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佃贵:自信自强,中医复兴指日可待

2016-08-11| 发布者: 燕赵中医| 查看: 1230 |原作者: 李佃贵|来自: 燕赵中医网

中医学历经数千年经验积累,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结晶,有独特的科学理论体系和切实的防治疾病功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大贡献。前几年有人叫嚣取消中医,消灭中医,这是对中国历史的无知,对中国文化的无 ...

  中医学历经数千年经验积累,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结晶,有独特的科学理论体系和切实的防治疾病功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大贡献。前几年有人叫嚣取消中医,消灭中医,这是对中国历史的无知,对中国文化的无知,对中医的无知。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医,出台了若干助力中医发展的政策措施,群众对中医的认可度日益提高,用中医方法治病调理的观念深入人心,只要我们中医人自信自强,未来中医的发展大有前途,中医复兴指日可待。

李佃贵教授在第三届冀港澳台中华传统医药文化发展大会上做主旨演讲


  中医人首先要自信,自强
  我从事中医工作40余年,重点研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浊毒理论指导下治疗了3万多例患者,尤其西医认为出现肠化、增生等癌前期病变,用药物疗法不可逆转的,我们逆转过。中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与西医不同,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临床实践,而非动物实验,它是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经过许多代人的研究整理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因此它比西医更具科学性。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改变,中医学正逐渐为全世界所重视,古老的文明又将焕发新的光彩,这是我们新一代中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因此,我们首先要充满自信,医学的最终目的是治病救人,延年益寿,我们在某些方面要比西医做得更好,一定要自信,没有谁能打败自己,只有自己打败自己。自强不息,奋勇拼搏,这是对我们自己负责,也是对绵延数千年的中医文化负责,更是为了全世界人民的健康负责。
  发展中医要创新理论,强化治未病思想
  理论是用来指导临床的,但是理论也来源于临床,随着社会、历史等等原因的改变,我们所面临的临床也发生了变化,疾病谱发生了改变,人类的年龄谱、饮食、体质等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把中医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要是临床证明有效的新理论新学说,就应该大力支持和发扬,前提是任何理论创新都不能脱离中医本来的面目,否则就谈不上是什么中医理论创新了。
  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颇具影响的理论之一。“未雨绸缪”,凡事预防在先,是中国人谨遵的古训。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形成,正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至今仍对人民健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国家提出了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这种健康维护理念的变化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
  目前我们的医疗行为主要是治已病,这不仅给患者造成很大的身心损害和经济负担,也使得医疗资源遭到极大浪费,今后我们应加大对治未病思想的宣传普及工作,各医院设立治未病专科,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医疗资源,保障人民身心健康。
  实行三位一体治疗方法
  三位一体治疗方法即药疗、心疗和食疗的有机结合,其中药疗是核心。几乎所有的疾病药物疗法都是其核心疗法,通过四诊以辨别证候,依证施法,以法遣药,随证加减,以收防病治病之功。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我们采用四步调胃法:疏肝和胃、活血化瘀、解毒化浊和健脾益气,分阶段辨证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
  心疗是前提。人的情绪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很大,中医说百病皆生于气,因此心理疗法也是一项重要的疗法。它包括心理调适法: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超脱、自我放松,以及改变错误思想认识、固有观念和心态,使患者树立战胜信念,忘记自己的疼痛。
  食疗药膳是基础。食疗药膳具有悠久的历史,食疗也是治疗,是治疗就要辨证,辨证施膳就是中医的辨证施治在食疗中的具体应用。“证”是食疗的前提,“施膳”以“证”为依据,证同治同,证异治异。辨证施膳包括因证施膳,因时施膳、因地施膳和因人施膳四个方面。总之,体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等基本原则。
  中医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加大中医教学科研改革力度
  在中医发展问题上,既要避免走所谓的纯中医之路,又要杜绝一味的“拿来主义”,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只有不断吸收人类文明先进成果,才能为人类健康创造更多福祉。由于中医是个性化治疗,再加上中医各家对疾病的认识有一定区别,所以在辨证用药的过程中个个不同,缺乏定量标准。建立中医的诊疗标准,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全国的同仁共同努力。
  中医教学科研不能盲目效忠西医方式。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是关系到中医生力军前途和命运的大事,目前我国中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仿照西医学的教学模式设立的,几经波折而勉强维持下来的中西医课时6:4的比例,出现了面面俱到,不能突出重点、不能保持中医特色的弊端。我们应该按照中医的教育特点和理论体系进行改革,包括教材、课程安排等。要遵循中医自身的基本规律和理论体系,建立有中医特色、符合中医基本理论的科研方法,对中医的理论、临床进行改革,才能做出属于中医的科研。
  建立中医评价标准和体系,技术是载体,文化是根本
  中医不应盲从于西医的评价标准和体系,这是自取灭亡,而应该根据中医自身特点,建立属于自己的评价标准和体系,把中医特色发挥出来,把中医优势体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正确认识中医,喜欢中医,接受中医。中医的复兴大业才有希望。
  中医先是一种文化,其次才是一门技术,不能单纯的把它作为一种手段来使用,因为它包含了哲学的概念,是在哲学指导下的一门技术,发展它的文化意义,比单纯改变它的技术更有意义。文化的学习,不能离开根源,中医的根在于中国古代优秀的古典哲学,如老庄、易学,对他们深刻理解才是学好中医的关键。中医的文化核心包括“天人合一”的人文观念、防重于治的治未病“防治思想”、“辨证论治”的整体观思辨模式、博采众方的勤求古训治学方式、本主道生的德业双修医德医风和精诚专一,淡泊名利,大医精诚的行为准则。
  中医院应坚持中医特色发展道路,防止所谓纯中医之路
  现在全国范围内中医院经营普遍不景气,这就要求管理者要转变思想,与时俱进,要以中医特色作为立院之本、兴院之基。要大力支持和宣传中医特色疗法,而不是盲从于西医院的发展模式,那样永远无法同其鼎足而立,只会逐渐沦为他们的陪衬。
  中医临床上经常会遇到病人有这样的疑问:“你们不是中医吗,为什么还要让我去做各项检查?为什么我还要同时进行西医的治疗?”等等,在人们眼里,中医的诊疗手法就应该只有望闻问切,但是我们中医自己不能掉进这个误区。很多人认为中医只能把脉看舌苔,其实大错特错。很多现代检查手段只不过是中医四诊的延伸,如各种内镜的检查就是中医望诊的一种延伸。所谓的纯中医之路反而恰恰违背了中医精神。我们必须在发展好传统中医诊疗技术的基础上,借鉴现代的诊疗手段和方法,综合看待问题,防止所谓的纯中医之路。
  发展中医要从娃娃抓起
  中医是华夏文明的瑰宝,现在日本、韩国、美国等都在花大力气研究中医药,而我国作为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却萎靡不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墙内种花墙外香”的局面,值得我们深思。如果再这样下去,或许若干年以后,我们的后人要想学习中医,得跑到日本、韩国、美国去学,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振兴中医是我们现代中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任重而道远,它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
  所以,要想振兴中医,还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向他们灌输中医文化的精华和智慧,使中国的孩子们爱中医,信中医,支持中医,弘扬中医。代代相继,传承不息,中医文化才可能长盛不衰,中医才能实现伟大复兴!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鲜花
关闭
×

0人已赞赏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