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黄帝内经》有关情志与健康养生趣谈

2017-06-19| 发布者: 燕赵中医| 查看: 1132 |原作者: 王群海|来自: 燕赵中医网

中医所说的情志,包涵七情与五志的总称。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五志,指喜、怒、思、忧、恐五种志意。中医认为,情志与健康是有着密切联系的。那么,《黄帝内经》是如何论情志与健康的这种关 ...

  中医所说的情志,包涵七情与五志的总称。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五志,指喜、怒、思、忧、恐五种志意。中医认为,情志与健康是有着密切联系的。那么,《黄帝内经》是如何论情志与健康的这种关系的呢?
  1.情志与健康。《灵枢·本藏》强调:“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说明正常情况下,七情和五志在维持身体健康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其大概意思是说,只有意志专注,才能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安定,不产生懊悔愤怒的情绪变化,五脏就不会受邪气侵扰;气候、饮食的冷热变化平稳,六腑就能正常地消化食物,供给营养,保持经脉的通畅,使风病、痹病无从产生,经脉通利,肢体关节灵活。这便是健康人体的状态。
  2.情志与养生。《黄帝内经》养生重视形神共养。《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宝命全形论》再次提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并强调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明确告诉人们: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四时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保养神气,春使志生、夏使志无怒、秋使志安宁、冬使志若伏若匿,调节情志,勿使过度,否则伤害五脏,危害健康,发生病变。由此看来,情志对养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情志与疾病。《素问·经脉别论》记载“生病起于过用”,《素问·举痛论》特别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也就是说,情志过用可伤人气机,损害健康,引发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更加明确地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更进一步透彻地论述人的情志、气机等,对五脏健康的危害程度却不容忽视。否则,使疾病在无形中任其发展、蔓延到一定程度上,再请医就诊,纵然有回天之术,也会束手无策的。
  4.情志与治疗。《黄帝内经》强调,治病要根据患者的神志状态,决定、选择治疗措施,否则,治之无功。《灵枢·本神》开篇即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黄帝内经》多次提示人们:“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以上旨在告诫人们:神气充盛,病易治,大病亦预后良好;若神气萎顿,病虽轻亦难治。在实际临床中,一定要牢牢把握,坚决做到运用之妙,妙不可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出情志与治疗密不可分,才能真正有的放矢,靶向中心。
  总之,《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了情志与健康,乃至疾病的密切关系:情志调和,则身心健康;情志不调,则引发疾病。因此,遵循《内经》所提出的情志养生方法,坚持合理去调节情志,恰到好处,勿使过度,则可永葆健康旺盛的状态,达到一荣俱荣,阴阳合和,就会益寿延年了。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2

鲜花
关闭
×

2人已赞赏

已赞赏过的网友 (2 人)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