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章朱学派,百年传承
曹东义 发表于:2016-7-13 11:04:5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131
章朱学派,百年传承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以章次公、朱良春先生为代表人物的章朱学派,在中医近现代学术传承之中具有显著特色,他们既深接历史传统,也面向未来创新,走过百年坎坷发展道路,已经形成开放包容的学术流派。
研究和总结章朱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到其华丽转身的背后,折射着中医百年传承的曲折与顽强,彰显出中医复兴的必然趋势。
双星相映灿烂,历史直通未来
中医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独步华夏神州大地,近代西学强行东渐,受到前所未有冲击,从王清任《医林改错》开始,中医逐渐步入艰难岁月。在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头,虽然有很多历史人物,但是章次公与朱良春是两个非常显眼的中医:他们一个手牵着历史,一个眼望着未来,把中医近现代曲折而不平凡的故事,演绎得极为生动形象,成为一段历史的代表与缩影。
章次公(1903-1959)名成之,号之庵,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人。他之所以取名“次公”,是因为仰慕他的老师章太炎。他1925年从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这是我国近代第一所中医学历教育的正规学校,他留校任教并拜师于章次公先生。此后,1927年章次公先生与王一仁、秦伯未等创办了上海中国医学院,1929年夏,他又与陆渊雷、徐衡之共同创办上海国医学院,这两所学校都得到了章太炎先生的支持,并受聘出任校长。
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炳麟,因为仰慕顾炎武(顾炎武名绛)而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其祖父章鉴、父亲章溶皆善医,曾经有人问章太炎:“先生的学问是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一?”他笑答:“我是医学第一”。
章太炎先生的老师俞樾(1821-1906),字荫甫,号曲园居士,浙江湖州德清县人。曾在杭州“诂经精舍”讲学30年,培养了一批人才。他因此被称为经学大师,在近代有很大的影响力。俞先生对中医的爱恨情仇,曾经影响了一些人,至今反中医的人还把他当做“废医第一人”。俞樾先生晚年作《医药说》,改变了《废医论》中关于“药虚”的立场。他的《病起口占诗》流露出依靠中医药却病延年的心态:“景沪桑榆病是常,原非二竖故为殃,不能坚执废医论,反自营求却疾方。徒使人间留尤物,恐劳泉下盼归乡,最怜儿妇清晨起,苦为衰翁药饵忙。”
1903年,跟俞樾学习经典达7年之久的章太炎,因反对“一面排满,一面勤王”,被俞老先生大骂“不孝不忠”而写下了《谢本师》一文,与老师“道不同不相预谋”地“拜拜”了。30年后,章太炎带着章次公、陈存仁故地重游,去寻找当年学习国学的美好回忆。
章太炎在看待中医的问题上,与俞樾先生的观点很不相同,他对于中医有很深的感情。他的弟子章次公、陈存仁是近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他苏州国医学校的学生朱良春国医大师,更是把中医学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历经中西论争,回归道术并重
章太炎先生说:“上天以国粹付余”,“闳硕壮美之学,而斩其统绪,国故民纪绝于余手,是则余之罪也。”他把捍卫中华文化,当作自己的历史责任。他在《国学讲习会序》中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章太炎不仅是“国家级”的大政治家、思想家、学问家,而且也是造诣很深、著作丰富的中医学家。1924年章太炎撰写的有关中医的论著11篇;1925年有6篇中医论著;此后,一直到1935年,几乎每一年都有多少不等的关于中医的论著问世。他对于中医的经典著作非常熟悉,尤其推崇《伤寒论》,出口成章。
他在反中医思潮泛起的时候,主张“取法方东,不震远西;下问铃串,不贵儒医。通天人、陈五运者,医之稗荑;多议论、少成功者,虽是亦非。道不远人,以病者之身为宗师;名不苟得,以疗者之口为据”。
由于当时没有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章太炎对于中医的认识也不全面,甚至表现出轻视中医理论的倾向,这种影响一直持续了几十年。章太炎在1926年的《医界春秋》上,发表“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主张废除五行。这种学术主张,严重影响了他的弟子章次公。
卫生部中医顾问章次公先生,与毛泽东主席有过两次彻夜畅谈,觉得自己肩负历史责任,应该把中医研究推向深入,因此,他在有关人士的鼓动下,写了一篇《从太炎先生“论中医与五行说”谈起》的文章,发表在《新中医药》1956年第7卷,第10期上。不曾想,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看待中医理论的激烈论争,章次公先生也因此而被强制请到中央党校,“学习马克思主义”3个月,受到了严重的精神创伤。
章次公先生在文章开头就说:“余杭章太炎先生,以经学大师,兼综医术,故其论医文字,有很多精湛之论,远不是我们一般执业的中医所能望其项背。即如关于中医方面的五行理论,他是抱持坚决否定的态度。”
章次公大段引用了章太炎给吴承仁(检斋)的信,他得出结论说:“太炎先生的论点,除了以仲景书中的《平脉》《辨脉》诸言五行者,误信为仲景之文外,其他都很质实,很合乎科学的。”也就是说,章次公在这里借用章太炎的学术主张,就是为了推行“质实”的中医科学化。
其实,自从王清任1830年出版《医林改错》之后,中医界的自信心就受到了空前的打击,汇通学派、中医科学化,逐渐放弃中医特色,向解剖实证的西医靠拢,进而失去了卓然自立的基础。废除五行,废医验药,是放弃理论指导的必然结果,而不是原因。
朱良春先生1938年大学毕业,开业行医,经历了新中国办个体诊所、联合诊所、中医院的全过程,他于上世纪60年代率先提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学术主张。这既和章次公先生倡导的“两重(中西医)诊断,一重(中医)治疗”相一致,也和当时政府号召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团结合作有关系,至今仍然是中西医结合的指导思想。但是,不善学习的人,将这种思想僵化为在西医的病名之下分型治疗、对号入座,逐渐丢弃了辨证论治的精华。
朱良春先生多次撰文,指出“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强调“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远。”必须道术并重,才能复兴中医,发展中医。
2013年4月,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再次强调:“辨证是绝对的,辨病是相对的”。他在南通文峰酒店,面对着200多位海内外弟子和中医学人,因腰伤坐轮椅出席会议,再次发出呼唤:“辨证是首要的、绝对的,辨病仅供参考。” “我们可以不认识病,但绝不能不识证、不辨证。”
几十年前,章次公先生说:“仲景开宗明义‘辨太阳病脉证’,可见‘辨’之一字,乃仲景之逻辑术也,亦经方家之家法也;夫医之治病,审吉凶,决嫌疑,舍明辨之术,其道无由。证之虚实辨之既晰,宜寒宜温自然无误。其人如非粗工,决无以白虎汤治‘脉微细但欲寐’者矣”。临证治病“用药之宜寒宜温,皆术语也,符号也”。也就是必须辨证论治,才是中医特色,才能获得好的临床效果。
50年之后,朱良春先生又一次提出辨病和辨证的关系问题,并且反复强调;“我们要认真地温课,勤奋学习,联系临床实践,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寻回失去的中医‘元神’,战胜诸多疑难杂症。”
中医的“元神”不该失去,不能失去。但是,中医临床一旦失去了辨证论治,在没有中医理论位置的西医病名之下,所能保留的内容必然是没有“元神”的零散经验。
主张皇古创新,体现敢于担当
章次公先生在办学初期,提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校训,研究与传承经典著作,伤寒师从曹颖甫,温病师从丁甘仁,又博览群籍,在临证实践中积累诊治传染病的经验,指出“叶天士等总结前人的理论与经验,阐发温病学正是对《伤寒论》的发展”,脱却了历代以来的门户之争,冶寒温于一炉。他在吸收前人辨证共性时,尤其重视各阶段发病时间及病程,善于维护心力,把伤寒与温病的经验融合在一起,经方时方并用,治疗外感传染病,时起大病险证。他在开业行医初期就尊重西医,吸收其经验特长。调进北京成为卫生部中医顾问之后,他进一步提出“欲求融合,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的方针,主张独立自主发展中医学术。
章次公先生编著了《中国药物学》,在他执教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和苏州中医专科学校讲授。该书对每一药物原植物、产地、入药部分、性味、主治、近世应用、炮制、用量、著名方剂、前代记载、近人研究,以及东洋学说等详细介绍之后,以病机药性为重点,突出最佳主治,每药之后有编者按,着重说明该药的应用方法和自己的使用经验,务求实效。他说:“撷其精华,汰其浮辞,旁取日本,远采欧西,剪辟宋元以来肤廓之论,发扬古医学之学效研究生药,以广种植,苦心孤诣,另辟蹊径。”发前人之未发,补古人之未逮
章次公先生将自己失败的医案详述始末,汇编成《道少集》与《立行集》,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讨论,他说:“对待别人固可隐恶扬善,若以对待他人之法而原谅自己学术上之错误,此必沦为无行之庸医。”充分体现了他以事业为重,敢于担当的风格。
1938年,朱良春先生离开上海,回南通开业之前,章次公先生送给他一枚图章,上面有16个字:“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
这不像一个35岁的中年人与一个21岁青年的道别,而是一个承载着中医使命的嘱托。一个医生如果要达到图章所说的这个境界,那就是当世的仲景,再世的扁鹊。这是当时取消中医思潮之下,“大医精诚”思想的时代阐释,也是今天每一个中医难以达到的境界和追求。
创业时期的朱良春先生,舍诊赠药,以表里双解的方法救治大量登革热患者。在齁神殿开办中医学院,自编教材,历经4年培养出20多名毕业生,交给新中国。挖掘民间经验,培养三支花,誉满杏林。著作《虫类药用药经验》,创制益肾蠲痹丸,建立研究所,南通良春中医院,带出一支朱家军,成就“朱良春现象”,靠的都是过人的胆识与胸怀,敢于担当,勇为天下先。
学派开放包容,杏林有容乃大
章朱学派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既深接着历史,也面向着未来。
中医辉煌几千年,关键在于有传承,学派最大的特点也是传承。
滚滚江河向东流,奔流到海不复回。
学派的形成,有源头,有流派。只有源出高原,不断汇集江河,才能走过千山万壑,奔流到大海。也就是说,在学派形成的过程里,自觉地站立在历史的制高点上,直面时代困惑,聚集能量,解决当代发展的难题,做出不同寻常的贡献,才能成为走得久远的学术流派。没有传承的著作,偶有一得的文章,尽管经过奋斗而难能可贵,但绝对不是学术流派。
章次公先生在早年学医、行医、讲学的人生历程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善于学习,从不满足于浅尝辄止。他受章太炎先生影响,注重印度因明学,把中西医知识融合起来,力图革故鼎新,做了很多融古创新的尝试,限于时代的局限性,有成功,也有失败,都是出于对中医事业的热爱。
章次公先生早年号称“小孟尝”,他爱惜人才,解衣衣人,推食食人的故事有很多,都非常动人。
朱良春先生早年求学,从跟随太医传人马慧卿先生抄方一年,然后进入苏州中医专科学校学习,再到上海国医学院毕业,由传统奔向现代。他青年时期要求自己必须“日有一得”,直到耄耋之岁还追求“止于至善”。他既虚心向经典学习,也真情向民间中医请教,因此才能成其大。他讲学各地,“知识不保守,经验不带走”,传承学术,鼓励后人,有求必应,不遗余力,彰显出坦荡胸怀。
有胸怀,才能海纳百川。有传承,才能发展壮大。
毫无疑问,章太炎先生有很多弟子,章次公先生也有很多学生和传人,而能发扬光大其学术特色的中医,不是很多;能够开宗立派,传承到未来的人物,更是凤毛麟角。
开放的章朱学派,鼓励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主张开放包容,传承发展。只要认同章朱学派皇古创新的学术理念,传承与发展章朱学派的学术特色,就可以加入这个学术流派,并且可在此基础上创立“章朱王”、“章朱李”、“章朱赵”等学术流派,继续传承与创新,不断发展壮大。
当年,董奉为人看病不取报酬,只让患者广植杏林,为的就是做大做强中医药事业;中医学术流派的不断发展壮大,也必将会使中医药事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健康中国,走向世界,影响全球,保佑苍生,造福大众。
2016、1、3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16-7-13 20:52:49 来自手机 | 阅读全部
章朱学派,从章太炎先生算起,有人可能没想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6-7-13 20:55:43 来自手机 | 阅读全部
章次公名字的由来,他在卫生部顾问的位置上被强制关闭三个月,也是章太炎的影响,尽管那个时候章太炎已经病故了20年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杜省乾 发表于 2016-7-13 21:37:08 来自手机 | 阅读全部
朱良春国医大师创造了近代史上很多中医神话,辉煌业绩,是我们应该追赶的泰斗恒星。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刘敬章139327462 发表于 2016-9-14 08:22:06 来自手机 | 阅读全部
良春大师继往开来,承前启后,菩萨心肠,千古绝唱!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