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芦苇浑身是宝,但不能任意食用!

2022-06-09| 发布者: 燕赵中医| 查看: 975 |原作者: 王丽|来自: 燕赵中医网

芦苇的叶、花、茎、根都含有丰富的药理成分—戊聚糖、薏苡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D-葡萄糖、D-半乳糖和两种糖醛酸以及多量维生素B1、B2、C等十多种营养成分。具有促进免疫和护肝等作用。

小时头青青,老来发白白,

远看似棉花,风来起白浪。

  这个谜底您猜到了吗?对了,它就是小小一株,浑身是宝——芦苇。说到芦苇,你可能并不陌生,芦苇茎可以做芦笛,芦苇穗做扫帚,芦苇花填枕芯,芦苇叶包粽子……唐山市中医医院药学部主任葛林介绍,芦苇除了这些用途,它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芦苇的营养价值

  芦苇的叶、花、茎、根都含有丰富的药理成分—戊聚糖、薏苡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D-葡萄糖、D-半乳糖和两种糖醛酸以及多量维生素B1、B2、C等十多种营养成分。具有促进免疫和护肝等作用。

  芦苇的药用价值

  《中药大辞典》对芦苇的花、茎、叶、根和嫩苗均有记载。

  芦叶 又名芦箬,味甘性寒,归胃、肺经。《纲目》记载“治霍乱呕逆,痈疽。”《本经逢原》:“烧存性,治吐衄诸血。”《玉楸药解》:“清肺止呕,治背疽,肺疽。灰汁煎膏,蚀瘀肉,去黑子。”具有清热辟秽,止血,解毒之功,主治霍乱吐泻,吐血,衄血,肺痈。

  芦花 又名葭花,水芦花等,味甘性寒。《新修本草》记载“主霍乱。”《本草图经》:“主鱼蟹中毒。”《纲目》:“烧灰吹鼻,止衄血,亦入崩中药。”有止泻,止血,解毒之功。用于吐泻,衄血,血崩,外伤出血,鱼蟹中毒。

  芦茎 又名苇茎,嫩芦粳,味甘性寒,归心、肺经。《纲目》:“治肿痈烦热,烧灰淋汁煎膏,蚀恶肉,去黑子。”《本经逢原》:“利窍。”《得配本草》:“行周身气血。除上焦虚热。”《现代实用中药》:“止咳,解毒。”有清肺解毒,止咳排脓之功。主治肺痈吐脓,肺热咳嗽,痈疽。

  芦根 又名芦茅根,苇根,芦头等,味甘性寒,归肺、胃、膀胱经。《本草经集注》:“(解)食诸鱼中毒。”《新修本草》:“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患者,弥良。”《天宝本草》:“清心益肾,能去目雾、头晕,耳鸣、疮毒皆可治,夜梦颠倒并遗精。”有清热除烦,透疹解毒。主治热病烦渴,胃热呕秽,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麻疹;解河豚鱼毒。

  芦笋 又名灌,芦尖,味甘性寒。《纲目》:“解诸肉毒。”《本草经疏》:“除热。”《医林纂要》:“快痘毒。”有清热生津,利水通淋之功。主治热病口渴心烦,肺痈,肺痿,淋病,小便不利。并解食鱼、肉中毒。

  芦苇的使用禁忌:

  虽然芦苇浑身是宝,但也不能任意食用,葛林主任提醒:

  1.芦苇性寒,脾胃虚寒者不宜实用,以免加重不适症状;

  2.孕妇、婴幼儿慎服。芦苇属中药,性寒凉,孕妇需慎食,以免造成不良影响。婴幼儿脾胃功能较弱,食用芦苇后易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

  3.忌巴豆。芦苇性寒,而巴豆辛热,两者同服,冷热杂进,易引起身体不适。

  4.适量。芦苇性寒凉,食用最大剂量不超过60g。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鲜花
关闭
×

0人已赞赏

0条评论 975人参与 网友评论 文明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