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扁鹊讲理罕谈“道”,“黄帝内经”不离道
曹东义 发表于:2016-12-12 11:45:08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775
扁鹊讲理罕谈“道”,“黄帝内经”不离道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曹东义
中医是中华民族原创的知识体系,它的形成、发展,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除了气、阴阳、五行等概念逐渐融入中医,“道”也是一个深刻影响中医学术理论的基本概念。探索“道”融入中医学的时机,有助于解开《黄帝内经》成书之谜,也可以为判定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扁鹊学派医书”的成书年代,提供“内证”依据。
1、“道”是老子创立的元概念
春秋末期,周朝的史官老聃写成了《道德经》,全书加上标点符号只有6000多字,其中使用“道”字竟多达70多处,而且把它赋予了全新的含义。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字的本意是行走的道路,也可以用为讲话的“说”。老子追溯世界的本源,把天地未分的“先天混沌”状态,表述为万物的开始,是不断运动,不断变化的一个巨大的存在物,它没有名,没有字,老子发挥原创思维,“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也就是说,古老的“道”字,在老子的知识体系里,有了不同寻常的新含义。
老子创新“道”这个字的含义,可以从《诗经》得到证明,也可以从《周易》经传的文字使用上的差别得到合理解释。
《诗经》里用“道”字30多处,都是道路与说话的意思,没有老子所说的“道本原、大道理”的引申含义。
《周易》的卦辞、爻辞里,“道”的含义还是道路,而解释《周易》的象辞、彖辞、系辞、说卦传、序卦传等“十翼”之中,使用了“道”字100多处,都是借用老子命名的新含义。这个现象的出现,与孔夫子“五十而学《易》,韦编三绝”,解释《周易》有关系。
2、孔夫子问道于老子,传承其学
先秦不同学术流派的宗师之间,可以互有学术交流,老子追朔世界的本源,把“有物混成”,天地未开的自然存在称之为“道”,创立了道家学说。孔夫子问道于老子,并把“道”作为一个基本学术概念,进行了广泛的应用。
《论语》之中使用“道”达80多处,孔子很赞赏道的理论,说自己“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甚至说“朝闻道夕死可也”,又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可见道家思想对儒家影响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
不仅孔夫子本人重视道,说“吾道一以贯之”,他还教育弟子们要重视道的修养:“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教导南容说:“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并把兄长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当然,也有的弟子对于孔夫子谈论的这个道,不太理解。子贡就说过:“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也有学生虽然闻其道,而不行其道,冉求就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对于这种认识,孔子加以批评和引导,他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孔子把老子说的“大道”,引入做人的标准上,分小人和君子之道,他告诉子产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孔夫子的弟子们受其影响,也不断地传播道学的新思想。他的弟子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又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曾子生病的时候,孟敬子前来问候,曾子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悖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孔子身边的人谈论他这个老师,也用道做说辞:“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经过孔夫子师生的大力推广,老子关于道的学说很快就传播开了。
3、扁鹊医学理论,讲阴阳不谈道
无论是《史记·扁鹊传》,还是其他秦汉时期有关扁鹊的记载,以及《脉经》所引用的扁鹊著作,都未见扁鹊使用“道”论述医理,而是借用人与天地为一体的整体观,以及阴阳学说,或五行的观点,来讲述医学的道理。
扁鹊说:“脉,平旦曰太阳,日中曰阳明,晡时曰少阳,黄昏曰少阴,夜半曰太阴,鸡鸣曰厥阴,是三阴三阳时也。”阴阳是古人关于世界的基本看法,是根本的世界观,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离不开阴阳,人体更是如此。
《脉经·扁鹊脉法》说:“人一息脉二至谓平脉,体形无苦。人一息脉三至谓病脉。一息四至谓痹者,脱脉气,其眼睛青者,死。人一息脉五至以上,死,不可治也。声息病,脉来动,取极五至,病有六、七至也。”又说:“平和之气,不缓不急,不滑不涩,不存不亡,不短不长,不俯不仰,不从不横,此谓平脉,紧受如此,身无苦也。”
扁鹊把诊脉看作了解内在脏腑、气血、阴阳状况的手段,因此,能够“尽见五脏症结”,他论述虢太子尸厥病机的时候,主要使用阴阳表里气血循环的理论,也说到了三焦、胃、膀胱、兰藏、五脏之腧,提到脉、络、经,诊病的方法提到“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治疗的时候,取“三阳五会”,用药更熨两胁下。
扁鹊认为,脉与内在脏腑相关,患者的声音、五色,也与内在脏腑有关,因此才能“病应见於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
在扁鹊之前的医学家医缓,诊断病入膏肓,提到二竖为患,针药治病,但是不说阴阳,不谈道。医和论述蛊病,用“非鬼非食,惑以丧志”来说明病因,用阴阳风雨晦明的“六淫”来讲道理,甚至用《周易》的“风落山,女惑男”来作比喻,却不说天道,也不提医道。因为那个时代,还没有到老子生活的时代,社会上还没有“道家理论”。
4、《黄帝内经》是托名,书中推崇“道”理论
尽管我们今天见到的《素问》《灵枢》,早就被称为《黄帝内经》,但是其中使用“道”的概念达200多处,道是其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运用也很普遍。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作者心目中把老子创造的“道”,称为上古之人风行的理论,可见他说的“今人”距离老子生年不会太近。
尽管生命的道理很微妙,“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但是,《素问》作者把道在医学上的应用,已经融入各个环节之中,因此说:“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在《素问》作者的心目之中,善于养生的人,就是“得道之人”,四季皆有养生之道,否则“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就会因病而亡。
治病求本,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求道。因此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赞赏的“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虽然其说的色脉很重要,实际上与扁鹊的概括有很多相通之处。不同的是其要弘扬的色脉诊治方法,也带上了“道”学的特征:“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托名“黄帝”的人,对于老子创立的道,大加赞赏,一心要加以学习弘扬,他说:“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齐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勤学好问的“黄帝”,提的问题只有春秋战国时代的人,才能说得出口:“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阳夏阴,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文中的“要道”、“天道”,都是在老子《道德经》广为流传之后,才成了社会学者们的流行语。
豁然起敬的“黄帝”,口中却说着老子之后的语言:“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着之玉版,藏之脏腑,每旦读之,名曰玉机。”文中所说“道在于一”,这样的词语应该是老子、孔子的信徒,才能说得出来的话语。
总之,流传下来的扁鹊有关论述,几乎没有使用过“道”的概念。扁鹊之前的医缓、医和、楚医、齐医也都与“道”无缘。由此可见,扁鹊医学之古朴和久远。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16-12-12 18:02:03 | 阅读全部
我:
. A4 p5 ~3 h! ]% T0 ~5 Y《易经·系辞下传》 第二章
1 d' q3 x6 b0 u0 J! Q0 M0 y( Q3 P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於天, 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6 o7 t- R+ |% V! R) b3 ]
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0 y2 N; F' x! R: j( A2 ]! |2 w+ D
类万物之情。
  c0 W- N' r" J1 ?8 R1 K我:* T! @3 h- n7 H; x+ F3 w
从伏羲(包牺氏)八卦,到周文王的64卦,是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也是升级换代的学术创新。
: \: d1 I6 ~5 X* [1 z% L( s我:
, t- E7 P2 Q" a《易经·系辞下传》 第十章( Q$ E4 O4 U1 U8 z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2 o8 w' M7 C  ~" J8 a. S4 O" W! Z& O王锡民教授:
* R8 M( z4 ?4 z( q@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曹院长:  字太多,我还是发几张图片省事。- D6 k6 J6 ^# O1 O1 d4 d
       关于论“道”的古籍共有5种:
6 a* [% q# a+ ?据学界考证,一般认为:一是《黄帝四经》有可能是稷下学宫黄帝学派,二是《管子》稷下学宫管仲学派(有可能是最早成书);三是《老子》后人整理,目前最早的版本是湖北省郭店出土的2046言,作者被认为是老聃本人,年代在战国中晚期,与《管子》成书时代差不多。四是《道德经》5000言是在老子基础上增改的,被认为是周太史儋,成书年代不详。五是今本《黄帝内经》,成书基本判定在东汉末期,西汉时期的医经《黄帝内经》已佚失。6 s) y" Z9 r" Q5 x1 B, I
    西汉早期,朝廷推行黄老学说治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证实,黄即《黄帝四经》,老即《老子》2000言。此两书均为法家治国思想。但《道德经》何时问世,不得而知,有学者对比二书内容认为,《道德经》无为思想是对《老子》2000言的逆动。当然,以上观点还在探讨中。. A1 M8 i( ^- Y/ E" s
我:9 a8 W! S. Z1 Y( I; k# O: n* r9 \
《易经·系辞下传》 第十一章: p% h0 P$ c( I. X1 r! X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 当文王与纣之事邪? 是故其辞危。 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 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4 C+ O6 r. W7 Z' D0 s
王锡民教授:* j% d. z: v# ?
【标题】论简本《老子》与今本《老子》的关系
5 c2 G3 {7 P/ d5 Z  d1 p0 Z【作者】罗仲祥0 @. b5 f5 g! Z% W; @. I
【关键词】简本《老子》 今本《老子》 关系 注本 老子思想 太史儋0 X: y6 B' `+ {0 C$ V- f
【刊名】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 2003-21-2( m# X8 Z5 J% O" n
【ISSN】1672-0296# g& r6 R" s& }% Z
【机构】毕节师专政史系,贵州毕节5517007 |' D6 `3 v. e( p9 o
【摘要】从语言、思想、思维等方面证明今本《老子》比简本《老子》多出的部分不是老子散失的作品,而是传释《老子》的注本,并进而证明它的作者就是秦献公时期的太史儋。在此基础上,从“道”、“德”两个核心概念入手,进一步阐述今本《老子》作为疏传体例的注本的特点,求证了今本《老子》是如何传释《老子》的;最后评价太史儋的功过是非,肯定太史儋在发扬光大老子思想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背离了老子思想,首开排斥异己之风,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
8 C. o1 S, N6 V& X0 w& b【下载论文】论简本《老子》与今本《老子》的关系
  E- T6 h2 o. t/ f+ [2 x0 f2 [我:' `/ h5 ^9 m9 w/ A7 \
@学无止境 ,谢谢!
- z5 i. [! s% r3 Y. @0 g王锡民教授:  U! j1 |% F4 Z: |1 [* u: V* Y( p
《老子》五千言是对商鞅变法的逆动(上)4 n" ]) E2 Q4 Z' ^& H% N6 z
【作者】胡义成$ S5 v3 a) e7 i) s9 n6 {: e1 b3 e
【关键词】中国古代哲学 《老子》 商鞅变法 韩非 吕不韦 五千言 太史儋
4 p. j# I/ R% _7 R% E【刊名】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20-1
+ m/ Q! W/ h5 f0 d- ?+ t【ISSN】1009-8224
7 Q, v$ d- j" s【机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5, I* ^( M2 n$ d
【摘要】在楚筒研究中,有论者认为,二千言筒本《老子》出自老聃,五千言《老子》则出自太史儋。本文接着提出,太史儋入秦为公元前350年,正值商鞅变法10年前后,五千言悉数采用二千言并加以改铸,实际为反变法而造;其不朽的哲学价值,在它原创性的“道生一”图式,这相对独立于其政治取向;此后,在秦的韩非和吕不韦从相反立场利用了它,前者使它代替二千言而一枝独秀。0 u2 u# N8 X! s0 I
王锡民教授:
2 g  M5 `; }2 ^9 J: r7 [+ P郭店楚简与古典文献学研究
0 F: W: u9 V5 F9 E1 `9 B9 X2 ^6 Z0 v- B【作者】李居平
" x8 b8 |2 a( Y& U【关键词】郭店楚简 古典文献学 版本目录学 《老子》 简策制度 老聃 中国 儒家 道家( m6 J: L; H, j% O3 f, l0 D, e
【刊名】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22-2
% p2 g$ |" ]3 B6 _1 H( R【ISSN】1006-1975' c+ K) u3 P3 U5 p& k, A
【机构】中山师范图书馆,广东中山528400
" p. w3 }- C6 `0 O0 s0 b7 `7 I【摘要】郭店楚简的发现,学术价值很大。1、有文献交流史的研究,可推知早期道文献主要通过教育、不同的儒道学派、列国间相互交流以及战争等途径来传播。2、有助于了解先秦简策形制的变化、发展及规律,从而了解先秦时期古书的形成及书籍特点。3、《老子》甲、乙、丙3篇出土,为解读老子其人其书提供了新的说法:《老子》一书应成书于春秋时期,为老聃的著作;老聃与太史儋实为二人,简本《才子》出自老聃,今本《老子》出自太史儋,二者不同一传承系统。早期儒道思想有相同之处。
6 z  e- A3 y6 F【下载论文】郭店楚简与古典文献学研究
% F  k# K0 [5 G/ {- ]  P8 T5 _8 L& a王锡民教授:
, l9 b! f( B& I0 F+ @ 老聃不是太史儋5 w- U6 F/ E2 r* R
郭沂
& {: A8 T8 ^6 Q- E' j5 D4 i  提起老子和道家,许多人并不了解,有关老子和道家所处时代至今仍是悬案。令人庆幸的是,郭店竹简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非常可贵的新线索。
  o# T6 g5 a' W$ Z' B' z2 P! E/ Z+ @2 D
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有春秋说,有战国说,有秦汉之际说,也有人主张人在春秋,书在战国。2 d8 @+ J. y# @& N
我考察竹简《老子》的结果是,竹简《老子》出自春秋末期,是年长于孔子的老聃,今本《老子》出自战国中期与秦献公同时的太史儋,后者曾将前者全部纳入并加以改造,两书各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史记》所载西出函谷关并著今本《老子》五千言的那位老子是太史儋而非老聃。历史上的有关争议,大致都可以在这一框架下获得合乎情理的解释。如《史记》说“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其实这正是从老聃到太史儋的时间,由于他们被误为一人才出现此类传说。又如梁启超在读了《史记》后说:“前辈的老子八代孙和后辈的孔子的十三代孙同时,未免不合情理。”实际情况是,太史儋的八代孙和孔子的十三代孙同时,这不是很合情理吗?如此等等。所有这些混乱,皆根源于《老子》书的演变过程。当年太史儋将老聃书纳入自己的著作,将两个人的作品熔为一炉,久而久之,人们便很自然地把两书误为一书,把两位作者误为一位作者。另外,这在事实上造成了太史儋书为老聃书的增订本,极易导致前者存而后者废。 + A6 y4 r. a6 Y
! T/ Z0 v3 X# Y/ m
  这种对老聃与太史儋及其著作的辩白,为确定其他重要人物及其著作的时代提供了新的坐标。《文子》的成书极像《老子》。竹简本《文子》成于老聃弟子文子之手,至竹简下葬的时代即汉宣帝时仍在流行,并为东汉班固所亲见。或因班氏疑其“依托”,后即散佚。今本《文子》当成于古本《文子》散佚之后,杂采古本《文子》佚文、《老子》、《淮南子》等书而成。由于人们一直认为那个出函谷关见关尹子并著书上下篇的老子是老聃,所以判定关尹子为春秋末年人,现在看来就改判为战国中期。根据有关文献,列子既与战国中期的郑子阳同时,又曾问于关尹子,而过去人们认为关尹子为春秋末期人,故列子的时代终莫能定。现在这个矛盾可以化解了。从列子问于关尹子的情况看,列子当为关尹子的晚辈。 % {' g4 B* _1 ^, v
, m# a$ c5 `0 F. H7 {9 v. f
  可见,太史儋和关尹子的函谷关之会,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其意义要远远超过1500多年后朱熹和陆九渊的鹅湖之会。太史儋应关尹子之请而著书,关尹子亦因太史儋所授老聃书之启发而作文。如果没有函谷关之会,不但太史儋和关尹子这两位杰出的哲学家都早已在历史上消失,而且老聃书也会化为乌有。没有老子的中国哲学史会是什么样子?难以设想。
: e3 _; b0 U; N# I1 Q0 g3 \. [) m2 Q
  由此,我们不得不重新梳理道家的起源与流变。刘歆说道家源于史官,冯友兰主张源于隐者。在我看来,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家,本来就是先秦时期的两大学派。一派源于史官,其传承系统是老聃→文子→太史儋→关尹子→黄老学派,这是本来的道家。另一派源于隐者,其传承系统是:早期隐者→杨朱→列子→庄子→庄子后学,这一派我称之为隐逸家。前者是入世的,追求平治天下;后者是出世的,追求修身养性。两派的思想有很大差异,发展线索也十分清晰。先秦时期的各种讨论学术史的文献,都没有将这两派混为一谈。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6-12-12 18:24:14 | 阅读全部
王锡民教授:# O4 h& T5 R, o- P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不用客气,尽微薄之力。
2 v0 P5 n6 F! W" L  O: q7 K3 ^, j周现强:
8 K0 I6 X  |* X: M6 `) T0 @* F1 |学无止境确实做了许多的扎实工作,这要于以充分的肯定,可后人对于两部老子,也有不同的见解,在这方面,在〝世界道学论坛〞与〝稽宫道学论坛〞上,有很多不同见识,我用〝道者若愚〞的身份,成为了这两个论坛的会员,已经参入七年了,是人龙道学论坛的学者,这个论有社会科学院的胡孚琛,还有武汉大学哲学系的宫学兵等教授,对于老聘的二千言,其注标点与五千年的断句(现在流行版本)有明显不同,因这就造成原义的不一致性,如:〝道、非恒道;名、非恒名。无名、为天地之始;有名、为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故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为众妙之门。〞从这来看,同现行流行本是不同的,其远义也不同了。再之,国人是功形协同承制的思维,有〝道〞必有〝物〞征,明显的是〝道物哲学〞,并不是单纯的把自然分裂着的分别的〝唯道论〞或〝唯物论〞。如果继续分别的用这些论来解证而不用〝道物论〞,是必走进自然分裂性的一个极端的歧途,这都是不全面不完整的,因为都在各自述说自然的一半,从而丢弃了另一半,都不是完整的自然,这也等于什么也没有交待明白,应证着我言之的〝残疾文化〞。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