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佃贵:西盛中衰,中医应认清当前形势

2016-07-23| 发布者: 燕赵中医| 查看: 1929 |原作者: 李佃贵|来自: 燕赵中医网

李佃贵教授创立了浊毒理论,成立了我国第一家浊毒理论研究室,打破了“胃癌前期病变不可逆转”的理论束缚,运用“化浊解毒”疗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为中医学的传承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佃贵教授创立了浊毒理论,成立了我国第一家浊毒理论研究室,打破了“胃癌前期病变不可逆转”的理论束缚,运用“化浊解毒”疗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为中医学的传承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浸淫中医界50 多年,李佃贵历任河北职工医学院院长、河北省中医院院长、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副书记,他对中医的来龙去脉、未来走向思虑颇多,此文即是他多年思想的总结,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医面临的形势,总结了中医当前发展的误区,并提出了对未来中医的思考。版面所限,本刊将分期连载。--编者
  中医学的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近代西医只有短短一二百年的历史,传入我国还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但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学,在近代西医学的冲击下,近百年来逐步退缩,而西医却出现了一日千里的发展。随着医学模式的深刻变革,中医正逐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有句话说得好:“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去,中医让人糊里糊涂地活着。”所以说中医虽然形势严峻,但前途仍是光明的。
  中医现在所面临的主要形势是西盛中衰。从20世纪早期开始,中医逐渐从主体医学成为了辅助医学,中医人才减少,名医减少。
  中医当前所面临的社会形势
  1、中医文化的衰落。
  中医文化是中医发展的土壤,是中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中医复兴的重要途径,中医文化失落主要是长期以来西方文化中心论、现代科学霸权主义思想造成的后果。在这种文化观念的指导下,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受到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摧残,中医学也受到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压。于是在医疗制度上、在教育教学上、在科研设计上、在医疗思路上,都出现了西化的倾向,使中医文化日渐的萎缩。
  2、中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所有否定中医的人都理直气壮地说中医不是科学,甚至说中医是伪科学;还有一批人士主张对于中医“存药不存医”,认为中药有其合理之处,但中医理论纯粹瞎说。
  为什么很多人提出中医是伪科学呢?直接原因是庸医、假中医泛滥,对中医造成了致命伤害,一些人打着中医的幌子,盗用现代科学的新概念、新名词,声称自己在中医药重大领域作出了“革命性”的发现与突破,其实,这些“发现”与“突破”既没有多少经验事实的支持,其理论概念、思维逻辑也模糊不清;深层原因是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逻辑思维被忽视了,用“科学”的视角对中医进行审视时,常常是不合乎 “科学”逻辑。在科学掌握着话语权的形势下,中医像野路子,似乎不适合登堂入室,自然就会被怀疑是伪科学。
  毋庸置疑,中医是一门科学,构成这门科学的,不仅仅是几千年来积淀的丰富经验,更重要的是在经验之上有一套完整的、驾驭经验的理论体系,这就是中医自身独到的科学方法。但是,它与我们经常接触到的、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决定性影响的西方自然科学采用的方法论截然不同,因而难免引起人们的疑惑。中医是一门古代自然科学,更准确地说,它应当是一门复杂科学,它研究人体生命活动和治疗疾病所采用的主要是信息处理的方法,而不是西方自然科学(包括当代医学)所惯常采用的还原论。
  3、中医自惭,自愧,水平停滞。
  现代很多学中医的人普遍缺乏自信,常常为了经济利益或者为了迎合患者的要求而丢掉了中医最根本的中药、辩证论治,开始开西药,或者学着西医不加辨证开始对症开药。放弃了对中医的学习和研究,放松了对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理解。也由于中医地位的改变,临床实践的机会减少,加之科研方法的西医化,使得中医理论和实践水平停滞不前。
  4、中医教育模式不符合中医自身的学术规律。
  首先是中医教育忽视中医文化的传承。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是最有资格也是最应该弘扬中医文化的地方,但与中医文化密切相关的主干课程如:医古文,越来越被边缘化,很多成了可有可无的选修课。其次,中医教育完全按照西方科学模式进行构建,用所谓的现代科技来研究中医药。在中医院校,用动物来做试验或用分子生物学等来培养造模才是正统,而用符合中医理论的方法研究中医倒成了异类,传统中医被挤在人不欲见的偏僻角落。再次中医院校一版又一版的教材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语言表达也越来越“标准化”、“客观化”,似乎这样一来,就符合“科学”的规范,学生们好像也就更容易理解中医、掌握中医了。
  中医教育还存在着硕士不“硕”,博士不“博”的共性问题。现在的中医研究生普遍存在中医基础差,临床技能薄弱的问题,发表论文中能体现中医理法方药的论文少,能体现中医原创思维和优势的论文少,运用西医还原论以及生物学前沿方法的论文多,科研方面也一味的仿照西医去做动物实验,殊不知中医有其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因此中医的博士不“博”,硕士不“硕”,中医没学好,西医没学会,这样下去,中医会出现“后继乏人”的可悲现象。
  中医当前面临的学术形势
  1、中、西医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15世纪以后,随着新科技、新技术的发展西医逐渐取代中医成为了主流医学。而中医从主流医学变成了辅助医学。
  2、中西医存在的几点不同。
  对人的认识不同,中医重“神”与“气”,西医重“形”与“物”。
  中医学将人体看成是一个完整统一、和谐发展、有规律可循、可认识的整体,是一种活的、动态的“气化结构”。组成人体这个形态的“物质”离不开“神”,人的形成进化是天地自然作用的结果,天地人对人体的影响作用大多通过无形的“气”,“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气的运动变化决定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平衡协调与否,决定着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与否。
  西医认为人的形成进化以一定的物质形态结构为基础,以人体各个系统、器官、细胞甚至分子这些有形物质的有机组合为载体。每个人体甚至人体的各个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它自己的地位、功能和独特性,通过解剖和动物试验可发现这些结构组成及其功能基础。
  对病的认识不同,中医重系统性、整体性,西医重具体性、结构性。
  “天人合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以及心理与社会之间的统一关系,能够从自然、社会的大环境中观察研究人的疾病变化,探讨脏腑气血的运行,所以,具有联系性、系统性、整体性的特点。中医遣方用药针对的不是疾病的局部,而着重从整体上调节人体机能,恢复阴阳整体平衡,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西医认为,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致病因素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的内环境紊乱和生命活动障碍。“病因”与“疾病”之间,具有直接的线性因果关系;“疾病”具有客观的标准,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就不能诊断为疾病。所以,“定量”是西医诊病的主要特点。
  中西医思维方法不同,中医貌似辩证唯物主义,更重“辩证”;西医学貌似机械唯物主义,更重“唯物”。
  中医在疾病的诊断上,无论是对人的生理认识、还是病因病机的认识,都以所观察的“象”作为思维的基本要素,通过思辨来确定疾病其寒、热、虚、实的性质。定性是中医诊病的主要特点。但这种定性的思维过程不外乎“司外揣内”、“取向比类”,内涵模糊而缺乏精确。
  西医学以实践指明了西医研究的正确途径,即科学观察与精确实验。于是,西方医学广泛接受和吸收了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从而在近百来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西医学习惯以静态的时空特征看待人体,忽略机体内在的系统性、联系性及社会、心理等诸多特性,突出表现为局部性、生物性、机械性、孤立性。因而,往往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上,表现为见病不见人。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1

鲜花
关闭
×

1人已赞赏

已赞赏过的网友 (1 人)

  • 鲜花

    匿名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