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成年时代,见证历史不平凡
3 Q; ^ m; J0 c" c7 A公元168年,作为当时已经成年的张仲景,在18岁的时候,赶上了新皇帝汉灵帝刘宏的登基,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位新皇帝比张仲景小7岁。
6 W1 O: o+ g$ Y+ e汉灵帝刘宏(157-189年),生于冀州河间国(今河北深州)。汉章帝刘炟的玄孙。世袭解渎亭侯,父刘苌早逝,母董氏。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逝世后,刘宏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于建宁元年(168年)正月即位。2 I5 z; f( r% {" Q
11岁登基的汉灵帝帝,开始的时候是窦太后掌权,很快在“九月证变”之后,宦官们取代了窦太后,他所面临的宦官专权局面严重,并且长达20年之久,宦官势力推行了更加严重的“党锢”,这场旷日持久的政治灾难,造成大量士人逃亡,被迫害致死的达六、七百人。
, f; @1 n) [6 k( q汉灵帝不仅把“党锢”迫害进行了升级,他卖官的规模也比汉桓帝大许多。, D. m. h8 w( @- ]
光和元年(178年),在张仲景28岁的时候,朝廷公开宣布可花钱买到自关内侯以下,至光禄勋下属虎贲、羽林等部门职位。卖官的“市场价位”,地方官比朝官价格高一倍,不同地区的县官价格不一,根据需求和出资人的情况而有所浮动;官吏的升迁也必须按价纳钱,买官、求官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估价投标,出价最高的人就可中标上任。$ v: j- l- b3 V Z* {
一般来说,官位的标价是以官吏的年俸计算的,官位的价格是官吏年收入的一万倍。也就是说,官员上任要先支付相当他25年以上的合法收入,许多人都因无法交纳如此高额的“做官费”而吓得弃官而走。汉灵帝的卖官政策,一直持续到他去世,他把卖官得来的钱财,除了用于各种政府开支之外,就是修建西园供自己享乐,他享乐与荒淫的程度,也不在汉桓帝之下。" ?; k* T+ T# k# T; ~0 B; l h4 }& U
假如张仲景做过“长沙太守”,或者“南阳县令”,他是如何获得这一职位的呢?也是靠花钱买吗?
: S* D" B {5 A2 a; z, u“举孝廉”与“学而优则仕”的制度,在汉灵帝时期也存在冲突,他的解决方案也很不同寻常。
* a2 z; e& n. |6 ~9 q9 J% L熹平四年(175年)三月,灵帝根据杨赐、蔡邕、马日磾、李巡等人的建议,下诏命儒学大师们校正《五经》的文字,又命蔡邕用古文、大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将其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太学门外,使后来的儒生晚辈,都以此作为标准。
2 ]! p( n: q/ o1 R石碑刚竖立时,坐车前来观看以及临摹和抄写的,每天有一千余辆之多,填满大街小巷。熹平石经的刻立,是此前后经学发展过程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事件,它既是政府颁布的“规范教材”,也是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互相斗争几百年,彼此胜负的一个阶段性的结论。客观上,它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并开创了中国历代石经的先河,启发了捶拓方法的发明,对印刷术的发明也有间接影响。
8 Z5 M) f9 u8 \张仲景那个时代,也是读书人,必不可少地也要学学这些儒家经典,他学习的是古文经学,还是今文经学?他在洛阳太学门外抄录过这些刻石的经典书籍吗?3 G& n2 [" ?+ X' c% E
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是一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它产生于西汉。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的焚书坑儒,将全国图书以及学术集中到咸阳城,秦亡后,项羽焚烧咸阳,致使大量先秦典籍消失於历史舞台,六经除了《易经》之外,其它几未能幸免于难。
8 S6 V. i I C* k; p K+ Y9 X汉初盛行黄老之学,高祖刘邦并不重视这些儒家经典,从文景时期开始展开了大量的献书和古籍收集工作,部分年长的秦博士和其他儒生,或以口述方式默诵已遭焚毁的经典,或把秦时冒险隐藏的典籍重新拿出,使之传世。因为文字、传述和解释体系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学派,但其版本上则基本相同,后来统称为“今文经”。" v/ T0 h1 k; c1 W& o1 M
汉景帝末年,鲁恭王兴建王府,拆除孔子老宅,从旧宅墙中发现一批经典;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收集了大批的古典文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周官》,皆收入秘府(即官方皇家图书馆);汉宣帝时又有河内女子坏老屋,得几篇《尚书》。这些出土的文献都是用战国古文字书写,与通行的五经相比,不仅篇数、字数不同,而且内容上也有相当差异,此后即统称为“古文经”。
) t, ~8 u6 q8 x( c& l* {% l& T# j汉武帝即位后,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崇高的法定经典,也成为士子必读的经典。汉代儒生们,博士与弟子传习经书,分成若干“师说”,也就是若干流派,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确定了十四家博士,都属于今文经学,其官学地位一直保持到东汉末年。
" ~/ m, y/ U F, c+ E今文经学发展后期日趋繁琐,例如“曰若稽古”四个字,解释的文字竟然达到十万字,又有所谓“师法”和“家法”的束缚,再与“谶纬之学”纠缠起来,成为了“皓首穷经”,让人望而却步的烦琐哲学,使得人们逐渐遗弃了今文经学。9 {4 O0 i3 W4 B/ ?) t8 W# G, w8 H
古文经学在与今古文经学的长期斗争中,也在逐渐地渗透,互相融合。东汉初年(公元79年)召开的白虎观会议,就是一个官方召开的企图弥合今古文经学异同的重要的学术会议。会议的成果由班固写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简称《白虎通》一书,它以今文经学为基础,初步实现了经学的统一。5 p1 l9 |* d, ?4 l0 ?- D: B! b
东汉末年,郑玄以古文经学为基础,但又能吸收今文经学中的优点,态度严谨,实事求是,无征不信,从而超过了前人。自此以后郑学兴盛,这不仅标志着今古文经学之争的终结,也标志着汉代经学的衰亡,之后今文经学也随之消失。
! V7 k9 o1 g, Q3 ?) N. k# p汉朝经学与王朝政治相结合,儒生通过司法实践并官学私学教育,移风易俗,把经学思想深深的植入了普通民众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逐渐玄学化,与汉代明显不同。
! K- I/ M/ s t3 U8 c# E" Q- p( v张仲景生活的时代,深受经学的影响。他对待中医经典的态度,与当时读书人对待儒家经典的“今古文之争”,有很多错综复杂的联系。8 O6 Y% y6 ^* u
《三国演义》引用著名耕读大家孔明的话说:“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9 n, [; _3 d8 a1 S
汉灵帝刘宏喜虽然也读经典,但是他更喜好辞赋,作有《皇羲篇》、《追德赋》、《令仪颂》、《招商歌》等。
1 q. Q/ D- c" N0 z& @, z) s光和元年(178年),张仲景28岁的时候,汉灵帝设置“鸿都门学”,虽然也将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的画像悬挂其中,但是在这所学校里,并不是研究儒家经典,实际上是探讨辞赋、书法这类灵帝感兴趣的学科。当时21岁的汉灵帝,重用出自鸿都门学的学生,他们出任刺史、尚书、侍中,甚至还有封侯。太学的儒生往往鄙视这些人,说他们没学问,还有很多人出身寒门,因此拒绝与其为伍。
6 o k$ D7 `( i! `1 i, w) z+ o鸿都门学这样的文学艺术大学,一时非常兴盛,学生多达千人,但延续时间不长。一因士族猛烈的攻击,二因黄巾起义,随着汉王朝的衰亡而结束。但是它在破除“独尊儒术”,改变以儒家经学为唯一教育内容的旧观念,提倡对文学艺术的研究,是对教育的一大贡献。它招收平民子弟入学,突破贵族、地主阶级对学校的垄断,使平民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也是有进步意义的。鸿都门学的出现,为后来特别是唐代的科举和设立各种专科学校开辟了道路。! G) w6 b$ J. ]; ~, W
黄巾军“借中医传道”,开启“合久必分”
. b0 x+ U% j6 h" ?7 b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这一年张仲景34岁,他不仅和大多数民众一样,一起经历战乱岁月,政治上也有痛苦印痕,或许这场动乱改变了他的生命轨迹。
0 d* y( p3 p# s7 L4 a. r青壮年时期的张仲景,有自己心目之中的英雄,也有自己的抱负和理想。步入中老年之后,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之中,猛烈地抨击社会上的读书人,说他们“蠢若游魂”。他在公元205年左右说:“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0 `6 d1 B1 ?6 r. f! p; ?
他对“当今居世之士”的激烈批评,必然是根据此前读书人的情况,以及自己的阅历、素养而提出来的,不可能是空发议论,毫无依据。
O% W! i) ?! A“当今居世之士”对待人生、对待医学的态度,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是和几十年的社会动荡有着密切联系的。6 Q* b, Y, W& ~) _) D
张仲景时代的社会动荡,突出表现在黄巾军起义的爆发,它是一系列社会矛盾逐渐积累而形成的。
6 k" `; Z0 e/ g0 V* K+ z5 F+ a5 l( J+ ]3 J道家追求健康长寿的“神仙思想”,可以追溯到《山海经》的梦想,在战国时期诸子著作里也时有探索,分布在楚地及燕齐地区,是流行很广的思想。秦皇汉武把求仙的活动,做到了极致,影响深远。但是西汉中期以后,方术少验,同时黄老之学在政治上日益失势,传人队伍逐渐萎缩,因此黄老学与神仙术遂逐渐结合在了一起,由宫廷走向民间,催生了道教的兴起。
M( G% o) g% _2 w; |; b9 \张陵(公元34年?—公元156年),又称张道陵,于顺帝汉安元年(142年),在鹤鸣山自称受太上老君之命,封为天师,创立天师道(俗称五斗米教),行正一明威之教。他以老子《道德经》为蓝本,著作了《老子想尔注》,引道入教,把方术、黄老专为君王服务的做派,改为替普通百姓“降妖除魔,治病祛灾”,为后期道教发展奠立了基础。经过长期发展,其孙张鲁在巴蜀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长达20多年。张鲁于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被曹操降服之后,拜为镇南将军,天师道得以保存,此后逐渐向北方传播,成了北魏的国教。
$ b, Y) h2 u% b7 }7 j在北方,巨鹿郡张角(今河北省平乡人)创立的太平道,也是依托黄老之学,据说他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创“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拳事黄老道,以阴阳五行、符箓咒语为根本教法,信“中黄太一”之道,“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 Q) G D; B8 H* m0 D% Y# `, r3 ?6 @
起初,张角的活动似乎仍属普通的宗教活动。但经过不断传播,蓄积力量,到熹平年间(172-177),随着汉王朝内部宦官集团和外戚士人等政治斗争的加剧,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思想混乱。/ Z* T5 w7 l t$ c2 C
利用中医药治病救人的知识,为传教活动服务,是道家的一大发明。当然,佛教也有一些治病的策略,药师佛的传说也很广,但是地位并不突出。后来西方传教士,大多都是医生身份,也说明医学与宗教之间难以说的联系。8 j, @3 p. T6 z- P) j, x1 f; n
张角以符水咒说为民治病,发展徒众,十余年间达数十万人,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大方三十六,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于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张角扬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三十六方遂同时起事。他自号“天公将军”,以其弟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为“人公将军”。部众皆着黄巾以为标帜,故称“黄巾军”。
" r) [+ c: p, k" i汉灵帝慌忙调集各地精兵,进剿黄巾军。各地豪强地主也纷纷起兵,配合官军镇压起义,其中著名的有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孙坚、刘备等。
5 |; }9 p, n$ s! X6 Y- u( f8 B黄巾军起义之后不久,张角病死于军中,张宝、张梁先后战败被杀。
+ Y: S; I& X& c9 t$ [: r$ o9 J黄巾起义之后,加速了东汉政权的衰败,中平六年(189),董卓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181-234)为帝,史称汉献帝。董自为相国,独揽朝政。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卓败,挟持献帝西走长安,并驱使洛阳数百万口西迁长安。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烧掠,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到192年董卓被王允、吕布所杀,历时3年。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此后三国群雄先后登场,成为乱世的开端。2 ?. G% o8 Y1 g7 Q" |, a9 C; D
曹操曾经在《薤露》诗中评价董卓之乱说:“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9 b4 \# e6 S/ d) c蔡文姬在《悲愤诗》中深刻揭露董卓之乱造成灾难:“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 U* p7 {1 j: f: U这就是张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的时代背景。 x. q9 u# F/ l9 U3 d) v0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