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河北文化资源优势,培养真中医影响全世界

2017-03-14| 发布者: 燕赵中医| 查看: 1328 |原作者: 张俊青|来自: 燕赵中医网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原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及人民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原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及人民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广泛传播,中医药独特的医疗和养生保健作用及其核心价值--“以人为本,效法自然,燮理中和,济世活人”,以及中医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在构建平衡、和谐、和平的新世界所产生的影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识和接受,正在发展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最为有效的载体。虽然中医药最直接的用途是医疗保健,但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思维模式、资源保护与开发等,都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文化战略、资源战略、人才战略、创新战略、国际合作交流战略等各个层面。
  中医药的巨大作用与价值(不仅是医疗健康层面,更涉及到国家发展的多个战略层面)是勿庸置疑的,因此,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历代领导人对中医药的发展都作出重要批示,习近平总书记2010年曾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中医药的发展却走过漫长而曲折的路,至今仍未走上正轨。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国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西方科学涌入,各种西方思想、学说深深地影响国人,中国传统文化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最能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精神的传统中医自然未能幸免,改造、怀疑、排斥、否定甚至取消中医的声音甚嚣尘上,传统中医药的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解放后,虽然党和政府及历届国家领导人均非常支持发展中医药,甚至建立中医学院及中医院,以培养中医人才及大力推广应用中医药治疗疾病。但是,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决策管理者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不能根据中医药学术本身固有的规律和特点来管理中医,培养中医人才,导致目前的中医界:中医思维弱化、中医评价西化、中医学术异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特色优势淡化,中医事业日渐萎缩,中医后继乏人乏术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现在的中医,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医了。许多老中医药专家和社会有识之士(包括外国的专家学者如已故德国汉学家满晰驳,加拿大学者胡碧玲)面对中医现状,忧心忡忡,痛心疾首,大声疾呼:“中医中药的特色、优势和学术水平不但没有象党和人民所期望的那样得到继承和发展,反而陷入十分严重的危机和混乱之中,在其虚浮繁华的外表掩饰下,中医中药的实质和特色正在迅速蜕变和消亡。按老中医的话说是‘形势大好,危机四伏’。”(吕炳奎语)甚至有长期从事中医教育的中医前辈无奈慨叹:辛辛苦苦数十年,培养中医掘墓人!
  分析近现代以来中医学术发展史可以发现:造成中医现在学术水平严重下降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发展中医的指导思想出了问题!即在中医管理、教育、科研以及中医临床等各方面,都脱离了中医本身固有的特点与规律,缺乏大量的真正的具有中医思维的人才!而真正具有中医思维人才的培养,则有赖于正确的中医教育!所以,中医教育的失败才是造成目前中医困境的根本原因!
  虽然几十年的中医学院教育也培养了部分优秀的中医专家学者,但从学院教育开始就已存在的某些不足却长期得不到纠正(早在一九六二年北京中医学院第一届学生毕业前夕,当时任教的五位中医专家于道济、陈慎吾、秦伯未、李重人、任应秋便联名向卫生部写信,指出中医学院教学存在的问题,即中医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五老上书”----《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问题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中医院校存在的问题或许比那时要严重得多;有人直言,某些中医院校的博士是靠杀老鼠“锻炼”出来的。),甚至越来越偏离中医本身的特点与规律,在课程设置上,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缺如,中医经典学术课程的学习越来越少,现代医学及与中医无关或甚少相关的课程却越来越多。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几乎没有中医思维,鲜少能用中医思维解决问题(包括管理、教育、科研、临床等方面),中医的众多精髓丢失,学术水平与临床能力下降也是必然之事了。
  中医学院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许多有识之士也想尽自己能力去改变、变革,但由于错误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积重难返,且涉及各个方面,因而常常是无功而返。某著名中医教授、火神派重要传人说过:“由于现行中医教育体制的限制,由于中医教材的限制,作为老师不能越雷池一步,这就将中医那种活脱脱的精神给禁锢住了。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曾经因讲授教材以外的东西,曾经因临证用方不合某些权威的心意而被停教、停诊……往事悠悠,不堪回首。作为一个饱受家学和深谙临床的老师,明明知道现行教材的这一套并不符合实际,明明知道还有更好、更快捷的路子可以造就人才,可是却欲教无门。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热血青年满怀着对中医的热心而来,却大都扫兴而归,内心的这份凄怆和苦楚,是难以为人道的。”道出了一位传统中医学者的无奈与无助!
  因此,要改变中医后继乏人乏术,学术水平下降,突破目前中医困境,唯有对中医教育来一场彻底的变革!
  河北省中医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远古时期的人文始祖伏羲、神农、黄帝都在河北留下他们的足迹。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黄帝论医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提供了健康保证;中古时期的扁鹊,开创了中医临床各科,是第一位有确切历史记载的集大成的中医大家,学医行医都在燕赵大地,现在在河北境内仍有很多他的历史遗迹;历代中医名家辈出,最为著名者当为开创中医学术百家争鸣时代的金元四大家,尤其寒凉派的刘完素(河间人氏),其学术思想更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整个中医学术界,其他各派医家多是对他的学术思想的进一步发挥与应用而形成各自的学术思想体系,为中医药学术的繁荣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其代表性人物也多是河北人。其他如清代王清任、近代张锡纯、现代郭可明,都是河北乃至全国中医界的佼佼者,还有著名的中药市场--安国药都……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河北发展中医药事业,培养真中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中医本身固有的特点与规律,以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及中医经典学说为主,参考唐·孙思邈提出的对大医的要求:“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设置相关课程,并开设部分必要的现代医学课程,务求学生能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并能熟练运用中医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一流的真正的传统中医,打造中医界的“黄埔军校”,为中医事业在决策与管理、教育、科研、临床等方面输送一流的真中医人才。如此若干年后,这些真中医人才将在中医决策与管理、教育、科研、临床等方面成为中坚力量与领导者,则传统中医的复兴与发展将指日可待,代表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与精神的真正的国医大师将不断涌现!河北中医将可再现历史辉煌,成为国内中医界的翘楚!也将极大的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前,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这是复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顶层设计,也为传统中医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创办全新的“河北国医学院”,不仅是河北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仅是复兴发展中医的“中医梦”,更是时代的需要!它必定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增光添彩!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刻,创办“河北国医学院”适逢其时,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吾辈要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当仁不让!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1

鲜花
关闭
×

1人已赞赏

已赞赏过的网友 (1 人)

  • 鲜花

    匿名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