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辅行诀五脏补泻养生观(上)

2016-06-27| 发布者: 燕赵中医| 查看: 3080 |原作者: 衣之镖|来自: 燕赵中医网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是梁代道教领袖陶弘景晚年为学道者撰写的治疗疾病以辅助修道的著作。

  注:《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是梁代道教领袖陶弘景总结其摘录于《汤液经法》常用方剂,总结按味取药法则的著作。它运用“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念,发挥《内经·脏气法时论》的学术思想,创立了五行体用化和五行五味互含理论体系,以五脏虚实辩别各种病证及因误治而变,因这而损的相应的补泻方法,蕴含着治疗层面丰富的“道法延然”和“防未病”养生观信息,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方药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使用有一定的资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是梁代道教领袖陶弘景晚年为学道者撰写的治疗疾病以辅助修道的著作。他以五脏虚实辨证用药,使“脏气和平”,把五脏虚实分为三个层次,以期达到治疗疾病,“固守真一”,延年益寿的目的。一是五脏补泻的基始,即调平脏腑体用偏颇,以恢复阴平阴秘的方法;二是对患病之后因误治所导致的变化,运用了泻实邪、补子脏、调整升降出入机能的方法;三是调养不当或治疗失误,病程日久,成为劳损致极,脏气互乘、虚实寒热错杂证候的治疗调养方法。这是《素问·脏器法时论》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应用,体现了在治疗疾病发展过程中有病防变、有变防损、拯救损极的养生观点和方法。实际上这也是“治未病”养生观在诊治疾病方面的应用。
  一、五行体用化和五行互含为五脏补泻之依托
  1、五行体用化的根据
  五行体用化是《辅行诀》学术特点之一。它以五行各分体、用、化的模式,配属药物的不同味属,用来确定补泻方的君、臣、使佐药物味属的取舍,而各脏体用化味的根据,乃是《素问·脏气法时论》的五脏五味苦欲学说,如《脏气法时论》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辅行诀》即以辛为肝之用味,酸为体味,甘为化味,他脏皆仿此而定。
  五行体用化的五味属性源于《脏气法时论》,与自然界季节的生长化收藏状态息息相关,是阳刚之气盛衰变化,道法自然的的具体体现。春季是由冬季阴寒之盛极,阳气萌发而升散的时位,故以能宣发升散之辛味为主味;夏季是阳热湿气繁荣显明的时位,故以能软之咸味为主味;长夏是阳热盛极,水湿蒸腾,阴气初生,阳气渐降的时位,是阴阳交合,有阳气入阴之渐的趋向,故以能缓之甘味为主味;秋季为阳气收降,谷物果实成熟之季,故以能收之酸味为主味;冬季为阴阳蛰藏,坚闭于内之季,故以能坚闭内藏之苦味为主味。
  五行五味体用化的归属,与《周易参同契》“春夏据内体,从子至辰巳,秋冬当外用,自午讫戌亥”的季节体用观和“赏罚应春秋,昏明顺寒暑,爻辞有仁义,随时发喜怒,如是应四时,五行得其理”的论述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也与《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观相符。因为《辅行诀》的肝木和心火的体味(酸和苦)正是肺金和肾水的用味。赏罚即是春生秋杀,昏明即是夏长冬藏之意。都是把五行分为二对阴阳和中土而论。
  五脏之化味是本脏体用两方面互相影响过程的和谐局面,已非如《辅行诀》中体阴用阳分属,已是非阴非阳者,具备了《内经》所言“阴阳不测谓之神”的条件,故可以神论之。体、用、化的关系与《周易参同契》“气有阴阳,推行有渐”和“一故神”、“两故化”之意相通,符合“穷神以知化”的规则。
  至于五行中脾土的体用化味属似与“寂而不动中之体,感而遂通中之用”(陶耜《参同契脉望》)有关。“寂而不动中之体”是指脾土静谦甚则静止,即万物凋亡归于土之象。此“静止”即死亡之象,对生而言有“新”之义,故以辛为脾土之体味。此“感而遂通中之用”,似说脾土有生养万物之能,可通达其它四行,故以能通达和谐其它四味之甘为用味。至于其化味为苦,或是因苦为心之体味,肾之用味,而心肾乃水火之脏,为万物生命之根本。土既为生养万物者,又为万物之所归,故以能坚闭水火的苦味,为司生命之脾土的化味。
  由于《辅行诀》五行五味体用化的五脏配属乃是由天人合一思想、脏气法时学说派生而来,故它的内容不仅是药物味属的问题,同时也是五脏气化现象的常规,一旦体用化关系失常即是病态。医者即可据此分析、辨别、判断、调整体用的偏颇,对体用的失衡和气化生机的盈亏状况,做出相应的诊断、治则和确定组方用药。它是《辅行诀》养生理论的重要载体之一。
  2、五味不合化而并行者可除病祛疾
  除本脏体用合化以燮理本脏气化之外,《辅行诀》还推出了本脏之用味与子脏之体味并用,有不合化而产生并行除病的“五除”作用。
  肝之用味辛与心之体味苦不合化而除痞。痞是上下不通,痞塞于中之病。肝用味辛可助生发之气,使气得以上升;心体味苦,性坚闭,乃是心火之气可下达以交肾水之因。心气下达,肝气上升,则可通泰,故辛苦除痞。
  心之用味咸与土之体味辛不合化而除滞。滞是气血津液运行滞涩之病。心主血脉而运行不息,病则坚燥而运行滞涩不畅,而咸味能软能润,使燥坚之阻得以软润,易于畅行;与脾土健运津液之辛散条达者同用,则滞涩之物更易于得除,故咸辛除滞。
  脾土之用味甘与肺金之体味咸同用则可除燥。燥为质地紧缩不能容水,致干燥不润之态。脾土之用味甘可松缓质地以纳液,肺体之咸可使坚变软而致津液生以润,故甘咸除燥。
  肺之用味酸与肾水之体味甘同用,不合化而能除逆。逆为不顺之势,肺主气以肃降为顺,肺金之用味酸收可收逆行之气归于内、下;肾水体味之甘可缓肾气坚闭之势,使逆气潜藏,故酸甘除逆。
  肾之用味苦与肝之体味酸同用,不合化而能除烦。烦为心火内扰情志之病,肾水之用在于闭藏,可使心火潜藏于下;肝为藏血之脏,可使心所主之血及所舍之神收摄于内,故苦酸除烦。
  本脏体用之味的合化作用是调动本脏的生理机能,使其气化活动力加强;子母之脏的体用之味不合化的作用,是使病邪之气得以解除。扶正与祛邪是治疗疾病以颐养生命的两个方面。
  二、五行体用化和五行互含是《辅行诀》方药学中之养生学术
  五行体用化观念是《辅行诀》辨别五脏虚实症候的根据。它把脏体用交互运动过程中,用气不足体气有余之证定为虚证,体气不足用气有余的证候定为实证。在组方用药时,则无论补方或是泻方,均以体用之味同用以启动其交互运动,虚证偏加用味,实证偏加体味以平衡体用的偏颇,务使体用势力平衡,达到恢复自然气化的目的。虚证化机有损,故另加入化味以承之。值得注意的是,此化味正是其所克脏的用味。正符了《金匮要略》“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治未病思想。同时,实证脏之气化未损,只用调平体用即可,其泻方不用化味,也与《金匮要略》“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再用之”的说通则如出一辙。
  《辅行诀》补泻方中君臣使佐的具体用药取舍,是具有五行生克制化意义的。即同一味属的药物含有不同的功用特点,不同的特点在方剂中对补泻的作用必有差异。体现了五脏之间生克制化相互关系在方药学中的作用。《辅行诀》为满足君臣使佐不同的需求,在药物五味类属五行的基础上,同味之药,又据形、色、花、叶等特异性再类分五行以区别而名之,即某药物的五行互含属性,如:木中金为细辛、木中水为干姜等。
  1、五脏补泻汤中的五行生克制化
  (1)、五脏补汤中的五行生克制化
  以符合本脏用味且具代表特性的药物为君,如肝主疏散,性喜条达,补肝汤中之君药为木中木:桂枝。
  其佐臣为具本脏用味又兼具其母脏作用特性之药物,具有助益本脏作用使生源不竭的意义,即“虚则补其母”之义,如补肝汤之佐臣用木中水:干姜。
  其监臣即克制、制约本脏之主味中具被我克制之特性者,如补肝汤中之监臣用金中土:五味子,属制约肝脏之酸味兼具土性者,其意义一是可与君药一辛散一酸收,监制君药和佐臣作用之过亢生弊,二是可防肝病影响心之气化和肺之功用,从而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
  方中之使佐为本脏之化味,所用皆是补本脏所制约之脏主味中兼具本脏特性之味者,如补肝汤中之化味土中木:薯蓣,具有补益肝之气化,而又为脾土之主味,有如前已述之防肝病传脾的意义。
  它脏补方义均仿此。因大补方均是在小补方基础上加入子脏小补方之君臣,故其臣使佐的取舍从略。
  (2)、五脏泻汤中的五行生克制化
  泻方之君为制约本脏之脏的主味中,兼具本脏之属性者。具有泻而不伤之意。如泻肝汤中之君金中木:芍药,味酸可泻肝,有木之性则泻肝而不伤肝。
  泻方之佐臣为制约本脏之脏的主味中,兼具本脏之母性者。具有泻而生之之意。如泻肝汤中之佐臣金中水:枳实,味酸可泻肝,有水之性则可生肝木使肝木之生机不绝。
  泻方之监臣为本脏之用味,兼具子脏之性者。具有防本脏体味过亢生害之用,又不损其子之意。如泻肝汤中之监臣木中火:生姜,味辛为肝之用味,可与其体味酸合化而启动肝之气化活动,以防酸收过度而疏散升发受制,又有火之性,可防肝病则生火之能减损。
  它小泻方之义均仿此。大泻方均是在小泻方中加入子脏之小泻方,故此处组方意义从略。
  2、阴阳互根与升降出入是救误泻方的养生理念
  《内经》云“阴阳者水火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道路也”,五行是金与木、水与火是二对阴阳,与“阴阳不测”之中土构成《内经·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故五脏之气化中,木火属阳而升而趋表趋外,金水属阴而降而趋内趋里。五脏之病,一旦误治则气血逆乱,非仅本脏体用失调,同时也导致升降出入失序。由于五行由两对阴阳及中土构成,而每对阴阳所属脏气乃对立的统一体,关系密不可分。故《辅行诀》运用了交互金木、既济水火、升阳扶阴的学术理念,治疗因误治所致的气血紊乱,恢复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秩序。
  心气素虚,有痰饮之人误用吐法,可致气血壅阻,气机上逆。肝之升散过用而呕吐不止,饮气凌心而悸烦不宁,故治疗以芍药、枳实开其气血壅阻,即酸收其烦呕悸动,加入小补心汤之君臣以补心气、祛痰饮。胃气上逆而呕逆者,以竹茹易竹叶以下其气;致肺气不降而喘者加心果杏仁以肃降肺气。
  阳气素实,有表热者,误用清下,致热邪陷于内,痞塞中焦,烦热痞满,转输不利则肠鸣,腹痛。故用黄连、黄芩以泻阳实之热,加入小补脾汤之君臣健运中土,斡旋气机。气不下而呕吐,用生姜易干姜,气不升而下利腹痛者,加脾果大枣以缓其中。
  素有痰癖,误用冷寒,致中寒不温,水饮不化,而肺气不利,卫气不通,腹中涨滞,故用小泻脾汤之附子、干姜以治中寒,加入小补肺汤之君臣以助肺排痰而运行卫气节。;痰吐不利者,加性温之款冬花易旋复花以下气,言语善忘者,为血瘀于内,故加肺果桃仁以逐其。
  素血燥之人,误用火法灼伤津液,血燥益甚而结及气分,气结于中则烦满,燥生于内则神识迷茫,血燥不能归经则妄行而吐血、衄血。故以葶苈子、大黄咸润其血燥而逐散气分之结,加入小补肾汤之君臣以助其阴津。茎中痛者是热入下焦,排降有阻,故用白茅根之甘淡利尿易甘草之壅滞;少腹急是肾气不足,故加肾果栗仁以助之。
  阳气素虚之人,误用汗法更伤其阳,致使阳虚不能气化阴水而逆升,水气凌心而悸动不安,踞于诸阳之会则冒,卫阳不能固守而汗出不止。故用茯苓甘草泻其水邪,加入小补肝汤之君臣助肝温升阳气。腹中痛者为脉结不通,故以芍药之通脉止痛易五味子之收涩;奔豚者为冲气上冲,故加肝果之李根白皮以降冲下气。
  综观此救误五泻方所治,均是因误治致本脏邪气未除,触犯子脏之生机而致子脏亦病之证,是缘五行相生序发病的轨迹。故用药皆仍用本脏泻方之君和佐臣以祛邪,加入子脏补方之君臣(包括佐监二臣),意在调助子脏之用,以御邪气来犯。尤其应看到各方证及加减例,无不是调其气机升降出入为法,且所加之药,各有子脏之果实类(肾条所加为子脏果类的根皮)一条,体现了“五果为助”之养生法则。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3

鲜花
关闭
×

3人已赞赏

已赞赏过的网友 (3 人)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