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明德:家传师教扬国粹 精诚习医拯苍生

2017-06-13| 发布者: 燕赵中医| 查看: 3079 |原作者: 布明德|来自: 燕赵中医网

我出生于1941年,河北省博野县人。1961年安国县中医学校毕业后,随父侍诊,先后在安国县医院、博野县城关卫生院、中医院、河北省医疗气功医院工作。

  我出生于1941年,河北省博野县人。1961年安国县中医学校毕业后,随父侍诊,先后在安国县医院、博野县城关卫生院、中医院、河北省医疗气功医院工作。1975年在保定地区中医师资班学习,从师于中医名家郭中元、程琏瑚诸先生。1979年参加全国中等卫校《中医学》撰写。1983年,受聘于省、地、县初晋中、中晋高、高晋高辅导班、提高班的教学。现任河北省医疗气功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河北省第二批师代徒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国家第五批师带徒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管理研究科学院教研所河北德孝文化研究中心特聘中医专家。先后撰写“查体、辨证、识病-探求中医诊疗模式”论文及“养生的圭臬,健康的保证”等科普文章30余篇。其中,“分流水湿的启迪”荣获1998年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优秀论文奖。


  家训师教  精诚习医
  我出生于中医世家,幼学之年,曾业余习诵《药性赋》、《汤头歌诀》;侍诊期间,白日抄写处方,整理病案,晚上由家父讲经典,谈感受;独自应诊后,自学金元、明清各家名著,经年累月,从不间断。至今仍每日必读,手不释卷。
  我的祖父、父亲以治疗伤寒杂病名誉杏林,以恪守职业道德声誉乡里。幼时承三条家训:一是为医要诚,做一名心地善良、诚实有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二是习医要精,做到经典必读,名著选读,内容泛读,名段精读,重点多读。三是行医要方,强调为医者应具备“三略”,即李中梓《胆大、心细、行方、智园》的胆略,徐大椿《用药如用兵论》的战略和医圣张仲景辩证论治的策略。正是这家训师教,激励我无论风天雨天,严冬酷暑,焚油继晷,勤学不辍。
  我十分重视“学、思、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读书方法,认为“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用不活无以达其效”。以孔夫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韩愈先生“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为警语,躬行实践。

布明德临床施教


  精思熟虑  贯幽达微
  我诊病注重精思熟虑,临诊时先耐心听取病人详述,然后有序仔细询问,直到弄清来龙去脉,才立法处方。我曾治一男性腹胀病人,服健脾丸,理中丸未愈。刻诊所见,面白怕冷,体胖身重,腹胀时减,遇冷则重,四肢不温,大便不爽,舌淡红,苔白腻见黄,脉沉涩。我认为,此症系肺脾两虚且寒湿化热所致。决非单补单温所能奏效,故用之不愈。黄芪甘温,入肺脾两经,益气固表为其长,补脾胜湿为其兼,合而用之可收一举双得之效。寒湿滞中,郁久化热,累及肠道,故见大便不爽,然热轻而寒重,故用少量大黄导引之,使热随滞去,腹胀自愈。
  又治一痢疾病人,因日发十余次而住院,用多种抗菌素乏效。见有体温37.9℃,痛苦面容,呻吟不已,频频腹痛、腹泻解脓血臭秽之物,口干、口渴欲饮水,稍受凉,或进食水即发。舌质红,苔黄腻而厚,脉弦数。诊为毒邪雍滞肠道兼气阴两虚损阳证,以清热解毒、攻积导滞为主,益气温阳为辅之法而愈。我分析:此证处于邪正交争的急重时期,由于频泄而骤伤气阴,损阳之迹已见倪端,如不从快从速处之,将见阴竭阳亡之危局,需用大清、大下之剂,攻其邪,救其阴;益气温阳之药,挽其阳。
  知常达变  自出机杼
  李中梓有言:“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说明了疾病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正邪双方力量的不断变化,而出现的不同证候,处方、用药应随之改变。我曾治两位长期低热的病人,一位是十八岁的女生,二月前患感冒,愈后,每日下午寒热不止,各项检查正常,服中西药物未愈。诊为少阳病兼阳明气热证,服小柴胡汤合凉膈散而愈。另一位是36岁的青年女性,一月前患感冒,愈后,于每日下午寒热时作,各项检查正常,拍片有结核钙化灶,服中西药未效。诊为少阳病兼少阴热化证,服小柴胡汤合黄连阿胶汤加减而愈。我认为:“以上两例,同为感冒后余邪未尽,邪恋少阳的小柴胡汤,病因病位相同,是“常”;由于年龄、体质的差异,前例并发上焦实热证,后例并发少阴热化证,这又是“变”。知常达变的内涵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机动’,自出机杼,体现证随人变,法随病转,药随病异,一人一方的‘灵活’”。
  注重后天  力主和谐
  我在学术上推崇李东垣《脾胃论》,重视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认为脾胃雄居中州,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四运之轴,升降之枢,在肝、胆、胰、肠的配合下,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代谢的全过程。提出“舒、通、保、重、和”五字治疗原则。
  一、肝胆病以“舒,通”为主。“舒”,指舒展肝气而言,因肝气多郁而喜条达,用逍遥散、四逆散舒展气机。胆附于肝为“六腑”之一。以“通”为主,偏实偏热证候,重在驱邪,如急性黄疸性肝炎的肝胆湿热型,用茵陈蒿汤;急性胆囊炎的胆胃实热型,用大柴胡汤;偏虚偏寒的证候,则在补虚、温阳的基础上,适加通利药物,扶正驱邪。
  二、脾胃病应保“胃气”,重“升降”。当脾胃气虚时,用四君子汤扶植胃气;在清热利湿化浊排毒的药物中加入砂仁、白术,以免损伤胃气;当用清热攻积导滞药物消除顽疾后,应用资生丸恢复受损胃气。
  三、肝胆、脾胃、肠同病,以“和”为主。和法,是协调多脏腑患病出现的错综局面而采取的治疗方法。中医讲的“和法”是协调表里、上下、脏腑、寒热、虚实间的一种常用治疗方法,临床表现如下几方面:
  1.肝胃不和是慢性胃炎多见的一个证型。由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现代医学认为不同病因(浓茶、烈酒、过食辛辣、生冷、药物及有害幽门螺杆菌)引起胃粘膜呈慢性浅表或萎缩的病变。
  2.胆胃不和,见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由饮食过饱,嗜食肥甘,过食辛辣,化热化火,乘胃上逆所致。现代医学认为,在正常情况下,胃蠕动波先由胃体开始,向幽门方向进行。病理因素影响下,幽门部的起点占优势地位,从而导致反流发生。
  3.肝脾不和,见于肠预激综合证的肝郁脾虚型,多由忧思恼怒、肝郁犯脾致虚所致。临床又分为“肝郁”和“脾虚”两型。现代医学认为,心理因素是发病的主因,焦虑、抑郁、激动的变异心理,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结肠运动功能紊乱。临床以腹胀、腹痛、泄泻为主证。
  4.脾胃不合,多见于慢性胃炎的脾胃气虚或脾胃阳虚型。证候特点为胃脘胀满,餐后明显,纳呆、便溏,隐痛喜按,体倦乏力,舌质淡有齿痕印,苔薄白,脉细弱。应服健脾益气、温中散寒的香砂六君子汤或理中汤。
  5.肠胃不和,为受纳-受盛化物,分清泌浊-传化糟粕的功能失调。由饮食不节,恣食生冷、不洁之物引发。多见于急、慢性肠胃炎。
  6.肝、脾胃、肠不和,泛指脏腑受病、迁延日久,缠绵不愈,出现的肝郁、脾虚、胃热、肠寒等虚实寒热错杂证。治疗时,应根据虚实的轻重、寒热的多少采用扶正祛邪、平调寒热的半夏泻心汤、乌梅丸和资生丸加减施治。
  更新理念  探求新知
  临床实践中,我十分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不断学习和吸纳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监测手段,进行“查体、辩证、识病”诊疗模式的探求。初步对浅表性胃炎的四个证型的体质、证候、舌苔、胃镜的变化及其相互影响做了观察,结果是:肝胃郁热和胃阴不足二型,见于气郁、阴虚体质,临床有胃脘胀痛连及两胁,伴嗳气、吞酸、厌食,舌质红、苔黄腻等证。胃镜显示:局部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属慢性胃炎进展期的实证、热证。
  脾胃虚弱、痰浊瘀阻二型见于阳虚、痰浊体质。临床有:胃脘胀满隐痛,或痛有定处,伴纳呆便溏,喜温喜按,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见剥苔。胃镜显示:粘膜苍白、粗乱、模糊不清或见有灰白色颗粒,属虚属寒,见于慢性胃炎缓解期。虚寒越重,舌质越淡,白苔越润滑。治疗上采用宏观治症候、微观疗病变的证病同治。
  “查体、辩证、识病”是依据自身优势,吸纳现代医学监测手段,综合认知疾病的一种新的诊疗模式。它突破了辨证论治的理论框架,拓宽了中医的思维空间,丰富了中医诊疗体系。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的学习历程,让我明白了一个巅朴不破的真理:科学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人类认知也是没有穷尽的。只有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勤奋学习的人,才会有所发现;只有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勇攀高峰的人,才能有所前进!以此勉励医学界的同道们。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鲜花
关闭
×

0人已赞赏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