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营业执照》《出
84次查看 0评论
邯郸市在中医药事业发展,把壮大县级中医院建设作为突破口,抓基础、强能力、保特色、建机制,走出了一条以县级中医医院建设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新路子。
邯郸市在中医药事业发展,把壮大县级中医院建设作为突破口,抓基础、强能力、保特色、建机制,走出了一条以县级中医医院建设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新路子。 抓基建,改善县级医疗环境,使群众看得上病 发展县级中医药事业,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我市中医院大多建于上世纪70年代,医院规模小,直接影响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的发挥。邯郸市创新工作理念,采取四项措施,提升医院基础建设水平。 发挥职能做好“迁”。充分发挥市卫生局的协调职能,积极向国家、省相关部门汇报工作,沟通情况,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千方百计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投入,全力争取到国家医院建设项目,馆陶县、大名县、魏县、曲周县、永年县、邱县、鸡泽县,7所县级中医院搬出狭小办公地点,迁到新的大的医疗地点。 主动作为做好“换”。其他未争取到项目资金的中医院,市卫生局各副局长对联系县进行重点调研,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主动联系当地政府,力争对中医的支持,临漳县、磁县、武安市等中医院,先后通过置换建设了标准较高的医院。 规范指导做好“扩”。市卫生局专门下发了规范中医院扩张的通知,充分利用原有土地资源,就地建设,从精细显档次,用集约要水平,肥乡、广平、峰峰等中医院列入搬迁扩建计划,成安县、邯郸县、涉县等中医院通过就地扩建,达到了加强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了一批环境好、设备先进、文化氛围浓厚的中医医院。 专题帮扶做好“网”。不断加强县级中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全面推进中医医院的信息化进程,引进信息技术和设备,优化硬件和软件环境,进行中医医院远程医疗网络建设,打造“数字化中医院”。如:涉县中医院采用医院信息管理集成系统(HIS系统)、(LIS)的基础上,引进医院护理巡视管理系统、医院自助挂号管理系统,方便患者就医。三年来,全市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近10亿元,总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病床达到3655张,在全市形成了一条亮丽的中医风景线,各地群众在中医上看得上病,看得到病,真正解决了“看病难”问题。 抓能力,提升中医医疗水平,使群众看得好病 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升基层中医治疗质量水平是关键。为了提升中医医疗水平,邯郸市采取了几项措施。 围绕名中医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坚持以人兴带动业兴,加大对中医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先后派200余名专科骨干人员到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的大医院和专科医院学习。先后有40名优秀中医药人员参加了国家、省级师带徒项目跟师学习。启动了两批“市级师带徒项目”,评选指导老师20名,竞选学员55名。加强与京、津、冀中医药合作,不断提高我市中医人员技术水平。在“河北省万名医生下乡”基础上,我市选派了86名正主任医师、160名副主任医师、254名主治医师与村卫生室进行“1+1”结对帮扶。二是围绕乡村医疗提升中医水平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国医堂”建设,开展中医业务培训,定期组织市、县中医业务骨干到各乡、镇卫生院进行指导,有效提高层中医管理水平和中医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全市216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开设了中医科、中药房,中药饮片都在300种以上,60% 以上的医生都能用中医或中西医两法防病治病。把村卫生室作为中医网络建设的重点,争取上级资金148万元,为卫生室配备了中医诊疗设备,为7126名乡村医生发放了 “中医诊疗包”,经过几年来的培训学习,大多数乡村医生都能够用中西医两法诊病治病,大大减少群众看病成本,受到广大农村群众的广泛赞誉。 围绕高技能建设重点专科建。大力实施“精品化突破、集群式发展”战略,把技术高、名医多、设备先进的中医科室,倾斜力量、加强培树,逐步建设成为国家、省、市级重点专科。目前,市中医院共有重点专科8个,其中国家级2个(脑囊虫病科、脑病科)、省级3个(骨伤科、周围血管病科、肛肠科),市级3个(肝胆脾胃科、老年病科、肺病科)。邯郸市中医院“脑囊虫病科”为“国家十五重点专科”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国家级脑囊虫病专科。19个县级中医院有市级重点专科43个,其中24个中医专科被列为河北省“十二五”重点中医专科建设项目,达到了每个县级中医院至少有一个重点专科。 抓特色,树立中医惠民品牌,使群众看得起病 发展中医药事业,打造特色是提升中医竞争的有效途径。我市不断创新机制,打造基层中医惠民品牌,从中医入手解决“看病贵”问题。 文化建设彰显中医生命力。中医机构建设中,在建筑风格、内部装修、装饰布置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体现中医药古朴典雅、简约大方的特点。中医内涵打造中,开设中医药科普教育专栏,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实施“中医药科普宣传周”,真正把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诊治原理、防病治病知识贯穿于各个环节。全市逐步凝聚了“天人和谐、以仁存心”的中医精神。 实施“治未病”彰显中医竞争力。市中医院作为全市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的技术中心和指导中心,对全市中医药人员进行“治未病”及康复相关理论和技能培训,培养200名掌握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医师,培养300名掌握中医特色技术方法的技能人员,满足居民对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的需求。每月到社区举办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知识讲座、现场咨询、保健知识指导,发放中医预防保健知识手册和宣传资料。在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全部建立“治未病”科,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开展中医护理彰显中医活力。认真落实分级护理、住院患者基础服务项目、中医护理指南等制度,融合了中医护理和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中突出中医护理特点,全市纳入了42个病种,操作规程14项,充分发挥了中医药服务简、便、验、廉的优势。 抓机制,完善有效合理制度,使群众舒心看病 发展中医药事业,建立科学有效的机制是保障。我市不断改进中医药方式方法,使群众方便看病、舒心看病。 吃中药全额报销制度。以“服务百姓健康”为主题,推行“先住院,后交钱;看好病,少花钱;吃中药,不要钱”,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中医药事业。在市传染病医院、大名县中医院实行“先看病,后交钱”模式的基础上,今年下半年在曲周、磁县、大名县中医院做试点,推行住院病人“吃中药不掏钱”的新服务模式。 乡村一体化制度。启动农村中医药县乡村一体化管理试点,将我市涉县、馆陶县、魏县定为试点县,实行统一机构设置、统一人员调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饮片配送、统一业务管理、统一业务培训、统一绩效考核、统一信息化建设的“八统一”管理。以县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配置优化、优质高效的农村中医药服务体系。其中魏县中医院“医联体模式”通过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基层对口帮扶的指导以及医疗联合体的建立,有效地实现了三级医疗机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患者“无缝式”连续化管理。 健康小屋制度。在全国率先开展“健康小屋”建设,将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关口前移,促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模式改革。每个“健康小屋”配备基本医疗检测工具和示教模型,为居民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制定健康计划,社区健康居民和慢性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规范的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测血压、血糖等健康指标,可随意取阅健康防病宣传材料,形成集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健康管理新模式。 目前,各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立以专家名字命名的“健康小屋”600个,今年要达到1000个。“健康小屋”运行以来,共举办社区居民健康防病知识讲座1.28万余次,干预指导、健康管理群众38万余人次,“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诊疗保健格局正在逐步得到实现。 开展公立中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县级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从人、事、费三个方面入手,有力促进医院改革健康发展,做到了医生收入有提高,医院各项建设有发展,群众看病负担有降低的良好效果。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