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2025)岐黄文化国际论坛暨孙思邈大健
38次查看 0评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而无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而无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 1.餐后饱胀:食物长时间存留于胃内引起的不适感 2.早饱感:进食少许食物即感胃部饱满,不能继续进餐 3.上腹痛:胸骨剑突下与脐水平以上、两侧锁骨中线之间区域疼痛 4.烧灼感:局部的灼热感与烧心不同;烧心是指胸骨后的烧灼样疼痛或不适) 5.可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与分型 (一)诊断 1.包括以下1项或多项:a.餐后饱胀不适 b.早饱不适感c.中上腹痛d.中上腹烧灼不适 2.无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疾病的证据(包括胃镜检查、腹部彩超等),排除有可能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HP感染、恶性肿瘤、胰胆疾病、药物因素等。 3.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持续。 (二)分型 1.餐后不适综合征(PDS)2.上腹痛综合征(EPS)3.PDS和EPS的重叠 上腹痛综合征(EPS)的诊断: (1)中上腹痛 (2)中上腹烧灼不适 常规检查(包括胃镜检查)未发现可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证据 支持诊断的条件: ①疼痛可因进餐诱发或缓解 ②也可存在餐后中上腹的胀气、嗳气和恶心 ③持续呕吐考虑其他疾病 ④烧心不是FD的症状,但常与本病并存 ⑤疼痛不符合胆囊或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 ⑥症状在排气、排便后减轻不属于FD范畴 餐后不适综合征(PDS)的诊断 (1)餐后饱胀不适感 (2)早饱不适感(不能完成平常餐量的进食) 常规检查(包括胃镜检查)未发现可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证据 支持诊断的条件: ①可存在餐后中上腹痛、中上腹胀气、嗳气、恶心;②如有呕吐要考虑其他病症;③如果症状在排气、排便后减轻则为下消化道来源,不列入 PDS的诊断④烧心不是FD的症状,但常与本病并存 ⑤其他症状(GERD和IBS症状)可与PDS并存。 FD为排除性诊断: “报警症状和体征”:45岁以上,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有消瘦、贫血、呕血、黑粪、吞咽困难、腹部肿块、黄疸等;消化不良症状进行性加重。必须进行彻底检査直至找到病因。 45岁以下无“报警症状和体征”者,实验室、胃镜检查、经验性治疗2?4周观察疗效。 无效者有针对性地选择进一步检查。 (三)与继发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鉴别 “继发性消化不良 ”指患者有明确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通过传统诊断方法可以确定。继发性消化不良的症状会随着原发病的改善或控制,症状会随之好转(例如HP的根除、溃疡的愈合等)。 通过传统诊断方法不能明确可解释消化不良症状原因的,归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四)FD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的重叠 1.FD常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重叠,尤其是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的重叠最常见。 2.FD常与IBS重叠。 相比单一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有重叠症状患者的症状频率和严重程度更高 四、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 1.胃肠动力障碍和感觉异常 2.胃酸分泌异常 3.内脏敏感性增强 4.脑肠轴及胃肠激素异常 5.幽门螺杆菌感染 五、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医治疗 1.对症治疗:抑酸、促胃肠动力、助消化、根除Hp、联合抗抑郁药等。 2.调整生活方式 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认识 (一)中医认识:餐后不适综合征(PDS):胃痞;上腹痛综合征(EPS):胃脘痛 1.病因:外感寒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先天禀赋多种因素共同做用的结果。 2.病位:胃,与肝脾密切相关。 3.病机转化: 初起寒凝、食积、气滞、痰湿为主(实证)久病邪气伤正,虚实夹杂、郁而化热,表现为寒热互见,久病入络变生瘀阻。 4.基本病机:脾虚湿滞,胃失合降。 七、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 (一)辩证分型 1.脾虚气滞证 主症: 胃脘痞闷或胀痛,纳呆。 次症:嗳气,疲乏,便溏。舌脉:舌淡,苔薄白, 脉细弦 治法:健脾和胃,理气消胀。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加减:饱胀不适明显者,加枳壳、大腹皮、厚朴等。 2.肝胃不和证 主症: 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 次症: 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心烦, 嗳气频作,善叹息。舌脉: 舌淡红, 苔薄白; 脉弦。 治法:理气解郁,和胃降逆。 主方:柴胡疏肝散(《医学统旨》)。加减:嗳气频作者,加半夏、旋覆花、沉香等。 3.脾胃湿热证 主症: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 次症: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或呕吐,小便短黄。舌脉:舌红,苔黄厚腻, 脉滑。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方:连朴饮(《霍乱论》)。加减:上腹烧灼感明显者,加乌贼骨、凤凰衣、煅瓦楞子等;大便不畅者,加瓜蒌、枳实等。 4.脾胃虚寒(弱)证 主症:胃脘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 次症:泛吐清水,食少或纳呆,疲乏,手足不温,便溏。舌脉:舌淡,苔白, 脉细弱。 治法:健脾和胃,温中散寒。主方:理中丸(《伤寒论》)。加减:上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荜菝、蒲黄等;纳呆明显者,加焦三仙、神曲、莱菔子等。 5.寒热错杂证 主症: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口干或口苦。 次症: 纳呆, 嘈杂,恶心或呕吐,肠鸣,便溏。舌脉: 舌淡,苔黄; 脉弦细滑。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开痞。 主方: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二)中成药治疗: 香砂六君子丸、陈香片、六味能消、六味安消、胃力康、气滞胃痛冲剂等。 八、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特色治疗 1、穴位贴敷:穴位贴敷,即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脾胃病一科以“浊毒”理论为指导,运用化浊解毒法,创制贴敷1-8号方,针对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有很大益处。 2、针刺:针刺是以针刺入人体 穴位治病,它依据的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辨证原则,进针后通过补、泻、平补平泻等手法的配合运用,以取得人体本身的调节反应;针刺就是以这种方式刺激体表穴位,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 3、耳针:实验结果表明,针刺耳穴胃区对病理状态下的肠道具有良好的改善功能,有恢复其机能正常的作用,说明针刺耳穴肠区对肠道功能调整有相对的特异性,更加证实了耳穴和内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针刺或贴压耳穴可调节脏腑和器官功能活动,从而治疗疾病。 4、艾灸:根据中医理论,夏季万物生长繁茂,阳气盛,阳气在表,夏季养生宜以养阳为主,此时毛孔开泄,运用艾灸方法可使腠理宣通,驱使体内风、寒、湿邪外出,是内病外治、治病求本的方法。 5、拔罐:通过拔火罐,可以将身体里的湿气、寒气,通过皮肤组织渗透出来,从而排除邪气。因为身体的经络、穴位和五脏六腑都是相连相通,所以通过外接的吸力,会刺激身体表面的穴位,进而通过筋骨经络,使得人体内部器官得到相应的调理,让人气血畅通,强身健体。 6、足浴:足浴是保健疗法中的一种,可以促进人体脚部血液循环,达到改善脚部经络,促进人体健康的目的。“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健脾和胃、安神助眠、活血通络作用的足浴药。 7、穴位封闭:将药物通过注射器注射到足三里 、内关等穴位,从而起到和胃理气、宽中止呕等作用。 8、药茶:“药茶”中医称为“茶剂”,是将天然中草药与茶叶(也可以不含茶叶)合用,代茶冲泡,或煎煮饮用,以消暑解毒、保健养生或疗疾防病。需要强调的是,药茶组方不同,疗效不同,消费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药茶。特研发配治了化浊茶、消食茶、清热茶、利咽茶、宽中茶、通便茶、养颜茶、明目茶等“福临”系列茶饮共8款.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