共同研读经文,妙出神情。道安又来到太行恒山,创建寺院和佛塔,使河北人都得到了教化。当时武邑太守卢歆欲,听说了道安的事迹,就派僧人敏见再三邀请道安,道安推辞不掉,乃前往讲经说法,获得极大成功,受到僧侣、士人和百姓的欢迎与钦慕。乱世避祸道安45岁时,又回到冀部,住在受都寺,弟子有数百人,道安常常向弟子宣讲佛经。当时,后赵石虎死了,彭城王石遵即位,石遵派竺昌蒲为使者,请道安到华林园居住,并且大兴土木,修建了很多房舍。但是,道安认为后赵国运将危,石氏的皇位坐不了多长时间,于是他又西行,来到牵口山。这时正值冉闵之乱,世间萧条。道安对其徒众说:“现在天灾旱蝗,寇贼纵横,我们大家都聚集在这里不是办法,散伙各奔东西也不行。”于是率领众人进入王屋山、女休山。随后又渡过黄河,来到陆浑,住在深山里,食野果,饮溪水,还是坚持修学不已。没过多久,前燕慕容俊逼进陆浑,道安只好又南下襄阳。当走到新野时,道安对徒众说:“现今时逢凶年,若不依靠国家政权,则佛法难立,而我们又需要以佛法广施教化。”众弟子们都说:“愿听从法师的教导。”于是道安就让法汰到扬州去,并说:“扬州有德行的人很多,而且好尚风流。”又让法和到四川去,说那里的山水可以休闲。道安带领四百多名弟子继续南下。一天夜里赶路时,正值雷雨,他们借着雷电的光亮前进,看到前面有一户人家,门前有两个马木昂,两个马木昂之间悬挂着一个马篼,马篼的容量可容一斛,道安便呼“林百升”。主人很吃惊地跑出来。主人果然姓林,名百升。主人视道安为神人,热情款待。后来弟子们问道安怎么知道主人的姓名,道安说:“两木为林,马篼可容百升。”释道安到襄阳后,继续宣扬佛法。注释经书当时,在佛教刚传入中国时翻译的一批经书已流传很久了,但这些译本都有很多错误,致使道安感到这些经书中有许多内在的东西还没有被人理解,每到他讲经时,只是讲解大概意思。道安钻研佛典,钩深致远,他所注释的《般若道行》、《密迹》、《安般》等经书,共22卷,他在注释这些经书时,认真地对待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挖掘出许多内在的含义,妙尽深旨,文理会通,使经书的内容更加明白、准确,具有开先河之功。释道安从汉、魏直到东晋,这几百年来,从古印度传来的经书渐渐多起来了,但是传经人的姓名、年代,人们却说不清楚,后人考证也很少有结果。于是道安开始编纂经书的总集名目,标明传经人的情况,排列年代时序,结集为《经录》一书。使众经有据,这都是道安的功劳。《经录》一出,各地的学道者,纷纷前来拜师学习。建檀溪寺当时,征西将军桓朗子镇守江陵,邀请道安到江陵暂住一时,后来朱序又邀请道安回到襄阳,以礼相待,结为知己。朱序常常感叹道:“道安法师是佛门的栋梁啊!”因为白马寺地方狭小,道安又修建了一座寺院,名为“檀溪寺”,就是用的张殷的旧宅。当地有钱有地位的人,大加赞助,修建一座五层的佛塔,盖起400间房屋。凉州刺史杨弘忠送了1万斤铜,欲用此铜做承接甘露的承露盘,道安说:“承露盘已由法汰营造,我打算用这些铜铸一尊佛像,您看可以吗?”杨弘忠很高兴地答应了。于是铸成一尊佛像,高一丈六尺,每天晚上都放出光芒,照耀殿堂。后来佛像自己移动到万山,吸引四方人士都来瞻仰礼拜。僧人又把佛像迁回寺院。道安觉得心愿已满足,大事已了,对弟子们说:“我就是今天晚上死了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前秦宣昭帝苻坚派人送来一尊外国金箔倚像,有七尺高,还有金坐像、结珠弥勒像、金缕绣像、织成像各一个。每逢有法事时,道安就把这些佛像罗列出来,布置幢幡,珠佩迭晖,烟华乱发。使得前来礼拜的信徒们莫不肃然起敬。有一尊外国铜像,制作的形状古怪,当时的人们对它并不看重。道安却说:“这尊佛像的造形极佳,只是发髻的形状不对称。”就让弟子们将发髻回炉,重新冶造,随即佛像光焰焕炳,照耀佛堂。仔细看看佛像的发髻,发现有一颗舍利,众人都非常惭愧而叹服。道安说:“既然佛像灵异,就不要再回炉冶造了。”当时目睹此事的人都说道安早就知道有舍利,故意用这个方法出示于众人。名士推崇当时在襄阳有个叫习凿齿的人,口舌锋利,远近知名。他早就听说过道安的大名,曾写信给道安问好,他说:“法师品德高尚,操行正直,既慈悲天下,又严格戒法,僧侣和百姓都得到法师的荫护。自佛教传来我国四百余年,虽有很多信奉者,但象法师这样任当洪范,化洽幽深,得到众多僧人思慕的大师还是不多见的。降甘露于丰草,植檀香于江边,如来之教,复崇于今日;率波溢漾,重荡于一代啊!”待道安来到襄阳,习凿齿立即前去拜访。宾主坐定后,习凿齿自称:“四海习凿齿。”道安回道:“弥天释道安。”当时的人们都认为这是很有名的答话。习凿齿后来又来时带来10枚梨子,正值众僧人正在吃饭,习凿齿随手剖分,一人一瓣,不差分毫。名士郗超派人送来米千斛,并附一封长信,深致问候。道安回信说:“捐米更觉有待之为烦。”习凿齿给谢安写信说:“我在这里见到释道安,他决非一般法师,有徒众数百人,斋讲不倦。他没有什么变化之术,却可以惑常人的耳目;他没有什么重大的权威和势力,却可以整群小之参差。师徒肃肃,自爱、自尊、自重,洋洋济济,这种情况是我从来都没有见过的。道安法师博学多闻,世上的各种典籍,几乎被他读遍,甚至阴阳术数,他也能通晓,致于佛家经文,他更是游刃有余。他的功力与高僧法兰、法道相似。只恨您不能和我一起来见道安,道安也常常说起想跟您谈一谈。”道安被当世的名士贤人所推重,都是这一类的事情。入住长安道安在襄樊、沔州一带住了15年,每年都多次讲说《放光般若经》,从没有过废缺。东晋孝武帝非常钦佩道安的德行,派使者前往问候,并下诏书,嘉奖道安的学识功迹,道德风范。还给与道安王公的待遇。前秦宣昭帝苻坚也是早就听说过道安的大名,常常说:“襄阳有个高僧道安,是个非凡的人物,我想让他到我们这边来,让他辅佐朕。”随后苻坚派长子苻丕领兵攻占了襄阳,将道安和朱序等人都送到长安。苻坚对仆射权翼说:“我派出十万之师攻取襄阳,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半人。”权翼问:“为了得到谁?”苻坚说:“安公一个人,习凿齿算半个。”待他们到长安后,住在五重寺,僧众有数千人。道安在这里弘大佛法,教化民众。确定释姓当初,魏晋的僧人都是依师父的姓为姓,所以姓名各不相同,道安认为就佛门弟子来说,尊莫过于释迦牟尼,就以释氏为姓。后来道安得到一本书,名叫《增一阿含》,书中说:“江河流入大海,就没有江河了;无论任何人,一入佛门,皆称释种。”与道安的看法完全相同,由此成为永远固定的方式。博学多才释道安道安还广泛猎涉佛经以外的书籍,还写得一手好文章。在长安,凡是写诗作赋的读书人,都依附在道安的周围,道安在读书人中享有盛誉。当时,在蓝田县出土一只大鼎,能容27斛,边上刻有篆铭文,人们都不认识,请道安来辨认。道安说:“这是古代篆书,说的是这只鼎为鲁襄公所铸。”又把篆书写为隶书。有个人拿着一个铜斛在市场上出卖,铜斛是正圆形的,斗向下,横梁昂起的地方是斗,低的地方是合(量器单位),梁的一头是个管子,管子连着钟,能容半合,边上写有篆铭文。苻坚请教道安,道安说:“这是王莽时代制造的,上面的铭文说铜斛出自舜时代,用以全国一致律量,发布四方,使量器归于平等,全国统一。”道安就是如此多闻广识,博学多才。苻坚曾下令说:“读书人凡有疑难问题,都要向道安请教。”所以在前秦京城有句很流行的话说:“读书人若不以道安为师,就难以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劝阻苻坚当初,苻坚平息了后赵石氏之乱,使百姓殷富,四方安定,前秦的势力范围,东到沧海,西到龟兹,南到襄阳,北到沙漠,只有建业那一小块地方,没有臣伏归降,苻坚常常在与侍臣们谈话时说,他未尝不想攻克江左,让东晋皇帝司马曜来当他的仆射,东晋大臣谢安来当侍中。苻坚的弟弟平阳公苻融以及朝臣石越、原绍等人,都来劝谏,也没有说动苻坚。众人认为苻坚对道安最敬重、最信任,于是一同来请道安,说:“皇上将要攻打东南,您在这时候,何不为苍生进一言呢!”这天苻坚游东苑,让释道安同乘一辆车子,仆射权翼劝谏道:“臣听说,天子的法驾,应由侍中陪乘。而道安形貌丑陋,怎么能乘皇上的车子呢?”苻坚勃然大怒,厉声说:“安公的道德令人尊敬,朕以天下不易,能与朕同车而乘的,只有安公。”即命权翼扶道安登车。苻坚对道安说:“朕将与公南游吴、越地区,带大军前往巡狩,一直到会稽以观沧海,这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道安回答说:“陛下按照上天的旨意治理世事,已据有广大的地域,占有八州之富,居中原而控制四方,宜应栖神而无为,可与圣君尧、舜相比美。现在您却欲兴百万之师,去占领那一点小小的地方,而且东南地区地卑气厉。过去舜、禹游而不反,秦皇适而不归,以贫僧看这件事,不敢赞同陛下的观点。而且平阳公等皇亲国戚,石越等朝内重臣,也都认为不能这样做,陛下却未采纳他们的意见。贫僧轻浅,所说的话您必定不允,我不过是受到您的优厚的待遇,尽我一片赤诚之心啊!苻坚说:“出兵攻打江南,并不是因为我的地盘不广,人民不多,而是要简天心、明大运之所在。顺应天时而巡狩,前代典籍中都有记载,若按刚才的说法,帝王就无所作为了。”道安说:“若陛下一定要攻打江南,可先到洛阳,积蓄力量,传檄文于江南,如若江南不服,再讨伐也不晚。”苻坚没有听从道安的意见,派平阳公苻融等率领精锐之师25万为前锋,苻坚亲自带领60万大军随后。东晋派征虏将军谢石、徐州刺史谢玄领兵抗击。结果前秦的先锋部队大败于八公山,晋军向北追遂了三十多里,前秦的军队死伤无数。苻融战死沙场,苻坚单骑逃回,正如人们劝谏时所说。制定条例道安注释过很多佛教经书,惟恐注释有错,于是他发出誓言:“如果我的注释没有大的问题,望能见瑞相。”道安在睡梦中见到胡道人,头发很白,眉毛很长,胡道人对道安说:“您所注释的经文,都很符合经文原意。我不能入涅槃,住在西域,应当相助弘通,可时时摆设饭食。”后来《十诵律经》来后,高僧远公知道师父道安所梦见的是宾头卢罗汉。于是立座供饭,由此成为成例。道安不仅品德操行是人们的宗范,而且对佛教的经、律、论都学有所长,所制《僧尼轨范》、《僧法宪章》制定的条例:一曰:行香定座上讲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法等。此制条一出,天下的寺院都跟从遵守。无疾而终道安常与弟子法遇等人,在弥勒菩萨像前立誓,望死后能登天界。到前秦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正月二十七日,忽然有一个很奇怪的僧人,形貌丑陋,来寺院寄宿。因寺房狭窄,就安排他住在讲经堂上。这天负责管理僧堂修持事务的维那当值,晚上他看见那位异僧从窗户缝里出入,赶快把这事告诉道安,道安惊起,前往行礼问讯,问他的来意。异僧回答说:“为您而来。”道安说:“自知罪孽深重,不知还能否度脱?”异僧说:“甚可度脱,过一会儿浴圣僧,您的心愿就可以实现了。”然后又告诉道安沐浴的方法。道安又问自己来生在什么地方,异僧用手向西北方向的天空中划了一下,即见云开,道安看到天界美妙的胜景。这天晚上,有几十个人都看到了这番胜景。道安按异僧的指点开始准备洗浴用具,看见一个非常小的小孩儿,由几十个人陪伴着,来寺院戏耍。过了一会儿,道安开始沐浴,果然照应了异僧的话。这二年的二月八日,道安对弟子们说:“我该走了。”这天斋毕,无疾而终,安葬在城内五级寺中。这一年是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385年),终年72岁。好友同道隐士王嘉道安在临终之前,隐士王嘉来看望他,道安说:“世事已如此,行将及人,我们一起去吧。”王嘉说:“诚如法师所言,法师先走一步,我还有些小债未了,不能跟法师一起去了。”待后秦姚苌进入长安,当时王嘉因故留在长安城内,姚苌与前秦的苻登正相持不下,姚苌问王嘉:“朕能否当得苻登?”王嘉回答说:“略得。”姚苌大怒,说:“得当就是得当,‘略得’是什么意思?”于是杀了王嘉。这就是王嘉所说的“小债未了”。待姚苌死后,其子姚兴杀了苻登。姚兴,字子略,这就是王嘉所说的“略得”。王嘉,字子年,是洛阳人氏,形貌鄙陋,似若不足。而且他很滑稽,好说笑话,然而他却不吃五谷粮食,清虚服气,受到世人的敬重。凡是有人找他问吉凶的,他随口而答,说的话很可笑,好像是在开玩笑,有些话像是谶语,不可理解,但事后多能应验。当初,王嘉住在加胥谷中,苻坚派大鸿胪前去请他进京,王嘉坚辞不就。待苻坚将要南征江南时,曾派使者前去问他,此行能否获胜,王嘉一句话也没有说,却骑着使者的马,向东走了几百步远一路上掉落靴子、帽子,还解掉衣服,然后奔马而回。以此暗示苻坚此行必败。王嘉竟有如此先见之明。在姚苌杀害王嘉的那天,有人在垅上看见王嘉,留了一封遗书给姚苌。道安的好朋友们,都是象王嘉这样的不凡之人。鸠摩罗什先前,道安就听说高僧鸠摩罗什在西域,很想和罗什一起讲析经文,多次劝苻坚请罗什来前秦。罗什对道安的风范也有所耳闻,称道安为东方的圣人,常常遥向礼拜。当初,道安出生时,左臂上有一块皮,有一寸见方,挂在臂上,用手持一下,可以上下活动。肘的外部,有一块方形的肉,上有通文,当时的人们称道安为“印手菩萨”。道安死后16年,鸠摩罗什才来到长安,两人没能见面,鸠摩罗什悲痛之极。道安笃好佛家经典,志在宣扬佛法,他所请来的外国僧人,如僧伽提婆、县摩难提以及僧伽跋澄等人,翻译了很多佛教经书,达百万余字。道安还和僧人法和一起诠定音字,详核文旨,使这些新译出的经书,准确无误。孙绰在《名德沙门论》中说:“释道安,博学多才,通经名理。”在另外一本书上有记录说:河北另有个竺道安,与释道安齐名,说习凿齿致信竺道安。道安本随师姓“竺”,后改为“释”。世人见有两个姓,就说这是两个人。这是错误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昨天 08:59 | 阅读全部
高僧支道林源流行迹初探3 Y4 v! o3 W/ j! G7 G" T
鲁印建初稿2 H# p: ^2 I5 A/ q
支遁支道林自号支硎,在苏州居住之山被命名支硎山。在浙江嵊县自己选择居处,自己命名“沃州支硎山小岭。”江南文人只记载支遁到江南以后的踪迹,以前的踪迹,是不清楚?还是讳莫如深?支遁小时候有什么活动?为什么舍弃自己的关姓,而改姓支?为什么自命支硎?自己的居处为什么命名“沃州支硎山小岭?”都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寻找出雪泥鸿爪、蛛丝马迹。" u+ q# R8 a( G1 R1 R" @* |8 g
要想摸清支道林行迹,还得遵循佛图澄的行迹。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来到洛阳,时年已七十九。本想在洛阳建立寺院,适值刘曜攻陷洛阳,地方扰乱,因而潜居草野。永嘉六年(312年)二月石勒屯兵葛陂,准备南攻建业。这时佛图澄因石勒大将郭黑略的关系,会见了石勒。澄劝他少行杀戮。当时将被杀戮的,十有八九经澄的劝解而获免。澄对于石勒多所辅导,石勒既称帝,事澄甚笃,有事必谘而后行。& t- z+ \, b0 u3 v5 T' ^" V# x- X- I0 B
光初二年(319年)二月,石勒即位称赵王,改元称赵王元年,以襄国为都城。由于刘曜此前已经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故称石勒所建政权为后赵。太和三年(330年)二月,石勒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立妃刘氏为王后,世子石弘为太子,并设立百官,分封一众宗室。九月,石勒正式称帝,大赦天下,改元建平。2 ?/ ~: `! ]; g8 s! p
佛图澄率弟子们来到襄国(今邢台市),出谋画策,辅助石勒称帝,建立赵国。石勒登位后,对佛图澄十分崇敬。有事必先问佛图澄,而后才发令行动。
2 T( Q. W& b1 n% L  f% J: C0 {, j大约晋成帝咸康元年乙未(335年)以前,浮图澄的徒弟冀州释道安迁居于封龙山应觉寺。一同前来的还有释法汰。竺佛调、僧先、道护已经在应觉寺,并有可能在小岭开凿石窟。
9 x" N6 K8 M  l6 V* ]0 B- k支遁支道林西晋建兴二年314年出生于河南林州林虑山,“幼有神理聪明秀彻”,对老庄学说和佛教都情有独钟。那个时代,好像只有到过封龙山这个佛教圣地,才能称为高僧。大概此时,痴迷佛教的支道林慕名来到封龙山应觉寺学佛,一段时间后在支硎山也就是封龙山龙首峰下小岭旁创建屋宇,所谓“于沃洲小岭立寺行道,”甚至舍弃自己的关姓,改姓支,自号支硎。也就是在中溪书院位置结庐学佛,流传后世至今,和史书记载读书洞开凿于南北朝时期不谋而合。如果你驻足古代沃州区域范围内如今的元氏县封龙书院读书洞前,仔细观察,你会惊讶地发现,书院就是位于支硎山下,左有小岭,翠绿葱茏,环境十分契合。$ v& q' V; N. \
梁慧皎《高僧传》:支遁字道林。本姓关氏。陈留人。或云河东林虑人。幼有神理聪明秀彻。初至京师。太原王蒙甚重之曰。造微之功不减辅嗣。陈郡殷融尝与卫玠交。谓其神情俊彻后进莫有继之者。及见遁叹息以为重见若人。家世事佛。早悟非常之理。隐居余杭山。深思道行之品。委曲慧印之经。卓焉独拔得自天心。年二十五出家。每至讲肆善标宗会。而章句或有所遗。时为守文者所陋。谢安闻而善之曰。此乃九方堙之相马也。略其玄黄而取其骏逸。王洽刘恢殷浩许询郗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遐袁彦伯等。并一代名流。皆着尘外之狎。遁尝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庄子逍遥篇云。各适性以为逍遥。遁曰。不然。夫桀跖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从亦逍遥矣。于是退而注逍遥篇。群儒旧学莫不叹服。后还吴立支山寺。晚欲入剡。谢安为吴兴与遁书曰。思君日积计辰倾迟。知欲还剡自治。甚以怅然。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终日戚戚触事惆怅。唯迟君来以晤言消之。一日当千载耳。此多山县闲静差可养疾。事不异剡而医药不同。必思此缘副其积想也。王羲之时在会稽。素闻遁名未之信。谓人曰。一往之气何足言。后遁既还剡经由于郡。王故诣遁观其风力。既至。王谓遁曰。逍遥篇可得闻乎。遁乃作数千言。标揭新理才藻惊绝。王遂披衿解带。流连不能已。仍请住灵嘉寺。意存相近。俄又投迹剡山。于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常随禀学。时或有堕者遁乃着座右铭。以勖之曰。勤之勤之。至道非弥。奚为淹滞。弱丧神奇。茫茫三界。眇眇长羁。烦劳外凑。冥心内驰殉赴钦渴。缅邈忘疲。人生一世。涓若露垂。我身非我。云云谁施。达人怀德。知安必危。寂寥清举。濯累禅池。谨守明禁。雅玩玄规。绥心神道。抗志无为。寮朗三蔽。融冶六疵。空同五阴。豁虚四支。非指喻指。绝而莫离。妙觉既陈。又玄其知。婉转平任。与物推移。过此以往。勿思勿议。敦之觉父志在婴儿。时论以遁才堪经赞。而洁己拔俗有违兼济之道。遁乃作释蒙论。晚移石城山。又立栖光寺。宴坐山门游心禅苑。木餐涧饮浪志无生。乃注安般四禅诸经及即色游玄论圣不辩知论道行旨归学道诫等。追踪马鸣蹑影龙树。义应法本不违实相。晚出山阴讲维摩经。遁为法师。许询为都讲。遁通一义。众人咸谓询无以厝难。询设一难。亦谓遁不复能通。如此至竟两家不竭。凡在听者咸谓审得遁旨。回令自说得两三反便乱。至晋哀帝即位。频遣两使征请出都。止东安寺讲道行波若。白黑钦崇朝野悦服。太原王蒙。宿构精理。撰其才词往诣遁作数百语。自谓遁莫能抗。遁乃徐曰。贫道与君别来多年。君语了不长进。蒙惭而退焉。乃叹曰。实缁钵之王何也。郄超问谢安。林公谈何如嵇中散。安曰。嵇努力裁得去耳。又问何如殷浩。安曰亹亹论辩恐殷制支。超拔直上渊源。浩实有惭德。郄超后与亲友书云。林法师神理所通玄拔独悟。实数百年来绍明大法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已。遁淹留京师涉将三载。乃还东山。上书告辞曰:
9 Z8 J7 w+ |3 U/ U. X- w遁顿首言。敢以不才希风世表。未能鞭后用愆灵化。盖沙门之义法出佛圣。雕纯反朴绝欲归宗。游虚玄之肆。守内圣之则。佩五戒之贞。毗外王之化。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笃慈爱之孝。蠕动无伤。衔抚恤之哀。永悼不仁。秉未兆之顺。远防宿命。挹无位之节。履亢不悔。是以哲王御南面之重。莫不钦其风尚安其逸轨探其顺心略其形敬。故令历代弥新矣。陛下天钟圣德雅尚不倦。道游灵模日昃忘御可谓钟鼓晨极声振天下。清风既邵莫不。幸甚。上愿陛下齐龄二仪弘敷至化。去陈信之妖诬寻丘祷之弘议。绝小涂之致泥。奋宏辔于夷路。若然者太山不淫季氏之旅得一以成灵。王者非圆丘而不禋。得一以永贞。若使贞灵各一人神相忘。君君而下无亲举。神神而咒不加灵。玄德交被民荷冥祐。恢恢六合。成吉祥之宅。洋洋大晋。为元亨之宇。常无为而万物归宗。执大象而天下自往。国典刑杀则有司存焉。若生而非惠则赏者自得。戮而非怒则罚者自刑。弘公器以厌神意。提铨衡以极冥量。所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贫道野逸东山与世异荣。菜蔬长阜漱流清壑。褴缕毕世绝窥皇阶。不悟乾光曲曜猥被蓬荜。频奉明诏使诣上京。进退惟谷不知所厝。自到天道屡蒙引见。优以宾礼策以微言。每愧才不拔滞理无拘新。不足对扬玄模允塞视听。踧踖侍人流汗位席。曩四翁赴汉于木蕃魏。皆出处有时默语适会。今德非昔人。动静乖哀。游魂禁省。鼓言帝侧。将困非据何能有为。且岁月僶俯感若斯之叹。况复同志索居综习辽落。延首东顾孰能无怀。上愿陛下时蒙放遣归之林薄。以鸟养鸟所荷为优。谨露板以闻申其愚管。裹粮望路伏待慈诏。
9 J" _- m6 Y! s3 p诏即许焉资给发遣事事丰厚。一时名流并饯离于征虏蔡子叔前至近遁而坐。谢万石后至值蔡暂起。谢便移就其处。蔡还合褥举谢掷地。谢不以介意。其为时贤所慕如此。既而收迹剡山毕命林泽。人尝有遗遁马者。遁爱而养之。时或有讥之者。遁曰。爱其神骏聊复畜耳。后有饷鹤者。遁谓鹤曰。尔冲天之物。宁为耳目之玩乎遂放之。遁幼时尝与师共论物类。谓鸡卵生用未足为杀。师不能屈。师寻亡。忽见形投卵于地。穀破鶵行。顷之俱灭。遁乃感悟。由是蔬食终身。遁先经余姚坞山中住。至于名辰犹还坞中。或问其意。答云。谢安在昔数来见辄移旬日。今触情举目莫不兴想。后病甚。移还坞中。以晋太和元年闰四月四日终于所住。春秋五十有三。即窆于坞中。厥冢存焉。或云终剡。未详。郄超为之序传袁宏为之铭赞。周昙宝为之作诔。
+ G5 Q( `9 h! V孙绰道贤论以遁方向子期。论云。支遁向秀雅尚庄老。二子异时风好玄同矣。又喻道论云。支道林者。识清体顺而不对于物。玄道冲济与神情同任。此远流之所以归宗。悠悠者所以未悟也。后高士戴逵行经遁墓。乃叹曰。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繁。冀神理绵绵不与气运俱尽耳。遁有同学法虔。精理入神先遁亡。遁叹曰。昔匠石废斥于郢人。牙生辍弦于钟子。推己求人良不虚矣宝契既潜发言莫赏。中心蕴结余其亡矣。乃着切悟章。临亡成之。落笔而卒。凡遁所著文翰。集有十卷。盛行于世。时东土复有竺法仰者。慧解致闻。为王坦之所重。亡后犹见形。诣王勖以行业焉。(完)
: v0 m6 s5 b0 ?2 _7 `支遁(约314年~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别称支硎,本姓关,河东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高僧传》只记载他从洛阳白马寺去江南,而对以前的情况只字未提。别的记载也言之甚少,只说他曾经居支硎山,所以甚至改姓支,别称支硎。
4 h9 h* D5 [$ r6 @- |$ {这些青年时期支道林的介绍,对于千里之外的人,或许深信不疑,但是,对于生在佛教圣地封龙山的石家庄市文史学者们,却有自己的理解。
' o  k6 H6 i* a' P《获鹿县志》记载:穆天子传,穆王癸丑,猎于铏山之西河,至于铏山之隊,升三道之磴。晋郭璞注:铏山即陉山,在今常山石邑县。: N# Z" Y8 C5 K5 ^
鉶硎通假字,古代人记述比较随便。
& B. z! A0 a* R( C《穆天子传》共三段记载:
6 Q* s+ J9 `2 Q' q戊寅,天子北征,乃绝漳水。庚辰,至于□,觞天子于盘石之上。天子乃奏广乐。载立不舍,至于鈃山之下。癸未,雨雪,天子猎于鈃山之西阿。于是得绝鈃山之队,北循虖沱之阳。乙酉,天子北升于□。天子北征于犬戎。大戎□胡觞天子于当水之阳。天子乃乐,□赐七萃之士战。庚寅,北风雨雪。天子以寒之故,命王属休。. k9 X1 N9 a6 O. Z: F# `
丙寅,天子至于鈃山之隊,东升于三道之隥,乃宿于二边。4 L+ Z" `4 y* o5 n% }$ _
其中“至于鈃山之隊”(《史记索隐》引作“陉山之隧”)。隧古同“燧”,边塞设置的守望烽火的亭子。即烽火台的意思。, ?+ W) F0 N+ W0 i! V6 o, Z2 {
《穆天子传·卷一》的记载,周穆王的西行之途并非一开始就向西,而是先向北:“戊寅,天子北征,乃绝漳水。”是说穆王渡过了漳河,沿太行山北行至于軧国。于盘石之上,天子得到了某人(有可能是诸侯之长邢侯)美酒的款待,穆王于是命令人演奏广乐,天子没有下车,来到了钘山之下。按照郭璞的注解,在“常山石邑县”。
" U1 c( ]  T2 d1 A2 y# _古赵州境内的封龙山为陉山支脉,因此又称支硎山。而江南苏州的支硎山,自己介绍说,是支道林曾经住过,因此才命名的。嵊县沃州支硎山,据介绍,也并不是以前就有的,也是支道林修建佛寺时命名的,或者说,是之后命名的。后来许多大诗人前来游览,留下不少诗作,名气盖过了河北支铏山。
9 U8 ~0 a8 f* J3 W按《水经注疏》卷十:“赵州沃州城,引《水经》云,沃水东至沃州城,入于沃湖。按《魏书 地形志》,巨鹿郡廮陶县有沃州城。”可见,宁晋沃州城早已有之。大陆泽别称沃州也由此而来。北齐•魏收《魏书》:“廮陶,二汉、晋属,治廮陶城。有沃州城。”《水经》 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汉桑钦撰有《水经》,晋郭璞为其作注。《隋书·经籍志》载“《水经》三卷郭璞注”。由此可知,宁晋一带古有沃州城,因此称沃州,大陆泽也俗称沃川。封龙山也是属沃州范围,这是毋庸置疑的。4 C% F/ K: p2 W
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因避太子殷之名讳,改殷州为赵州,正式称赵州。
# D. {- Q  K) x4 F$ [' B《河朔访古记》卷:“金天德三年(1151),改沃州,因与赵音同,又取以水沃火之义云。国朝复为赵州。”元正大二年(公元1225年)元将史天泽取沃州,并恢复改名赵州,属河北真定路。说明金元时期,赵州又短暂称沃州。  W5 M( m9 v  M. s
百度中南方有关支道林的介绍,没有他在家乡一带的踪迹,不知道是真的学习不足,还是有意不说。难道真的没有吗?非也,查《十六国春秋》佛图澄,就有。6 U4 G: Y$ |/ j) W& R0 s
《十六国春秋》% _4 X( t. T# f& {4 U5 i, g# s4 z
佛图澄
2 S; y' i  M/ A, h8 v% I佛图澄天竺人也,本姓帛氏[一作白],少出家,清真务学,诵经数百万言,妙通玄术,善解文义,与诸学生论辨疑滞,暗若符契,无能屈者。晋永嘉四年适洛阳,自云四百有余岁,志弘大法,常服气自养,能积日不食,善诵神[一作经]咒,役使鬼神,以麻油杂菌芝涂于掌中,千里外事彻见掌中,皆如面对,亦能令洁斋者见之。腹旁有孔,以絮塞之,每夜读书,则拔絮出光,照于一室。尝斋时平旦临溪,从孔中引出肠胃洗濯,还纳腹中,又能听铃音以言吉凶,莫不竒验。澄欲于洛阳立寺,值刘曜寇斥洛阳扰乱,乃潜伏草野以观时变。石勒屯葛阪,性多残杀,沙门遇害者甚众,澄悯之,乃杖策诣勒大将郭黑畧,畧素奉佛法,澄至畧从,受五戒,奉弟子礼,以其有道术进之于勒,勒试之果验,甚重之。& \' b( X  F+ _% K3 w# Z0 C/ d
于是中州胡晋悉来奉事,时有痼疾世莫能治,澄为医疗,应时廖损阴施黙益,不可胜纪。勒欲试澄,夜冠胄衣甲执刀而立,遣人告澄曰:夜来不知大将军所在,使人始至未及有言,澄逆问曰:平居无寇,何故夜严?勒益敬之。
3 D, f( m5 {* s  ^勒后因忿欲害诸道士并欲苦澄,澄潜避畧舍,语弟子曰:若将军信至问吾所在,报云不知所之。既而使至,觅澄不得,使还报勒。
- b: c+ }1 U. F* r, [7 |# m勒惊曰:吾有恶意向之舍我去矣。通夜不寝,思欲见澄,澄知勒意悔,明旦造之。勒曰:昨夜何行?澄曰:公有怒心,昨故权避,公今改意,是以敢来。勒大笑曰:道人谬耳。襄国城堑水源在城西北五里,团丸祠下,其水暴竭,勒问澄,何以致水?澄曰:今当勑龙。勒字世龙,谓澄嘲已,答曰:正以龙不能致水,故相问耳。澄曰:此是诚言,非戏也。水泉之源,必有神龙居之,今往勅语取水,水必可得,乃与弟子法首等数人至泉源上,其源故处乆已干燥,坼如车辙,从者心疑,恐水难得,澄坐绳床,烧安息香,咒愿数百言,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有一小龙长五六寸,随水来出,诸人竞往视之。澄曰:龙有毒,勿临其上。有顷水乃大,至隍堑皆满,澄闭目端坐,叹曰:后三日当有一小人惊动此下。既而襄国人薛合有二子,既小且骄轻,弄鲜卑奴,奴忿抽刀刺杀其弟,执兄于室以刀拟心,若人入室便欲加手,谓合曰:送我还国,我活汝儿,不然则共死于此!内外惊愕,莫不往观,勒自往视之,谓薛合曰:送奴以全卿子,诚为善事,此法一闻方为后患,卿且竟情,国有常宪,命人取奴奴逆杀儿而死。
( k& U" U3 G; U5 g时刘聪死,曜袭伪位,遣弟中山王岳来攻,勒遣石虎率众拒之,大战洛西,岳败退保石梁坞,虎坚栅守之。澄时在襄国,与弟子自官寺至中寺,始入寺门,忽叹曰:刘岳可悯。弟子法祚问其故,澄曰:昨日亥时,岳已被执。果如所言,勒既平曜,称赵天王,行皇帝事。石葱将叛,澄诫勒曰:今年葱中有虫,食之必害人,可令百姓无食葱也。勒班告境内无得食,俄而石葱叛走,勒益加尊重,有事必谘,而后行号大和尚,勒诸子多送佛寺中养之,每至四月八日,勒亲诣寺维佛,为儿发展。
( E9 R" r/ [0 U: P& S! B* }* K勒死,石虎废弘自立,徙都邺城,尤倾心事,澄乃下书曰:和尚国之大宝,荣爵不加,高禄不受,荣禄匪顾,何以旌德?从此以往,宜衣以绫锦,乘以雕辇,朝会引见,常侍御史,悉助举辇升陛,太子诸公,扶翼而前,主者唱大和尚,坐者皆起,以彰其尊敕,司空李农,朝夕问候起居,太子诸公,五日一朝,表朕敬焉。莫与为比。时支道林在京师,闻之乃曰澄公,其以季龙为海鸥鸟耶?时澄止邺城内寺中,弟子徧于郡国,尝乘板辇于大水上,遣弟子法常至襄国,会法佐从襄国还,相遇于梁基城下共宿,对车夜谈,言及和尚,比旦各去,佐入见澄,澄逆笑曰:昨夜尔与法常交车共说汝师耶?先民有言不曰敬乎?幽而不改不曰慎乎?独而不易幽独者,敬慎之本尔不识乎?佐愕然愧谢。于是国人相语曰:莫起恶心,和尚知汝。澄之所在,无敢向其方涕唾便利者。, a6 r8 p0 h( |2 l/ t2 ?1 [% i
这里说的是,晋咸和七年(332年)七月,石勒病逝,儿子石宏继位。晋咸康三年(337年)正月,石虎废掉石勒的儿子石宏,自立为赵王,把都城又迁回邺城。这年迎佛图澄率包括支道林在内的众弟子从襄城来邺城,石虎热衷佛事,佛图澄趁机对石虎说:和尚国之大宝,荣爵不加,高禄不受,荣禄匪顾,何以旌德?从此以往,宜衣以绫锦,乘以雕辇,朝会引见,常侍御史,悉助举辇升陛,太子诸公,扶翼而前,主者唱大和尚,坐者皆起,以彰其尊敕,司空李农,朝夕问候起居,太子诸公,五日一朝,表朕敬焉。提的要求超出规格,不料石虎竟然答应照办。这时候青年支道林20约岁,正好随侍师父在邺城,向佛图澄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担心。这时候支道林是佛图澄的弟子,根据支道林的名字,应该和道安同一辈分。佛图澄在后赵建武十四年(348年)十二月八日卒,享年一百一十七岁。佛图澄逝世后,弟子们返回封龙山。太宁元年(349年),石虎正式称帝,当年石虎也死,发生冉闵之乱,社会动荡,人心惶惶,佛图澄众弟子包括支道林有可能返回封龙山,一年后经洛阳、开封,逐渐南迁四散。, k% Y5 X( d& j6 b5 p; o% W
后来支道林南游曾经住洛阳白马寺,和王蒙、刘系之论道,后又迁移开封,最终落脚江南,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名声大振,甚至力压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等“竹林七贤”,后来支道林把自己的落脚之地也称为沃州支硎山小岭,建支山寺,充分体现了他对自己初出江湖之地的深深眷恋之情。江南人们热爱支道林,于是借景生情,衍生出许多支道林的遗迹,假作真时真亦假,年代久了,竟然能和支道林老家分庭抗礼了。2 E" J2 `9 {" n2 L' r
支道林所作所为,符合那个时代的情境。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社会动乱,汉民族大迁移,孔子后裔搬到衢州,定州缂丝搬到苏州,常山县搬到浙江,支道林最后也是到嵊县,他们怀着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也把家乡大好河山,祖宗牌位,手工技艺,一股脑搬到自己落脚地。这是不争的事实。9 y& I. F% p2 s) V% d1 [( k" @# H
35岁时支道林最终落脚江南。魏晋时代老庄的玄学极盛行,佛教僧侣有的也加入了清谈的行列,佛经也成了名士们的清谈之资,而支遁几乎是这种风气的代表人物。因而支遁一生交往的名士很多,名士也喜欢和他来往,并且非常推崇他。在以记载清谈家言行为主的《世说新语》中,关于支遁的记载就有四十多条。支遁是一位典型的具有清谈家条件杂揉老释的僧人,他对于清谈家最为宗奉的典籍《庄子》更有独到的见释。对于《庄子》的《逍遥游》篇尤能独抒己见,曾为当时名士王羲之等所欣赏。在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自然也影响到佛教。支道林虽出家为僧,但却颇具名士风采,擅长草隶,游山乐水,好吟诗文。! n, H9 S8 S* ^
公元351年 当时王羲之虽然久闻支道林大名,可是对他并不服气。 通过孙绰介绍,支遁给王羲之讲《庄子·逍遥游》,用词新奇,如繁花一样绚烂,让王羲之很感兴趣。于是,王羲之脱下外衣,与支遁讨论起来。支遁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王羲之忘记了出门,一直流连于与支遁的探讨之中。支道林下笔千言,标揭新理,才藻惊绝,遂使王羲之读后披襟解带,佩服得五体投地,特地挽留住灵嘉寺,后来就成为了好朋友。# y/ U9 |0 [8 O1 ]* x+ y3 d1 c0 r
孙绰在《道贤论》中将支遁与“竹林七贤”之一向秀相提并论,《道贤论》中说:“支遁、向秀二人都雅尚《老子》《庄子》,二人虽不同时,但风雅玄谈却是相同的。”《喻道论》中说:“支道林识清体顺,而不对于物。玄妙之道与神情同任。这就是远流之所以归宗,悠悠者之所以未悟啊!”后来名士戴逵来到支遁的墓地前,也感叹万分。
" g, m! R" ]+ L9 M; [8 e) o支道林身为名僧,实则名士,当时人评他是“身披袈裟的名士”。又说他“理趣符老庄,风神类谈客”。在此之前,玄学家不谈佛,甚至不与佛教徒交往,支道林开创了玄、佛结合的先河。哀帝准他回山时,一代名流前来为他送行,可见名士对支道林的倾慕。% m# s& Z, B7 q5 H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四十一个名士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众人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辑之以为《兰亭集》,王羲之所书《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千古传诵。支遁是完成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人物,是中国佛教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
5 _* q5 g6 m: e支遁去世后,都超为他作序传,袁宏作铭赞,周昙宝作诔文。. d. ^' n7 N& o% d# J( S0 w3 V
不但石勒对佛图澄深信不疑,就是后来前秦苻坚,也是如此尊敬释道安、僧朗。《水经注》称僧朗少事佛图澄,硕学渊通,尤明气纬。苻坚、慕容德、姚兴对于朗公皆很尊敬。苻坚对沙汰众僧,特别诏曰:"朗法师戒德冰霜学徒清秀,昆仑一山不在搜例。"苻坚所说的昆仑,按照当时的说法,就是昆墟,也就是封龙山。4 x8 _7 y7 |8 O" R  ]6 {, l+ j
支道林在江南闻名遐迩,在封龙山却难寻踪迹,大概是因为来去匆匆,时间不长,我们只能耐心搜寻蛛丝马迹雪泥鸿爪。清朝康熙年间,朝廷重臣魏双凤游览家乡胜迹龙泉寺,还作诗数首,发出感慨。% _) G& y! v- s* Q, R
和孙化龙先生石壁二首- ^1 O. c! E5 r7 q
旱魃何堪六载偏,祷龙从来陟兹巅。浓荫避暑几无日,胜境逃禅别有天。
4 W9 V. d9 T& I& M" b' n父老殷殷携旧醴,山僧指点话灵泉。重来不之神明宰,顾禹须知易地然。
# g" O7 p: Q9 I' e! `6 p其二
, e! ?6 h* Q. E& H# A+ j路入龙泉曲径深,行田乘便一登临。宦游少比谢灵运,禅悦难寻支道林。
0 P- p% [' y( \- h% W5 V! ?山为夏云多崒嵂,树充秋气得萧森。佳甥况复叨同调,迨暇还期(共)解襟。
2 B9 m% B6 j( i2 O3 a6 P" L$ x    诗中说在寺中游览,就像支道林那样寄情山水,虽然心情愉悦,但是却找不到支道林的蛛丝马迹,甚为惋惜。可见家乡后人,也没有忘记支道林。
' N6 y/ D+ A3 h' T2 _! y6 W. |  u- @4 K目前此事定案,还需要更多证据。提出几条共同探讨:
7 r; |+ d# D1 L% V- o一、都说支遁25岁出家,在哪出的家?. k8 [; C; U' l6 G& q: c# ~) s5 `- S
二、25岁以前,除了邺城,支遁有哪些活动?
" X6 d5 Z" D7 Z( ?- C: w. i5 F7 J三、都说支遁曾经居支硎山,在哪里?封龙山就是。(肯定不是浙东沃州支硎山,因为大家都说,这是支遁命名的,或者支遁死后,别人命名的。)0 v  ], ]6 X( r, L: P; y3 [8 P
四、为什么河北有沃州——赵州,支硎山——封龙山,因为是陉山支脉,又称支硎山,小岭——去过封龙书院的人们都知道,书院紧挨东侧一条小岭,碧翠葱茏。而支遁就把自己栖身之地称为沃州支硎山小岭?这是不是一种精神寄托?为什么这么巧合?: t2 g/ X3 O7 N6 h1 j6 ^6 y, f
五、大家提到支遁曾经居支硎山,如果再把襄城、邺城、开封、浙江联系起来,是不是支道林迁徙的路线?
  U; i- g" I: `( ?* s0 [六、这是不是又一个比梁山伯祝英台更真实的故事?巧的是,不远就是浙江常山县,看来,五胡乱华时期,跑到浙东的石家庄人真不少。
& F1 s2 e! D* O+ X0 ]七、为什么江南人对支道林的前半生绝口不提呢?0 t2 I( v# ?- Y8 Y9 N
(鲁印建初稿正在完善欢迎斧凿2023.11)
# L: ^. J* m( J7 i6 k6 u. a* C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