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描二维码,收听课程
主讲专家: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1958年出生于河北衡水市仲景村,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燕赵中医药丛书》执行主编,《中医药与亚健康》杂志主编,《国医年鉴》副主编,《河北中医药文化》杂志副主编。主持省和国家多项课题,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著作41部,文字累计500余万。
“曹东义讲温病·第三十七讲”主要内容: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温病条辨》的内容范围: 二六、阳明温毒,杨梅疮者,以上法随其所偏而调之,重加败毒,兼与利湿。 此条当入湿温,因上条温痘连类而及,故编于此,可以互证也。杨梅疮者,形似杨梅,轻则红紫,重则紫黑,多现于背部、面部,亦因感受秽浊而然。如上法者,如上条治温痘之法。毒甚,故重加败毒。此证毒附湿而为灾,故兼与利湿,如萆薢、土茯苓之类。 二七、阳明温病,不甚渴,腹不满,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必发黄。黄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受邪太重,邪热与胃阳相搏,不得发越,无汗不能自通,热必发黄矣。 栀子柏皮汤方 栀子(五钱) 生甘草(二钱) 黄柏(五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方论:此湿淫于内,以苦燥之,热淫于内,佐以甘苦法也。栀子清肌表,解五黄,又治内烦。黄柏泻膀胱,疗肌肤间热。甘草协和内外。三者其色皆黄,以黄退黄,同气相求也。按又可但有茵陈大黄汤,而无栀子柏皮汤,温热发黄,岂皆可下者哉? 二八、阳明温病,无汗,或但头汗出,身无汗,渴欲饮水,腹满,舌燥黄,小便不利者,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此与上条异者,在口渴、腹满耳。上条口不甚渴,腹不满,胃不甚实,故不可下;此则胃家已实而黄不得退,热不得越,无出表之理,故从事于下趋大小便也。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钱) 栀子(三钱) 生大黄(三钱) 水八杯,先煮茵陈减水之半,再入二味,煮成三杯,分三次服,以小便利为度。 方论:此纯苦急趋之方也。发黄外闭也,腹满内闭也。内外皆闭,其势不可缓。苦性最急,故以纯苦急趋下焦也。黄因热结,泻热者必泻小肠。小肠丙火,非苦不通。胜火者莫如水,茵陈得水之精;开郁莫如发陈,茵陈生发最速,高出众草,主治热结黄疸,故以之为君。栀子通水源而利三焦,大黄除实热而减腹满,故以之为佐也。 二九、阳明温病,无汗,实证未剧,不可下,小便不利者,甘苦合化,冬地三黄汤主之。 大凡小便不通,有责之膀胱不开者,有责之上游结热者,有责之肺气不化者。温热之小便不通,无膀胱不开证,皆上游(指小肠而言)热结与肺气不化而然也。小肠火腑,故以三黄苦药通之;热结则液干,故以甘寒润之;金受火刑,化气维艰,故倍用麦冬以化之。 冬地三黄汤方(甘苦合化阴气法) 麦冬(八钱) 黄连(一钱) 苇根汁(半酒杯,冲)元参(四钱) 黄柏(一钱) 银花露(半酒杯,冲)细生地(四钱) 黄芩(一钱) 生甘草(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以小便得利为度。 三十、温病小便不利者,淡渗不可与也,忌五苓、八正辈。 此用淡渗之禁也。热病有余于火,不足于水,惟以滋水泻火为急务,岂可再以淡渗动阳而燥津乎?奈何吴又可于小便条下,特立猪苓汤,乃去仲景原方之阿胶,反加木通、车前,渗而又渗乎?其治小便血分之桃仁汤中,仍用滑石,不识何解! 三一、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 此用苦寒之禁也。温病有余于火,不用淡渗犹易明,并苦寒亦设禁条,则未易明也。举世皆以苦能降火,寒能泻热,坦然用之而无疑,不知苦先入心,其化以燥,服之不应,愈化愈燥。宋人以目为火户,设立三黄汤,久服竟至于瞎,非化燥之明征乎?吾见温病而恣用苦寒,津液干涸不救者甚多,盖化气比本气更烈。故前条冬地三黄汤,甘寒十之八、九,苦寒仅十之一、二耳。至茵陈蒿汤之纯苦,止有一用,或者再用,亦无屡用之理。吴又可屡诋用黄连之非,而又恣用大黄,惜乎其未通甘寒一法也。 三二、阳明温病,下后热退,不可即食,食者必复;周十二时后,缓缓与食,先取清者,勿令饱,饱则必复,复必重也。 此下后暴食之禁也。下后虽然热退,余焰尚存,盖无形质之邪,每借有形质者以为依附,必须坚壁清野,勿令即食。一日后,稍可食清而又清之物,若稍重浊,犹必复也。勿者,禁止之词,必者,断然之词也。 三三、阳明温病,下后脉静,身不热,舌上津回,十数日不大便,可与益胃、增液辈,断不可再与承气也。下后舌苔未尽退,口微渴,面微赤,脉微数,身微热,日浅者,亦与增液辈,日深舌微干者,属下焦复脉法也(方见下焦)。勿轻与承气,轻与者,肺燥而咳,脾滑而泄,热反不除,渴反甚也,百日死。 此数下亡阴之大戒也。下后不大便十数日,甚至二十日,乃肠胃津液受伤之故,不可强责其便,但与复阴,自能便也。此条脉静身凉,人犹易解,至脉虽不燥而未静,身虽不壮热而未凉,俗医必谓邪气不尽,必当再下,在又可法中亦必再下。不知大毒治病,十衰其六,但与存阴退热,断不误事(下后邪气复聚,大热大渴,面正赤,脉躁甚,不在此例)。若轻与苦燥,频伤胃阴,肺之母气受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