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2025)岐黄文化国际论坛暨孙思邈大健
41次查看 0评论
脾胃一科养生操融合了八段锦和孙思邈养生疗法,通过导引、按摩、吐纳、调气,以理脾胃、助运化、通调水道为目的的一种运动疗法。
一.脾胃一科养生操简介 脾胃一科养生操融合了八段锦和孙思邈养生疗法,通过导引、按摩、吐纳、调气,以理脾胃、助运化、通调水道为目的的一种运动疗法。 二.养生操适应症 练习本养生操主要适用于胃脘胀满、便秘、泄泻等胃肠道疾病,以及神经衰弱、失眠等人群。 三.养生操禁忌症 1.不明病因的急性脊柱损伤 2.病情危重患者 3.肢体活动障碍 4.孕妇以及产妇 四.养生操的动作解法 第一式调理脾胃须单举 (1)左手自身前成竖掌向上高举,继而翻掌上撑,同时右掌心向下按。 (2)左手俯掌在身前下落,全身随之放松,恢复自然站立。 (3)、(4)动作与(1)、(2)动作同,唯左右相反。如此左右手交替上举各4-6次。 功效:这一动作主要作用于中焦,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 第二式日梳头发三百遍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在颈部稍作停留。动作重复4-6次。 功效:祛风明目、防止头痛、耳鸣。 第三式双手闭耳鸣天鼓 (1)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会有“扑”的一声,重复做4-6次。 (2)中指和食指反扣耳朵,双手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4-6次,“扑扑”有声。 功效:可增强记忆和听觉。 第四式双手托天理三焦 (1)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臂徐徐向上高举过头,十指交叉,翻转掌心极力向上托。同时缓缓抬头上观,此时缓缓吸气。 (2)翻转掌心朝下,在身前正落至胸高时,随落随翻转掌心再朝上,眼随手运。同进配以缓缓呼气. 功效:作用于四肢、躯干和内脏器官的协同运动,有助于调理三焦。 第五式左右开弓似射雕 (1)两脚平行开立,略宽于肩,成马步站式。两臂平屈于胸前,左臂在上,右臂在下。 (2)左手食指与拇指呈八字形撑开,向左平推,右臂屈肘向右拉回,右拳停于右肋前,拳心朝上,如拉弓状。眼看左手。 (3)、(4)动作与(1)、(2)动作同,唯左右相反,如此左右各开弓4-6次。 功效:改善胸椎、颈部的血液循环。 第六式五劳七伤望后瞧 (1)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双手握拳置于脊柱两侧大肠、气海、关元俞,同时头颈带动脊柱缓缓向左拧转,眼看后方,同时配合吸气。 (2)头颈带动脊柱徐徐向右转,恢复前平视。同时配合呼气,全身放松。 (3)、(4)动作与(1)、(2)动作同,唯左右相反。 功效:改善头颈部的血液循环,有助于解除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 第七式九宫摩腹去百病 搓手9下,手暖后两手交叉,由上脘下推,延至中脘、下脘至神阙穴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 功效: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第八式摇头摆尾去心火 (1)马步站立,两手置于膝上,缓缓呼气拧腰向左,屈身下俯,头自左下方经体前至右下方,像小勺舀水似地引颈前伸,自右侧慢慢将头抬起,同时配以吸气;拧腰向左,身体恢复马步桩,缓缓深长呼气。同时全身放松。 (2)动作与(1)动作同,唯左右相反。如此动作交替进行4-6次。 功效:有助于任、督、冲三脉的运行,消除神经紧张,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第九式两手攀足固肾腰 (1)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掌分按脐旁。 (2)两掌沿带脉分向后腰。 (3)上体缓缓前倾,两膝保持挺直,沿尾骨、向下沿膀胱经按摩至足跟。沿脚外侧按摩至脚内侧。 (4)上体展直,同时两手沿两大腿内侧向上经脾经按摩至脐两旁。如此反覆俯仰4-6次。 功效:疏通带脉及任督二脉,强腰、壮肾、醒恼、明目,腰腹肌得到锻炼和加强。 第十式返老还童摄谷道 全身放松,吸气时提肛,即将**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如此重复4-6次。 功效:能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具有温补肾阳、醒脑提神之效。 第十一式攒拳怒目增力气 预备姿势:两脚开立,成马步桩,两手握拳分置腰间,拳心朝上,两眼睁大。 (1)左拳向前方击出。随之仰拳缓缓收回置于腰间。 (2)与(1)动作同,唯左右相反。 如此左右交替各击出4-6次。 功效:舒畅全身气机,增强肺气,有利于气血运行,并有增强全身筋骨和肌肉的作用。 第十二式背后七颠百病消 两手交叉置于颈后,两臂外展。脚跟提起,同时吸气。停顿数秒,脚跟亦随之下落,并配合呼气。全身放松。如此起落4-6次。 功效:把全身器官,各系统收到的牵拉复位,气运丹田,血脉通畅,气血充足。 五.养生操的注意事项 形体活动重点:一是姿势,二是运动过程。力求做到动作准确,要领得法,姿势优美,动作大方。动作开始由紧变松,由松变沉,由沉变稳,功夫逐渐上身。风格上,做到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松紧结合,动静相兼,神与形合,气寓其中,在形体活动中注意因人而异。对姿势的高低,幅度的大小都应灵活掌握,以练习的舒适为宜。三是在练习中要注意呼吸的吐纳,呼吸吐纳是指吐出肺中浊气,吸进清新的空气。吸气时提肛、收腹、隔肌上升,呼气时隔肌下降、松腹、松肛,同时与动作结合起吸落呼,开吸合呼,蓄吸发呼,每一段主体动作中的松紧与动静变化的交替处,采用闭气。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