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186|回复: 0

雷顺群司银楚黄金刚主编《中医多学科研究》目录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2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0
发表于 2024-12-14 08: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雷顺群司银楚黄金刚主编《中医多学科研究》目录$ d3 f- ~/ F% E
2 J' e" N: R9 F1 R
$ C9 v0 r, n8 B: W% w9 |1 F
中医多学科研究
; p+ p0 `( {& f: P主编雷顺群司银楚黄金刚
3 T1 g+ t" k# M2 b2 `# E$ ?编写人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 u( R5 C4 s9 u2 o* s8 Y& e' B! q8 l王彤王力平王民生王米渠王庆宽方肇勤司银楚曲黎敏孙会文李铁君杨万章张颖清郝葆华栗载福黄戈黄金刚曹素元彭荣琛雷顺群潘远根魏善初瞿岳云; g; O* O" D4 ^5 N# K! A
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7 F- [% f  u; I' D3 L

2 h+ _4 s% j7 q1 Y
* p& u# ]: _# K. O' b$ [# E$ C# Q8 N/ h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c1 m2 n9 r' N4 U
中医多学科研究/雷顺群,司银楚,黄金刚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3.8ISBN 978-7-5132-8046-4
; \3 o- J% u) U1 f/ \) {/ _: c: rI.①中…Ⅱ.①雷…②司…③黄…Ⅲ.①中医学IV.①R2
$ w/ Q5 b: h, M  r中国国家版本馆CIP数据核字(2023)第036338号
) U" @- P. ?4 b2 X$ s2 t% e$ n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 G5 m- a5 z: |+ W# y/ C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十三街31号院二区8号楼邮政编码100176传真010-64405721
1 y0 u. C' o$ Z! z3 P鑫艺佳利(天津)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 ?1 @  K9 g$ `: I
开本889×11941/16印张35.5字数850千字/ _0 }% u- M. f- @
2023年8月第1版2023年8月第1次印刷书号ISBN 978-7-5132-8046-4: ?9 h: d* H* q
定价150.00元网址www.cptcm.com. O3 h: ]1 }  e5 i( V+ ]5 m& y
服务热线010-64405510
# j+ _/ V4 D$ |  S+ `  c$ I购书热线010-89535836
$ w- |5 y! o/ {. U维权打假010-644057533 R. ]8 c; _  P8 ?# k
微信服务号zgzyycbs& g3 O  x! L  r6 `/ ?6 y& Z8 H& |
微商城网址https:/kdt.im/LIdUGr官方微博http://e.weibo.com/cptcm天猫旗舰店网址https://zgzyycbs.tmall.com7 ]6 H' k3 Y1 S- t! D- F- F7 w, S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联系(010-64405510)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3 X# A! M/ H6 o: x' f: N0 T$ [& S5 m: j& [1 H" y3 X

! x  |7 F( M' f# W' ~+ g' v. ?前言
/ _, d4 s. q( C- W- x5 m中医学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和载体,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i: V& F' B- m+ ?* A$ _* p中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考古发掘研究证明,早在17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中国这块广阔的土地上生活、劳动和繁衍后代。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的远古文化,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从远古到春秋时代,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实践都是个别的、具体的、零散的,处于经验不断积累的阶段。从战国到汉代,中医学家们为了适应农耕社会的需要,在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以整体观念为主导,以辨证论治为特点,对中医学进行了总结和提升,形成了以《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四大经典为标志的学术体系,开启了中医发展之先河。从此以后,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中医学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 v9 _* Q2 i, Q$ f, ~; U
中医学具有鲜明的特色优势。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是中医学的主要特色和优势。“治未病”是指合理选用中医学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方法,通过长期的修炼,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技术和方法,适用于所有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在疾病的治疗中,如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骨折,以及在针刺麻醉等方面,中医发挥了重要的协同作用。对某些重大疾病的治疗,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中医的治疗效果也非常突出。康复是指中医采用精神调节、合理饮食、体育锻炼、服用药物、针灸推拿、导引娱乐等各种措施,对先天或后天各种因素造成的代谢障碍和功能衰退进行恢复,达到提高或改善患者生命质量的目的,适用于年老体弱、慢性疾病、残疾人、疾病后或手术后的患者。
5 [& ]2 c# p9 o- x  L2 y# h: Y4 S) K中医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早在40年前,我们就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逐篇、逐段、逐句、逐字地进行研究,通过深入提炼、分类、比较、分析、归纳、综合,最终将《内经》的理论体系总结为十二个部分,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精气神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证学说、诊法学说、论治学说、摄生学说、运气学说。自《内经》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化,集中地反映在辨证和治疗两个方面。如辨证方面创立中医多学科研究
# i7 ?2 X9 G  W* u% ?了八纲辨证、病因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精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从不同的侧面对疾病的辨证规律进行了探讨,至今仍然是中医临床各科辨证的主要方法。再如治疗方面,《内经》的治疗方法主要以针灸为主,后世的治疗方法则更加丰富多彩,包括药物疗法、手术疗法、正骨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导引疗法、情志疗法、饮食疗法及其他民间疗法数百种之多。如果将《内经》理论体系和后世“辨证学”“治疗学”有机地融会贯通在一起,就形成了中医阴阳五行学、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诊法学、中医辨证学、中医论治学、中医运气学等二级学科,构成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框架,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  p0 M) u) K* Y" b( v! c8 ^
中医学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目前,中医学已经传播到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对外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高层次的合作格局正在形成。如《内经》《本草纲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中国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里约奥运会运动员身上风靡的“火罐烙印”,云南白药、川贝枇杷露在海外走红等。神奇的中医被口口相传,中医以独特的优势为世界提供各种中医药产品,助力各国共同应对慢性疾病和新兴传染病的挑战,推动人类大健康共同体的发展。# l! `) s9 ~  z- s
由上可知,中医学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其中蕴含的科学奥秘是极其深刻的,等待我们去发掘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在这个伟大的宝库中,我们揭示的内容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会从中获得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宝贵矿藏。
' p; d% ]% @- @. b* @乘新时代的春风,中医振兴发展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深入发掘中医宝库中的精华,彰显中医学的独特优势,切实把中医学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发掘好、整理好、继承好、利用好,一定能谱写出建设健康中国的新篇章。* Q: M" ]2 _2 z  h  h( Z0 D
传承是中医学发展的根基,创新是中医学发展的动力。中医学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如何实现中医学传承和创新,中国中医科学院终生研究员、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屠呦呦受到中医典籍的启发提取青蒿素,充分彰显了中医学自身的科学价值。同时给中医科研带来了新的启示:古老的中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就能产生更多的原创性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就是我们所说的现代“多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应用多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中医,国内称之为“中医多学科研究”。因此,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中医已成为中医学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医多学科研究是研究中医学的必由之路。
0 l4 ^1 Q; X6 q. {' q$ s% `9 f; ?中医多学科研究的战略意义:①加深人们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应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研究中医,使人们对中医理论的认识更加客观、更加全面、更加深化,促进中医学术的繁荣。如有的学者应用系统论研究中医藏象学说,绘制出人体系统结构模式图,揭示人体内存在四种主要联系,这些联系又集中体现在物质代谢、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四个方面,由此指出中医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物质代谢、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极其相互联系的学说,包括脏腑、经络、精气神三个组成部分。这样,我们对中医藏象学说的认识就更加精准和清晰,开创了研究中医藏象学说的新途径。②架起中医学与多学科研究的桥梁。当代自然科学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应用一门或几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另一门科学,使得不同学科的科学方法和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许多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从而推动科学的不断发展。我国中医界学者应用多学科的方法探讨和研究中医,架起了两者之间的桥梁,经过长期的的努力,撰写了一批中医与多学科相结合的专著,如《中医统计学》《中医微生态学》《中医系统论》《中医思维学》《中医心理学》等。③创立中医新的辨证论治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旧有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现在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慢性病已成为难解的方程式。所以,如何建立一套适应现代慢性疾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随着多学科研究的渗透,人们在系统论思想指导下,在中医藏象学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五脏系统辨证”的新体系。这个新体系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④促进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应用多学科研究中医学的过程中,受到中医学的启发,反过来推动了现代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如“全息生物学”是我国科学家在世界生物学界独自创立的生物学理论,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一支全息生物学的研究队伍,国外也有许多国家开始了全息生物学的应用和研究,如英国第一只克隆羊就是在“全息生物学”理论指导下取得的成果。然而全息生物学理论的创立则是起源于中医针灸学,反过来全息生物学对中医学的许多诊疗方法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揭开了蒙在这些诊疗方法上的神秘面纱,为中医学的穴位、经络、针灸、脉诊、舌诊、面诊等研究提供了现代生物学理论基础。⑤为大健康理论奠定坚实基础。中医多学科研究著作从自然科学(数理统计学、模糊数学、现代量子物理学、生物化学、微量元素、古天文学、古气象学、医学地理学、信息论、系统论、耗散结构论、电子计算机、激光技术)、生物科学(物候学、全息生物学、时间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态学)、人体科学(人体形态结构学)、社会科学(古代哲学、心理学)和思维科学五个方面,近20多个学科深入探索和研究人类的健康和中医,形成了自然环境健康学、生物健康学、人体健康学、社会健康学、思维健康学五个大健康知识架构和理论体系。在五大健康学理论指导下,又形成了自然环境健康产业、生物健康产业、人体健康产业、社会健康产业、思维健康产业等五大健康产业链。大健康以人类的生命、健康、长寿为宗旨,以“自然-生物-人体-社会-思维大健康模式”为核心,以大健康产业为根基。大健康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助推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原动力,创建新兴学科的杠杆和桥梁。
6 j# H5 o; F' r6 y3 N, Z中医多学科研究的思路和展望:①中医多学科研究的思路。当前世界正兴起一场新技术革命,各种新技术推动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推动着医学科学的发展。21世纪世界医学向微观与宏观两个方向发展,积极采用数、理、化、天、地、生等学科的理论及各种新技术,向快速、精确、高效、直观、自动化等方向发展。这种趋势为中医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开拓了研究的新方向,启迪了研究的新思路,从而使中医的发展建立在当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基础上,中医多学科研究的前途是无量的。②中医多学科研究的目标。中医多学科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医现代化,明确提出中医现代化的口号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这一口号的提出,其本意是指应用现代多学科的方法和手段研究中医的各种理论和临床实践问题,意图揭示中医的科学内涵。我们认为,所谓中医现代化即在哲学思想指导下,多学科地研究中医传统的独特的理论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探索其规律,揭示其本质,使中医理论得到严密的科学论证,形成更加先进的科学体系,并有力地指导临床实践。用一句话来说,中医多学科研究为加快中医现代化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或者说,传承中医的“岐黄之术”,让这笔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不断地“增值”,中医多学科研究是关键。③中医多学科研究的任务。中医多学科研究的任务,就是以现有中医学术思想、理论体系、诊疗方法为原点,强调:A.不断地寻找和发现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建立中医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新理论、新学科,推动中医的全面发展;B.确立中医发展的新模式,掌握中医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K1 S0 X+ [0 P9 D4 h6 v2 y
C.建立中医基础理论的新体系和标准化,以利于后人学习及中医国际化;D.创建中医诊断和治疗新技术,开发适合中医特色的医疗设备;E.研发治疗重大疑难疾病的新药物;F.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保障人民健康,保护社会劳动力。④中医多学科研究的艰巨性。中医多学科研究的难度很大,我们要充分地估计到中医多学科研究的艰巨性。中医的许多问题,如对精气的物质基础、阴阳的辨证法、五行的联系观、藏象的实质、经络的机理、证候的本质、复方的原理,以及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冠心病、脑血管病、肿瘤、骨质疏松、老年性痴呆、肝病、艾滋病等疾病的研究,都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中医多学科研究需要若干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另外,要提倡学术争鸣,参加《中医多学科研究》写作的专家众多,他们从不同的学科展开对中医的研究,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不要轻易采取否定的态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学术讨论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n) a/ u7 Y- J! w6 }5 r5 c
中医多学科研究的举措:①由于中医多学科研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为了使事业后继有人,必须培养后备人才,这是中医多学科研究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培养造就一批多学科渗透和交叉的中医创新型人才,组建一批高层次创新团队,提倡高等中医院校与其他高等院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人才。中医多学科研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中医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吸收一大批其他科研工作者,组成中医多学科研究大军,才能将中医的传承创新发展不断地引向深入。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重大科学问题,建立中医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在中医药重点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一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目前,重要的是深化基础理论、诊治规律、作用机理研究和诠释,开展防治重大、难治、罕见疾病和新突发传染病等临床研究,加快中药新药创制研究,研发一批先进的中医器械和中药制药设备。完善中医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③推动中医的对外开放,将中医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实施中医国际合作专项。推动中医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参与国际传统医学相关规则制定,推动中医文化海外传播和学术交流。2 N9 c% T% |8 G* @3 R2 W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中医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传承创新发展中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发挥中医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大健康共同体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c" p1 T2 m- q& I% H9 f. S
北京中医药大学 雷顺群# e/ y+ y0 M. A" Q, s0 C

% J! G' _3 v  b
  [0 @! r- n' j- a' F1 U4 x, l- U/ A( N) T
目 录
! ]- m* u) Q3 O% c' e第一章 中医多学科研究是研究中医学的必由之路…………………………………………………………1
4 z. J5 l2 d: t7 H" X4 y% u; ]0 j第一节 从中医学模式到中医多学科研究 ……………………………………………………1
9 d5 ~( S! I9 x5 B6 |& _1 Y第二节 中医多学科研究的战略意义 …………………………………………………………5
: r  a/ |# a7 B$ g. }! v: @第三节 中医多学科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9) \, ~; }6 Z8 ^! n
第四节 中医多学科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5  T9 G9 X: U, w! i9 q# X- E- j
第五节 中医多学科研究的前景和展望 ……………………………………………………16" K0 y% g8 V5 D: D) Y' z
第二章 在中医研究中如何科学地应用数理统计学………………………………………………………20
' `) Y- r% {3 L0 m1 H第一节 绪论 ……………………………………………………………………………20
9 k9 A& y+ Q0 D第二节 常用统计指标的计算及其应用 ……………………………………………………22+ ^, b  Y- _1 a  G
第三节 均数的显著性检验 …………………………………………………………………31
7 h. I2 C: A/ g第四节 率的显著性检验 ……………………………………………………………………40' ?, {: |! C  w* i, c
第五节 Ridit分析法 ……………………………………………………………………46
+ ?, r( O, l8 [) G& X第六节 方差分析 ……………………………………………………………………………49
* Z" Z/ E$ _2 ^第七节 相关与回归 …………………………………………………………………………52
3 m! y. W4 `: b$ T" A第三章 模糊数学在中医学的应用………………………………………………………………………54
' l! }# j: x& s# O2 ^- y第一节 模糊数学的特点 ……………………………………………………………………544 Z5 W2 s; Q: J% V' N
第二节 模糊数学在中医学的应用举例 ……………………………………………………60( @& d' H  x: s6 d  v4 V/ z$ u% k
第三节 模糊数学在中医研究中应用之我见 ………………………………………………71
, X2 z& Q; X8 W" T# I: q. F4 g第四章 中医蕴含了现代量子物理学的重要内容……………………………………………………73
9 j2 w  E# W& y1 t1 r1 C8 F6 D% z第一节 量子物理学概述 ……………………………………………………………………730 ?% g5 n4 l* @, P: \- L6 S
第二节 量子物理学与中医整体观 …………………………………………………………76: R2 b$ X: y# f7 U. L7 \
第三节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与量子物理学 ……………………………………………………77
9 E) x: X0 k1 m) z' G第四节 用量子物理观点诠释经络系统 ……………………………………………………79
) M) \' t* }: r第五节 量子物理学与中医学的“气”………………………………………………………82
% ~5 t6 J# l/ t3 o/ {第五章 生物化学与证及分析化学与中药的深入讨论…………………………………………………86/ J$ n( _+ Q* @+ k( S7 N7 m. {
第一节 生物化学与分析化学概述 …………………………………………………………86
' `1 ]! [$ [. M* K) l. `* c- B/ Y1 M; y( g0 s
9 A8 i+ }% f3 ~
第二节 生物化学与中医的“证”……………………………………………………………89
1 L2 P, D. s; \6 w6 l, ?第三节 分析化学与中药 ………………………………………………………………92" O" Q0 m1 j) O& S$ R8 @$ f# E
第六章 从微量元素的角度探讨中医的相关问题………………………………98
+ y8 G+ g/ K* F# L第一节 微量元素与中医肾功能 ……………………………………………………………98
* l6 t0 r9 p( l$ J7 x" |第二节 微量元素与针灸 ……………………………………………………………………102
" ]7 q# m# k) n# `, y9 g6 j第三节 微量元素与中医舌诊 ………………………………………………………………102. N* p5 o: }6 I
第四节 微量元素与临床病证 ………………………………………………………………103) ]" v) \/ g. t7 `/ p4 {# ]
第五节 微量元素与中药 ……………………………………………………………………1055 e: V6 z0 G9 ]6 R  m0 s9 A
第七章 中医与中国古天文学的密切关系………………112# i3 _& Z# T! \  P
第一节 中医的宇宙观 ………………………………………………………………………112
, l# @, M: z2 C- C3 l7 Z第二节《内经》的历法及其天文背景……………………………………………………1268 [4 ?' Q( {( r7 O& n+ t2 H
第三节“气”学说的天文内涵……………………………………………………………131
$ q7 n$ x+ C9 A2 W; S5 T4 V第四节 阴阳学说的天文探讨 ………………………………………………………………133
: V9 m& Q$ _8 R, W: k" A2 a( q第五节 五行学说的天文意义 ………………………………………………………………1362 D0 G5 S9 X! O9 q1 I
第六节《内经》论“天”…………………………………………………………1396 y8 l2 N& d: X& v: M
第八章 中国古气象学在中医的应用……………………………………………………………………145
6 }/ y  A$ K% b第一节 季节气候变化对脏腑气血的生理影响 ………………………………………………146' H3 |" y4 v# Y( W; l
第二节 气象变化与人体发病的关系 ………………………………………………………147+ [/ D# A! u. G& I6 Q+ ~( X
第三节 气象要素对辨证诊断的指导意义 …………………………………………………153) }( }6 c! M1 E. `* F5 y
第四节 不同气象条件下的治疗原则………………………………………………………155& D& Z" w2 p" {& ?  U0 o
第五节 气象变化与针刺宜忌 ………………………………………………………………158) d* P' K8 i0 b
第六节 从古气象学角度探讨防病养生 ……………………………………………………159$ K. G0 d' n5 \( I7 P8 d$ c+ P
第九章 中医医学地理学…………………………………………………………………………………………………………1620 V, n* N3 F+ c5 m# Y* m* \7 N
第一节 中医医学地理学研究对象和意义 …………………………………………………1620 o) d9 c% O8 I/ F2 r
第二节 中医医学地理学的重要思想………………………………………………………163
1 @4 o8 g, w+ k% j& e6 S! {第三节 不同地理条件下形成的诸种地方医药……………………………………………168
* M0 u1 T% B3 @1 f第四节 地理与病证举隅…………………………………………………………………191
4 o0 w' A. B" d8 v2 D2 l) |+ i第五节 地理环境与养生保健………………………………………………………………195
8 ?9 o- k0 K2 O( ], I; ~, e第六节 地理环境与中药资源 ………………………………………………………………197
) `( g1 L0 T5 @9 s5 l第十章 中医物候学思想研究……………………………………………204$ q4 Q  z0 Y0 U, S* `# e. m8 N
第一节 物候学及中医物候学概述 …………………………………2040 D* }  d+ V4 G
第二节 有关中医物候学思想的渊源 ………………………………………………………205* B7 x5 i( W) }) X' q! c! N7 D
第三节 季节性模式的建立与历法节气 ……………………………………………………207
  }; G- Y5 b" i, a第四节 物候学定律在《内经》中的反映 ………………………………………………212
6 C* k% ^3 s7 k1 G1 q第五节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物候学思想……………………………………………………2153 ?7 N! L* G$ Q/ u) B$ b
- x( S1 c5 T- L1 `

# i/ ?6 u- H' t4 y2 p第六节 中医临床中的物候学思想…………………………………………………………222
( N, q" J6 H) }第七节 中药学中的物候学思想 ……………………………………………………………2240 i- A9 _0 _/ g1 u3 ~" F3 ~
第八节 针灸学中的物候学思想 ……………………………………………………………231
, L5 K7 X8 X* J% c4 Y第九节《内经》中物候观点的特殊性……………………………………………………234! q3 K% v6 e; N% \' j( g
第十节 历代各种史料里的中医药物候知识 ……………………………………………236
0 u1 {6 k5 a" p4 o/ e% \1 P第十一节 研究中医药物候学思想的意义 …………………………………………………240
8 ?, l/ o- q9 M" t: Q1 w第十一章 中医与全息生物学…………………………………………………………243) e0 ]6 N+ @0 k' q4 C) K1 ]
第一节 生物全息学为中医提供了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基础 ………………………………243
: a5 o3 T. ~1 n) F1 i* Q; K第二节 生物全息诊疗法丰富和发展了针灸学 ……………………………………………244
; v; M, Q# M4 c0 s  Q. P第三节 全息胚学说与穴位全息律、穴区全息律的实质 …………………………………257# r: g# p3 T1 y" [
第四节 全息胚学说与经络穴位的实质 ……………………………………………………2665 A/ x. m% \, E0 h5 f7 U
第五节 包括脉诊、面诊、舌诊在内的生物全息诊法和疗法、推拿按摩、针刺麻醉的/ [7 e  V$ z/ G. k
生物泛控论原则 ……………………………………………………………………268. P6 x% H4 Z9 w, K
第六节 癌的全息胚学说与中医抗癌的巨大潜力 …………………………………………274% [- y" F9 o6 G6 C6 S
第十二章 中医时间生物学研究及具体应用……………………………………………………………295: V1 h/ ^, Z+ b8 P' c
第一节 中医昼夜节律的研究 ………………………………………………………………296
1 V, w, _. H) l. o- o$ c+ u- V* U第二节 中医月周节律的研究 ………………………………………………………………3044 w: p$ k& p% Q; Q" i
第三节 中医四时节律的研究 ………………………………………………………………307
; w' M4 p' }" t3 {5 p0 x第四节 中医运气节律的研究 ………………………………………………………………3144 s0 G, y9 h6 q" M+ H% [
第五节 时间针灸学——子午流注针法 ……………………………………………………317
( Q) L/ _! y! B; H( _第六节 辨时论治用药 ………………………………………………………………………322
6 S$ S3 p% c8 f8 [0 w第十三章 应用分子生物学理论……………………………………………………………329& j5 r1 }( x2 U$ S
第一节 肾精学说的现代分子生物学基础…………………………………………………329) K) G, V$ e0 _  n% |5 i, w4 t
第二节 阴阳学说与分子生物学……………………………………………………………336, e9 m$ a" O) q
第三节 正邪学说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关系 ………………………………………………341
* f( j0 X/ U) {) l第四节 肝主疏泄的现代分子生物学基础 …………………………………………………343
% l7 J; G; k" V0 a+ M) G第五节 中药与分子生物学 …………………………………………………………………347
2 \' v* O4 m) @% _第十四章 中医学与微生态学在方法论原理上的统一性………………………3531 z5 m! {* a9 y; S7 V: }& B
第一节 微生态与中医整体观 ………………………………………………………………3538 l% ^5 B8 o% |% U+ \5 a( ]
第二节 微生态与阴阳平衡 …………………………………………………………………354
1 c5 X  w  S( P8 s3 S/ `第三节 微生态学与中医体质 ………………………………………………………………355
6 G. u/ |4 a0 _! c  f! k, E& k第四节 微生态与扶正祛邪 …………………………………………………………………356
( k3 [! K, L% \/ {+ U第五节 微生态与脾胃病证 ………………………………………………………………356- a" O& e" Q0 S7 f5 G* W8 }/ ~
第六节 微生态协助中医诊断………………………………………………………………357
$ M1 R& ?# x8 i; E& {第七节 微生态学有利于中医对疾病的治疗 ………………………………………………358  \5 g: d0 M  J, Q+ B: {; C: ?  x
  K) m# A: X( }6 H4 K5 f
  }7 o. \/ |! i0 R- }! }, r
第十五章 从信息论角度探讨经络……360$ t6 Z% Z% ]' X2 c  \# L, I/ F
第一节 信道与经络 …………………………………………………………………………360/ Y2 J2 x( d' q* o
第二节 腧穴是人体内信息传输的端点 ……………………………………………………362
' p0 i: Y2 N0 M6 A; _2 L第三节 针灸是一种典型的信息疗法 ………………………………………………………367; E+ n8 s& }+ y4 U/ `
第四节 针麻的信息论原理 …………………………………………………………………3716 \3 _7 A( R/ b* ?! `2 y- r+ B
第十六章 在系统论思想指导下创立中医五脏系统辨……………………………………………375
1 m8 G5 ^% t# Y: F, p5 b$ o第一节 系统论概述 …………………………………………………………………………375) ?& ?* M# L8 E4 c" P$ Y+ w2 q% n
第二节 中医藏象学说蕴含了丰富的系统论思想 …………………………………………3775 H- M, H1 @; _
第三节 建立中医五脏系统辨证的思路 ……………………………………………………385
' r8 l3 P1 F, e7 o- O第四节 中医五脏系统辨证的基本框架 ……………………………………………………393
- ~( @* }' u, Y! ]5 d第十七章 中医与耗散结构论……………………………………………………398
( z0 I, w5 C4 [6 v8 h5 f第一节 什么是耗散结构 ……………………………………………………………………398
) U7 g7 _" _+ H  b" k/ j: h第二节 人体的高度有序性 …………………………………………………………………399
' Z0 G5 H2 I* ]3 j. Y第三节 人体是一个开放系统………………………………………………………………4022 K* I* t7 b! I( e( D
第四节 人体处于适度远离平衡态 …………………………………………………………410' r* t; s) r& G% n- o
第五节 人体内存在着非线性动力学机制 …………………………………………………423! x0 |* P8 |# l2 T  M
第六节 生命过程的不可逆性和自稳态 ……………………………………………………427
1 s9 Y7 @! l. @1 q第七节 从耗散结构论分析中医调治法与养生……………………………………………432# H/ e0 D; s8 S1 O+ R
第十八章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的影响…………………………………………………………4398 o, @5 h! Q# n
第一节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精气学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439# d  O$ Q2 S: y  {& a! o/ S4 Q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内经》理论体系形成的指导意义 ………………………441
8 v' a& T, P' W第三节 中医哲学思想的特定内容 …………………………………………………………445) A- t: E6 T) `
第四节 历代医家对阴阳学说的实践与发展………………………………………………450
5 W3 u% o# K$ \" z& v* R第十九章 中医与思维科学的理性思考……………4564 b# E/ {, J/ y* \% S+ c6 a0 I$ B
第一节 中医思维的桥梁 ……………………………………………………………………4564 Y7 Q( C& w! J' B4 D
第二节 中医理论思维途径 …………………………………………………………………462
: g" C9 o  ~" V第三节 中医诊断思维 ………………………………………………………………………467) q8 W+ l6 p5 g2 k4 ]2 C2 z! P' @! E
第四节 中医治疗思维 ………………………………………………………………………4739 Q; k$ E+ b$ ^3 f
第二十章 中医心理学的…………………………………………………………………………480- K: S. n1 [; K3 t
第一节 中医心理学导言 ……………………………………………………………………4805 W9 ~1 Q/ }& p" i% f
第二节 中医心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4825 n6 ?5 r+ A4 r/ ^1 H6 Z
第三节 中医心理学学术研究 ………………………………………………………………485
2 k# m6 t5 l" w7 x& I5 A# W第四节《内经》与中医心理学 ………………………………………………………………488
0 u' q/ }( Y( f2 ]% @7 ~第五节 阴阳身心发展学说及衰阳(老年期)……………………………………………490
- u" g/ D* [6 J6 V第六节 阴阳人格体质学说及太阳——火形人 ……………………………………………492
1 Q, q! b6 n& N$ ?0 ]* N" n! ?; b# x8 J6 q+ X. x8 ?

0 m, H& i* V1 W/ h* f! g  G. P第七节 阴阳睡眠学说及研究系列 …………………………………………………………494
: G+ T  R1 @* A  G  a0 I' U0 D& B第八节 七情学说及心理病机………………………………………………………………496
: I! u# u/ W6 s. v; s" u0 j( k第九节 中医心理治疗 …………………………………………………………………497
$ R! L% J' s  o1 `& r, \0 M& Z: G- Z第十节 患恨导引治疗 ………………………………………………………………………499
9 Z4 w) O3 U% E( M% f; z第十一节 中医心理卫生及长寿 ……………………………………………………………500
  [3 L7 F+ m$ U5 ?第二十一章 中医关于人体形态结构的研究…………………………………………………………5034 v/ `- \# ?+ w1 M! h' k1 K
第一节 中医关于解剖学知识的认识 ………………………………………………………503; h3 b" ~0 O& ^% `  K( \! K& P) L- p
第二节 针灸穴位的形态学研究 ……………………………………………………………5108 @0 M  `! u3 ^% }+ y! e$ J
第三节 神经干细胞与中医药 ………………………………………………………………514
$ n0 F* x5 |8 b' W# o5 u0 H* _第二十二章 电子计算机在中医的应用…………………………………………………………………5262 |; D/ B, T  ?) x/ b
第一节 中医电子计算机的设计原理 ………………………………………………………526
8 @% n& k% ~7 B7 Q5 m/ s* K第二节 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专家经验 ………………………………………………………530$ g  Q% B8 c: y% ~
第三节 用电子计算机整理中医经典著作 …………………………………………………5365 t% c8 n1 \1 T0 I5 z
第二十三章 激光技术及其在针灸的应用………………………………………………………………540
, D& j" v8 [' J) A/ f) l9 c7 m第一节 激光概述 ……………………………………………………………………………540
# [) R! _% T) @  S7 p$ q0 F第二节 激光与经络现象 ……………………………………………………………………5434 q2 k0 c3 ?! N- e; H& P4 b! O4 C. j
第三节 激光针灸的作用 ……………………………………………………………………545! j" _3 ?6 d+ F5 i! n
第四节 激光针灸的特殊效应 ………………………………………………………………547
5 O0 l0 b' A9 _$ h4 X$ a% H第五节 激光针灸的临床应用 ………………………………………………………………550
  @; u. Z  w+ k' }" a4 l8 r' l; G9 k% V

; C$ g1 _% g& {5 o) s1 D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