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魏志强论《辅行诀》中的阴阳五行整体观念和数字规律
曹东义 发表于:2025-2-12 10:01:5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25
浅谈《辅行诀》中的阴阳五行整体观念和数字规律
魏志强
/ G" ^6 u# i& v" [* G% |- h
虽然《辅行诀》早已被公认为一把解开古中医学组方规律的钥匙,可是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灾祸、传承不力,《辅行诀》本身的组方规律仍然无法让今人完全破解。毫无疑问,《辅行诀》的组方规律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之上的,那么今天,我们就试着从阴阳整体观念和五行数字规律的角度探讨一下《辅行诀》的组方规律。
    一、为什么《辅行诀》小泻方都是三味药、小补方都是四味药?其中的数学原理是什么?
我们阅读《辅行诀》会发现,小泻方都是三味药,小补方都是四味药,这又是为什么?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古人提倡“快泻慢补”的原因。针对这样的回答,我们并不否认,但是为了研究古人用药的精确性,我们不妨探讨一下其中存在的阴阳五行学说的机理。
我国古代书籍《周髀算经》中记载“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对勾股定律的记载。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知道勾股定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记载测量天地之数的方法,也就是说古人是通过日月星辰以及地球相互之间的相对位置来确定各自的高度和方位的。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明白“三”为天之数,也就是说它描述的是“天”与“地”之间的关系,“四”为地之数,也就是说它描述的是“地”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然,这里的“天”、“地”、“人”具有象征意义,其中“人”还可以代表“变数”。
《汉书律历志上》又记载“太极元气,涵三为一”按照阴阳转化为五行的逻辑。“三”包括“阴、阳、化”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再加上“太极(元气)”,合而为“四”。我们再联想一下《周髀算经》中的勾股定律,又了解到“三”是测量天地之数,“四”是测量“地”与“人”之数,“五”是测量“天”与“人”之数。如图:
                                   
file:///C:/Users/xxk/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file:///C:/Users/xxk/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file:///C:/Users/xxk/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3.gif天          5
   3
file:///C:/Users/xxk/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gif地                                     人
             4
明白这个道理非常重要,因为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在《辅行诀》中,小泻方以“3”数为一个整体原因在于这是一个“天数”,并且这个“天数”包含了“太极元气”、“天”、“地”三个方面。小补方以“4”数为一个整体,原因在于这是一个“地数”,这个“地数”包括“太极元气”、“天”、“地”、“人”或者说是“化”,因为“人”又象征着“变数”。
我们又知道“4”之后就是“5”,而“5、6、7、8、9、10”又称之为“成数”。由此可见“3”与“4”两个“生数”在演化出五行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又由于满“4”之后就是“5”,所以“4”数本身就代表着一个独立的整体。这个“整体”意味着满“4”之后的进一步发展必然涉及到另外一个宫位或者说整体。
我们以小补肝汤为例,“太极元气”的代表物就是桂枝,“天”的代表物就是干姜,“地”的代表物就是五味子,“人”的代表物也就是化味药大枣,正合四味。
小泻肝汤不再多述。
二、大泻汤六味药、大补汤七味药和救诸病误治方的内在机理。
    我们知道了满“4”之后就是“成数”以及满“4”之后再进行变异就会涉及到其它宫位的药物这一道理之后,我们还得知道涉及到其它宫位的什么药物。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从《洛书》讲起。
由于《洛书》属于先天图,最初的五行生化又是按照先天原理进行演绎的,这就是我们依据《洛书》图来分析问题的原因。依照《洛书》图,我们发现生数“1”在北代表冬天,“2”在西方代表秋天,“3”代表东方春天,“4”代表南方夏天,又由于天道逆行,地道顺行,所以这几个数字的排列顺序就变为“1——2——4——3”。
这个排列顺序非常重要,我们把这串数字的顺序套入小泻汤和小补汤,如下表:
小泻汤用药数字规律表
  
名称
  
小泻汤
排列数字
1
2
4
3
小泻肝汤
枳实
芍药
生姜
小泻心包汤
黄连
黄芩
大黄
小泻心汤
龙胆草
栀子
戎盐
小泻脾汤
附子
干姜
炙甘草
小泻肺汤
葶苈子
大黄
枳实
小泻肾汤
茯苓
炙甘草
黄芩
小补汤用药数字规律表
  
名称
  
小补汤
排列数字
1
2
4
3
小补肝汤
桂枝
干姜
五味子
大枣
小补心包汤
旋覆花
代赭石(牡丹皮)
竹叶
豉(山萸肉)
小补心汤
瓜蒌
薤白
半夏
白酒
小补脾汤
人参
炙甘草
干姜
白术
小补肺汤
麦门冬
五味子
旋复花
细辛
小补肾汤
地黄
竹叶
茯苓
泽泻
    由于个别组方较为特殊,我们暂且以大补脾汤为例,大补脾汤就为小补脾汤+小补肺汤中的前三味药的组合,而前三味药相对应的数字是124。也就是说省略了小补肺汤的化味药细辛,而细辛对应的数字是“3”。我们前面又说过满“四”为“五”,根据阴阳五行含义,“五”也象征着“十”,10-3=7。而“7”这个数字也正好是大补汤的药味数。
    不仅如此,大泻脾汤=小泻脾汤+化味药黄芩+小泻肺汤的后两味药,也就是说小泻脾汤+化味药黄芩,这是形成四味药后的一个整体,因为它不仅是四味药,而且包含了“太极元气、阴、阳、化”四个方面的药物(对于怎样对应,大家可以自己套用)。另外加上的小泻肺汤的后两味药分别是大黄和枳实,分别对应的数字是242+4=6。大泻脾汤的药味数为6,正好相应。
    不仅大泻补脾汤如此,我们分析其它大泻补汤,除了个别药味的特殊性之外,整体上也是如此,如下表:
大补汤用药特点归纳表
  
  
大补
  
脾汤
  
小补脾汤
小补肺汤
人参
干姜
炙甘草
白术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牡丹皮)
1
2
4
3
1
2
4
3
人参
干姜
炙甘草
白术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牡丹皮)
  
大补肺汤
小补肺汤
小补肾汤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丹皮)
细辛
地黄
竹叶
甘草
泽泻
1
2
4
3
1
2
4
3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丹皮)
细辛
地黄
竹叶
甘草(茯苓)
大补肝汤
小补肝汤
小补心汤
桂枝
干姜
五味子
大枣
旋覆花
代赭石(丹皮)
竹叶
豉(山萸肉)
1
2
4
3
1
2
4
3
桂枝
干姜
五味子
大枣
(薯蓣)旋覆花
代赭石(牡丹皮)
竹叶
大补心汤
小补心汤
小补脾汤
瓜蒌
薤白
半夏
白酨浆
人参
炙甘草
干姜
白术
1
2
4
3
1
2
4
3
瓜蒌
薤白
半夏
白酨浆(枳实)
桂心
干姜
厚朴
大补心包汤
小补心包汤
小补脾汤
旋覆花
代赭石(牡丹皮)
竹叶
豉(山萸肉)
人参
炙甘草
干姜
白术
1
2
4
3
1
2
4
3
旋覆花
代赭石(牡丹皮)
竹叶
豉(山萸肉)
人参
炙甘草
干姜
大补肾汤
小补肾汤
小补肝汤
地黄
竹叶
茯苓
泽泻
桂枝
干姜
五味子
大枣
1
2
4
3
1
2
4
3
地黄
竹叶
甘草
泽泻
桂枝
干姜
五味子
大泻汤组方规律比较
  
大泻脾汤
  
小泻脾汤
小泻肺汤
附子
干姜
炙甘草
葶苈子
大黄
芍药(枳实)
1
2
4
3
1
2
4
3
附子
干姜
炙甘草
黄芩
大黄
芍药
  
(枳实)
大泻肺汤
小泻肺汤
小泻肾汤
葶苈子
大黄
芍药
  
(枳实)
茯苓
炙甘草
黄芩
1
2
4
3
1
2
4
3
葶苈子
大黄
芍药
  
(枳实)
干姜
炙甘草
黄芩
大泻肝汤
小泻肝汤
小泻心包汤
枳实
芍药
生姜
黄连
黄芩
大黄
1
2
4
3
1
2
4
3
枳实
芍药
生姜
炙甘草
黄芩
大黄
大泻心包汤
小泻心包汤
小泻脾汤
黄连
黄芩
大黄
附子
干姜
炙甘草
1
2
4
3
1
2
4
3
黄连
黄芩
大黄
芍药
干姜
炙甘草
大泻肾汤
小泻肾汤
小泻肝汤
茯苓
炙甘草
黄芩
枳实
芍药
生姜
1
2
4
3
1
2
4
3
茯苓
炙甘草
黄芩
大黄
芍药
生姜
   上表用药法则主要参考了范志良抄本,我们选用这个抄本并不是因为这个版本最为准确(也有可能最为准确),而是由于它更能反映最原始的组方规律。除了大小补泻汤之外,各救诸病误治方也有许多相同的规律,看如下表格:
救诸病误治方
  
泻脾汤
  
小泻脾汤
小补肺汤
附子
干姜
炙甘草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丹皮)
细辛
1
2
4
3
1
2
4
3
附子
干姜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丹皮)
泻肺汤
小泻肺汤
小补肾汤
葶苈子
大黄
芍药
  
(枳实)
地黄
竹叶
茯苓(甘草)
泽泻
1
2
4
3
1
2
4
3
葶苈子
大黄
地黄
竹叶
茯苓(甘草)
泻肝汤
小泻肝汤
小补心汤
枳实
芍药
生姜
旋覆花
代赭石(丹皮)
竹叶
豉(山萸肉)
1
2
4
3
1
2
4
3
枳实
芍药
旋覆花
代赭石(丹皮)
竹叶
泻心汤
小泻心包汤
小补脾汤
黄连
黄芩
大黄
人参
炙甘草
干姜
白术
1
2
4
3
1
2
4
3
黄连
黄芩
人参
炙甘草
干姜
泻肾汤
小泻肾汤
小补肝汤
茯苓
炙甘草
黄芩
桂枝
干姜
五味子
大枣
1
2
4
3
1
2
4
3
茯苓
炙甘草
桂枝
生姜
五味子
   我们依旧按照上面的思路把表中每一救诸病误治方对应数字相加,“1+2+1+2+4=10”,“10”数代表着“成数”,也代表五行中的“土”行。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用药是有严格的剂量规范的,并且这种用药规范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生化制克关系之上。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上述表格了解脏腑与脏腑之间用药的关系,《辅行诀》中的方剂就是建立在这种关系之上。
结合上面谈过的阴阳五行整体观念,也就是说药味满“五”必然涉及它脏,再分析后来各表格数据,我们不难还可以分析出“君、臣、佐、使”的另外一种含义,图表中的数字“1、2、4、3”就是“君、臣、佐、使”的代名词,除此之外以某脏腑病证为主为君,它脏病证为臣,进一步划分出“君、臣、佐、使”,这种划分“君、臣、佐、使”的思路或许正是最原始状态的划分策略。
作者:魏志强   
                  
                     住址:邯郸市磁县磁州镇瑞鼎国际
     
) b: F2 j. R7 ?! N, c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nffuayr 发表于 7 天前 来自手机 | 阅读全部
上文表格部分整理图片如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mnffuayr 发表于 7 天前 来自手机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5-2-12 10:01% b: G3 X0 a( W' @: d6 M
浅谈《辅行诀》中的阴阳五行整体观念和数字规律魏志强
9 I5 Z5 e4 t  ^: ]* S 虽然《辅行诀》早已被公认为一把解开古中医学组方 ...
* p+ Z9 v: i" F
救误方五脏关系图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mnffuayr 发表于 7 天前 来自手机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5-2-12 10:019 b6 c" S6 D2 a+ ~
浅谈《辅行诀》中的阴阳五行整体观念和数字规律魏志强
" a2 @4 d/ D9 d 虽然《辅行诀》早已被公认为一把解开古中医学组方 ...
& A( S/ X4 P0 Y# f8 L  b  S
大补汤数字规律图表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mnffuayr 发表于 7 天前 来自手机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5-2-12 10:01- l( m5 U5 n8 K+ D; L
浅谈《辅行诀》中的阴阳五行整体观念和数字规律魏志强
. |" A& v: h; P; i# }6 w 虽然《辅行诀》早已被公认为一把解开古中医学组方 ...

: D4 L/ Q$ L! g1 a' }8 B5 V+ X* s9 ?大补汤数字规律图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mnffuayr 发表于 7 天前 来自手机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5-2-12 10:01$ O" K' |. P; h9 G2 z/ f
浅谈《辅行诀》中的阴阳五行整体观念和数字规律魏志强
4 a- Z! Z. |. M* c* s2 Y 虽然《辅行诀》早已被公认为一把解开古中医学组方 ...
7 ^. b8 _+ Z2 g, C! H
大泻汤数字规律图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mnffuayr 发表于 7 天前 来自手机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5-2-12 10:01
8 D! B; h+ C2 t7 d6 e4 b+ z浅谈《辅行诀》中的阴阳五行整体观念和数字规律魏志强, i0 G* K  K% @1 Q' D( {& X4 h
虽然《辅行诀》早已被公认为一把解开古中医学组方 ...
) q: g1 g- g, M! c/ D
小泻补汤数字规律图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