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词典《尔雅》“释草”说起再到中医药的“本草”

2017-09-02| 发布者: 燕赵中医| 查看: 3398 |原作者: 王群海|来自: 燕赵中医网

草,形声;从艸,早声;小篆艸,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后,则令造“皂”字来代替;本义: ...

  草,形声;从艸,早声;小篆艸,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后,则令造“皂”字来代替;本义:栎实。“艸”百卉也;是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植物的统称。
  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就包含了大量战国至汉代的百科名词。当中有“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等篇,乃“名物诠释之宗”(扬之水语)。对其价值,郭璞序认为:“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过)于《尔雅》。”今人则指出,它是我国古代动植物分类认识的完整反映,将植物分为草(草本植物)、木(木本植物)两类,将动物分为虫(无脊椎动物)、鱼(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鸟、兽四类,已与现代生物分类学的认识基本一致。
  韩愈诗云:“《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不管其意是自谦自嘲抑或讽刺不屑,历来热爱此道的人还是不少;我对《尔雅》的兴趣,也正在于草木鸟兽虫鱼而非该书其他内容,所以,后人的诸种《尔雅》诠释本,以宋代罗愿专门研究其所载动植物的《尔雅翼》(石云孙点校,黄山书社1991年10月一版)最合我意。
  罗愿广征文献,又注重目验,《尔雅翼》在《尔雅》释名的基础上,进而探究源流,甄别名实,说明形状、特性、功用等,兼考论音义语用,纠正了前人不少谬误。《四库全书提要》称许其“考据精博,而体例严谨”。扬之水研究《诗经》也列为重要参考书,赞赏“它的引证,说详也可,说杂也可,总之每一则都可以作故事读”(《诗经别裁》前言)。
  其中“释草”120种、“释木”60种,自然是我关注的重点内容。六月中旬得书即夜、在近来日夜不断的狂雷骇电大暴雨中,读了“卷施”、“卷耳”两则。
  事缘近十年前,购得淦女士(冯沅君)的小说集《卷葹》,这个带着古典诗意的书名,颇勾起我的兴致。查到鲁迅曾把此书编入“乌合丛书”,写信给陶元庆请对方画封面,信上说:“卷葹是一种小草,拔了心也不死,然而什么形状,我也不知道。”连一贯喜爱草木虫鱼的鲁迅都不明所以,我当时就手头的有限资料查索一番,也未得确解。情形大致如下:    
  “葹”,见于《离骚》:“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葹一般解作苍耳,与菉(淡竹叶)一起泛指恶草。苍耳又名葈耳(王逸仿《楚辞》而作的《九思》,有“椒瑛兮湟污,葈耳兮充房”句,意同于屈原),乃一年生菊科植物,春夏开花,果实有毒、有刺,易附于人畜而传播(故又名“羊带来”),到处杂生——这些是它被视为恶草、喻指小人的原因。
  《诗经·周南》有《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一般认为卷耳即葈耳,叶如鼠耳,丛生如盘。——卷耳的叶、苗、种子可以食用,是古代的野菜,《诗经》时代人们就采摘了,然则它并不全是《离骚》里的反面形象。
  但让人疑惑的是,其一,据《辞海》,今天植物学上的卷耳并非葈耳,而是多年生石竹科植物,没有上面说的特性。其二,当时手头典籍中,找不到冯沅君那样的“卷葹”组词。其三,如何“拔心不死”,也不详明。
  到今夏,前些时在明人王象晋《群芳谱》中读到《卷耳》一则,写得很有情味:“宿莽也,一名葈耳……性甚耐拔,其心不死。可以毒鱼……入书笥中,白鱼不能损书。”这里说的仍是古之卷耳(苍耳、葈耳、葹),由此知道“拔心不死”、“拔了心也不死”可有两解,一是拔去其心(芯)仍能活,二是“性甚耐拔,其心不死”,总之都指其生命力强。(故而非常易于生长,加上其果实的黏附性,乃成为难以防治的杂草。)
  现在读“尔雅翼”,得到进一步了解,却也产生新的问题。原来,“卷施”一词见于《尔雅》,冯沅君的书名是有出典的,只不过易为“卷葹”,更加古色古香。《尔雅》“释草”谓:“卷施草,拔心不死。”郭璞解作宿莽,说《离骚》中的“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就是卷施。王逸则指宿莽“遇冬不枯”,正与木兰的“去皮不死”合为君子象征。
  指宿莽为卷施,除了郭璞,还有罗愿《尔雅翼》引《南越志》的佐证;但也有不同意见,潘富俊《楚辞植物图鉴》引历来纷纭众说后,认为宿莽应是莽草,李时珍《本草纲目》谓莽草“有毒,食之令人迷惘”。  
  《尔雅》“释草”还另辟“卷耳”条,罗愿的笺释,其性状等与前引“葹”(苍耳、葈耳)相同,也就是说,葹(卷耳、苍耳、葈耳)归葹,卷施(宿莽)归卷施,是两种植物;而王象晋《群芳谱》则视两者为一。
  于是,葹与卷施,古称的卷耳与今称的卷耳,牵连所及还有宿莽等,组成了一片迷离草色,始终让我目乱。然而,时隔近十年的两次翻检诸书,总是一番纸上踏青之乐。我最喜欢的还是王象晋那条典故:不管是宿莽(卷施)还是葈耳(葹、卷耳、苍耳),不管其他正面价值与负面意义,这种草能防蠹鱼(白鱼)损书,就是读书人眼中的可爱植物了。
  传统中草药的古代文献多称“本草”,其叫法延续至今。如最早的医药典籍叫《神农本草经》,李时珍的医药巨著叫《本草纲目》,专论膳食药物的书名曰《食疗本草》《食性本草》,介绍海南药物的书称之为《海药本草》。据某前有资料所载,历代以各种本草为名的医药书籍,有40多部。那么,中草药典何以多称本草呢?
  所谓《神农本草经》,虽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药专著,却并非真像传说的那样,是神农或黄帝所作,而是后人托名为之。据考证,它的成书时间,大约是距今1700年左右的东汉末期,由当时的医学家张仲景或华佗等,将民间口头相传的经验方加以整理而成。题名《神农本草经》无非是因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世人皆知,托借其名,便于传世。至于医药概称为“本草”,则《蜀本草》的作者韩保并曾作解释,他说,“药由玉、石、草本、虫兽,而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神农本草经》成书之初,仅有三卷,载药亦只有365种。传世300余年后,南朝医学家陶弘景(456—536)为其作注,并加进了汉魏以来各家名医新发现和使用的药物365种,全书增扩至七卷,世称《本草经集注》或《名医别录》。
  至唐朝初年,高宗李志又命元老重臣李责力、长孙无忌等重修本草。李责力等受命后,将陶弘景的集注本加以增订扩编,把书中的药物增至844种,区分为11个部类,加上绘图目录共编成53卷。尔后,由唐高宗亲自钦定,颁发全国。世称《唐新本草》以区别于原本和陶注本。因唐本草既是当朝皇帝钦定的医药经典,又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各种药物的性味、用途,颁行后对社会影响极大。其后数百年间,许多专家,名医纷纷效法,将自己的医药论著冠名以“本草”二字。仅唐朝一带,即有甄权的《药性本草》,孟诜的《食疗本草》萧炳的《四声本草》等先后问世。
  除医学家们的自觉行动外,后蜀皇帝孟昶,宋太祖赵匡胤,宋仁宗赵祯,徽宗赵佶,高宗赵构,也都效仿唐高宗的做法,诏令各自的医官、大臣,编修了具有本朝特色的《蜀本草》《开宝本草》(宋太祖有年号开宝)《嘉祜补注本草》(仁宗年号嘉祜)《图经本草》(仁宗)。到明朝中叶,社会上的各种本草已多达30多部。
  当然,这期间也并非所有的医学家都赶时髦。如唐朝的孙思邈,元代的李杲和金人张元素,就把自己的医药专著分别称为《千金食疗》《用药法象》和《洁古珍珠囊》。但因自唐以来,“本草”已成了医药书籍的代名词,世人在习惯上,仍把他们的著作称之为本草。诸家本草的大量涌现,固然促进了医药事业的发展,却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问题。其最大的弊病,就是优劣并存,论说不一。对同一药物的特征、性味,往往各有一说,甚至见解相反。以乌贼为例,陶注本经《神农本草经》和孟诜的《食疗本草》皆曰久服益精壮阳,可治无子之疾。
  而张鼎在修补的食疗本草中,却说“久服绝嗣无子。”再就是各种本草,杂乱繁多,读起来很不便当。鉴于这些问题,名代医学家李时珍,决心写一部新的药书。他经过27年的辛勤努力,先后阅读了800多种医药方面的书籍,博采众长,辨证疑误,结合历代医学家的见解和自己的考察验证,竭近30年之精力,写出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共收载药物1892种,较之明代以前的所有医药书籍,不仅载药最多,而且分类清楚,论述精辟,见解正确。其规模之巨,质量之高,皆为诸家本草所不及。也许其令人叹为观止的缘故,自该书刊行至今,除清初医学家刘若金又写过一本《本草述》外,以本草为名的新书便不复再现了。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鲜花
关闭
×

0人已赞赏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