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旗帜鲜明地擎起中医临床“鲜药”的特色大旗

2017-06-28| 发布者: 燕赵中医| 查看: 1522 |原作者: 王群海|来自: 燕赵中医网

“鲜药”在这里指:刚采摘的新鲜中草药,是临床应用的基本手段之一。其实,追溯医史,会鲜明地发现已经融入中医药学起源和整个发展过程。从大量古代本草及方书文献中可窥见一斑,历代医家对鲜药区别于干药的特殊作用 ...

  “鲜药”在这里指:刚采摘的新鲜中草药,是临床应用的基本手段之一。其实,追溯医史,会鲜明地发现已经融入中医药学起源和整个发展过程。从大量古代本草及方书文献中可窥见一斑,历代医家对鲜药区别于干药的特殊作用都有着精当的认识,对鲜药的运用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随着中医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所用鲜药品种日益增多,所适应的病症日趋广泛成熟,对鲜药特殊功效的认识亦更加深入透彻,从而形成了中医临床用药的一大特色亮点,厚植人心。
  两千多年前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生者尤良”的记载,此“生”字即是指“鲜”。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与《金匮要略》中应用鲜药治疗多种病症已很普遍,如《金匮要略》记载的百合地黄汤,用生地汁益心营、清血热。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二升渍,捣绞汁,尽服之”的记载,成为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大奖的思想源泉。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其用鲜蒲公英治恶刺的亲身体会,“以凫(蒲)公英草摘取根茎白汁涂之……手下则愈,痛亦即除,疮亦即差,不过十日寻得平复,此大神效”。宋代陈自明《妇人良方》载有著名方剂“四生丸”,以生荷叶、生艾叶、生侧柏叶、生地黄各等捣烂为丸,水煎服,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等热症。明代王肯堂编纂的《证治准绳·类方》中亦有不少鲜药组成的方剂,最著名的是“四汁饮”,以葡萄汁、生藕汁、生地黄汁、白蜜和匀冲服,治热淋、小便赤涩疼痛。
  伴随中医温病学说的形成,鲜药应用更趋广泛。温病学派创始人之一,清代的叶天士在其多年临床实践中,善用鲜荷叶、鲜莲子、鲜生地、鲜菖蒲根等治暑邪,且收屡验屡效之功。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里的“清络饮”用鲜荷叶、鲜金银花、鲜竹叶、西瓜翠衣等治暑温发汗后余邪未解。清代雷丰《时病论》用鲜石斛、鲜生地、鲜麦冬、参叶等治温病以清热保津,用鲜芦根等凉解里热,用鲜菖蒲等祛热宣窍。
  清末民初之后,中医临床应用鲜药进入鼎盛时期,所用鲜药品种达40余种,鲜药的学术思想各有建树。新中国成立前后北京四大名医肖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尤为推崇鲜药。他们的处方中常有两三味鲜药,使用得心应手,疗效甚佳。肖龙友擅长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征候运用鲜药,取鲜药的生发之气以提高疗效。孔伯华认为鲜药具有芳香通窍、除秽通达的性能,对用之以治疗急性热病极有心得。施今墨用鲜药,“取其清新之气,清暑生津力强”。20世纪50年代河北石家庄地区流行性脑炎暴发,以施今墨为专家组长的医疗队以鲜白茅根为主配合他药治疗,取得极佳疗效;在此期间,很值得一提的是,河北著名中医专家郭可明善用鲜药,巧用中药“加减白虎汤”,创造了治疗乙脑“由死亡率50%迅速转化为治愈率高达90%的伟大奇迹”,其治疗经验由国内遍及世界广泛推广,因此,惊喜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所以,中医药这颗东方常开不谢的明珠,更加灿烂辉煌,永不泯灭地在一代又一代中医人的心底光彩闪耀,增辉添色。汪逢春则长于治疗时令病,在其医案中常用鲜佩兰、鲜藿香、鲜枇杷叶等,治疗春温、伏暑之症。
  也就是说,不论西药还是中药,其对人体的药效作用首先是与其所含有的物质基础,即活性成分有直接关联。经初步统计分析表明,传统医家提倡使用的鲜药品种大多数都是含有挥发性芳香类、蛋白质及酶类、多肽类、维生素类等物质的药物,这些物质成分对热都极不稳定,表现为遇热则被破坏,青蒿素的提取成功以及一系列相关的现代科学实验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从中药药性理论来看,相当一部分传统鲜药品种的药性均属于寒凉性。同一来源的药用植物、动物,不论其采用什么样的干燥方式由鲜变干,实质上都是经历了一次由寒到热的炮制过程。因此,鲜品药物与干品相比,其寒凉性更强,润性更强。
  上述古代医书中鲜药的应用,历代医家皆取其性较寒凉,少温燥,清热凉润之力较胜,且多具凉血、止血之功。诸如竹沥汤、麦门冬饮、大蓟饮、四生丸、四汁饮等之所以能成为流传千载的传世名方,足以说明这些鲜药的确有特殊的疗效,而且是有其实践依据的。
  温病学说认为,热邪专燥胃津,心耗肾液,欲治温邪以存津为第一要着。故养阴生津法在临床治疗温病中有重要价值,而鲜生地、鲜芦根、鲜石斛等鲜品确具养阴生津之功,实非干品之所及。如叶天士的养胃汤(鲜沙参、鲜石斛配麦冬、玉竹等)、五汁饮(鲜芦根汁、鲜麦冬汁、鲜藕汁、甘蔗汁、萝卜汁)、三鲜汤(鲜生地、鲜石斛、鲜沙参)以及吴鞠通的银翘散取方中用鲜苇根汤煎,其立意皆在于此。
  另外,还有一些属于辛香类的鲜品药,如藿香、薄荷等,因其味辛属阳,其性主升、主散,而温热也为阳。在药材的加工炮制过程中,鲜品受日晒或火烘变干之时,其自身的辛味得热(阳)助,自然就会升腾发散而失味,使原有的疗效受损,以致完全丧失。
  据查证,我国两千多种常用中草药中,有486种在传统用法中是以鲜用为主的,发展鲜药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来源、保存困难等因素的影响,鲜药的应用发展出现了明显的萎缩状况,80年代后在中医临床基本都是以干代鲜,鲜药在各大中城市基本无供求。然而,在以谢海洲为代表的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呼吁下,中青年临床及科研工作者投身到鲜药事业中,开展了一系列与鲜药基础(鲜干对比)、保鲜及种植技术、临床应用等相关研究,取得了相应的科研成果。而随着人们对鲜药的重新认识和重视,恳请在医院和药店重见鲜药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要因势而成,与时俱进,让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发挥出酣畅淋漓的药效来。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1

鲜花
关闭
×

1人已赞赏

已赞赏过的网友 (1 人)

  • 鲜花

    匿名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