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营业执照》《出
70次查看 0评论
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悲伤肺,喜胜悲;恐伤肾,思胜恐。
一些人经常感到餐后饱胀不适, 上腹疼痛, 上腹烧灼感明显,这些症状表明,你可能得了功能性消化不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调整好你的情绪。 中医《内经》中具体论述了五行相克理论来表述情绪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基本程序: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悲伤肺,喜胜悲;恐伤肾,思胜恐;功能性消化不良者思伤脾及怒伤肝多见。 思伤以怒解之:过度思虑而难以自拔可故意激怒当事人,或当事人自己有意识地回想令自己发怒的事情,从而使当事人处于愤怒情绪之中,化解思虑; 怒伤以忧解之:过度愤怒而难以控制时,可让当事人通过回忆悲伤、哀痛的往事或阅读悲情小说、观看悲剧影视等予以化解。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胀满、早饱感、上腹部疼、上腹部烧灼感、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症状,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等其他症状,但并没有器质上的改变、系统或代谢性疾病。具有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特点,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是迁延难愈,严重化影响身心健康。 馆陶县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内七科)、邯郸市名中医李茁壮团队多年来致力于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经过大量的临床病例发现通过中药辨证+针刺葫芦灸治疗+穴位埋线治疗+中医心理疏导四板斧疗法可以很好的缓解消化不良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第一板斧:中药。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属“胃脘痛”、“胃痞”范畴,病位主要在脾胃,与肝密切相关。病因有外感寒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先天禀赋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辨证分型主要有:脾虚气滞、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寒、寒热错杂等。 邯郸市名中医李茁壮主任医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以脾胃虚弱为本,夹杂浊毒、血瘀、食滞、痰湿、气滞等实邪,呈本虚标识虚实夹杂之象。治疗上以“健脾益气,化浊解毒、疏肝为要、调畅气机“为法,临床上常用疏肝化浊方、逍遥散、半夏泻心汤、香砂六君子等健脾理气方,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加减,如:食积加焦三仙;血瘀加制乳香、没药;疼痛加延胡索、川楝子等,善用花类药,既能疏肝解郁,又能芳香醒脾。 第二板斧:针灸、葫芦灸 。针刺能有效调节胃肠菌群、增强胃动力、加快胃排空速度并可从多方面对炎性因子进行调控,据研究显示大多数功能性便秘患者多是脑肠轴功能紊乱、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性、心理因素等原因。故针刺治疗十分适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葫芦灸的纯阳灸力,引火入元,透入肌肤;借助葫芦体腔的气场能量,引药入经,定向速透体内,调和脏腑气机升降平衡,达到防病和快速治疗之目的,是一种自然、安全的中医疗法。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针灸治疗同样需要辨证分型,脾虚气滞选穴多取虚任脉及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以及背俞穴,如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内关等。肝胃不和型,可配伍太冲穴,大横、阳陵泉、胆俞;脾胃湿热型可选用内庭、阴陵泉等穴以清热祛湿,从而起到和胃化湿、清热理气的功效。脾胃虚寒主要配以气海、关元、神阙、胃俞、脾俞等穴以调理胃气、补益脾胃为要。 第三板斧:穴位埋线。《黄帝内经》中“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是穴位埋线疗法的来 源和理论依据。穴位埋线可以治疗那些疾病呢?中医穴位埋线是针灸的延伸,是长时间的针灸,是利用线体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临床技术。它包括了穴位封闭疗法,针刺疗法,割治疗法,同时也包含了理针效应及后作用效应。这多种方法和效应集中和整合起来,形成了穴位埋线独特的治疗作用和效果。起到了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的作用,而最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穴位埋线疗法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对一些疑难病、慢性病、疼痛 病效果显著。埋线疗法对单纯性肥胖、慢性胃炎、胃溃疡、小儿消化不良、老年胃肠功能紊乱、便秘有独特疗效。 第四板斧:中医情志疏导。目前认为胃动力异常、应激和负性情绪被认为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确切诱因,所以适当的心理疏导可以有效缓解消化道症状。从中医方面来说,肝主疏泄,情志不畅则肝郁气滞,肝气乘脾、肝气犯胃,食物靠脾胃消化,脾胃不和,亦可导致消化不良,中医心理干预在其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常见中医心理疗法:开导解惑法、情志相胜法、移精变气法、暗示诱导法、习以平惊法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所以在治疗期间,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除了上述四板斧疗法外,后续的生活方式调整也尤为重要,建议(1)饮食有节:日常饮食不宜过饥饿过饱,每段饭宜八分饱,且应规律饮食(2)饮食不偏嗜:日常尽量以清淡饮食为主,宜食用少渣滓、易消化、新鲜并富有营养的食物,少食用过甜、过咸食物,禁止食用刺激性、高脂肪食物。(3)饮食有洁:不食腐败变质,腌制霉变及不净不洁之物。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特色治疗脾胃病技术:1.葫芦灸联中药代茶饮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中药干预治疗技术;2.穴位埋线、葫芦灸联合调肝化浊方在胃炎治疗中的中药干预治疗技术;在脾胃病治疗上形成了急性期以中医辨证调治为主,缓解期以穴位埋线和中医特色代茶饮巩固治疗的疾病全阶段治疗模式。临床上坚持溯本求源、平脉辨证思辨体系,形成了“明确西医诊断--辨病,运用中医理论--辩证”,将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新思路。倡导“万病不离郁”,重视疏通气机,调和气血,善用“越鞠丸”,以肝为轴调治百病,始终认为胃是情绪器官,非常重视情绪调节在治疗胃病中的作用。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又使浊毒这一致病因素在脾胃病的发病中的地位逐渐提升,遂潜心研究浊毒理论,拜国医大师李佃贵为师,潜心学习、总结、传承,形成了“化浊毒、调升降、畅气机”的学术思想,总结出一整套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治则治法及有效方药,突破了“癌前病变不可逆转”的理论束缚,在治疗脾胃肝胆病上有了突破。同时在中医特色技术的应用上,以穴位埋线、灸法(葫芦灸)、耳针、中药塌渍等外治疗法为主,又结合了中医特色疗法代茶饮。在临床上以中医辨证中药汤剂结合中医适宜技术联合中药代茶饮的治疗模式解决了许多顽固性脾胃病的难题。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