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女娲在衡水冀州,战天斗地救民生,创造天下太平
曹东义 发表于:2025-1-10 17:53:1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03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5-1-12 14:38 编辑 " x) M- r! @6 y5 v$ _6 h

% W& c4 i6 C. W1 P' M4 o# N8 q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老祖母,她是流传下来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女英雄。她炼五色补天的思想,是五行学说的滥觞,也是中医天人相关理论的来源,也是伏羲八卦哲学的起源。女娲抟土造人,重视气血,也是中医重视精气神思想的源头。
      女娲的故事在衡水上演、演绎,深刻影响了华夏大地,以及生长在在这里的子孙。
        “冀州平”、“颛民生”,天下平,需要发展中医。
《淮南子·览冥篇》描述传说的上古时代,天灾人祸层出不穷,女娲补天才改变了面貌,是一个沧海桑田的变化“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 水。苍天补,四极正;淫 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这个描写,也许是母系社会流传下来的故事,因为其中顶天立地的英雄是一位女子,而不是英雄好汉伏羲。
       女娲文化源远流长,是内容丰富的神话传说,也是古人对于史前文明猜想。
《山海经·大荒西经》、《楚辞·天问》、《礼记》、《史记》、《淮南子·览冥训》、清朝嘉庆《涉县志》等史料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相传上古时期,始祖女娲就是在涉县的古中皇山上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长期以来形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女娲文化。
关于女娲的传说,比伏羲名字出现的要早,《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说明女娲也是一个龙的化身,只不过是一条母龙。对于女娲的善于变化,《淮南子·说林篇》解释说“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

: q" D. M( d. s' j/ H2 A
关于举办中国·衡水中医药一技之长学术交流大会的
通知(第一轮)
各会员和相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加大中医药特色技术推广力度,打造高质量中医药特色技术供需平台,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世界中联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拟定于 2025 年 4 月23-25 日在衡水举办 “中国・衡水湖中医药一技之长学术交流大会”。现将会议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分会
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
衡水市中医药学会
北京开创华夏非药物疗法研究院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慢病管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药文化研究会药食同源产业分会
二、会议时间
2025 年4月23日-25日
三、会议地点
中国·衡水
四、会议内容
学术交流:
设置多个主题,涵盖中医经典理论解读、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病、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融合等议题。
邀请权威专家进行演讲与研讨,分享最新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促进学术思想碰撞融合。
技术交流:
展示中医药的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如智能中医诊断仪器、中医康复设备等。
设立展览区,组织中俄企业与机构的技术对接会,推动技术合作与成果转化。
推广活动:
为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开展中医药实用技术推广,如针灸推拿、点穴、拔罐、艾灸等。
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担任讲师,为参会的医务人员、中医爱好者提供实践技能学习机会。
五、会议征文
1.征文范围:
论文要紧紧围绕中医药一技之长的搜集整理、研究验证、总结提高、成果展示、开发推广,以及探索培育后继人才,强化继续教育;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发展中医药事业;为世界各地有关机构输送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运用和推广适宜的中医药技术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
2.征文要求:
(1)与征文范围相关的未在海内外刊物上公开发表过的论文或者近一年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均可投稿。
(2)论文字数以1500~3000字为宜,需包括300字左右中文摘要。  
(3)论文应注明论文题目、作者、职称、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4)论文需用 word 格式排版,可以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提交。中文论文需要提交中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作者(无中英文摘要论文不采用)及中文全文。摘要300字以内,摘要下附关键词,关键词不超过五个,中间用“;”隔开,宋体五号字体;正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不超过5000字,论文题目用四号黑体字居中,其它文字用宋体、小四号字,1.5倍行距,标准字间距;英文和数字用 Times NewRoman 字体,小四号。
(5) 文后参考文献作者人数全部列出。
3、截稿日期:2025年3月31日;
4.投稿方式:论文一律以E-mail附件形式发送至705304058@qq.com ,邮件标题命名为:“2025衡水会议征文:论文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
六、费用
会务费:1800元(含大会注册、会议会场、会议正餐、论文编审、论文汇编、合影、电子照片等),入会会员及在校大学生半价收费。 交通费自理,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汇款名称: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账号:110060971018002604480336
开户银行:交通银行北京育惠东路支行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董建国   18910885139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90304/wps7.png
张培红 13582342134
# ?8 Y% C2 \2 Z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

/ r& f; @7 P5 L+ p) e* `" V
世界中联一技之长  2025〕1号
9 x2 W7 S; I" k- E3 T
关于在衡水市举办“中国·衡水湖中医药传承发展高峰论坛暨第三届中俄传统医学交流大会”的商协函
5 P; G. c0 W" e
衡水市人民政府: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于2018年4月在禹州市成立,2024年4月19-21日在石家庄市进行换届,并与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东方医学院、俄罗斯联邦国家传统医学专家专业协会等学术机构合作,在河北会堂召开了国际学术交流的千人大会。
我会一直致力于凝聚中医药医术确有专长人员,依法做好一技之长的搜集整理、研究验证、总结提高、成果展示、开发推广、人才交流、教育培训等工作,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医药和中华文化,输送中医人才和技术的平台。创会会长曹东义是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河北省第三届名中医。
为了深入探索河北省衡水市的中医药历史文化(比如女娲杀黑龙平冀州的龙文化与中医藏象;大禹开辟九河治水与活用五行学说;汉代窦太后董仲舒道家与儒学对中医经典传承;以及药王邳彤和“仲景村”的有关传说),让中医药一技之长成果在衡水进行展示、交流,促进当地中医药事业发展,为“京衡名片”与“旅发大会”增加丰富的中医内涵,给“这么近,那么美”的衡水增添光彩,贯彻落实好2023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省时提出的“特别是要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我们计划2025年4月底在衡水市举办“中国·衡水湖中医药传承发展高峰论坛暨第三届中俄传统医学交流大会
因此,敬请各位领导给予指导,并帮助协调衡水市有关部门,以及指导我们做好相关后续工作。
昐复。
此致
敬礼!
4 ~$ Y$ C- H3 i

4 P. W* C9 l& X" q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
2025年1月6日

7 |3 `1 \. m0 l: c2 Z' J! D* K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5-1-10 17:56:33 | 阅读全部
据说,太行山除了又名“太形山”、“五行山”之外,古代还有过“女娲山”和“皇母山”的别名。在几千年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有为数众多的男性“天子”,而女娲所享受的这一殊荣,真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绝无仅有。据南宋罗泌《路史》记载:“‘女娲’又曰‘皇母’。注‘太行’一曰‘皇母山’,亦曰‘女娲山’。”又崔伯易《感山赋序》曰:太行一名“皇母”,一名“女娲”。/ r7 P) S6 d% f3 p9 ?: v/ T
据以上记载可见:以“女娲山”命名太行山的唯一重要原因,是在距今八九千年的远古时期,人类儿女在遭受了严重的洪水和强烈的地震灾害以后,在太行山地区进行了长时间、大面积的抗灾救灾活动,拯救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宝贵生命。" A+ w( o7 R; U. L3 t3 F
《礼记》说:“法施于民则祀之,能抗大甾则祀之,能御大患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太行山地区人民不仅在当年女娲所经行和活动过的地方修建庙堂、行宫以供祭祀,而且把她居住、活动过的“太形山”改易命名为“女娲山”、“皇母山”,可见女娲在这里所享受的尊重之隆和规格之高。
/ V# j. [+ G, R! x" T% \8 l% c据《列子·汤问》记载:“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天)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 K: q/ V: M% c5 A+ z6 K; @! T《列子》里有很多著名的故事,愚公移山也是一则。而这则记载所说的“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情况,在太行山地区很多地方都可以亲眼看到。不少山脉断层纹理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降低状态。这种地质结构,只能是远古时期地球大陆板块互相冲撞,造成边缘断裂、抬升所形成。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渗杂、混和着中华民族祖先对远古人类灾难历史的久远记忆。
0 N1 n( X; L3 g$ u另据方志记载,在属于太行山边缘地区的河北省涉县索堡村唐王山、涉城镇北岗村、城关镇河南店、张家庄云头山、河南省林县以及淇县灵山等地,都有纪念女娲的遗迹分布。其中涉县娲皇宫依唐王山山势而建,雕梁画栋,楼阁雄伟,云雾缭绕,形势巍峨,是国内现存最为美丽、辉煌的纪念性建筑。据记载,其创建时间是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齐以前,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河南省淇县灵山娲皇庙,乃是与《封神演义》所写“商纣王淫诗戏女娲”故事联系在一起的古老建筑(后来有过重修),其历史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其意义和价值也十分重要。从以上遗迹的分布和命名情况看,涉县娲皇宫和淇县娲皇庙都可能属于当年女娲巡行太行山地区时的经行(行宫)、停留(祠庙)之处。7 C7 J' E" b- U$ F
有关女娲与伏羲的传说,与一场大洪水有关。原来的人来被大洪水淹死完了,只剩下伏羲兄妹,经过他们的繁衍,后来的人都是伏羲兄妹的后裔。这样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很久。0 n* P+ Z4 t. N2 y0 M
按照《列子》与《淮南子·览冥篇》的说法,女娲炼石补天在前,而颛顼与共工的斗争在后,是两次翻天覆地的事件。然而,在后世的传说里,人们合二而一了,把两个事件重合在一起了。其实,历史上这样的历史事件重叠表述,也是有先例的。女娲补天本有可能是母系社会诞生的故事,而伏羲神话大约出现与父系社会之后,但是在古人充满想象的故事里,女娲与伏羲竟然组成了一个小家庭。这就像牛郎星、与织女星本来相隔十几光年,却可以每年七月初七度过银河相会一样,都是大胆想象、魅力浪漫的神话故事。但是这故事背后,却曲折地反映出某些历史事实,或者是对于某些历史现象的大胆猜想。2 r7 b9 \! h" q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
$ k/ S- l/ \5 N) _. U3 Z$ q古人划分中国地理的时候,首先出现的是“九州”的区划。这九州之中的“冀州”,是黄河划出来的,也就是“河内曰冀”。西汉王莽之前,黄河从河南省境内,达到河北省,在宁晋泊向北,沿衡水、沧州,到天津静海一带入海。也就是《尚书·禹贡》所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河北省中南部以及河南省的北部,在黄河的弯曲之内,所以叫“河内冀州”,黄河以南叫“河外”。
2 V- B2 U- t% h% N5 D* }7 H女娲补天之后,“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描述的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的一个历史故事,也可能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的真相,有可能是一次巨大的陨石坠落。这场特大的灾祸不仅在古人的记忆里留下了痕迹,也可以从地理、地质的研究之中,发现某些线索。
& o! v1 F6 q! V/ P- {5 U某些史前事件虽以民间传说或神话的形式存在,但却存在着事实依据。黑海的水下考古探测就曾发现《圣经》之中记载的“世纪大洪水”有事实依据。“大禹治水”虽无准确的文字记载,但该神话的事实被普遍认为是治理古代水患。那么,比大禹治水更为古老的一个神话——“女娲补天”是否也存在着这种事实基础呢?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研究员王若柏,长期从事地震地质、地壳形变和地质灾害领域的研究工作。他提出,女娲补天的神话实际上可能是远古时代的一次陨石雨灾害。此种说法依据何在?记者就此事采访了王若柏研究员。
1 ~" W  i" e4 G7 p  v4 p王若柏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在研究白洋淀流域区的历史地貌时发现,从任丘、河间到保定、望都一带,向西偏北的方向延伸,一直到完县、满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这种碟形洼地是怎么形成的呢?他们利用近百年前出版的顺直地形图和航空照片等,使用计算机数字技术(DTM)将现代地形和人工地物层层剥去,仅保留原始的自然地貌景象。将这种洼地的复原图与形成年代相近的国内外其他地区的陨石撞击坑进行对比后发现,白洋淀地区碟形洼地和其群体是史前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在近代冲积平原上留下的遗迹。 ( b% @$ f) y& O! v; U* }! A; K$ k! z
依据地质地貌方法对近代陨石撞击的研究,他们推测,这次撞击发生的地域非常广,从晋北一直到冀中,甚至可能延伸到渤海湾附近。发生的时间大概在史前的某一时刻,最有可能是距今4000-5000年间。$ @* G# `1 ~" l/ N3 b
推测当时的情景是,一颗小型彗星进入地球轨道,在山西北部的上空冲入大气层并在高空爆炸。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落入从晋北到冀中这一广大地区,形成规模宏大的陨石雨。在平原地区形成了大量的撞击坑,后经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多个较大的撞击坑群最终形成了白洋淀。其余的较小者形成了积水洼地,逐渐成为了该地区主要的居民点,部分这种洼地被地表水冲蚀破坏,但是河床间的高地上保留了大量的撞击坑遗迹——“碟形洼地群”。. ?' m0 t$ H) D/ s3 G
王若柏告诉记者,分析女娲补天传说的内容,和一次规模巨大的天外来物陨石雨的撞击事件极为相似。他说,最早记载女娲补天的是《淮南子·览冥训》。这部著作中对女娲补天的神话是这样论述的。在远古时候,“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也就是说,天塌地裂,大火延烧,洪水泛滥,飞禽作孽,走兽横行。在百姓哀号、冤魂遍野之际,一位叫女娲的女神挺身而出,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从而克服了这一重大的自然灾害。2 \" S" s* p- W
文中的精彩描述完全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是小型天体爆炸后形成的大规模陨石雨:“火炼炎而不灭”是巨大撞击、爆炸和其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如果小型天体是一颗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陨冰,而陨冰融化后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会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结果。“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固,冀州平,蛟虫死,颛民生。”神话依据上古时代的传说编撰于西汉年间,冀州当然就应当是古代河北省一带,也就是说这一段描述了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 # l% Q4 v6 s) a5 V8 t9 Y
天外来物撞击灾害可能形成巨大的破坏,其中重要的是对古气候的影响。王若柏研究员说,第四纪地质学家研究了全新世气候的变化规律,发现有多次重要的降温事件。在距今8500—3000年前后全新世的大暖期是新石器古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但此期间也是一个气候剧烈波动的时期。其中距今4000多年前的一次降温事件,被称为“小冰期”的事件影响巨大。这一时间也是中原文明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对这一问题许多学者都十分重视。著名的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等人使用环境演化高分辨率分析(10—100年时间尺度)的方法研究全新世古环境等问题时提出,在距今4800—4200年间有一次降温事件,事件的结果导致了古文化的变迁。认为在蒙、辽、冀地区繁盛的红山文化突然衰落和小河沿文化发展的低谷可能与这一事件有关。
* E9 ]6 h4 ?; {: N王若柏告诉记者,近年考古学已有明确的证据,女娲神和女娲补天的神话的遗迹主要存在于山西、河北一带。这些遗迹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于他提出的撞击区的南部和西部附近,而且这次撞击对应了古气候学家的研究结果——距今4800至4200年间的降温事件,正是陨石雨的撞击引发了这次降温事件。白洋淀地区为什么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留下了一个古文化的空缺区,合理的解释是这里发生了巨大的灾害。; }2 f, N0 t. e% G
王若柏告诉记者,他的研究不仅在时间上与古环境专家们提出的全新世降温事件一致,而且地理位置也与历史地理学家提出的河北平原古文化空缺区不谋而合。自然环境对早期人类发展的影响极为重要。各种文化区的分界,往往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分界线。但是,他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发现,河北平原的中部,即白洋淀地区既不是山脉纵横,也不是荒漠分布,应当是一个十分适合远古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湖塘和洼淀地区,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却留下了一个古文化的空缺区。考古学研究表明相当于仰韶文化时代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非常缺少,而更晚的龙山文化遗迹几乎是空白。实际上《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早已经提出,“不论是新石器时代或是商周以至春秋时代,(河北)平原的中部都存在着一片极为广阔的空无聚落的地区”。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也指出“河北平原是一片榛莾,荒无聚落的景象”。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