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营业执照》《出
81次查看 0评论
一个“温”字,蕴藏着与中医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气候上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北温带,意思是说,既不像以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那样,受阳光直射而发生全年高温;也不像以南北两极为中心的寒热带那样,具有“冰火两重 ...
一个“温”字,蕴藏着与中医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气候上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北温带,意思是说,既不像以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那样,受阳光直射而发生全年高温;也不像以南北两极为中心的寒热带那样,具有“冰火两重天”的区别。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条理分明,清洁柔和,孕育出春暖、夏热、秋凉、冬寒自然循环的生活特性。 我国古代传统哲学认为“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也就是说与天地自然相顺应、相和谐。以此思想为核心的中医理论则认为“寒伤形,热伤气”。所以,中医的药性分寒、热、温、凉四性,称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淫”或“六邪”,于是,便形成了有温经散寒、温中祛寒、温化寒湿、温通经脉、温补气血、温养脏腑等出现相对应的诸方方剂的治疗体系,谨以温为平和,共同协调,以期达到“阴平阳秘”的主体愿景。 在人的性情方面,殷勤抚慰、温柔体贴称作“温存”;为人温和宽厚称为“温厚”;性情温和善良叫做“温良”;女性性格温和柔顺叫“温柔”;性情温和也称为“温润”;态度温和顺从称“温顺”;对事物有利的环境作“温床”;此外还有“温馨”的家庭;“温煦”的阳光;“温文尔雅”的态度和举止;“温驯”的羔羊;脉脉的“温情”;复习、温习,称温故知新。 揭示“温和如玉”的理念内涵。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始源于“君子比德玉焉,温润而泽”----《礼记》;“言念君子,温和如玉”----《诗经》的理念。孔子在回答弟子时曰:“盖温和也,慈良也,宽容也,重厚也,简点也,皆仁之一端。其寿之长,决非猛后、残忍、偏狭、轻薄、浅躁者之所能及。”孔子精妙的回答,揭示出颠扑不破的真理,“养德养性无二术”,更加展示出“大德必得其寿”的规律性良果。 古代“温”和“瘟”字相同。中药有九味清瘟饮;歌诀:九味清瘟芪参参,银花公英板蓝根,更加桑叶麦门草,清热散瘟润肺津。处方组成:党参10克、黄芪15克、丹参10克、板蓝根15克、蒲公英12克、金银花12克、桑叶10克、麦门冬10克、甘草3克。功效作用:具有益气活血、清热解毒、润肺生津之功效。主治瘟疫邪毒之症:症见发热、咳嗽、肌肉肢体疼痛。其中,发热多为干热,不伴有寒战;咳嗽多为干咳且少痰;疼痛多表现为全身性、多发性疼痛;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温”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也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脉关系准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这个度要做到行动适中;对人,遵循温和恭谦让,心态平和;处事既不冷若冰霜,也不极端冒进;这样更有助于个人身心健康与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态度。 吃喝中药的“温度”。看似简单,却大有学问的煲中药、喝中药,温度是影响药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温服”,适用于寒性疾病的患者:指把煎熬好的汤药冷却到35°左右服用,以接近人体内环境的温度为宜。 中医药“温病”由认知到上升为理论体系的演变。从商周典籍中关于“疫”与“温疫”就有了文字记载,到《黄帝内经》伏寒化温与运气致疫理论的萌发,《素问》中云:“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墨子·辞过》曰:“衣皮带茭,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清。”先秦两汉至晋唐,温病隶属伤寒范畴;经两宋金元时期的变革与发展,温病才开始脱离伤寒的藩篱;直至明清时期,逐渐总结了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期间,尤以叶天士的著名书籍《温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吴又可的《温疫论》以及刘河间的“温热病机”最为凸显。叶天士首先把祛邪作为治疗温病的第一要务,着眼于透、泄,提出了透邪法,所以《温热论》中指出:“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的理论和辨证论治。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强调:“温病亦喜汗解”、“妙在导邪外出”,即所谓的“轻可去实,发热以透散”为要。吴又可的《温疫论》则提出瘟疫病是由“戾气”引起的,并在书中广泛进行了祥细阐释,这是中医史上一次重大突破。建国后,长春中医药大学的岳冬辉博士编著了一部《温病论治探?》,该书从源流发展、代表性医疗、防治方法和流行性感冒研究等四个方面谋篇布局,归 纳整理而成,使“温病”继承和发展达到一个空前未有的新局面。 人们崇尚农历节气的“三、八月”,意思指这两个月不寒不冷,不凉不燥,一度处于温和平安的生态环境生活之中;那是因为人体正常体温36.5~37°C,如果超过了这一体温就会感冒发烧,低于这个恒温说明气血不足,而发生一系列疾病的症状。因次说明,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顺乎自然适应节气,强化锻炼,奋力开拓出中医的“天人相应”一片崭新蓝天。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