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专家: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批师带徒指导老师,1958年出生于河北衡水市仲景村,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中医 ...
微信扫码二维码,收听课程 “曹东义说仲景·第十八讲”主要内容: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热)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味甘温)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味甘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石膏半斤(碎,绵裹,味甘寒)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杠。 发汗过多,其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味甘平)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大枣十五枚(掰,味甘平) 桂枝四两(去皮) 右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去皮,炙,味苦温) 生姜半斤(切,味辛温) 半夏半斤(洗,味辛平) 人参一两(味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味甘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白术二两(昧苦甘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味辛热) 以上三味,以水伍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服。(疑非仲景意)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六两(味甘平) 人参一两(味甘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热)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味甘平) 泽泻一两六铢半(味酸咸) 茯苓十八铢(味甘平) 桂半两(去皮,味辛热)白术十八铢(味甘平) 右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味甘平) 泽泻一两六铢半(味酸咸) 茯苓十八铢(味甘平) 桂半两(去皮,味辛热)白术十八铢(味甘平) 右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味甘平)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甘草一两(炙,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此。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掰,味甘寒) 香豉四合(绵裹,味苦寒)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枚(掰,味苦寒) 厚朴四两(姜炙,苦温) 枳实四枚(水浸,去穰,炒,昧苦寒)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枚(掰,味苦寒) 干姜二两(味辛热)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痓。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目旬,不得眠。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 黄芩三两(味苦寒)人参三两(味甘温) 甘草三两(味甘平)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三枚(掰,味甘温)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后加减法: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