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孔家店”的被废、被打与重建
曹东义 发表于:2017-7-27 14:50:58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409
“孔家店”的被废、被打与重建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h! D* H, P0 ]' X8 o% J- S. ?
该文发表于:山西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27-31
辛亥革命前后,儒学、汉字、中医,这中华文化同根相生、同病相怜的“岁寒三友”,先后不同程度地受到非议与打击,大多打而不倒,废而犹存。中医药早在改革开放之前,就走向了世界,开花结果于五大洲。随着近年来世界上300多所孔子学院的建立,儒学与汉语也在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探索它们兴衰的历史,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过去常说“五四”时期的文化精英们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开始了新文化运动。回看历史,真正放弃孔家店的是清朝,而不是“五四”时期的文化精英。废弃孔家店,是清朝在没有看清世界,也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匆匆忙忙做出的决定,既割裂了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失去了与列强抗衡的力量,也使自己在世界面前更加矮化,被当作难以扶持的东亚病夫,实在是一个“败家子”的不当举措。在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候,关于废弃孔家店的得失,需要大家重新认识。
1840年,道光皇帝下决心支持林则徐销毁鸦片,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禁毒运动,应该得到世界各国的赞赏,然而没有想到迎来的却是列强的军舰、大炮。鸦片战争两次惨败的结果,使东方老大帝国的羸弱暴露无遗,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地道的“城下之盟”,割香港、赔银子、开放五大口岸等,各种被迫接受的屈辱规定,把西方强势物质文明的“硬道理”,在世界面前展示无余。
1856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长达十余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交织在一起,内忧外患耗尽了大清帝国的“王气”,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传播西学,师夷长技,日益成为朝野之共识。“科举取仕”的“读书做官论”,逐渐被“经世济用”实用主义学风所取代。科举所规定的教材,一千多年以来都是四书五经为主干,而富国强兵的实用主义科学教育,其内容就不能再用四书五经作教材了,儒家经典被边缘化,或者被彻底放弃,已经是不可挽回的命运。
其实,对教育体质改革的探索,已经在清政府1905年下决心“废科举,兴学堂”之前40多年,就实质性地开始试验了。
同文馆新式教育抛弃儒学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于1858年(咸丰八年)6月26日签订了《天津条约》,在第50款中明确规定“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写,暂时仍以汉文配送”,“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咸丰十(1860)年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同时恭亲王奕䜣等人建议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立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以办理对外交涉事务,因为当时懂得外语的人才在全国各地都很罕见。
1862年,北京出现了中国第一所国立的教西洋文字的学校,名叫同文馆。同文馆开始时,只设英、法、俄文三馆,随后又加了德文、日文、测地、化学、天文等班,学制三年。一开始,人们都不愿意学洋文,清政府就给学生们很优厚的待遇,甚至拜官进爵加以“利诱”,才逐渐扭转了招生的难题。随着生源增多,同治六(1867)年,又增设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课程或专业。
1872年拟订了八年制的学习课程计划:第一年认字母、写字母,讲解入门的浅书;第二年练习外文句法,翻译简单的条子;第三年讲读各国地理及史略,翻译文章选编;第四年讲求数理启蒙及代数学,翻译公文;第五年讲求格物(即后来的所谓科学)、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第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第七年讲求化学、天文、验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第八年讲求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
这是一份逐渐成熟的“教学大纲”,从内容设置上不难看出,同文馆的学生们基本上不学“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目,儒家正统的“修平之学”在这里不再被重视,因此可以把同文馆看成是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萌芽。尽管从同文馆毕业的人数不多,但是代表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同文馆考试严格,有月课、季考、岁考三种。每三年举行大考一次,列入优等者升官阶,次等者记优留馆,劣等者除名。馆内待遇较优,除膳食、书籍、纸笔由官家供给外,每月尚有薪水银10两。当时的翰林给总理大臣做家庭教师,月银收入才只有8两银子。学生毕业后大半任政府译员﹑外交官员﹑洋务机构官员﹑学堂教习。该馆附设印书处﹑翻译处,曾先后编译﹑出版自然科学及国际法﹑经济学书籍二十余种。此外还设有化学实验室﹑博物馆﹑天文台等。 1902年1月(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年,同文馆并入1898年创建的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前身)。后者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以机械制造开始的洋务运动,以及选派幼童赴美留学(1872-1881年),在社会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极大地推动了新式学校的诞生。
废科举其实废的是孔孟之道
1894年的甲午战争,北洋水师惨败于日本,人们把责任推给了延续几千年的教育,首先否定的是“八股取士”,紧接着就指向了科举考试。
失败需要找原因,政治举措也要找借口。康有为说:“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他建议光绪皇帝“特发明诏,立废八股”,改试策论。因此,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废八股,改试策论。所谓策论,就是对国家政策的见解、议论,是广开言路、建言献策的一种措施。学者们通过“策论”,把目光聚焦于国家前途命运、国家政策,而不再是如何传承、发扬儒学。
舆论是政治的先导,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倡议变法,组织强学会。1896年,《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也为改革图新制造舆论。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1898年开始的戊戌变法,以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为宗旨。虽然“百日维新”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提倡新学的“京师大学堂”等各地新式学堂予以保留,其对今后如何培养人才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只废八股,不废科举,人们自然不会离开“科举仕途”去崇尚新学,新学难以推行。于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采纳袁世凯、张之洞的建议,决定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丙午科始,逐渐减少科举选拔官吏的比例,过渡到完全由学堂产生官员。按此计划,将在十年之后,再停科举。然而,社会上锐意改革的呼声很高,立即废止科举取仕的“休克疗法”被袁世凯等人提了出来。于是,光绪三十一(1905)年八月初四日“奉上谕,立停科举”,并“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城乡各处遍设蒙小学堂,慎择师资,广开民智”。 新学堂教授的声、光、电、化等知识,过去属于被中国传统读书人所不齿的自然科学知识,历来被当作“雕虫小技”,儒家经典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成为了被边缘化的次要内容。
事实上,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既缺乏教授新学的师资、教材,也由于将“读书做官”变成“读书无用”,所以也就没有人愿意投资办新学堂了。过去依靠“学而优则仕”的达官贵人,都希望衣锦还乡,或者卸甲归天,荣归故里,他们要做的一项德政工程,就是资助教育,出资办学,培养人才。废科举之后,乡绅们也不愿意载出资办学了,因为他们大多不懂新学,也不赞成新学。全国广大乡村学童的启蒙教育,也纷纷随着义塾、私塾的消失,而自生自灭地停止了,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异由此拉大了距离。
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科学技术、军事实力明显落后于西方列强,而清政府又极其腐败。这些问题不解决,而奢望以废科举、兴学堂使中国强盛,几乎是一厢情愿的梦想。因为,科举是为了产生官吏,学堂是为了培养实用人才。维新派主张:“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
$ L+ T. I: D. Y万端,皆归本于学校。”科教兴国,不仅是一个长远的战略,而且不应该建立在消灭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为打倒封建礼教而嫁祸孔家店
根据刘利民先生《打倒孔家店:历史的误会》一文介绍「1」,最早提倡打到孔家店的人,是四川吴虞(1872-1949),他是成都市新都人,他在日记里把自己的父亲称为魔鬼,并于1910年曾经因为财产纠纷把父亲告在官府,后来他虽然赢了官司而被当地人指为“非礼”、“非孝”, “豺狼不食”的东西,“士林耻与之为伍”,主张应将这个“名教罪人”,“逐出教育界”。
吴虞看到鲁迅1917年发表的《狂人日记》,很受启发,就于1919年11月1日,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吃人与礼教》,文中说:“我读《新青年》里鲁迅君的《狂人日记》,不觉得发了许多感想。我们中国人,最妙是一面会吃人,一面又能够讲礼教。吃人与礼教,本来是极相矛盾的事,然而他们在当时历史上,却认为并行不悖的,这真正是奇怪了!”,因此,就把倡导仁义道德的儒家思想,指为“祸国殃民,为祸之烈,百倍于洪水猛兽也。”他的一系列反对儒家的文章,受到陈独秀赏识,得以在《新青年》连续发表。并于1921年,受邀到北京大学任教,受到马幼鱼、沈尹默、胡适、沈兼士、沈士远、钱玄同、周作人、李大钊等众多名流的热情欢迎,青年学生们众星捧月般的激情,也曾让他风光了一阵子。
胡适在1921年10月,为《吴虞文录》出版,所做的序中说:“吴先生和我的朋友陈独秀,是近年来攻击孔教最有力的两位健将,他们两人,一个在上海,一个在成都,相隔那么远,但精神上很有相同之点”。五四运动之后,青年们爱国、反帝反封建激情高涨,经这些文化精英一点拨,就更不能平静了。胡适说:“我给各位中国少年介绍这位‘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吴又陵先生!”可惜的是,吴虞后来不断上演眠花卧柳的丑剧,逐渐远离了这帮文化革命的精英。
反孔的思潮,并没有因为“始作俑者”吴虞的离去而消退,而是不断有所演进。1928年11月,林语堂演绎了一个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发表在由鲁迅和郁达夫主编的《奔流》月刊第1卷第6号上。只不过,剧中的南子,此时已经摇身变成了一个要求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同学的新女性,而且还为此跟孔子大辩其论。全剧的最后,孔子师徒在“郑卫之淫声”和妖冶的舞蹈中落荒而逃。
这种戏说历史的革命剧,不断在全国各地上演,没有想到,1929年竟然演到了孔夫子的老家曲阜孔庙里,引起孔门后人的愤怒,他们孔姓六十户族人联名上书蒋介石,要求严办曲阜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宋还吾。教育部派人前往调查。最后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宋校长被调走。
打倒孔家店时有人要消灭汉字
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何在?应该如何弥补?很多文化人把板子打在了不该挨打的地方,也急病乱投医开错了不少药方。全盘西化、取消中医、取消汉字的主张,就是文化精英们乱开药方、错打板子的典型事例。
有资料说,1908年,旅居巴黎的吴稚辉等《新世纪》派,提出中国文字是“野蛮”的、“落后”的,要用“万国新语(世界语)”取代汉语。他们说汉语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进步的需要,“其意义为野蛮无意识之混合,绝无存立之价值”,“汉土之文,不在摧烧之列,即为送入博物馆之料” 「2」。“中国文字为野蛮,欧洲文字较良”,“弃我中国之野蛮文字,改习万国新语之较良文字,直如脱败絮而服轻裘,故无所用其更计较。「3」”
国学大师章太炎为纠正这种错误见解,写了《规〈新世纪〉》、《驳中国用万国新语》等文章,他指出,语言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与“国民之性情节族”、“文史学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能破灭。他说:“尽用彼语(世界语),则吐辞述学,势有不周;独用彼音,则繁简相差,声有未尽。谈者不深惟其利病,而侥焉以除旧布新为号,岂智有未喻,以骛名而不求实之过哉!”他说:“为甚提倡国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历史的用处,不专在乎办事,只是看了历史,就发出许多爱国心来,是最大的用处”。
废止汉字的呼声,一直持续了很多年,很多著名的人士,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不正确。鲁迅先生1934年在《汉字和拉丁化》一文里,就说过:“用方块字来写,不但费脑力,也很费工夫,连纸墨都不经济。为了这方块的带(结核)病的遗产,我们的最大多数人,已经几千年做了文盲来殉难了,中国也弄到这模样,到别国已在人工造雨的时候,我们却还是拜蛇,迎神。如果大家还要活下去,我想:是只好请汉字来做我们的牺牲了。现在只还有‘书法拉丁化’的一条路。”他在《关于新文字》一文中进而表示:“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他逝世前的1936年10月。作“答救亡情报访员”时,更坚决地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他找的理由是:“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决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这种认识深刻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那是一个世界列强看不起中华民族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最缺乏自信的时代。
由此可见,五四前后提出“打倒孔家店”的主张,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是经历了近代屈辱之后,学者精英们一种痛苦的抉择。但是,在那个强权政治时代,是大多数人趴在地上看世界的时期,提出这样的口号是有偏颇的。
孔家店的复兴正在美梦成真
提倡打到孔家店的一部分文化精英,日后对儒家学说的看法逐渐有所转变。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北师大迁往西安,钱玄同患高血压重症在身,不得不留在北平。他终日闭门谢客,拒绝给日伪组织干事,宁可杀头也不当汉奸。同时改钱玄同之名为钱夏,“夏”则乃炎黄之夏,是为正统,绝非“夷人”,表明他永不做日伪政权的“顺民”。他在给儿子钱三强的信里说:“我虽闭门养病,但自幼读孔孟之书,自三十岁以后(民国五年以后),对于经义略有所窥知,故二十年来教诲后进,专以保存国粹昌明圣教为期,此以前常常向你们弟兄述说者。今虽衰老,不能多所用心,但每日必温习经书一二十页,有时卧病在床,则闭目默诵,此于修养身心最为有益,愿终身行之也。「4」” 1939年1月,钱玄同在忧国之情中于北平故去,终年53岁,其高尚的民族气节,成为他人生最后的华彩乐章「5」。
晚年的胡适,一提到孔夫子就“圣人”不离口,有时甚至称孔子是“老祖宗”。他说:“我还是讲我们的老祖宗吧,我们的老祖宗孔夫子是近人情的……”「6」。其实,胡适对待五四运动的态度也是矛盾的,他在和蒋梦麟联名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中写道“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依靠激情参加革命的青年,对于儒家学说深入研究者并不多见。
经过几十年的反思,尤其是我国逐渐摆脱贫困,真正站立在世界的东方,成为世界多元化的一元之后,反思孔家店与赛先生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不难发现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而且可以“和而不同”地并存于世。粗略地说,孔家店教授的内容,属于社会学;而赛先生在新学堂教授的内容,主要属于自然科学。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方面,孔家店里讲述的知识,至今仍然有值得借鉴的重要价值。
也就是说,“科举取仕”主修的内容是“社会管理学”,它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如何管理人,用什么态度、策略管理社会。儒家倡导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学术主张之所以被历代统治者看重,就是因为这个学术主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政治策略,其中充满了对于人的尊重,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多元共存和睦相处,辩证地看待人的社会地位等价值取向,是今天仍然有生命力而值得借鉴的观点。
“以人为本”的世界观,彰显人的平等精神,因此,历代的读书人都怀有崇高的政治理想,“皓首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己的茅屋被大风吹走了,杜甫并没有觉得多么悲哀,而是联想到要“达则兼济天下”,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很多读书人都相信:“帝王将相宁有种乎?”把“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作为奋斗的理想。“科举取仕”的晋身制度,毫无疑问比宗血世袭的官僚体制更进步,也更公平。
新式学堂教授的自然规律、自然知识,都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以这样的观点看世界,也就是“以人为物”的政治策略。
“以人为物”的世界观,看重人的出身,把人占有多少财富看得很重要,把人们划分成不同的阶级阶层,并且认为“存在决定意识”。看出身,论成分,曾经盛行一时,虽然曾经有过积极作用,但是也曾严重地背离了社会实际。因为,如果“以人为物”,过分地看重出身,我们就很难理解为什么革命的队伍里会有那么多出身富裕家庭的革命家,也不利于推行人与人一律平等的政治主张。儒家非常重视君子与小人的划分,这也不是阶级分析法所能代替的,因为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主要是看一个人的思想境界,而不是看他实际占有的物质财富。
孔家店里还有很多优秀的传统,几千年来一直被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所看重,清朝迫于内外压力匆忙废弃儒学,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其对国家长远利益的得失需要重新论定。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逐渐显现出来,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员逐渐增加,留学生教育已经难于适应国外学者的要求,因此,国务院汉办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开办了300多所孔子学院,传播汉文字、语言,孔夫子自然地成了中华文化的“形象大使”。2011年1月,前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在人民大会堂说,孔子学院是最经济的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好形式。
另外,除了传播语言,世界各国的汉语爱好者,还喜欢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功夫、中国养生保健知识,因此,中医药知识也有了一个更好地传播平台,尽管此前的针灸早已走出国门。未来的中医走向世界,必将与汉语、中华美食、中国功夫一起,形成一个“功能齐全”的共同体,而加大其影响力度。
汉语、儒学、中医这昔日的岁寒三友,一起迎来了美好的春天,必将成为世界的新宠与显学。
参考文献
1、刘利民:打到孔家店:历史的误会
2、陶绪、史革新著: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305页。
3、陶绪、史革新著: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254页。
4、邱巍:《钱玄同和他的家族》,选自《书屋》二〇〇六年第八期
5、刘肃勇、钱玄同的晚节
http://www.frchina.net/data/personArticle.php?id=1656
6、刘利民:打到孔家店:历史的误会
2011、2、16
& o0 M% L4 j. c5 O. ]' b) I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7-27 15:41:41 | 阅读全部
高也陶:
/ j7 n" o! |* X因此,很多文章可能是想把新文化运动的一些人隐弊掉,把其功劳归于五四运动。6 m) c8 A. a* V% u4 n7 {% m) Y
我:$ X& o8 v; r7 K& B2 P
事实上,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既缺乏教授新学的师资、教材,也由于将“读书做官”变成“读书无用”,所以也就没有人愿意投资办新学堂了。过去依靠“学而优则仕”的达官贵人,都希望衣锦还乡,或者卸甲归天,荣归故里,他们要做的一项德政工程,就是资助教育,出资办学,培养人才。废科举之后,乡绅们也不愿意载出资办学了,因为他们大多不懂新学,也不赞成新学。全国广大乡村学童的启蒙教育,也纷纷随着义塾、私塾的消失,而自生自灭地停止了,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异由此拉大了距离。( A: L$ [8 R6 q
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科学技术、军事实力明显落后于西方列强,而清政府又极其腐败。这些问题不解决,而奢望以废科举、兴学堂使中国强盛,几乎是一厢情愿的梦想。8 q. V) |! y2 D* f9 G7 x9 H
高也陶:3 C* a9 s3 Y9 W5 e+ G& ~8 l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而且根本就是我们教育体系的问题,一直是这样教的。, v1 m' a9 E8 N2 b1 w* V9 A
我:2 m% ?% P. O/ Z# R7 k. H) z4 {" Y
有资料说,1908年,旅居巴黎的吴稚辉等《新世纪》派,提出中国文字是“野蛮”的、“落后”的,要用“万国新语(世界语)”取代汉语。他们说汉语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进步的需要,“其意义为野蛮无意识之混合,绝无存立之价值”,“汉土之文,不在摧烧之列,即为送入博物馆之料” 「2」。“中国文字为野蛮,欧洲文字较良”,“弃我中国之野蛮文字,改习万国新语之较良文字,直如脱败絮而服轻裘,故无所用其更计较。「3」”
! ?6 \3 u3 B$ l9 w国学大师章太炎为纠正这种错误见解,写了《规〈新世纪〉》、《驳中国用万国新语》等文章,他指出,语言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与“国民之性情节族”、“文史学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能破灭。: J* ?% \' [! c9 d5 p4 }
高也陶:8 }4 [; N( _4 {% v3 y; }5 i; K$ c3 J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您的文章写的很好,很有意义。我只是想请大家注意一下,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是不一样的!
7 o8 ~+ o" V: w# Y4 ?6 Y( B高也陶:/ f/ ^$ {0 w+ [/ `
打倒孔家店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一拨中国近代史上的精英。其祸害不到100年显现出来了。对中华文明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和破坏。2 n/ A" l* S0 Z3 C! o' o: [# p, e
高也陶:
0 C1 }0 v* v9 B4 j* P; x5 e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 r4 r$ l- ~3 O! O0 _, f) x高也陶:
' x4 v6 ~. \' g" ]# \5 S2 J# e就当时国弱受欺负的情况下,白话文或许可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但是,现在看来,却是割断了中华文明几千的文明,……1 X: H3 B/ c: h0 @* q* y, A
高也陶:
; ?! q& S; j8 |, I- P8 g5 c/ O  i几千年的文明!7 d( @% \2 R; `% X& M# G
高也陶:5 @' {3 t! a! i. A" {* \- G) h
几千年的文明连续被割断了,不管好的还是坏的。现在我们要恢复孔学,显然是好的多!' e4 g3 ]6 q' [* J! x/ h
我:
. ~$ T6 `5 o/ e1 V@高也陶 ,五四之前,在清朝末期,反对儒家文化,反对汉字、国学,已经“风起云涌”,在西方列强大举进攻的面前,很多“海龟文化精英”,自毁长城,错打了板子,把国学、汉字、中医,当作旧学的代表,也说它们是“中国所以落后的原因”,因此,海内外的新文化“造反派”,纷纷发表文章,著书立说,有正面进攻的,也有旁敲侧击敲边鼓的,“墙倒众人推”,传统文化就这样“威风扫地了”。中医复兴,中华文化重新崛起,也就需要“哪里摔倒的,就在哪里站起来。”! @8 t1 E- C: i
高也陶:
- U  l/ g: ^/ T; y@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7-27 15:51:44 | 阅读全部
高也陶:. A- ^3 z7 N2 R; F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u$ q( W" I* x/ ~; F  R& l
高也陶:
1 \: \& I* M" g1 ]- h. R) a% |前几年在上海,中国的学者与伊朗的学者进行交流。中国的学者很自豪地说,中国这些年与国际接轨,发展的非常快!伊朗的学者说,你们做的这些,我们1970年代后,已经尝试过了。但是,我们发现,与国际接轨,西方丑恶的东西也一起传播进来了。我们觉得,与其要现代化与丑恶,我们宁可保留我们文化优良的传统,现代化迟些要不妨。2 D6 _% I, c6 e' D/ m/ h& Q& a$ S; u
我:+ Q% P% o. M! R3 o: e
@高也陶 中国与他们不一样,我们的文化历来是“多元和谐”,善于吸纳,博大精深,不是突现一个特征。
3 @  ^& w/ t% c8 r4 C- ^* X$ M高也陶:
9 G1 N1 B$ }% `8 `  w* {( ^& N4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您说的对!现在最难办的是年轻人的“信仰危机”!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7-27 18:39:34 | 阅读全部
毛泽东是怎样评价孔夫子的?
' t+ H; F' B- F; ~) h( o0 |- D7 A2 d" Y7 X+ F& D' C
原创 2016-12-26 贾陆英 孔子研究院
) `' G' q! a( T0 y% D, n  ]5 }5 Q" ?2 q, `3 w; |5 y; F# f
有一种观点,硬是要把毛泽东与孔子绝对地对立起来。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毛泽东思想与孔子学说是绝对对立的,还是可以融合的?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敏感问题,是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必须予以澄清。
' J4 i( d; v, s, z1 Q( @* N. ]) \5 @. V& z
毛泽东在孔林! x8 d/ D7 i7 {. y- D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人”。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是当今时代的伟人。那种把毛泽东和孔子绝对对立起来的观点,拒绝对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全面客观的、具体深入的、辩证动态的分析,这种态度很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
* n6 v+ c. O6 z+ o把毛泽东与孔子绝对地对立起来,这既不符合毛泽东一生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正是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指明了方向:“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毛泽东选集》第2卷),是二者相融合的时代命题;“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同上),是二者相融合的历史任务;“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同上),是二者相融合的指导方针;“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同上),是二者相融合的科学态度。打开《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等大量文稿,可以清楚地看到,毛泽东的一系列论述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创造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开辟了道路。毛泽东思想就是它的结晶。
/ |- z) U* v* M; s: d7 h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是孔夫子的信奉者。毛泽东开始识字学习,是从《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入门的,之后又读了四书、五经,韶山毛泽东纪念馆至今还保存着他小时候读过的《诗经》、《论语》。(《毛泽东传》)儒家文化传统在少年毛泽东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4 a# _( F4 F3 R. z从毛泽东的大量早期文稿来看,他在长沙求学时代还是颇为崇信孔子的,当时正是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的时期,陈独秀等人以《新青年》为阵地,在猛烈抨击康有为等人打着“尊孔”、成立“孔教会”的旗号掀起复辟逆流的同时,采取了全面否定孔子的态度。青年毛泽东也是《新青年》的热心读者,但在对待孔子的态度上,却与陈独秀等人不同,孔子在他心中依然是圣人。他在1917年4月出版的《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虽然提倡的完全是新思想,但是却大量引用《论语》、《礼记》等儒家经典中的典故、成语。他还称孔子、释迦牟尼、穆罕默德都是“古之所谓圣人”,是“最大之思想家”。青年毛泽东受到了传统思想和西方民主主义思潮的双重影响,他认为改造中国“宜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提出了“普及哲学”的治国之道。他说,普及哲学可以使“天下皆为圣贤,而无凡愚”,“孔子知此义,故立太平世为鹄”,“大同者,吾人之鹄也。”这是青年毛泽东深受孔子“大同世界”思想影响而提出的理想社会及其实现途径。此时的毛泽东,还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三纲”等封建礼教,学习了许多西方民主主义思想的书。(《毛泽东传》)( a. C* ^  Y% x3 O( ?+ u
毛泽东从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到“文化大革命”之前,对孔子及其学说一直是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五四运动前后,面对当时“尊孔读经”和“打倒孔家店”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思潮,毛泽东从不盲从,而是冷静思考,深入研究。" M8 u* ]8 Q$ Z: b0 H& s4 j* s$ v
1919年9月,毛泽东在《问题研究会章程》中,将“孔子问题”列为研究专题之一。(《问题研究会章程》,1919年10月23日《北京大学日刊》)8 t* K0 |+ B* |# c2 O
1920年是毛泽东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关键一年。他在一封信中,明确地提出了西方文明必须与我国文明相结合的观点。他说: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个半壁的地位。然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吾人似应先研究过吾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学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毛泽东传》)这一重要观点,奠定了毛泽东一生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 T8 p+ h$ ]. c. [0 ^/ Q
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京赴上海,中途,他特意下车去游览了孔子的故乡——曲阜,还登了泰山。对孔子这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仍怀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毛泽东传》)后来,毛泽东在同斯诺谈话时回忆起这次孔子故乡之行,他说:我在曲阜停了一下,去看孔子的墓,我看到了孔子的弟子濯足的那条小溪和孔子幼年所住的小镇。在有历史意义的孔庙附近,有一棵有名的树,相信是孔子栽种的,我也看到了。我还在孔子的一个著名弟子颜回住过的河边停留了一下,并且看到了孟子的出生地。显然,此时的毛泽东不是一般的参观旅游,而是带着倾慕之心前来瞻仰的。(卢志丹:《毛泽东品国学》)
  _$ n- l* x) B- C1 f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说:“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卢志丹:《毛泽东品国学》)
/ r( u3 y' `4 m$ w1937年10月19日,毛泽东在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大会上说: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卢志丹:《毛泽东品国学》)& ?  S- P, L% l  c( Q( r' p" [
1938年5月21日,毛泽东在抗大干部会上说:黑格尔是马克思的老师,此人似乎当了一世教员。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起初做官,以后撤职,大概就是当教员当到死吧!我们要学习黑格尔,学习孔夫子。我们三四百人,可否出几个孔夫子,出几个黑格尔呢?又说:孔夫子是圣人,几千年只此一个。(卢志丹:《毛泽东品国学》)
$ Q1 X9 a( e2 j# f" H' s$ `. B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向全党提出研究理论、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的任务。他在谈到研究历史时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选集》第2卷)“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提法,表达了毛泽东对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重要地位的一种肯定。《孔子评传》一书的作者匡亚明认为,毛泽东之所以挑选孔子作为研究历史的开始,第一是因为孔子是上古以来文化的集大成者,通过研究孔子,是从纵的方面追溯研究前代情况的一个最恰当的选择。第二是因为孔子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无论在当时或后世,在国内或国外,都是影响最深最广的人物,通过研究孔子,是从横的方面研究诸子百家的一个最恰当的选择。(匡亚明:《孔子评传》)匡亚明还回忆说:1942年,他在延安曾向毛泽东请教如何评价孔子的问题。毛泽东认为:孔子生在二千多年以前,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但孔子毕竟是二千多年前的人物,他思想中有消极的东西,也有积极的东西。只能当作历史遗产,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发扬。对当前革命运动来说,它是属于第二位的东西。第一位的用以指导革命运动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其时重庆(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方面正在大搞什么“尊孔读经”。他们靠孔夫子,我们靠马克思。要划清界限,旗帜鲜明。毛泽东又认为:当时对孔夫子,最好是暂时沉默,既不大搞批判,也不大搞赞扬。(同上)' x$ h1 F+ m9 |6 _5 N, B
1939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孔子的哲学思想〉一文给张闻天的信》中,认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是观念论,同时肯定地指出:“观念论哲学有一个长处,就是强调主观能动性,孔子正是这样,所以能引起人的注意与拥护。……我们对孔子的这方面的长处应该说到。”毛泽东肯定“过犹不及”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认为“孔子的中庸观念……是从量上去找出与确定质而反对‘左’右倾则是无疑的。这个思想的确……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同时还指出孔子的中庸观念没有发展的观点这个不足。毛泽东认为,应当明白指出“孔子在认识论上与社会论上的基本的形而上学之外,有它的辩证法的许多因素,例如孔子对名与事,文与质,言与行等等关系的说明。”毛泽东还指出:“说孔子的功绩仅在教育普及一点,他则毫无,这不合事实。”(《毛泽东文集》第2卷)
5 g7 w, |  }$ }, w9 T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重要思想。他说:“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毛泽东文集》第2卷)这些光辉思想,为我们正确对待孔子,正确对待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 P0 o( x  t0 N+ I! p. M# U5 H5 \; |7 ?1943年6月28日,毛泽东在刘少奇一封信上的批语中写道:“剥削阶级当着还能代表群众的时候,能够说出若干真理,如孔子、苏格拉底、资产阶级,这样看法才是历史的看法。”他明确地说:“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否定是非历史的看法。”(《毛泽东文集》第3卷)
7 f9 q8 ~7 q; x0 m1944年3月,毛泽东在《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中说:“要提倡父慈子孝……应该父慈第一,子孝第二,这是双方面的。如果父亲把儿子打得一塌糊涂,儿子怎么样能够孝呢?这是孔夫子的辩证法。……我们主张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双方互相靠拢,和和气气过光景。”在谈到教学方法时,毛泽东强调:“现在我看要有一个制度,叫做三七开。就是教员先向学生学七分,了解学生的历史、个性和需要,然后再拿三分去教学生。这个方法听起来好像很新,其实早就有了,孔夫子就是这样教学的。同一个问题,他答复子路的跟答复冉有的就不一样。子路是急性子,对他的答复就要使他慢一些;冉有是慢性子,对他的答复就要使他快一些。”(《毛泽东文集》第3卷)
9 B0 y6 R& n4 `9 J: r& p9 h: L1944年7月,毛泽东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回答了所谓“共产党是‘中国至上’还是‘共产党至上’”的问题,他说:“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我们像其他国家的共产党一样,坚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当人们问我们是‘共产党至上’还是‘中国至上’时,可能指的就是这一点。可是,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中国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东西中有很多好东西,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们必须把这些遗产变成自己的东西。……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收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毛泽东文集》第3卷)这段谈话表明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基本态度,蕴含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实现三者相融合的光辉思想。
# Z( T  y. G4 e+ @; h1945年4月,毛泽东在《对〈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案的说明》中说:“决议把许多好事挂在我的账上,我不反对,但这并不否认我有缺点错误,只是因为考虑到党的利益才没有写在上面,这是大家要认识清楚的,首先是我。孔夫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即使到七十岁相信一定也还是会逾矩的。”(《毛泽东文集》第3卷). d' x0 s7 f# y( d+ S7 y
从新中国成立直至“文化大革命”之前,毛泽东对孔子依然是既有肯定,又有批评。5 L& ?. i* x3 E! O% P
1954年9月,毛泽东在《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中说:“郭沫若曾经用很多材料证明,孔夫子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是革命党,到处参加造反。说孔夫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那是孟子讲的。其实当时孔夫子周游列国,就是哪里造反他就到哪里去,哪里想革命他就到哪里去。所以此人不可一笔抹煞,不能简单地就是‘打倒孔家店’。”(《毛泽东文集》第6卷)毛泽东的这段话,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他不赞成“一笔抹煞”孔子,不赞成“打倒孔家店”之类简单化、绝对化的口号。1 w! S$ r! M2 T3 v
1955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中说:“曲阜县是孔夫子的故乡,他老人家在这里办过多少年的学校,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这件事是很出名的。可是他不大注意人民的经济生活。他的学生樊迟问起他如何从事农业的话,他不但推开不理,还在背后骂樊迟做‘小人’”。% x6 w! j8 D, @; E* S+ M  }2 R/ O0 ^
1956年6月1日至4日,毛泽东接连三次畅游长江,兴之所致,写下《水调歌头·游泳》一词。他在词中直接引入《论语》中的原句而写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借以抒发时光在流逝,社会在进步,应奋发有为的豪情壮志,也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孔夫子其人其语的赏识之情。  {+ {+ K0 @' W
1958年5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谈到青年人胜过老年人时,列举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名人,其中就有孔子。他说:孔夫子在青年时也没有什么地位,当过吹鼓手,在人家办丧事时,给人家喊礼,后来教书。他虽然做过官,在鲁国当过司法部长,也是短期的。也还当过管钱的小官,相当于我们农业社的会计。他学了很多本领,颜渊是孔子的弟子,算个二等圣人,他死时才三十二岁。(卢志丹:《毛泽东品国学》)
7 z$ q' ?% F0 [9 E1958年8月,毛泽东在《对陆定一〈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的批语、按语和修改》中说:“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民贵君轻……不能不影响对人民的教育,谈中国教育史,应当提到他们。”(《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
0 P# t# t: o6 m2 _' {1964年2月13日,毛泽东在春节座谈会上谈教育问题时,充分肯定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他说:孔夫子的传统不要丢。孔子的学问是从实践中自学得来的。孔子这个人爱说老实话,为此,吃了不少苦,挨了不少骂。毛泽东同时指出,孔子办教育不重视生产劳动,这方面我们要想办法补足。(卢志丹:《毛泽东品国学》)
0 I8 x% y8 ^0 L5 O! s“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是毛泽东毕生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是他对中国革命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毛泽东文集》第2卷)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个“实际”,既包括中国革命的实际,又包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实际。然而在很长时间内,我们对前一个实际比较重视,而对后一个实际则重视不够、研究不够。随着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愈益彰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相融合的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S0 q8 w6 u+ t0 ]* |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第一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需要它;第二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马克思主义有许多契合点,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毛泽东是深知这一点的,他坚信,只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毛泽东与孔夫子》一书的作者、中央党校教授许全兴说:“毛泽东在讲话、著作中常常引用中国古人的话借以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他引用的古人古语中,孔子的话最多。他反对教条主义,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毛泽东较少直接引用马列经典作家的言论。”《毛泽东品国学》一书的作者卢志丹说,《毛泽东选集》雄文四卷,曾有人作过粗略统计,其中的成语典故,有40条左右来自《左传》,有20至30条来自《论语》、《孟子》、《史记》、《汉书》等,有10条左右来自《诗经》、《尚书》、《易经》、《大学》、《中庸》、《战国策》、《后汉书》、《三国志》、《孙子兵法》、《老子》、《庄子》、《国语》等。“毛选”中活用古典小说、诗词曲赋的地方更是俯仰皆是。
1 r/ {' A! E/ I$ M这恰恰是毛泽东思想的一大特色,是毛泽东思想之所以为中国广大老百姓所喜爱,所接受,成为指引中国人民前进的伟大旗帜的根本原因之一。那么,毛泽东思想与孔子学说的契合点,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呢?( O6 q' R7 [1 z- z
第一,关于尊重人,爱护人的思想。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孔子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他从多个角度阐释过“仁”的内涵,最基本的就是“爱人”二字。《论语》中孔门师徒反复探讨的问题,是人的真情实感、人的日常生活、人的品行修养、人的道德教化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孔子学说就是围绕着人之所以为人、人如何才能为人这一主题展开的。其中既有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内容,又有尊重人的生命,同情民众疾苦,倡导与人为善,主张人际和谐的内容。儒学强调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毛泽东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核心理念和宗旨。在我们党处于执政地位和领导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为人民服务又升华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 W0 x6 J2 G
第二,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这句名言清楚地表明,孔子把“礼”作为治世的手段,把“和”作为治世的目的。孔子在谈到他的志向时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这三句话,体现了他“泛爱众”(《论语·学而》)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的仁爱思想,也表达了他实现人际和谐的社会理想。孔子还具体地描述了一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世界景象。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对孔子的大同世界情有独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袖的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借用孔子的“大同”世界概念,指明了“人类进步的远景”,回答了国内外普遍关注的“中共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赋予了“大同”全新的含义。. P: T5 N! m% g& P1 e' W, D. s
第三,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思想。儒学主张世界统一于气(物质),宇宙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主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偕行,革故鼎新,强调格物致知,行先知后,知行统一。这和毛泽东思想坚持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是契合的。
  `& q7 W# j: u- h* t4 ^6 H# _  v第四,关于民为邦本的思想。儒学强调以民为本,执政者要为政以德,博施济众,与民同享同乐,具有为国家社稷、天下苍生而英勇谏诤的斗争精神。这和毛泽东关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思想、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是契合的。
* X) q6 S3 [2 \( z6 U+ M第五,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孔子认为,天下一统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大事由天子发号施令,他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他晚年作《春秋》,为的也是国家统一大业。《公羊传》提出,区别“华夏”与“夷狄”的标准,不是种族肤色,而是“先王之道”。儒家以礼乐为中心、以和谐为价值追求的文化,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的深层原因。毛泽东的一生,是为建立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为中华民族团结和睦、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生。           
! I( b# h  A/ N" D4 I- N& L第六,关于重视教育的思想。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首先要使民众在“庶矣”的基础上“富之”,然后还应“教之”(《论语·子路》),这是国家的千秋基业。他提出了“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重要观点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的教育目标,终身诲人不倦,积累了诸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等一系列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他是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伟大教育家。毛泽东历来重视对孔子教育思想与方法的继承和发展,直至1964年,他还在春节座谈会上肯定孔夫子的教育传统不要丢。
! L$ g, O& l! Y/ k9 X第七,关于修身立德、心怀天下的思想。孔子认为,修身立德是做人的根本。他培养人的目标,是做一个品德高尚、能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正如他的学生曾参所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在孔子学说影响下,中华民族历代不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士仁人。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一大特色,是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他强调共产党员要有远大的理想、坚强的党性、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作风,一心一意为广大群众谋利益、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他号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3 S* m8 `) X9 N9 |% ^
第八,关于见义勇为、坚忍不拔的思想。孔子把仁、智、勇三者兼备,视为君子的完美品德,后世称为“三达德”。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他身处乱世,坚信仁爱之道是治世良方,不避艰险,不怕打击,百折不挠,奔走呼号,被隐士们讥讽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他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毛泽东更是一位具有大智大勇的战略家,在井冈山斗争时期,面对极端困难的条件,他有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远见卓识;在中国革命长期处于敌强我弱显明对比的态势下,他提出了“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一整套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面对着挥舞原子弹的美帝国主义以及被它武装到牙齿的蒋介石军队,他提出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毛泽东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教育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 Y* v; d0 _; s7 Y  j& O- p
第九,关于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思想。《论语》记载:孔子多次说过,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者,而是“学而知之”者。他“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是他一生的写照。孔子的学习完全是为了求道、行道,他说:“士志于道”(《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这种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精神,是值得大力弘扬的。毛泽东酷爱读书,读书学习伴随了他的一生,不仅在硝烟弥漫的紧张战斗生活中是如此,而且在晚年病重期间、直至临终之前,他依然没有停止读书学习的脚步。青年毛泽东求学,不是像多数年轻人那样喜欢谈“立志”,他认为,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毛泽东传》1893——1949)。当他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真理之后,就终身为之奋斗,从不动摇。
( m) o1 e. }# f  H; g第十,关于注重实际、知行统一的思想。孔子学无常师,他的学问,一是从古代典籍中学来的,二是从实际生活中学来的。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要“每事问”(《论语·八佾》),这都是他重视向实际生活学习的经验之谈。对此,毛泽东曾多次给予肯定和称赞,他说:孔子的学问是从实践中自学得来的。孔子治学的基本精神,是主张所学必须与所行相符合。他反对夸夸其谈,主张少说多做;反对言过其实,看重实际行动。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衡量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孔子提倡的学风,是研究问题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反对主观臆测,反对绝对化地肯定或否定,反对拘泥守成而固执己见,反对听不得别人意见而唯我独是。这些思想对毛泽东有着重要影响。《实践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融合的典范。《实践论》的副标题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这就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与儒学强调知行统一,行是知的基础,行比知更重要这一传统思想的契合点。毛泽东在通篇的论述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对中国传统的知行统一观进行了新的阐述。毛泽东还依据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观点,赋予了古代成语“实事求是”新的内涵,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成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思想路线。( c; l, @9 x4 Y8 p* n* w
总之,孔子学说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座丰富的思想宝库,为毛泽东思想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毛泽东思想与孔子学说的契合点是很多的,这里仅是举其大略而已。我们说孔子学说和毛泽东思想有许多契合点,并不是说二者是同一个思想体系。而是说,二者在许多方面是会通的,马克思主义是可以对儒学精华进行借鉴、吸收、转换、提升和融合的。如果我们把眼界放得更宽阔一些,就会看到,人类各民族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都有可以相融的特点。随着人类的不断文明进步,这一特点将会愈益突出地显示出来。7 T& \8 F! y3 {
2 W2 t6 F# O5 Z) d& e, T
(贾陆英:山西当代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学术传播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孔子文化季刊》总第6期。)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7-27 18:56:16 | 阅读全部
毛泽东为什么批孔?7 g" y! O( O0 t& |/ ]4 G

% l8 p; t- L: o2016-04-25 新浪论坛 宝斯卡化工
/ o9 ?: p% V1 t+ g, y4 h- U& e                          , c; ]* L% e. E1 Y0 s* q; k: p
            
- C: _/ {9 U! X' d     毛泽东发动批孔运动是1973年。起因于他的一首诗密切相关。毛泽东当年看完柳宗元的《封建论》后,联想到郭沫若写的《十批判书》中有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内容,就写了一首《读封建论 呈郭老》的诗,这首诗的内容如下:$ D4 C( t" I0 N, u9 V& K3 u/ C, C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 q% R$ q7 W* n& d( e# W0 k                                 祖龙虽死秦犹在,十批不是好文章。+ F6 y1 e0 r& c2 H
                                 百代都行秦王政,孔学名高实粃糠。# m. m" ]" c3 x0 R2 l& `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0 e, i: J1 U* h           诗的前两句是针对郭沫若说的。毛泽东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度量衡,实行郡县制,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他不但统一度量衡,还要统一思想,象焚书坑儒这样的事,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对错还需要商量,不是你郭老能做出的结论,所以,劝你对秦始皇还是少骂为好。秦统一中国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由皇帝直接任命省长、县长,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封一个王侯到全国各地,让他们的子孙后代都是世袭的统治者,就是阿斗也能当王侯,往往造成国家四分五裂。秦始皇把这东西破了,毛泽东认为这是秦始皇的大功劳。" E: u5 b5 C! V5 m6 g& L2 S: W
           诗的第三句中的“祖龙”指的是秦始皇,第四句中的“十批”指的是郭沫若的《十批判书》。这两句毛泽东要表达基本意思就是,秦始皇虽然死了,但他的功绩还在,不能抹杀,十批判书中骂秦始皇焚书坑儒有失偏颇公允,所以,不是好文章。
/ S) d  X' {1 W8 U$ ^           中国历代都骂秦始皇是暴君,实行暴政,从汉朝、三国、魏晋,一直到南北朝元明清,历代皇帝都骂秦始皇,但是,做起事来却都学秦始皇,并不比秦始皇手软,骂焚书坑儒,文字狱却一个比一个厉害。所以,就有了毛泽东诗中的第五句“百代都行秦王政”(秦始皇,名嬴政,这里的政不是指的名字,而是治国的政治方略。)。对于孔夫子的理论,毛泽东认为,孔夫子当年,他那一套没有市场,周游列国到处碰壁。商鞅变法后,战国七雄,唯独秦国是不允许孔夫子的弟子(那时孔夫子已死)进去,其他六国允许孔夫子的弟子去讲学。可是,为什么那些相信过孔夫子的国家都灭亡了,唯独不信孔夫子那一套的秦始皇却统一了中国?于是,毛泽东在诗的第六句写道:“孔学名高实粃糠”。毛泽东认为,相比之下,法家思想更实用,更能建功立业。
  Q. E& K. D% }+ F            诗的最后两句“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肯定秦始皇,反对封侯制的。文王,指的是周文王,这里代指周王朝。毛泽东这两句的意思是告诫郭老与大家,还是反复看看唐朝柳宗元的封建论吧,不要从柳子厚的立场再倒退到几千年周朝时代,那样,就是开历史的倒车。9 C; V' a6 O- t& m+ g7 P
             以上就是毛泽东这首诗的大概意思,但是,毛泽东为什么批孔?还有几点原因需要着重说明。! r; Q, a# e4 g9 {
            首先,毛泽东认为,孔夫子的很多话都是好话,现在看起来也都是好话,但是,拿到现实社会中,很多复杂的矛盾他都处理不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所以,又都是废话,屁话。秦统一六国就是佐证。这是毛泽东批孔的第一个原因。
7 q) J( `6 z, M- s1 @            其次,毛泽东认为,历代农民起义造反,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更换皇帝,包括国共两党起家,都是从批孔开始。为什么?就是因为孔夫子讲的是君君臣臣,臣是不能反君的。你要造反把皇帝换掉,就得违背儒学,就得必须批孔,否则,就是出师无名,造反无理。所以,历代起兵造反,都必须祭起反孔大旗,一旦自己做了皇帝,执了政,就又把孔夫子请回来,祭拜并册封加冕,把他作为对人民统治的思想专制的工具。历代皇帝,包括蒋介石、等等,无不如此。这是毛泽东批孔的第二个原因。
$ k4 f5 t; P' c+ O. V- b           第三,由于历代批孔尊孔,册封加冕戴高帽,使得孔夫子已经不是原来的孔丘了,儒学也不是原来的儒学了。所以,毛泽东说,现在的孔夫子已经不是当年的孔丘本人了,是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梳妆打扮起来的孔夫子。用鲁迅的话说,后边的孔孟之道,是御用文人经过梳洗打扮的孔夫子,是思想专制的工具。这是毛泽东批孔的第三个原因。5 w9 P$ E/ P, U" w6 j
           第四,毛泽东认为,我们GCHD人,是从批孔起家的,但是我们决不能走前面的老路,批了再尊,等到我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再把孔子的思想来教化老百姓的思想时,就落入历史的一种循环,这是不行的。如果GCHD也到了自己没法统治或者遇到难处了,也要把孔子请回来,说明你也快完了。中国GCHD员要保持自己的革命性,一旦中国GCHD也尊起孔子来了,就说明你也到时候了,就说明你统治不下去了,要靠他来维持你的统治了。这是毛泽东批孔的第四个原因。4 v- s8 w/ ?, J: J
           第五,毛泽东是肯定秦始皇的,他想的是,我们既然已经认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就应该以这个思想来教育人民,所以,他曾经不无诙谐幽默的说过,我要做马克思主义加秦始皇。这是毛泽东批孔的第五个原因。
' l1 i' S, N4 F  W; Q           总之,毛泽东虽然批孔,但并没有灭孔,他对儒家思想的结论是,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荀子是一样的,都值得我们尊敬、纪念,值得研究。因为他们的思想实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毛泽东批的只是儒家唯心主义,和主张政治倒退的那一套。
3 [7 B% x$ F6 M3 X           所以,' y; }4 ~6 O$ y. v* @7 g
毛泽东虽然批孔,但毛泽东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讲得很清楚,毛泽东的文化观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中的思想是异曲同工的。毛泽东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但不是连其糟粕也继承,他是批判地继承。毛泽东批孔是批判其糟粕,不是批判其精华。: z* G& ^! s$ D8 z& k% [
7 ~3 Q$ X' a9 M) S" C

, K4 S# I; ^6 Z% G- v7 n, f     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著作里,如:《论持久战》吸纳了儒家大师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思想;《为人民服务》以及战犯改造、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对民主党派人士的态度里,从毛泽东一贯坚持的群众路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里,我们都可以看出毛泽东思想不仅与马克思主义相通,也是对儒家民本思想和儒道释仁慈善思想的继承;《纪念白求恩》里可以看出毛泽东对道家自强不息、注重修身思想的继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共和国宪法里可以看到毛泽东对法家思想的批判性继承。- [/ M/ e& u$ G6 _) s

. |( K& h; P# Z: i5 a3 J     从毛泽东天才般的军事理论与战绩可以看出对中国古代兵家思想的继承发展,从毛泽东在根据地和建国后的经济成就看出对管子、商鞅、曹操、诸葛等经济思想的继承,从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看出毛泽东对古代纵横家外交智慧的继承创新,从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里也可以看到毛泽东对传统文化艺术精华的继承,从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方针、教育思想与普及情况看毛泽东也堪称人民导师,毛泽东是亘古未有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毛泽东是真正的中华文化精华的集大成者。不仅如此,他还是谙熟西方文化的思想家,学贯中西。正所谓“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