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营业执照》《出
78次查看 0评论
在古代社会,没有现代化制冷设备的古人是如何度过难熬的高温天的?留存至今的一些古代画卷中,就藏着不少“避暑方案”。既可以欣赏古名画的风士人情,还能一睹古人消暑避暑的养生智慧,可谓一举两得,大饱眼福。下面 ...
在古代社会,没有现代化制冷设备的古人是如何度过难熬的高温天的?留存至今的一些古代画卷中,就藏着不少“避暑方案”。既可以欣赏古名画的风士人情,还能一睹古人消暑避暑的养生智慧,可谓一举两得,大饱眼福。下面从中医角度,说说“三凉避暑法”,唉!还真富有那么点罗曼蒂克的色彩。 1.心静自然凉。在南宋画家马麟的《静听松风图》中,绘有两棵高大挺拔的老松树,枝干盘曲,气势苍劲。细看松针和枝上的藤蔓都顺着同一个方向拂动,一位老人悠然坐于松下,似听风冥想,有仙风道骨之气质,令观者神气舒畅。 先秦时,古人便总结出了一套度夏的办法,在《黄帝内经》中是这样说的:“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其中的“使志勿怒”是关键,也是古人过夏天的一大行为准则,通俗说来,就是“心静自然凉”。《静听松风图》描绘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心境。 2.赏瀑布纳凉。“心静自然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便直言做不到。他在被贬到湖南永州时,夏夜酷热难忍,无法入眠,半夜索性起来登楼纳凉,曾写下《夏夜苦热登西楼》诗:“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意思是,想要我以心静战胜炎热,实在毫无希望。 为了适应炎热,古代民间提出了“纳凉”的概念。唐代,人们喜欢搭凉棚以避暑。尽管凉棚并不是唐代的发明,早已有之,但长安人在用凉棚避暑上更有创意。而“避暑会”,则有点像现代的户外“纳凉晚会”,在宋代很流行。 宋代燕文贵的扇面画 《纳凉观瀑图》中描绘的正是这样的场景:石山挟泉水奔腾,重击大石,水花飞溅。只见瀑布高悬直下,水阁内一人身着白衣袒胸斜坐,纳凉观瀑。 3.赏荷“亲水”乘凉。“亲水”是现代人纳凉避暑的首选之一,古人也不例外。古代南方人最亲水,如明清时的苏州人,便喜欢水上乘凉。 古人水边乘凉还往往与赏荷结合起来,而“大暑赏荷”更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俗。古人亲水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浸伏”也是一种纳凉风俗:三伏天要到江河里洗冷水浴,祛除暑气热毒,以少生疮疖和热病。 明代大画家仇英与沈周、文徵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他的名作《四季仕女图》 表现了宫女们四季游乐的画卷,用春、夏、秋、冬四个场景画出。其中的夏图就生动表现了宫女们在河边赏荷、浸伏的景象。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