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张相鹏论文介绍曹东义“河舟码头学说”与病证结合分层诊疗
曹东义 发表于:2023-3-13 07:40:1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220
新冠肺炎新瘟疫倒逼中医药理论创新
      —“河舟码头学说”与病证结合分层诊疗
张相鹏1王栋1苏贻岭1李海莹1通讯作者:曹东义2
1.日照市岚山区人民医院,山东 日照2768082.河北省中医药科学河北 石家庄 050031
摘要:面对新冠肺炎的广泛传播,如何有效整合伤寒、温病两大辨证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本文试图以“河舟码头学说”为指导,探讨建立以热病统寒温,病证结合分级诊治的诊疗体系,治疗新冠肺炎。
关键词:新冠肺炎;寒温统一,河舟码头;病证结合;分级诊治
201912月,湖北省武汉市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肺炎,简称“新冠肺炎(NCP)”,随着疫情的发展逐渐蔓延到全国,这一疾病被列为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1]。王玉光等人,提出本病属“湿毒疫”[2]。早在《黄帝内经》记载:“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说明了致病人群的普遍易感性和症状的相似性。《伤寒论》记载:“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疠之气”,《瘟疫论》记载:“疫者,感天行之疠气也”,《温病条辨》记载:“疫者,疠气流行,多兼秽浊”说明了此病的病因非一般邪气。
西医对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尚无研究出特效药。而中医学对于瘟疫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和方药。可以说中医学的创立和发展,其实是一部与瘟疫斗争的历史,从而形成了众多中医经典著作,构建了中医理法方药一体的辨证论治体系。这主要包括以六经辨证的伤寒和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温病两大学派。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曾在2003SARS爆发之际,最早提倡中医介入治疗,称战胜非典“我们有个武器库”[3]。同样面对17年后,出现的“新冠肺炎”。中医医生,如何使用好这个“武器库”,如何认识该病,如何从伤寒学派、温病学派中得到启示,如何从寒温统一的思路中,发挥中医优势治疗该病,本文做以下探讨。
1寒温统一辨治的紧迫性
面对“新冠肺炎”,中医该怎样认识这种疾病?仅仅是“湿毒疫”“寒湿疫”“湿热疫”吗?属于伤寒吗?属于温病吗?该选择伤寒的六经辨证?还是温病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这些困惑得不到解答,会影响对疾病的判断和治疗。如何使伤寒与温病统一,建立完整的中医外感热病诊治体系,不仅对新冠肺炎的辨证论治重要,而且对今后中医应对其它未知的传染病有指导意义。
由于对温病学理解的片面性,或西医细菌、病毒的影响,一种惯性思维,疫病初期就用苦寒之药清热解毒,所以造成对疾病早期的误治失治[4]。表证阶段的治疗是中医治疗非常关键时期,影响着整个治疗的成败。表证阶段正确治疗,争取疾病不向里传变,以防出现心阳暴脱,邪毒内闭。新冠肺炎同样如此,突出尽早中医介入治疗,早期阶段应用解表法,根据每个患者体质不同,兼加邪气的不同,选择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辨证论治,切不可以固执寒温不两立,以伤寒之偏见无视温病、以温病之偏见无视伤寒。寒温争论的焦点也是在于解表法,随着外感热病的发展,逐渐产生了辛凉解表法,辛温、辛凉两种解表法,共同完善了热病的治疗大法[5]
瘟疫的发展变化转归,重点看患者的正气(元气),实则阳明化燥、虚者太阴化湿,伤寒专死下虚人。病情随时可能会出现伤寒的阳明病,温病的气分营分血分病,也会出现少阴亡阳,成为难治的急危重症。此时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虚实难辨,真假难辨。不能只固守叶天士告诫大家:“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所以新冠肺炎如果出现突变虚寒,转为内伤的亡阳证候,且不能死守温病法则,还要回阳救逆,应用姜附辈,但也不可滥用。
国医大师邓铁涛积极提倡外感热病统一寒温辨证,以此创建中医发热病学,研究发热病的诊治规律[6]。邓老主张要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伤寒与温病,即知其所长,也识其所短,他说:“温病学说是仲景学说的发展,大大补充了仲景的《伤寒论》,两者合起来才成为比较完整的外感热病学说,分开则均有所偏,各有所不足[7]
黄帝内经》提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对广义伤寒病因学说打下了基础《难经》明确指出了“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热病、温病、湿温”,丰富和发展了热病学的范围,为后世伤寒学和温病学的发展奠定基础。伤寒与温病逐渐融合起来的战略构想,回归以热病统寒温,走出寒温之间“以谁为主”,的争论,实现寒温统一,更利于指导临床诊治[8]
2河州码头学说指导寒温统一辩证
    寒温之争由来已久,寒温统一也有颇多论述,探讨统一的基础在哪里?有没有可以指导的理论模型?我们提出借用“河舟码头学说”,指导寒温统一的理论难题。
河舟码头学说是曹东义教授,首次在著作《热病新论》一书中提出:“病像河流,证如舟,系列方药似码头” [9]。在其著作《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详细做了论述,用形象的比喻解释了,疾病(河)、证候(舟)、方药(码头)之间的关系
疾病是一个动态过程描述,像河流样流动不居;证表示某一时段的病理阶段,就像河里流动的小船;中医的方药就像是码头,来确保小船顺利靠岸,使病证得以解除[10]。不论伤寒学派还是温病学派,都是治疗瘟疫的经验总结,形成了成熟的辨证论治体系。这一系列的方药(码头),都不可厚此薄彼,要辨证论治,集思广益,吸取各家之长。河舟码头学说,为寒温统一,提供理论化的假设模型,为构建寒温统一的中医外感热病,临床治疗体系提供理论借鉴。
河舟码头学说,说明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恒动观,治病不能固守一理、一法、一方、一药,一成不变。医圣张仲景告诫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温病大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也嘱咐曰:“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所以,治疗新冠肺炎,应该考虑到疾病的整体性、动态性、传变性、要谨守每一阶段的病机特点,打破伤寒、温病之偏见,寒温统一,整体考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是证用是药。
3病证结合分层诊治
中医的诊疗特色是病证结合的诊治模式[11]。按照河舟码头学说的指导,以热病统寒温的思路,在热病(传染病)的一级病名下,分广义伤寒病,广义温病,广义瘟疫的二级病名;再把伤寒的六经病,温病的卫气营血病、三焦病分为三级病名。
病下设证,如太阳伤寒证、太阳中风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阳明经证、阳明府证、少阳半表半里证、太阴脾虚证,少阴亡阳证,卫表不和证、邪热范肺证、热入营血证等等。病在变,证亦变,病证结合,突出辨证。证是中医最基本的诊治单元,是某一时段病机的集中体现,就像移动的小船,需要相对应的码头(方药),使其紧急上岸获得救治。
综合上述,把伤寒和温病等历代辨证思路和有效方药,都融合在以热病统寒温的病证结合、分层诊治的体系中[12]。这样即有利于集中优势,统一思维,不致慌张错乱,更有利于中西医之间的交流和总结。
那么在这个以热病统寒温,用河州码头学说为指导,病证结合分层诊治的体系中,如何选择简便有效的辨证方法?可以融合伤寒温病的辨证方案,用三纲辨证,即卫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的辨证方法。然后再辨每一纲的寒热、虚实,选择合适的方药治之。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的临床资料分析,以新冠肺炎为例,解析以寒温统一辨证施治的思路。
首先,本病有由表入里,由轻到重,由重转为危的传变规律。疾病早期,或潜伏期,或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确诊之前,可能会出现不典型的卫表证(即出现轻微的头疼、恶寒、发热、咽疼、鼻塞、流涕等表现),或存在较长时间的表证阶段。这一时期可以辨为卫表证。根据每个患者的体质不同,分为卫表的寒证和热证,可选择辛温解表的桂枝类方,麻黄类方,柴胡类方等,或者辛凉解表的银翘散,桑菊饮等。总之要遵循,其在表者,汗而发之;善治者,治皮毛的原则,迅速解其表,透其邪,使疾病救其萌芽。这也是为什么,主张中医早期介入治疗的原因。
其次,以患者出现乏力为标志,说明疾病已经进入发展变化期,表现为正气不足,邪实蕴盛,正邪交争,焦灼难解之困局。继而会出现高热、干咳、腹泻、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的较重表现。这一时期的病理邪气,或为湿热、寒湿、痰瘀、热毒等。此时为疾病由表入里的关键时期,也是治疗的关键节点。这个阶段可以辨为半表半里证,根据患者体质不同,则会出现不同寒热、虚实的病机特点。实则阳明化燥热、湿热、热毒;虚则太阴化寒湿、痰瘀。治疗可选用白虎汤,达原饮,清瘟败毒饮,大柴胡汤,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理中汤,藿香正气汤,千茎苇茎汤等方剂治疗。
最后,当患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时,疾病已经进入由重转危的里证阶段。体质不同,应显不同,或为伤寒的三阴证,温病的营血证。三阴证选择四逆辈或温开的苏合香丸,热入营血选择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类或凉开的安宫牛黄丸。但是死证往往会出现,突变虚寒,转为内伤的亡阳危证,生死命悬一线,危急时刻,回阳救逆,救阳为急,以防爆脱。可选用参附汤,四逆辈,破格救心汤等。
结语
由于传染病发病的特殊性、传染性、破坏性,对于中西医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在中西医并存的时代,面对新冠肺炎大面积的传播流行,中西医应该团结协作,发挥各自优势,破除学派偏见,共克顽疾。传染病从发病到治愈或死亡,是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抓住每个阶段的病机特点,做到病证结合分层诊治,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这是辨证论治的体现。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确诊之前,发病之初,就能展开救治。中医有伤寒、温病两大辨证论治的体系,如果将两大法宝,充分发挥出来,建立寒温统一,病证结合,分层诊治的辨证论治体系,这将拯救更多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的通知[EB/OL].[2020-02-05].
[2] 王玉光.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中医临床特征与辨证论治初探[J].中医杂志,2020614.
[3] 曹东义.中医群英战SARS[M].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23-25.
[4] 董正平,肖相如.外感病滥用寒凉的原因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5):1238-1240.
[5] 曹东义,王文智,贾春生.辛凉解表法的历史形成过程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0154):9-10.
[6] 陈坚雄,邱仕君,刘成丽. 邓铁涛中医发热病学学术构想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J].2012296:716.
[7] 邓铁涛. 温病专题讲座第二讲伤寒与温病[J].新中医,1989 (3): 40
[8] 张相鹏,王红霞,张培红等.论构建以热病统寒温的分级诊治体系[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7326):14-15.
[9] 曹东义.热病新论从热病诊治沿革看中医的发展[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
[10] 张相鹏,王红霞,李锋等. 河舟码头学说与热病统寒温新探索[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5):5-9.
[11] 卞庆来,刘娇萍,邹小娟等.病证结合模式下的中医证候研究探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9):3199-3200.
[12] 曹东义.寒温统一应病证结合分层诊治[N].中国中医药报,2011-7-13(4).
, o# t3 B: W+ T% s/ Y  e/ N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13 07:43:43 | 阅读全部
该文发表于:新型冠状病毒新瘟疫倒逼中医药理论创新——“河舟码头学说”与病证结合分层诊疗--《中国民间疗法》2020年04期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MJL202004002.htm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13 07:46:01 | 阅读全部
论构建以热病统寒温的分级诊治体系
9 H) [4 J1 R" X, a5 M张相鹏1王红霞2张培红2 武宁1曹东义△: u% |) `9 O' e" t- O
(1.河北中医学院 河北 石家庄050011;2.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河北 石家050031)
; }# U7 U9 S1 C△通讯作者
' Z5 o$ X: L; P6 x4 f6 L/ ]8 b% I& c' |* N5 I4 N$ H) M4 L
" s$ r% |3 G+ I8 V2 {
论构建以热病统寒温的分级诊治体系-论文-万方医学网  http://med.wanfangdata.com.cn/Pa ... er_hbzyyxb201706005+ D0 g, C2 _" Y7 m  S# @

2 k' {) W+ N/ Y) C- @# _( a& i# H- [, U摘要:经历过SARS和禽流感新瘟疫的考验,深刻地检验了中医伤寒与温病学说,其中暴露的问题,提示我们构建寒温统一的中医外感热病分级诊治体系,不仅是一项基础理论研究的课题,更是为解决临床诊治感染性疾病有无统一指导理论的关键课题。本文通过研究曹东义教授中医外感热病学术思想,论述怎样构建寒温统一的中医外感热病分级诊治体系,以及它的现实意义和未来价值。
0 C+ r; I! C* T/ Y$ S" f# c& F关键词:伤寒;温病;寒温统一;外感热病;分级诊治;河舟码头学说;SARS
0 |5 @1 f) s: }( v) v8 O. H; d
% N% B$ T, C& Y0 ~8 v# M( P学以致用、普救众生是医学研究的目的,探索寒温统一的话题,是一项历史任务,也是未来诊治传染病的紧迫任务,它曾困惑中医临床多年,在非典(SARS)爆发的危急关头,这一问题更加突出了。1 T. p5 ~" Z) B% ~1 }' J, }' B
中医学派林立,学派之间的学术之争鸣常有发生,其中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间的“寒温之争”可谓历史最久,影响最大。[1]现在,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间“寒温之争”已经由学术论争,逐渐演变为两个学派之间的争论,并由教材强化为互相对立的两大学科,都站在自身立场上,维护其学派的主张,观点互不包容、相互排斥。因为,按照现行中医院校教材分,伤寒学、温病学在病因、病机、病证、治法、方药等方面都是不能调和的不同学科。伤寒六经辨证体系,难以容纳解毒滋阴、息风开窍、存阴为上的治法;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也没有为伤寒三阴病证留下可以立足的空间。面对新的瘟疫流行,如何让伤寒与温病学家坐在一起,建立学术协作的联系,怎么纳入一个共同的辨证体系,是急需解决的大问题。但是,目前中医界还没有形成共识,建成统一的中医外感热学理论。诸如像SARS传染性疾病,中医应该用伤寒,还是温病做指导?新研制的中药注射液按照什么理论进入中医临床治疗?这些问题都关系到疾病诊断与治疗,往往造成一线医生困惑与混乱,也会影响疗效提高。比如,SARS一般被认为是温病,它在疾病后期出现的阳气虚衰,亡阳危候,温病学如何解释?如何借用伤寒温阳益气治法?“突变虚寒,转为内伤”,应该如何解释?这些现实疑惑,是不得不去思考和研究寒温之间的学术问题。
3 w2 I/ h2 @4 o  [- @) nSARS之后的甲流感、禽流感等新瘟疫的出现,充分印证了“外感热病诊治规律研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释疑解惑、明辨医理,指导未来,曹东义教授对这些疑惑进行了专门研究,提出了寒温统一的中医外感热病诊治体系来破解这些难点和困惑。/ m3 g: y+ w- H2 S$ d
1  热病统寒温7 X! C, h. R5 p) b
寒温统一的愿望和呼声,在学术界讨论已久,出现了很多观点。例如,杨麦青教授著《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提出因为仲景伤寒为百病立法,主张以六经辨证为基础;万友生教授《寒温统一论》主张用八纲辨证进行统一,因为八纲辨证是一切* q; ^' `& E! \" ^- U
辨证的纲领。植根于整个中医外感热病学史和中医临床实践的研究,曹东义教授提出了以热病统一寒温的观点和思路。- |) O) J. c8 U8 c0 V7 a* g
1.1《黄帝内经》论热病
8 B3 `! j; O4 W9 A$ v) ~1 @* G《黄帝内经》中丰富的外感热病思想,总结了汉之前的外感热病成就,为后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书中有“热论”、“热病”、“刺热论”、“评热论”,对于热病的病因病机、发展传变、治则治法做了论述。[2]《黄帝内经》提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对后世广义伤寒病因学说打下了基础。因为发热既是患者的主观感受,同时医生也容易客观察知,所以“热病”是较早被古人了解和认识,但是详细了解引起发热的病因,是逐渐被认识并达成共识的发展过程,所以《黄帝内经》没有一篇是以伤寒命名的专论,而只是以热病为名专论。在证候描述比较完整的《素问·热论》中,也没有“恶寒”的记载与描述。这一特点,反映出“热病”名称的古老和雅正。
0 D. v, r0 w& }3 x2 k6 z- W7 l; R1.2《难经》论广义伤寒启发温病探索
9 t9 N, w* t' u# Q) ~/ ~. K西汉初年仓公淳于意的《诊籍》中也是只呼热病,不称伤寒。这种“只称热病,不云伤寒”的学术特点,直到《难经》的出现,发生了深刻学术的变化,就是对于伤寒的重视。《难经》五十八难,明确指出了“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热病、温病、湿温”。[3]《难经》外感热病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各种外感热病总称为伤寒,不再全部列属在“热病”之下,这种“学术模式的转化”影响了几千年,同时也引起了寒温之间关系的复杂化。
% y0 v. N% [3 n/ o( Q5 q% j张仲景吸收《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的思想撰写了治疗外感热病集大成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治疗外感热病的理法方药的六经辩证理论体系,突出了伤于寒,感于寒而发病的危害性,将其作为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不再主张热病的名称,“热病”一词几乎成了绝学。
2 M' \7 s# q) s2 W7 X9 v此后《小品方》、《肘后方》讨论外感病的复杂性,孙思邈批评太医疗伤寒,《外台秘要》按日期用药,学术争鸣此起彼伏,伤寒学术到了宋金元时期发展迅速,新的学术主张不断涌现,刘河间主张火热论,应用表里双解治法,已有辛凉解表趋势;王安道提出“法也,方也,仲景只为即病之伤寒设,不兼为不即病之温署设”,在寒温的争论中限制温热药使用,促使温病学派的产生;吴又可《瘟疫论》、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条辨》、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诸医家著作的问世,使温病学著作蔚为壮观,成了与伤寒不同辨证体系的温病学派。[4]在寒温争论之中,完善了中医外感热病的辨证体系、治疗法则、处方用药逐渐丰富起来。4 s; Y# @: l- g4 ]% h, l
1.3曹东义教授热病统一伤寒温病  Q* ~, }1 y- _1 D& H
学术的发展是由源及流的动态发展过程,研究过程由流溯源。伤寒与温病都是中医外感热病的辨证治疗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在解决以发热为主的疾病,是对临床表现传变演化的规律总结。
- ~# @; W$ J# [* D9 \1 G+ k'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主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伤寒与温病的关系,知其长,也识其短,邓铁涛先生于 1989 年,在《新中医》第 3 期,发表了《伤寒与温病》一文,他说:“温病学说是仲景学说的发展,大大补充了仲景的《伤寒论》,两者合起来才成为比较完整的外感热病学说,分开则均有所偏,各有所不足。[5]他概括为“把伤寒与温病逐渐融合起来”的战略构想,也就是走出伤寒与温病“以谁为主”进行统一的争论,走向一个便于临床诊治的体系。[6]因此,邓老主张将伤寒与温病统一起来,而且不断探索统一的途径,寻求统一的具体方案,并发表在《邓铁涛医集》和《使用中医诊断学》等著作之中,在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 }5 k' E" P0 \6 S! m7 x$ {
曹东义教授作为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徒弟,继续深入研究提出以热病统寒温,在热病的一级病名之下,把伤寒、瘟疫、温病作为二级名称,建立寒温统一的分级诊治体系。伤寒与温病融合为热病的分级诊疗体系,是一个升级版的“模式转化”,可以包容古今,并为未来新药研制,预留足够空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构想,将会有力地推动中医学术的进步、更有利于学习理解中医经典理论、有助于中医外感热病学理论体系的成熟发展。' O2 E; A- T( b0 {) ]+ K
2寒温统一病证结合的分级诊治体系* X5 m- A4 I7 ]# h3 `/ t' o! T
2.1“河舟码头”学说
8 O  ]7 F+ t, L  n2 V  x+ S曹东义教授先后在著作《中医外感热病学史》、《热病新论》、《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提出了“病似河流,证像舟,系列方药像码头”的假说,提供一个解决寒温之争的模型化设想,以此建立寒温统一的外感热病分级诊疗体系。外感热病是一个过程的描述,有开始与终结,中间变化迅速而复杂,《素问》用日传一经来描述,张仲景不同意这样表述,才诞生了六经辨证,后世温病学卫气营血也属于过程描述,它们都是探索共同的发展变化规律,《素问·热论》、张仲景、叶天士、吴鞠通都有很多成就,应该用一个体系容纳它们。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都是分阶段治疗,实际上,热病既有阶段,也有瞬间的状态,这瞬间的状态就是证候。阶段是有限的,而瞬间的状态是无限的,这就如同线段与点的关系,线段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 Z& E; {( t2 d; u# `' n3 f! n
这些点是不停变化的,像九曲黄河水流上的小舟,不能刻舟求剑式地希望舟不动,证不变。那么医生的治疗,都是对应这个移动的相对点,也就是病人现阶段的证候,点位找得越准确,治疗效果就越好。比如某患者夏日发病,初期只因偶感伤风但疏于诊治,又受大寒侵袭,寒邪直中三阴发热剧、恶寒重,被覆加衣不减,这时的治疗就不能固守太阳表证或卫分证,不是执一念、守一法一方,而是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7 @. B4 j0 W, A* T& m1 A& D; X- \所以病是一个阶段的描述,证永远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就像河流上的小船一样,为解救这个症候(船)就需要相对应的码头方药。所以历代医家,都在总结,都在找点(船与码头),这就是辨证论治的思想,也是伤寒温病统一辨证的基础。8 h. F( Z9 Y+ ^( Q& f1 b& H
2.2外感热病五级诊治体系7 u7 e- c  X7 ?/ |1 C6 c2 o' p
《伤寒论》、《温病学》的六经辨证、卫气营血、三焦辩证都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体性,寒温分家不利于中医学的向前发展,并且容易使中医辨证体系各说各理、互不包容、争论不休,探索以热病统一寒温,建立中医外感热病的的诊疗体系,充分发挥伤寒和温病的各自优势特点,扬长补短、互相补充,才能使中医学平稳地向前发展。% l$ b- s" m3 |% v1 B4 D3 `( _
曹东义教授认为,外感发热类疾病统一辨证,可以分为五级病证结合的诊治体系,第一级的病就是热病,它包括所有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第二级的病,根据古人的认识的不同,分成广义伤寒、广义瘟疫、广义温病三大体系;第三级体系的病,包括以六经、三焦、卫气营血和邪伏膜原概括出来的病;第四级是用治法概括的病证,第五级是古人有效方剂认识、概括的疾病;曹东义教授试图用这样一个大筐子,囊括所有符合体系的古今认识,比如清开灵、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也可以在各个不同的阶段发挥作用,不能从头到尾都用一个方剂治疗,这就为理论发展、技术创新,开辟了思路。[7]
2 ?! z* Z' O! T- A# H! g有了这样的外感热病分级诊治体系,既充分吸收历代医家的成就,也避免和摈弃其不足,不过分强调证型方药的相互差异,不把推出来的“病因”作为前置条件,打破限制思维的人为划界,充分融合古今,便于和西医交流,也便于向世界展示中医成就,用客观辩证发展的思维,为临床医生诊治外感病开辟思路,也为后世发展留足了空间,是一个包容古今的开放体系。9 W. d6 Q. \$ P3 d
3  寒温统一分级诊治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b# c* ^+ U, |1 l) h0 j2 H3.1寒温统一分级诊治的现实需要
0 j, P5 ?6 t7 H, ?- H热病统寒温的统一分级诊治体系,突出了中医病与证的有机结合,重点解决的是疾病过程中,分阶段诊治,淡化医生执于伤寒还是温病的“务虚之争”,避免因一偏之见而贻误战机。因为过去中医面对各种发热性疾病,无论是突发的大面积疫情,还是散发的以发热为突出证候的病例,都面临着一个抉择:这是热病,还是伤寒?或这就是瘟疫?应该用什么理论作指导?2 ?5 A4 ^- C9 {3 v+ p! ^
例如,2003年以来发生的SARS、甲流感等疾病,就使临床医生面临很多困惑:如果非典属于温病、瘟疫,那么,是不是伤寒学家就不能问津,不能参与诊疗。即变参与救治的医生是温病、伤寒都学习过的人员也有困惑:SARS这个传染病,果真属于瘟疫、温病,后期病人发热症状消失后,没有出现热入营血、肝风内动、邪陷心包的症状表现,而是气短、汗出、乏力、腹泻、呼吸困难,一派阳气虚衰征象,在这种情况下,能使用急救回阳、温阳益气的方药吗?在历史上温病后期有这样的用药法则吗?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叶天士就明确告诫大家:“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8]: r7 h% [9 s: ^" b4 [; I* q/ L
  温病学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体系里,找不到阳气衰竭的虚寒证候的治则治法,认为这是伤寒学家研究的问题。假如说,SARS属于伤寒,初期必须用辛温解表吗?是否非辛温以开其闭,非温热之药散其寒吗?医圣是这样制定法则、嘱咐人们的吗?《伤寒论》是为广义伤寒,还是仅仅论述狭义伤寒?如果只为冬季侠义伤寒论述,那么春夏秋冬出现的许多温热病还能指导治疗,指导意义何在呢?其学术地位有这么高吗?如果《伤寒论》论述的是广义伤寒,那么麻黄汤、桂枝汤能治疗温热病吗?所以,不理论廓清,就难以在临床上放胆治疗,更不便于提高临床疗效。更重要的是,中医药治疗SARS等传染性疾病效果好,全世界西医们如何了解中医药诊治经验?有没有统一指导思想?面对这些诸多矛盾与困惑、难点与障碍,中医界有必要理清伤寒和温病关系,构建寒温统一的诊治理论体系。
7 T% C/ h/ F; O( ^9 O8 m3.2 寒温统一分级诊治的可行性
3 }! {! T  N  d0 R  m3 T, H8 l伤寒温病如何统一?过去提出过几种方案,或以六经为统一纲目,或以卫气营血为统一纲目,或以表里寒热虚实为统一纲目,一直未能取得学术界的共识,而临床诊治传染病、感染性疾病需要一个系统可操作的理论体系指导。
0 L8 K0 e4 j) u, `如果构建一个能够包容古今外感热病学说的新理论体系,把伤寒、温病、瘟疫理论的精华尽收其中,建立新说,将形成统一合力共克顽疾;以热病作为第一级病名,这就抓住了最主要的临床特征与主要矛盾,兼顾了病人主诉和医生的客观指征两方面要素,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既利于中医理论走向世界,也利于向世人介绍中医的诊治思想;统一的外感热病理论,促使外感热病不断发展,已不只限于伤寒、温病、瘟疫理论,而且使中医外感热病学变成开放的体系,能不断容入新的学术内容。
' |( b* U' T7 j7 s* }统一的外感热病理论,能够更有效地指导广大中医药人员临床治疗,能够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而不至于众说纷纭,不必再从头研究各种学说的起源,比较各个辨证理论的优劣,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新的外感热病理论在病名、病因、辨证、治疗等方面充分吸收经典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成果,以利于和西医沟通,便于中医外感热病学走向世界。
( l3 {# P  E7 T- V4 M( R# t中医重视的是疾病过程,而不是疾病的具体结构形态。整个外感热病是一个由发病、变化、痊愈或死亡不断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可以命名为“热病”,是对整个疾病过程的总概括,因此,可以作为第一级的疾病名称。外感热病的总过程,又根据其不同阶段,划分出六经、三焦、卫气营血不同阶段名称,作为第二级名称。又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差距,进一步细化,划分出不同的病证类型。因此,在疾病的过程里,证候是中医描述的基本临床单位,也是病人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进行治疗的重点,也是中医抓住的“瞬间状态”---病与证结合的统一。
/ k% P) n- T: v* q中医外感热病学理论就是通过调整疾病瞬间状态,来影响整个疾病的过程;中医所倡导的病与证的结合,正是过程与瞬间的结合。所以建立寒温统一的中医外感热病分级诊治体系,既突出了中医的病也重视了中医的证,是病证结合统一的分级诊治体系。通过治疗,帮助患者顺利度过疾病过程和阶段性的痛苦,恢复健康状态。% {8 u9 q! e1 G
小结) [, U" D& ~9 {% b" g. |1 Z( H4 l
本文重点论述了曹东义教授多年来研究中医外感热病学术的主要成果,分析了以热病统寒温,借用“河、舟、码头”学说,构建寒温统一外感热病分级诊疗体系的思路和意义。为此,曹东义教授用“外感发热类疾病五级病证结合的诊治体系”,来包容古人宝贵的辨证论治经验,而且也为后来探索研究留下无限空间,让人类对于外感热病学的认识不断深化、治疗方法不断完善丰富,而不是永远停留在某一固定水平。所以,新的外感热病学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是一个不断充实发展的系统。它即不是取消经典,而是医生站在一个全新的视野上,重新认识经典、发展经典、指导临床、开创未来。 
4 Y/ i/ L1 A& W4 M  D$ P& \* v' W; ~/ G
参考文献
: `, W* Q, V5 ~3 H; Z+ h[1] 钟明珍,陆跃,连建伟,张光霁. 寒温统一刍议.中华中医药杂志 [J].2017,32(3):929.3 m2 {1 F, Y1 a9 B
[2] 曹东义.热病新论—从热病诊治沿革看中医的法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M].2008:78.1 u' g! x, ]" D
[3] 张再良.关于伤寒的广义和狭义.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J]2009,23(4):14-17.  L9 h+ q8 Q, d9 c8 d
[4] 曹东义.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古籍出版社[M].2004:118—149.
& L; x1 R2 M5 c6 U[5] 陈坚雄,邱仕君,刘成丽. 邓铁涛中医发热病学学术构想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J].2012,29(6):716.5 @2 U  k; l& ^* ~* [. A  _
[6] 邓铁涛 . 温病专题讲座第二讲伤寒与温病[J].新中医,1989 (3): 40.
% c' [3 @7 q1 l- m[7] 曹东义,方朝义.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M].2017:248." _/ |6 x& Y' J# H, i
[8] 曹东义.中医群英战SARS.中医古籍出版社[M].2006:23-25.8 y0 G2 A- @; d% l9 R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ading system of the cold temperature fever diagnosis system
6 j9 M& i: A6 }' v0 X+ yZHANG Xiang-peng 1 WANG Hong-xia ZHANG Pei-hong 2 WU Ning 1 CAO Dong-yi △
9 [# d" i/ r$ o6 Q$ l(1. He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hijiazhuang, 050011 China; 2. Hebei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Shijiazhuang, 050031 China) ( f: _! ^$ Q+ N% ~
△communications author
) I  |9 ~+ [! b; z% IAbstract: through the test of SARS and bird flu new plague, deeply examin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yphoid fever and science of seasonal febrile diseases, said the exposed problems, suggest we build cold-temperate un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xogenous febrile grading system, is not only a basic theoretical study, but also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have unified guiding theory of the key issues. This article through studies professor Cao Dong-yi exogenous febrile academic idea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scusses how to build cold-temperate un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xogenous febrile grading system, as well as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in the future.
3 X. q% F" O1 O7 BKey words: typhoid fever; warm disease; cold temperature uniform; Exogenous febrile;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River boat wharf theory;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5 ~! j& V+ A, j' n( e) C& f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13 07:46:52 | 阅读全部
论构建以热病统寒温的分级诊治体系
) G' d1 \- z. V4 }! r导出在线阅读下载全文收藏分享纠错4 \7 s1 {0 r, a  ^0 ^  |
摘要:
% k/ [( ~  ]7 J( {  ^经历过非典型肺炎(SARS)和禽流感新瘟疫的考验,深刻地检验了中医伤寒与温病学说,其中暴露的问题,提示我们构建寒温统一的中医外感热病分级诊治体系,不仅是一项基础理论研究的课题,更是为解决临床诊治感染性疾病有无统一指导理论的关键课题.本文通过研究曹东义教授中医外感热病学术思想,论述怎样构建寒温统一的中医外感热病分级诊治体系,以及它的现实意义和未来价值.
3 }; I, a7 x: T! P% X
* M, P$ v! x* e' H  W. R8 Q作者:张相鹏 [1] 王红霞 [2] 张培红 [2] 武宁 [1] 曹东义 [1]/ [6 `* |1 p' p8 p
作者单位: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050091 [1]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石家庄,050031 [2]
6 M4 u5 G# A( n  N# o期刊:《河北中医药学报》2017年32卷6期 13-16页 ISTIC+ ?. o. V7 ?4 s' g. {8 T. k4 c
关键词:伤寒温病寒温统一外感热病分级诊治河舟码头学说SARS瘟疫
6 m4 d' X8 Y3 I5 a. @3 A主题词:冷温度(Cold Temperature)伤寒(Typhoid Fever)研究(Research)禽流感(Influenza in Birds)提示(Cues)" k! p# [: x; I
分类号:R254.22 {# L; G" b" w8 q5 S5 y; J$ ~  g: s
栏目名称:中医理论与临床论著
( P- D* v2 H$ s& l/ E发布时间:2018-05-09# N2 e% s8 ]2 r0 b- ?' d7 z: U  p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13 07:47:38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13 07:46
& Q* t. }4 N. g4 F8 K论构建以热病统寒温的分级诊治体系3 Z4 E& G% I& u( S/ D# Z0 k/ E0 o
张相鹏1王红霞2张培红2 武宁1曹东义△! ^, ~; \9 g, E/ w! F, x
(1.河北中医学院 河北 石家庄0 ...
0 X& c2 `+ U5 e$ m
基于河图洛书的中医内外相关学说探讨
# W$ _7 V1 U# }& W/ V; H+ s# C  张相鹏1  王红霞2  张培红2 曹东义△/ H- G, l1 A7 N6 v6 X
(1. 河北中医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河北 石家庄050011;2.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河北 石家庄050031 )
% h2 y+ D% O* u* V△通讯作者
  x4 E1 H  ?) a摘要: 中医“内外相关”学说是曹东义教授在河图洛书思想基础上,结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理论提出的学术观点。河洛文化是中医的根脉和源泉,“五脏相关”理论,重点强调五脏六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生理病理特点,对于人体的影响。“内外相关”学说,立足河洛中医整体生成的思想,受五脏相关理论的启发,概括说明人体内外、表里、阴阳、脏腑之间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一学术思想,是中医整体观念的延伸,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 X( r  p8 b9 W* p关键词:河图洛书;内外相关;五脏相关;整体观念;内病外治0 Z7 r. D0 ^; x0 r$ S+ K1 ^8 M4 q
《易经》被奉为群经之首, 中医历来有“医易同源”的说法,但是追溯《易经》的源头则必须研究河图洛书之学。河图洛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文化起源的根脉,是东方文明的基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周易·系词》说:“天生神物,圣人执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以其独特的中华文化思想,哲学智慧,将继续指导中医原创理论的创新发展,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中医“内外相关”学说,源于河图洛书的思想,概括说明人体内外、表里、阴阳之间的关系,说明人体是与天地、四时、社会、相互联系沟通的内外相关的整体。这一学说,将为疾病的发生、传变、诊断、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M" C$ E1 @8 b
1河图洛书整体生成之道与内外相关7 w' m9 }" z7 N; u3 Q. y* F3 ?
河图洛书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成观,影响产生了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以此为哲学思想指导,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是中医原创思维的集中体现。; u1 J8 C5 J& _/ [- x
1.1河洛与阴阳
* t$ T$ ]& T3 y9 C3 N: @6 D5 I+ |" Q无字天书河图与洛书,只有十个、九个黑白点构成图形,而没有文字的史前文化,靠着一代一代的口碑相传,流传下来。它是我国远古时期符号文明的产物,史前期科学发展的重要归结,被称为“无字天书”、“先天之学”。 河图是由1、2、3、4、5、6、7、8、9、10 ,10个数排列而成,5和10构成中宫。奇数1、3、5、7、9为白点,为阳数,代表天;偶数2、4、6、8、10为黑点,为阴数,代表地(如图1)。阳数之和为25,阴数之和为30,两者之和为55,故《周易·系辞》云:“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洛书由1、2、3、4、5、6、7、8、9, 9个数排列而成,横、竖、斜三行数之和均为15。阳数位居四正(东、西、南、北),代表天;阴数位居四隅(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代表地(如图2)。[1]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这与万物一样,都是自然生成的。古老的河图洛书把天地阴阳相生、相成的道理,通过数字表达出来。河图洛书奠定了中医阴阳学术思想的基础,逐渐形成了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的基本学术内容。! t" ?  o, B. O- T
1.2河洛与五行
- l. ~% l- G. J/ B4 D河图洛书是五行之根源,河图为体,洛书为用。中五为轴,河图左旋,则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洛书右转,则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所以,清代江永《河洛精蕴》云:“生克之理出于《图》《书》。《图》以五十土生四九金,由金而水、而木、而火、而土,皆顺生”。[2] 河图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洛书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五行的生克制化、运动不息、相互联系、升降出入,生长收藏的基本理论,体现在河洛文化思想中。所以,河洛五行建立了,时空整体、形神一体、五脏和谐的中医藏象理论。0 o1 u2 m, z/ b3 E0 M% L" L
1.2河洛与内外
% G. J$ i- B' w2 w) h# y河图和洛书,由象、数、理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以中央脾为枢纽,联系上下、左右、四正、四隅,构建了中医的元气、阴阳、五行、藏象理论,是一个内外相关的整体。河洛实际上,构成一个永不停息的内外一体的圆运动,这样的学术思想,影响了中医各家学说,奠定了中医经典理论的形成。如,河洛思想影响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重视阳气以及中土的思想;陶弘景《辅行决》六合辨证的思想;李东垣《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思想;黄元御《四圣心源》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观点;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中土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运轮复轴的思想。可见,河图和洛书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生成的哲学思想,为中医学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突出体现了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系的,表里、内外、上下相关的统一整体。
# k- ]1 o' e  ]: ]
; z5 {# Z6 f7 b5 ^) x) W
5 c6 g9 u4 k- z7 v4 y3 B: Y图1                          图2& R+ S* h8 ]# @' y( l2 ~
2五脏相关启发内外相关! h# ]+ p, k( Z+ b  e$ b" |9 w, s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药学家,五脏相关理论是邓铁涛教授主要的学术思想之一。“五脏相关”,首见于邓铁涛教授 1961年 《广东中医》 第 4期 “研究整理祖国医学遗产 ”一文中,1988 年邓老在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 发表“略论五脏相关取代五行学说”,正式提出“五脏相关”的概念。[3]之后,“五脏相关”被列为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在2005年,“五脏相关”成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课题,在邓铁涛教授带领团队下,从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进行系统研究。邓铁涛教授团队运用五脏相关理论治疗胸痹,认为发病虽然为心,但与肝、脾、肺、肾四脏生理病理密切相关,冠心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痊愈与心、肝、脾、肺、肾五脏相关,冠心病早期与心肾相关,冠心病形成期与心肝、心脾相关,冠心病后期与心肺、心肾相关,治疗冠心病应以“脾心相关、肺心相关、肾心相关、肝心相关”为指导,取得了理论与临床的重大突破。[4] 曹东义教授是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徒弟,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学习邓老五脏相关理论,在治疗风湿病中提出“病在关节、根在五脏、内外相关”的学术思想。按照“补虚益损、内外结合”的治疗思路和方法系统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5] 在研究中医经典理论、中医河洛文化,结合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曹东义教授把这一学术思想,逐渐整理完善,形成了中医“内外相关”学说。: N5 \& g: s) N3 s1 V1 i' ]
3内外相关学说的主要内容
" U7 U4 h3 Y  Q& ?曹东义教授在研究河图洛书的思想基础上,结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理论,正式提出了中医“内外相关”学说。该学说,立足河洛中医整体生成的思想,联系五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生理病理特点,概括说明人体内外、表里、阴阳、脏腑之间是完整的有机整体,简称内外相关。! W. A/ J0 A1 J! L
3.1外邪伤内,外病内传1 M2 D& b2 P3 o9 u, u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论述,中医发病原因包括三类,外因、内因、不内外因。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常常是致病的先导,六淫之邪易伤肌表,起病之初为表证、病势浅、病情轻、症状少、此时容易治疗。例如,当疾病处在太阳表证阶段或卫分阶段时,经过解表透邪,则治愈在表证阶段,若临床误治、失治,疾病会传变出现变证、坏病。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杂病论》也称是临床上救误代表作,表证失治、误治,邪未去而正又伤,比如,表证伤阳的桂枝加附子汤证;表证身痛的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表证心悸的桂枝加蜀漆龙骨牡蛎汤证;表证欲作奔豚的桂枝加桂汤等证,所以医圣张仲景随提出了“观其脉症,随证治之”的辩证论治的治疗思想。[6]临床中表证的治疗非常重要,否则,疾病会向里传变,由三阳证变为三阴证,由卫分变为营血分,这就是曹东义教授提出的“突变虚寒,转为内伤”的观点。扁鹊见蔡桓公的事例也说明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到疾病深入骨髓则已成难治之危症。外感与内伤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受各种因素影响会出现相互转化和传变,在2003年非典爆发时,很多患者在后期表现为里虚寒、阳气大衰的三阴衰竭亡阳急危表现,治疗就不能默守陈规、拘于一理、死守一法、一成不变。[7]疾病发生是有表到里、有浅及深、由轻到重、步步深入过程,所以治疗要及时正确,使病在表浅时就驱除体外,不至于外邪伤内、外病内传,酿成大病。' t4 n  W  r  A5 }# T. ]) J2 L( W
3.2内病外显,内病外诊* K0 }5 I; _7 a7 W: h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在“五脏相关”理论中说:“五脏相关就是指在人体五脏,心、肝、脾、肺、肾及其相应的六腑、四肢、皮毛、筋、脉、肉、五官七窍等组织器官分别组成五个脏腑系统,在生理上,相互配合、相互为用,病理情况下,相互制约、相互影响。[8]《黄帝内经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内臧,则知其所病矣”;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有很多发挥和论述, 《丹溪心法》中阐述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杨上善解释为“各视外侯,则知所生病矣”;张景岳说“外形即明,内藏可察 ”;张志聪说“六腑内合五脏,外应与于皮肉筋骨,故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9]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外在的四肢、皮毛、筋脉的变化,就可探知人体内在脏腑病变。例如,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一个人面色反应其气血盛衰以及身体健康状况;肿瘤患者在后期出现“恶病质”体瘦如柴、面色痿黄、目光无神、呼吸微弱,一派脏腑精气衰败的表现。内病外显,内病外诊,正是中医诊断学中“司外踹内”、“见微知著”原理体现。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在外收集患者资料,就可以探知脏腑的病理变化,这正是与西医诊断思维不同体现了中医诊断思维特色,是中医整体观具体应用,同时体现了中医内外相关学术观点。+ X" z  {( L0 D6 \& [
3.3内病外治,外治内效( B7 e+ r% K% r2 M. L$ [
中医外治法有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发明了“砭石”、“石针”、“骨针”、“按跷”、“导引”之术。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技术提高,中医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问世与后世历代医家发展应用,中医外治法理论和技术逐步完善,现在针灸、按摩、刮痧、拔罐、膏药、贴敷、外洗、气功等外治疗法,虽然施治在外或针刺按摩四肢远端的穴位,却能调理脏腑,是中医临床治病的特色。[10]中医外治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如今中医外治疗法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探讨内病外治,外治内效的机理,不能简单理解为透皮吸收、经络传导,还要回归到中医原创思维。内伤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是一个有表及里或本气自病、邪自内生的动态过程,因此,治疗应该因势利导、扶正驱邪、通瘀提毒、透邪外出。中医外治疗法在治疗疾病时,以皮肤为作用媒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论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中医通过皮毛治病是中医大智慧,皮毛即是疾病受邪有表及里的来路,也是疾病由里出表的去路,在临床中运用“玄府”理论,已广泛运用于五官、内科、外科、皮肤科等多种疾病治疗,体现了“善治者治皮毛”的学术思想。[11]皮肤通过经络沟通了内外、表里、气血,阴阳,是治疗疾病的重要通道、媒介、载体。肺合皮毛,肺与五脏相关,治疗作用于皮肤实际上就是治疗五脏,通过调整脏腑功能,恢复气机升降出入、气血通畅、达到治疗内在脏腑疾病的效果,这也称为施治于外,神应于中----界面治疗。例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种外治的“中草药药物圈疗新法”应用于临床治疗肿瘤等疑难杂症,就是内病外治、外治内效,施治于外、神应于中的具体应用,现在该外治疗法已成为“国家中医传统知识保护项目”。[12]4 ^$ O' k) f7 b/ A0 Z* Z
3.4外病内治,内治外效: `( g6 \! w& w6 U8 a0 m: X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特点,就决定了中医治病不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注重局部病变的狭隘思维,还要考虑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等人体的整体表现对疾病的影响。局部是整体的反应、内外是一体,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等表现在外的病变,应该在外治情况下,结合内治疗法治疗。外部疾病的症状,反应了人体脏腑功能状态改变,是整体失调表现,曹东义教授就是基于这样观点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患者,常表现有乏力、易感、呐呆、失眠等内伤的临床症状。例如,银屑病是一种难治皮肤病,中医认为本病由外邪内侵,七情内伤,脾胃失和等因素所致,银屑病病因病机以血热论、血瘀论、血虚论最有代表性,该病发生主要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紊乱、营卫失和、寒热错杂、浊毒内蕴等因素有关。[13]皮肤病发病特点是病在皮肤、根在脏腑,不能见皮治皮,不求病根所在,只在表面上下功夫,否则永无愈期,治疗应以调和脏腑、平衡阴阳、养血祛风、清热凉血、化瘀解毒、扶正透邪等内治之法治疗该病常取得满意效果。病在外、伤在内这一认识,是曹东义教授提出外病内治,内治外效的观点的基础。治病求本、本于阴阳、本立而道生,正是体现了中医五脏相关性、内外相关性的整体观。5 ]' {/ g& h) X1 S3 |" f0 D+ {/ a/ R
4学说基本特点/ k2 \( ]" a1 m  P& U6 S1 H
中医“内外相关”学说,吸收了河图洛书整体生成的智慧,立足中医的阴阳五行基本理论内核,更加突出了人是一个内外相关、和谐统一的整体,与天地、四时阴阳,相互感应、相互影响。首先,反映了中医的整体观,《素问》:“根于内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故植物去皮则死。气在外也,动物伤内则死,神在中也。”,神机是生命存在的根本,是主宰调控生命活动的机制;而气立则是生命得以维持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着生命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内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是保障生命活动的基础,体现了生命的整体性。[14]其次,反应了中医的联系观,内外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言外必有内、言内必有外。《黄帝内经》说:“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内外之间存在着生理、病理,互根互用的联系。再次,体现了中医发展观,内外相关说明了疾病发病、发展、变化、痊愈的动态过程,有助于提高医生辩证论治水平,提高临床疗效。整体观、联系观、发展观,正是河图洛书思想的核心观念,内外相关学说吸收了其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涵,形成了中医“内外相关”学说,从理论到实践指导着中医临床。& p; x5 k' p5 Z" t
结语& V% h7 c+ `. R! V$ ~
曹东义教授一直提倡,中医药发展离不开“理论自信、传承自觉、疗效自强、体系自立”。[15]继承与创新对未来中医药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医“内外相关”学说,是在继承中医理论的源头河图洛书思想基础上,结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理论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第一,内外相关学说,总结概括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的机理,揭示了疾病从外感到内伤传变、相互转化的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伤寒论》、《温病学》六经、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基本思想。第二,内外相关学说,说明了任何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转归都有它的外部征象,医生可以透过患者的外部表现,可以探知疾病内部的本质和身体状态,给疾病诊断提供了思路。第三,内外相关学说,阐发了中医外治的机理,通过外治内效、内外相关,结合皮肤界面医学的认识,进一步解释了外治疗法的作用原理,为临床的外治之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给内伤性杂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 R' K# E4 X! _0 I$ _% c4 j! P7 J& q" S; V; j/ q
参考文献9 K- t8 W1 O, ?
[1]罗安明,李忠. 以河图洛书为指导的中医治癌思路探索[J]. 中华中医药杂志,2107,32(6):2578-2579.
4 \( H4 R) R/ T1 w" e- \, C, t[2] 清·江永.河洛精蕴.冯雷益,整理[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14-249.+ J$ p1 L0 K* u9 m; `$ d+ t) p7 l
[3] 徐志伟,刘小斌,邱仕君等. 中医 “五脏相关 ” 理论继承与创新的初步研究[J].广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5( 6):475.
# f- h% h4 U$ O, k0 G/ N6 m[4] 孙海娇,吴焕林. 吴焕林教授从五脏相关治疗冠心病临证经验[J].四川中医,2017,35 (2):18-19. 4 e4 G/ G3 U) j: f+ y
[5] 曹东义.“补虚益损”在风湿病诊治中的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J].2012,1 (4):38-41.4 M9 ~% t9 I1 A$ d
[6] 曹东义,郭双庚,王丽等.论张仲景对外感理论的继承与创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6(2):56.
4 A' u4 j5 k3 I: r; o$ w6 U. B[7] 曹东义.中医群英战SARS[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25-27.% H) y8 E6 q" V# Y9 n( c5 K
[8] 陈坚雄,邱仕君,肖莹. 试论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理论内涵[J].广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 (2):87.
6 ^! V/ s* f& @) [" J) [[9] 李海玉,刘理想,陆广莘. “视其外应,以知内藏”解读—国医大师陆广莘对辨证诊断的认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2):1306.2 W5 x- g$ z- W$ `' F4 J
[10] 朱庆文.论中医外治的发展道路[J].中医外治杂志,2003,12(2):34.4 q, c- g' z. q9 L
[11] 王振春,罗再琼,敬樱等. 玄府理论的临床应用进展与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190.
- M# j+ q/ j  p+ R9 e8 A[12] 曹东义,裴林.杏林寻宝保护中医[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81-82.
3 ?- H8 y8 m7 d8 g6 ]: u* i. w9 D[13] 杨家福.中医对银屑病研究治疗的新进展[J].求医问药,2011,9(11):87.4 k2 v! @3 H' r, B" \4 Q2 H
[14] 翟双庆. 内经谈神机与气立[N].中国中医药报,2012-2-24(5).& P! W7 h1 }  H2 L' z" M* f
[15] 曹东义. 中医只有“理论自信 ”方能促进“疗效自强 ” [J].中医药通报,2015,14(2):1-3.
7 s+ v7 s% h6 Z5 \* I# ^0 j* q6 d3 U+ w' O( B$ ^
  C. \; H! Z9 b* M6 R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13 07:48:15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13 07:46
' L0 v( g/ D3 D" [论构建以热病统寒温的分级诊治体系" Q0 q/ a; Z/ A' @& y
导出在线阅读下载全文收藏分享纠错
5 v+ D* N9 B9 d& `4 L% Y' N6 k摘要:

$ o7 x' N# c6 H" U8 d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j0 d& I: }0 E! ~% \" O
基于河图洛书的中医内外相关学说探讨 - 百度文库  https://wenku.baidu.com/view/efe ... wkts_=1678611799096
) Z) q4 V9 {. X: M
8 b9 t6 T. `6 j1 N7 L3 d; p8 a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D! z! B( Z2 S- I* u请把这篇文章,再发给我看看
! m1 r1 {* @" L3 J9 }2 k( ?6 Y$ c
- u/ T$ f9 _1 _& k* V. }4 Q& s张相鹏:- `7 s2 `+ @0 |9 E3 H
好的,再电脑上,回去发。- Q9 T1 h0 R' [  X

% \" n* U1 g3 Q0 W8 A张相鹏:
2 R, z3 s; X4 _2 A6 S[文件]
8 o& Y" `. d' n6 O0 ~  U( T  u( w2 u5 z2 `7 Y
张相鹏:
" H+ i: i  o) l0 L; h* n) W  F; l曹老师,在好手机上存了。- z3 `9 V4 c3 x- Y; A' g" l

4 j( g# u' S7 C/ E% w" b3 L4 T( z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d$ _4 G+ g, X. X$ B6 f好的,谢谢
/ P9 ~: ~' t6 F2 Q9 N$ }- O* L( T; j/ T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q0 u& n5 h' _9 k: B3 x/ P. M+ t& H4 C( B【新提醒】张相鹏论文:从邓铁涛先生“五脏相关”到曹东义“内外相关”[来自:燕赵中医]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tid=2852&extra=7 K! c! V8 L5 h# `+ `4 D1 z/ H; b

0 }" S9 h3 b, d' M; u5 d" f# I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8 a& r! J  {( }) R# w! u( j我发在燕赵中医网了
, s# G! |7 D* I& k1 m% x- W6 J7 u
  X2 p: C+ }+ r7 H! P; I张相鹏:; B0 H2 x2 H% U7 p% \( _
感谢老师: O4 m5 B1 J9 K. T& e& l8 S

0 K* W1 _( S5 [. w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8 z' \$ k' f) H" V2 v+ K9 G你发过的其他论文,也发给我,我发在网上吧$ ?: [+ g7 _1 Y
( \1 `) V8 S7 K3 w1 ?0 Q3 G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V3 J) d9 c# |0 f[链接]张相鹏论文:从邓铁涛先生“五脏相关”到曹东义“内外相关”[来自:燕赵中医]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善元一 发表于 2023-3-15 15:33:23 | 阅读全部
本帖最后由 善元一 于 2023-3-15 15:45 编辑
, S: ~- r! p' ?! M4 i9 w% [* X
) x/ [/ ?5 b( |, ^+ }! Y+ K2 `曹老师,中午好!+ E7 {2 W) {5 @+ J! h; L( a
您的河舟码头学说,是当下力挽狂澜融寒温一炉的好办法。于各大院校的中医教学,也是非常中道合宜之权益之策。
* @# `8 N# q1 V# x7 N5 n
* S, f: C5 `5 N+ |8 ~
  p: N! t$ X: i6 r4 i1 K0 p1 C当下能趁着这个良好开端,做好中医辩证理论的融合统一,而让汤药辩证的各门各派都有一个相对比较一致,也能经久而无太大、太多纲领性原则模棱两可的辩证大纲或者法则,未来的中医复兴,是否就打下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了呢?
/ a, F' K/ F0 k% ~. Q. U, x  E- \# U( S8 k0 n
摘录本文引用的一句话如下:, S3 F1 n; o$ ]4 y, O3 R* P
医圣张仲景告诫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温病大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也嘱咐曰:“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c, `3 A0 ]( w- J) W; ?  Z1 k
) ]5 K* J1 s- w. f$ F
谈个人所思:3 m4 U( B. t' T8 G8 L; }2 {
1,营、卫、气、血,究竟是个什么?对于一个没有童子功(熟读医、经、论、学,到基本上是一听就明白的程度,是最基本要求吧)的学医人来说,个人感觉,大多数人,估计比从头背诵药、方,还要难;营卫气血之阴阳虚实的把握,就更难了,没有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与明师耳提面命的亲炙,想成为自他均认可的好医生,可能也是痴人说梦吧。
  y6 |& k  S9 H& p, ?# Z7 B! ^( M* P" F4 l9 C. c; H7 v
2,“观其脉证,知犯何逆”,自学中医的我,是通过郭老诠释张圣仲景桂枝汤化裁加减的十多个经方而得到理解的。简单的感冒——其实就是传染性疾病,用了至少三年的时间,开始敢于给求助的朋友提出应法之方的建议,也于此同时,自己也照猫画虎,不时来个生化汤了;
6 h: J) I. k. s) Y而自己究竟是气虚、血虚、气血两虚,肝气亢还是郁,十年过去了,到现在我也不敢胸有成竹地表达得潇洒自如。但这并没妨碍自我保健和养生必要应对措施的具体施行。
% J7 O" Q& ^$ J* s; I. `( Q8 Q; `+ s) G; V2 `6 T. E
3,我这样的人多不多呢?很多,很多——五六十岁开始关注中医学习的,实在是太多了,比我强的、差的也都有,我也爱和他们去交流学医知医的感受;, F6 B. ^& h0 h/ N3 K7 m# n
我用的功夫时间够不够呢?至少从十二年前确诊活动性肝炎开始,是用尽了全部精力和心血,研究身体和疾病,用自己的身体当小白鼠,用郭老的生命本能思维和方法来体味琢磨中医之神妙所在;0 ]9 H; B) k0 G$ D
是否是自困于先见,对他门他派一概不予以关注呢?不是,恰相反,也一路没有停止和有别于郭老理论框架的思想方法的关注于学习,也包括非伤寒经方的了解,以及——认真学习对比。如震荡中医、中医反射疗法、董氏奇穴,内经学习就不用说了,您是我的启蒙老师,也一直没有停下深入学习的步伐;
0 W( ], v- p9 a+ g5 O是否只是理论学习而无实践呢?个人的医疗实践,无论是自己家人身上,还是挚爱亲朋老师身上,自以为是地感觉,即使是个不算太差的老中医,未必敢有求必应——给出建议;
1 o6 ^' ]0 A0 _0 @) B是否过于执着于奥秘和好奇太重,而难以潜下心来,发挥现有条件和能力,继续在深度和广度上挖洞、积粮,而使自己不能如愿、轻松面对一切所有的期盼和需求呢?这个我自己也回答不了啦。& G$ h( m# X' t
+ t3 h* J) R8 ~4 P
4,在继续关注、学习它们别派中医传承过程中,发现:诊断,比之药、方、治,更具现实意义。诊断方法和派别,更是五花八门。& b& l( V) z2 R1 i) ^: T0 p, b
若能抓住个基本原则:有其内必有其外,在外在表现上推测确定疾病健康根源的话,那也将使自己的诊、治能力的训练提高过程变得更为顺畅——生命本能始终都在自己身上,以自己独有、不以自他主观意志为转移地方式,时时刻刻,都在自动自发、尽最大可能地,在让——生命得以延续、疾病得以康复。
0 Y- V4 Y# T; B* A8 u8 ?换句话说,只要您不跟祂作对,就一定能由祂顺利的完成康复过程。好医生,只是能看出祂起作用时,是否遇到了有外援协助就可更快突破障碍的态势,顺势给予恰如其所需要的协助而已,没有外力协助,只要自主更新系统还处在正常的生理周期内,祂也一样、一定地完成自己使命,只是时间可能要略为长点的;
5 |) f9 I1 H' |+ G' U: x2 d3 F若是外力帮的是倒忙的话,那倒反而不如听之任之更好——要知道现实中是更多地自以为是,特别是患者自己,以及不少自以为是的对抗医疗措施,在不断上演伤害身体健康的活话剧。# Q1 C3 ^; j9 A/ I: F2 s8 d
郭老的医学思想,经比较经络学、反射疗法、S中医,个人感觉,能在内经理解的基础上看出来,原本、根本,就没有丝毫区别。
* Q6 L" B/ ^1 o4 w" j* _- Y7 }5 V  u
/ K+ {& w& r' a' U$ y, D5,数家非本能论中医的理论和方法,都分别有至少数月的学习和自身实践,所得结论:中医根本宗旨惟一无二,表法不一、各持己见的对立和自是他非,皆因自己还未成熟,百姓是这样,专家学者中,个人认为也为数不少。
) w- c# z5 t1 J儒释道医都可以现实人之外在表征,来融通诠解且通俗易懂的胡师,虽己能所限不能妄断妄评他已经达到的境界,起码学郭老《本能论》十年已经过的我,再经他的开解,在症、证,精、气、神、灵、光...等道、医联系上的一些个说不清道不白的专业术语的认识和理解,又大大地前进了一步,好爽!
& R, W9 `& ]1 C- l/ O2 E" @
/ q. V2 A' X8 p# p+ Z( H/ g+ M...- `3 Z  m! V7 v' z
小节一下:
4 I& V9 o% m/ k. H' O& x感觉学医,最先还是得从道理上下手。而医学道理呢,可能就得疏源而上,起码得要回溯到内经时代,方有集百家之长,融万法于一炉的可能。& |* R- G4 Z* z( F/ m/ E9 r9 Y
伤寒热复兴的时境中,以热为纲在上,伤寒论与温病学两者,都等而次之一层,而列为目,无论从字面上怎么变话,都难服崇尚伤寒的大多数经方医家和爱好者。( i, c; [3 Z" \. j: c* n
这样的人,和事,每天正以咱难以想象的速度在发生...
' Z7 \  k( V# R: H+ c
/ u. \3 Q2 L7 e4 W) C: c9 o' S个人文化程度不咋的,分辨他人病案高下似也不难,原因就在于郭老的思想:有框子,就难以突破自我,而见到生命本来实像。# {" `& B. D/ a3 a1 f3 a( D9 D
破除障碍,特别是自个的身心障碍,虽然一阵子难捱免不了。但非如此,也只能在不断的折腾和纠结中,举步维艰。1 E+ X9 |& d% k2 i5 j7 I& v
8 U, l/ F3 h+ P  B
个人无能,只愿自他人人——少痛烦、多欢喜。
6 z8 E3 f9 F$ B- Z1 T, ?- @* ?9 Y
# [. T* b  {7 o& V* G4 ?/ f5 V吉祥!* m: l0 m* _% O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